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4章,易与天地准(05)在线学习

网络 2023-09-22 11:44:07
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全集 >> 易经系传别讲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4章 易与天地准(05)


谁创造了宇宙万物

事实上,照我们《易经》的观点,这个宇宙万物,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pusa变的,是佬呢?“精气为物。”什么是精?不是人体荷尔蒙那个精啊!这个物也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物质的物。中国秦汉以前,老子也好,庄子也好,提到这个“物”字,他们的观念就是一个“东西”,跟我们现在所谓的什么东西一样,这是个抽象的观念。“精气为物”,构成一个东西。“游魂为变”,游魂也是个东西,不过与精气是两层。精气是固体的,游魂已经不是固体的,而到了物理的状态。

“游魂为变”——起了变化。鬼是什么呢?是实体的、向下走的;游魂像是冒出的烟,是向上走的,就是游魂。什么是精气呢?好像我们抽香烟,烟抽完了,分为两层,烟向上走,烟灰还在这里,就是精气。这里有三样东西:香烟、燃后冒的烟——游魂、抽完后剩下的烟灰——精气。所以“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鬼神有没有?有,绝对有的。但是你不用害怕,这是心物一元变化出来的。所以学了《易经》可以统御鬼神,每一个人都可以作教主了。


道家经典.CN

九针十二原的出处与篇名解

选自《灵枢》(世又称《黄帝内经·针经》)首篇。介绍创著《针经》的原由、 针具用途、法则等。
【内经与针经】:在汉朝刘邦听从韩信的建议,将天下分封给诸侯,形成了国君统治下的多王制度,君在封建时代也是指帝王、诸侯等。王公向封地的百姓收取租税以养家。医学对养家旺族有着重要作用,从出土文物,如马王堆、汉王山以及四川出土汉墓等所藏医书,可知王公贵族们都比较重视研究和收藏医书、医学甚至著书立说。《内经》之所以不冠以皇帝名而是冠以黄帝名,原因是内经不是国家主修,而是私家主修的版本。因此本篇是介绍了一位王公决心原创一部《针经》专著。
“忺立针经”是很高兴、适意要这样做的意思,因“忺”字被笔误写成“先”字,留下了《灵枢》是创作于《素问》之先的千古误解。其实《针经》与《灵枢》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如果是细心的学者就不难发现,这位王公与大臣决心原创一部《针经》专著,是流产了的。君王交待给大臣要办到的事说得很清楚:“忺立针经”,要做到“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这明明是说创作的《针经》这本专著要首先有书目录,然后按书目分清章节,每一章分多少节,每一节讲解什么,每篇内容都要具有特色,讲解要清楚,且要由浅入深。后世谁见到过这样的一本书呢?没有,从来就没有的。人们传说《针经》是《灵枢》呀。可是《灵枢》做到了“分清章节,每一章分多少节,每一节讲解什么,内容要由浅入深,每篇内容都要讲解清楚”了 吗?没有。显然《灵枢》的内容是由后世人们拼凑而成的。况且如果大臣真的是遵旨著作成了《针经》这套专著,这样的大事,君王一定还要颁行于天下的。哪能象《灵枢》那样的继续杂乱无章地以询问式行文讨论呢?《九针十二原》更是留下了一个千古难解之谜。其实《内经》只是一篇一篇的医学论文汇编,汇编《内经》主要是用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神明用针灸与用药之理等。论文文体,每篇文稿,皆以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对论点、论证、论据、结论等的布局,内容的多少,篇幅的长短,是完全取决于作者对文章的需要而取材的(内经取材源于古代医学文献),而编者只是要借用那么多篇文稿来达到整体介绍与传承医学的目的。其实《汉书·艺文志》所载,介绍的《黄帝内经》只有十八篇(在古代一卷就是一篇),其余一百多篇是后世充实的。《内经》在后世被分作《灵枢》《素问》两部,其实论文汇编在篇章与篇章之间是没有内在联系的,显得杂乱无章是必然的。无论在针灸学术上还是在医理上《内经》是统一体系(不可切然分开)的。如医学家陈修园认为:“《《内经》详于针灸,至伊芳尹有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农、黄帝相传之经方,而集其大成”;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所以有学者将《内经》称作《针经》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诚然是不全面的,内经肯定是既不单纯讲以药治病,也不单纯讲针灸的)。
【小针】:小针之要全在“活法”。小针即九针,基础理论基于《难经》全书主要内容大致为:1~22问论脉诊,23~29问论经络,30~47问论脏腑,48~61问论病证,62~68问论腧穴,69~81问论针法。在以上内容中,又以1~22论脉最有特色。该书明确指出“独取寸口”,从而简化了在《内经》中多见的遍身诊脉法,这种单纯以寸口脉(桡动脉近腕处)作为切脉部位的作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寸口脉中,该书又分寸关尺,即以“关”(约为桡骨茎突相对应的位置)为界,将寸口脉分为前(寸)、后(尺)两部分,并以之与人体脏腑相对应。这种切脉分部法与《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相比,更为简便易行,从而促进了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在该书影响下,晋代王叔和写出了<脉经>。此外书中对命门、三焦有新的学术见解,成为后世探讨中医生理解剖问题的热门论题之一。该书还论及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即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聚之处,也是针灸疗法中的八个要穴)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书中论及的许多病因、病证以及治法,很受后世医家的关注。例如该书明确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为后世温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刺井泻荥、四时补泻多有创见。《难经》是中医药学四大经典之一,其对针灸学的发展更是多有创见,垂万世之楷模。《难经》是答辩性论文体裁, 而《内经》是讨论性论文体裁;;《难经》所答辩的题材基于《内经》而又发展、深化、指导了《内经》。
[针道】:中国文化的根基是“道'。周易、军事、医药等等则是枝叶。
【军事术语】:形(武装)、神(文韬武略)、机(战机)、关(防守)、速(挺进)、迟(拖延)、往(退却)、来(入侵)、逢(忙碌迎战)、追(妄动迫击)、虚(暗)、实(明)、逆(阻击)、顺(放纵)、迎随(纵横捭阖)。注解: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因素。高尚的军事在韬略、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医学术语】:形(针具)、神(诊疗法则)、机(病机)、关(症状)、速(急进)、迟(缓退)、往(病退)、来(病进)、逢(治之不极)、追(治之太过)、逆(正治)、顺(反治)、虚(本)、实(标)、迎随(平衡阴阳)。注解:医疗条件是医疗的重要因素。高尚的医术在诊断方法、在灵活机动的治疗法则。
【活法】:即灵活,其思想基于《易经》。易经包含三个主要思想:“变易”、“易简”、“不易”。
【变易】:“易经”认为一切物质都是发展的、变化的。“易经”中注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变而通之以尽利”。“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能。”“变通者趋时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些话,都说明“易经”以变为其看待世界的主导思想。
【易简】:又名“简易”,按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哲学上叫“抓住主要矛盾”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易经”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易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易广矣,大矣。”“易道广大习备,有天道矣,地道矣,人道矣。”“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些话,说明了世界间事物及其复杂性。如果没有一种简明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不能认清万物规律性的。如果能按“易经”的指导思想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就能达到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现代医学研究一个人大概有三万多个课题,形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科学。如果将这三万多个课题的共性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们的祖先在“易经”理论的指导下,把复杂的人类,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老人、小孩、男的、女的,通过简单的十二条经络就统一起来了。“易简”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简捷之意,再复杂的事物用“易经”的方法就能很简便地得出结论,找到了事物主要规律。“主要矛盾一解决,其余矛盾迎刃而解。”
【不易】:“易经”中另一个主导思想,是说世界一切物质虽然看起来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不管它系统再大或者再小,其“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是不变的。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机关】:用“机关”来加以生动形象地比拟灵活机动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机关指用弓弩向目发射取物的关键构件及使用方式、方法。军事行动都是要命的,军事目的又是以保全自己为主的。因此后世将医事称“活人”。“人”称为“含灵”,“枢”称为机关。所以《针经》又被后世称为《灵枢》。
【灵枢】:《灵枢》即寓有“灵活机动济世活人”的意义。
《九针十二原》讨论“新针疗法”篇幅虽小,可是对医学而言,是思想理论上的又一次大总结与创新。不仅涉及了九针、针灸学、病因学、病机学、症状学、诊断学、治则学等等医学多学科,而且涉及了《道德经》、《易经》、《中国古代军事学》、《素问》、《难经》等经典,且对于所涉及的这些内容的相关性,学者研究还甚少。意欲创著《针经》济民众,首先就是道德的高度体现。一篇《上古天真论》,学者在注解上都足足著成了如同《黄帝内经》那么厚厚的一本书。如果这样细细注解《九针十二原》篇幅应该是更大的。因此研究与注解《九针十二原》,涉及面更广,意义也更大,非易速,还有待大家继续深入做下去。

易经讲的主要是什么内容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扩展资料: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

很多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如《周礼?春官?大卜》所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按照南怀瑾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

-易经

如何学习易经

自学方法如下:
1、摆正心态,学习一门知识,尤其是易经这种非常深奥的知识,首先要有恒心和毅力。
2、了解易经,知道它大概是什么、讲什么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寻找合适的入门书籍,作为入门最好选用有翻译的书。
4、对基础方面的知识加强记忆。
5、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一方面可以互相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讨论问题。要学会画图,从基本的阴阳图开始,从两仪,四象,八卦,然后六十四卦,要学会画出这些卦图。
然后八卦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八卦用于代表万物,为何要代表这些,要搞清楚。比如兑卦icon,为何是高兴,为何是残缺,为何是言语,为何是少女,为何羊,为何代表金,这样你学习八卦就进步更大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