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太平经戊部之三(卷七十一)在线注解

网络 2023-09-22 03:22:32

《太平经》戊部之三(卷七十一)


真道九首得失文诀第一百七

真人再拜:“请问一事。”“然,言之。”“今天师为太平之气出授道德,以兴无上之皇,上有好道德之君,乃下及愚贱小民,其为恩,乃洞于六合,洽于八极,无不包裹。今贤B823得师文学之,及其思虑为道,上以何为竟,下以何为极乎?”“善哉!真人之问,一何微要也。其欲闻洞极,知神灵进退邪?”“实愚蔽暗事者,不及,唯天明师录示之。”“诺。道有九度,分别异字也。今将为真人具陈其意,自随而记之,勿使有所失也。”“唯唯。”

“然一事名为元气无为,二为凝靖虚无,三为数度分别可见,四为神游出去而还反,五为大道神与四时五行相类,六为刺喜,七为社谋,八为洋神,九为家先。一事者各分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异文密用之,则共为一大根,以神为使,以人为户门。

今为子条诀之,亦不可胜豫具记,自思其意。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者,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者,其道多耶,其神精不可常使也,令人惚惚恍恍,其中时有不精之人,多失妄语,若失气者也。”

“今愚生见师言,眩冥不知东西,愿分别为下愚生说之。”“然,其上第一,元气无为者,念其身也,无一为也,但思其身,洞白若委气而无形,常以是为法,已成,则无不为、无不知也。故人无道之时,但人耳,得道则变易成神仙,而神上天,随天变化,即是其无不为也。

其二为虚无自然者,守形洞虚,自然无有奇也,身中照白,上下若玉,无有瑕也。为之积久久,亦度世之术也,此次元气无为象也。

三为数度者,积精还自视也,数头发下至足五指,分别形容,身外内莫不毕数,知其意。当常以是为念,不失铢分,此亦小度世之术也,次虚无也。

四为神游出去者,思念五藏之神,昼出入,见其行游,可与语言也。念随神往来,亦洞见身耳,此者知其吉凶,次数度也。

五为大道神者,人神出,乃与五行四时相类,青赤白黄黑,俱同藏神,出入往来,四时五行神吏为人使,名为具道,可降诸邪也。

六为刺喜者,以刺击地,道神各亦自有典,以其家法,祠神来游,半似类真,半似邪,颇使人好巧,不可常使也,久久愁人。

七为社谋者,天地四时、社稷山川祭祀神,下人也。使人恍惚,欲妄言。其神暴仇狂邪,不可妄为也。

八为洋神者,言其神洋洋,其道无可系属,天下精气下人也,使人妄言,半类真,半类邪。

九为家先,家先者,纯见鬼,无有真道也。其有召呼者,纯死人之鬼来也。此最道之下极也,名为下士也。得其上道者,能并使下;得其下道者,不能使其上也。”

“今愿闻:何故有是上下乎哉?”“然,此者,人行之所致也。守本者得上,好身神出入游者得中也,愚人乃损其本守末,他游神者得下。守本者能尽见之,守中者半见之,守末者不能还自镜见之道也。故凡学者,乃须得明师;不得明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于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凶邪矣。真人慎之慎之。”“唯唯。”

“故古者上学圣贤,得明师名为更生,不得明师者,名为乱经。故贤圣皆事师,乃能成,无有师,道不而独自生也。”“善哉善哉!”

“真人欲知其效,比若夫人居大贤之里,则使人大贤;居中贤之里,则使人中贤;居不肖之里,则使人不肖,常不及,此之谓也。学此道者,审之详之,此天之要道也。慎之慎之!”“唯唯。”“行去,道归其人,以付贤明。”“唯唯。 ”“是神诀要道也。”

右真道九首得失文诀

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第一百八

真人问神人曰:“受道以何为戒乎?”神人言:“道乃有大戒,不可不慎之也。夫且得道,临且成之时,乃与诸神交结也。与精神为邻里,出入相见睹,与人相爱,若父子也。夫道,乃重事也。或悔与人,且欲夺人道,故先试人,视人坚不,共来欺人,使人妄语。得其辞语,坚闭之,慎无传之也,即可得寿也,久可得真道矣。传之,日消亡矣。又使人好生而恶害。”

真人曰:“愿闻其日消亡意。”“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夫虚无绝洞之道,常欲使人好生而恶杀,闭口无泄,乃可万万岁也。”真人问神人:“愿闻无泄之禁忌。”神人言:“然,大人泄之,亡其位;中人泄之,即断其气;小人泄之,灭其世类也。所以然者,夫天地乃以此自殊异自私,故能神,尤重之也。夫天地不深知绝洞之道,以何为神乎?以何为寿乎?记之!吾告子,其精之、重之、慎之。”真人唯唯,不敢妄言也。

真人稽首:“愿更闻其将欲败人,奈何乎哉?”神人言:“然,于人心中有恶意,使大邪来欺。人能坚闭耳,不听其辞语,则吉矣;听其辞,则凶害矣。夫人君听之,恶其臣,言其臣不忠信而欲反也。臣子听之,恶其君,就来欺之,言子今当为圣人,今当为人君。小人听之,使人自言且大尊也。父听之,恶其子;子听之,恶其父。辩变其辞语,荧惑人心意,言其且善且恶,乱人政治,一喜一怒,大佞之邪也,方欲害人也。从古到今,诸学长寿者,皆不得度于此辞也。”

真人问曰:“当奈何哉?”神人言:“闭耳无听,闭口无语,此但佞邪,无可听者也,听之即真道去,去即死矣。子欲长存,慎之。此辞也,吾已为子先更之,几何中于此大邪矣。吾常自正吾心,不复用之也。此大邪,常积欲观人坚不;大猾邪,常或乃来入人之腹中,动人之心,使人心妄为,故也时时怒喜,不能自禁止,皆为邪所误也。为邪所推,众B823得灭亡于此者,积众多。审得其重戒,心亦不可移也。非独学道者也,百姓喜怒无常,同是子可为也。子慎之自精。” 真人唯唯。

真人曰:“吾身尝中于大邪,使吾欲走言,吾欲当为人主,后当飞仙上天。吾受其言,信之大喜,后反三月病癫疾。见神人天师言,心中大悦喜,吾亲尝中如此矣,几为剧病,后癫疾自止得愈,遂得数千岁。今自幸复与神人相睹,重复道戒,睹见门户,冀得长度为天上之吏。”

神人言:“子持心志坚如此,何忧不得上九天。周历二十五天乎哉?今是诸得上天之士,皆得持心坚密,不可误者也;诸可荧惑误者,皆反蚤死,不得度也。欲得长寿,读此文以为重戒,此乃死生之戒,不可不慎也。

是故古者圣贤先得度世者,不聆此之力也;学道而反不得,不长度者,皆坐聆此,得其贼也。夫天上大神,非贼人可为,便使人还此害克,故无大福也;当生反死,转为天贼也。今吾所教示真人书,悉皆可得大寿矣。或得度世,但谨自持,无以此为害,审能专心,可得万万岁。”真人唯唯:“吾不敢为非,请受明戒。”神人言:“子好道如此,成事,得上天之阶矣。”

真人问:“戒独有此邪?复有深者邪?”“复有上天之戒,固固戒人耳。专戒以言共欺人,言人且尊贵,以是戒人。故使人触防禁,得诛死焉。复数试人以玉女。使人与其共游,已者共笑人贱,还反害人之躯。但人常默万岁,无可聆,但独自守终命,何有害哉?死生之间,专此也。”真人唯唯。

真人问:“何故专使邪神来试人乎?”神人言:“道重,难与人也。其执必坚,死而已者,亦不夺人之愿也。天上度世之士,皆不贪尊贵也,但乐活而已者,亦无有奇道也。记吾戒,子□□矣。吾言万世不可忘也,正使上行穷周无訾之天。其戒皆如此矣,无复有奇哉也。”真人唯唯:“不敢离绳墨之间也。”神人言: “审如子言,已得道矣。吉者日进,邪者上休矣。持心若此,成神戒矣。成事,乘云驾龙,周流八极矣。大道坦坦,已得矣。命已长寿无极矣。”真人曰:“唯唯。”

神人言:“道实大无内外,但常恐为大邪所害,而不听一邪,邪于何败乎?故古者帝王,好道而学,不听邪者,尽得万万岁。其听用邪言者,悉自败矣。吾道乃万端,悉当知其利害。”真人唯唯:“今得神人之辞,皆得须臾长生乎?” 神人言:“不深戒,成事□□凶矣,道不得成也。”

真人言:“吾生有禄命邪?侥幸也?乃得与神人相遭逢!”神人言:“然,六人生各自有命,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此皆助天治也。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故人生各有命也,命贵不能为贱,命贱不能为贵也。子欲知其审实,若鱼虽乘水,而不因水气而蜚,龙亦乘水,因水气乃上青云,为天使乎!贵贱实有命,愚人而妄语。古者圣人帝王,其大优者,不复录问伪言也,知其□□,会无可能为也。此比若教无道之人,令卒蜚,安能蜚乎哉?能飞者,独得道仙人耳。夫百姓相与游戏,言我能蜚,实不能蜚。此妄言者,若此矣。”真人言:“善哉!吾一觉于此。”神人言:“子自若愚,为天命可强得也哉?”

真人言:“然此道亦可学耶?”神人言:“然,有天命者可学之,必得大度;中贤学之,亦可得大寿;下愚为之,可得小寿。子欲知其效,同若凡人学耳。大贤学,可得大官;中贤学者,可得中官;愚人学者,可得小吏。夫小吏,使于白衣之民乎?以是言之,犹当勉学耳。”真人唯唯:“吾为之,未尝敢懈也。”神人言:“然,努力信道。天地之间,各取可宜,亦无妄也。”真人唯唯:“请得尊天重地,敬上爱下,顺用四时五行可为,不敢为非也。”神人言;“善哉,善哉!子得道意矣,吾不复重教示子矣。”

右致善除邪令人受道戒文


道家经典.CN

《太平经编年史》txt全集下载

太平经编年史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东汉顺帝年间,有个叫宫崇的官员进宫进献“神书”,整本书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部,每部一十七卷。宫崇对顺帝说:“若陛下按这本神书所说的做,下则千岁厌世,三患莫至,身常无殃;中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上则入升仙境,神游太虚,乘彼白云,归于帝乡,与天地共生。”汉顺帝随便看了看‘神书’的内容,觉得玄奥难解,但听说可以活到一千岁,还是收入内宫,每天硬着头皮看一点。当汉顺帝有一天看到“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气,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这一句的时候,突然大怒道:“这真是妖言惑众,‘众心之主’怎么会是什么‘一’,朕既为天子,便是‘众心之主’。快把那个宫崇给我重责二十大板,和这本反书一起赶出宫去。”
关于这段历史,《后汉书?襄楷传》有如下记载:
桓帝时,楷上书言:“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听(于,姓;名,吉也。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

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

太平经钞编纂的人,据今所考,是唐末的闾丘方远。可是一些道书纪载,多称闾丘方远太平经。南唐沉汾续仙传说:闾丘方远,舒州宿松人,幼而辩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於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於香林左元泽;三十四岁,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而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於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钱塘彭城王钱鏐深慕方远道德,访於馀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至天复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这里所谓太平经为三十篇,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下续仙传也作。字当有选择而编次的意思。《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东汉后半叶,宫崇,襄楷曾先后分别向顺帝和桓帝进献此书。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干吉(或称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上。故过去有人称此书为于吉或宫崇所作。据近人研究,《太平经》非出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于吉、宫崇等仅是其撰人之一,或为集大成者。
《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计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时,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唐末道士闾丘方远以《太平经》卷帙浩繁,乃节录经文,编成《太平经钞》,仍按天干分为十部,每部一卷,合为十卷。南唐沈汾《续仙传》与宋贾善翔《犹龙传》称闾丘方远诠《太平经》三十篇,宋邓牧《洞霄图志》说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其实仅篇卷分法不同。今本《太平经钞》甲部,乃后人伪补,癸部实际上为甲部,故癸部实阙。癸部内容篇目于敦煌钞本斯坦因第4226号《太平经目录》中可见。闾丘方远还从《太平经》中选辑论述精、气、神之关系及守一之法的内容,编成《太平经圣君秘旨》。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道德真经广圣义》等二十多种道经中,有《太平经》引文。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太平经》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标题,末附篇旨,总摄大意。行文以“真人”与“天师”相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该经卷帙浩繁,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其主要内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太平世道”的社会政治思想 
《太平经》以“太平”名书,有其解释:“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太平经》追求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主张帝王当行道德,黜刑祸,理政应法天地、顺自然。它将帝王分为上君、中君、下君、乱君及凶败之君。认为帝王是天然的统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治理天下的明君,实行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满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称天心。它还强调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协调。认为君明、臣良、民顺“三气悉善”,是太平长治的根本条件。“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国。还以阴、阳、和比拟君、臣、民,君阳臣阴,应依阳尊阴卑之则,各居其位。阳盛则阴衰,君盛则臣服。阴、阳、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天下立平不移时”,太平盛世即可实现。《太平经》还主张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下可革谏其上;反对贱视和残害妇女,提倡人人应力作以获衣食;反对为富不仁,提倡救穷周急;反对以智欺愚,以强欺弱,提倡孝忠诚信,主张断除金兵武备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即襄楷上疏所称的“兴国广嗣之术”,主要反映了当时处于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向往太平盛世思想。“奉天地顺五行”的神学思想 
《太平经》称“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告诫信道者当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顺天意。天可顺不可违,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帝王为天之贵子,尤应顺承天道;顺天地者,其治长久,否则当遭天罚。“天人感应”是《太平经》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天人之感应,表现为自然界之变异灾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灾异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谏”,若不听从,必降重殃。认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赏善罚恶,具有无上的权威。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善恶报应思想与承负说 
《太平经》谓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使,鉴人善恶,掌人命籍,“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对人之善恶,天皆遣神记录在簿,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天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恶不止,则减其寿算,不得天年;或使凶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善恶之标准,最要者为孝、忠。行孝者可被荐举,现世荣贵,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罪不容诛,天地鬼神皆恶之,令其凶夭,魂神受考。《太平经》在《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说的基础上,提出承负说。何谓承负?“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即为善可遗福子孙,作恶将遗祸后人。承负的范围是: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余殃。国家政治也相承负,前朝纲纪失堕,后朝遂被其灾。但承负代代积累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力行善,反常得恶;或力行恶,反常得善的象。《太平经》认为,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所致。承负说是黄老道立教的理论依据之一。
长寿、成仙、祈禳、治病诸方术 
《太平经》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为长寿升天之要道。人之生命须神、气结合,或精、气、神俱备。如长期保守精神与形体的结合,使神不离身,就可达到长生久视。此方法为“守一”,也就是守神。“守一”可度世,乃至长生久视。此外,还有食气辟谷、胎息养形、守静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术,以及尸解和白日升天两种成仙形式。《太平经》记载的符咒祈禳诸方术有:卜占决吉凶,神咒以使神,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叩头解过,依星宿而推禄命等。《太平经》中所谓“法”、“诀”,皆与道术有关。《太平经》载后圣李君授青童大君《灵书紫文》,内有二十四经诀,不外符箓禁咒与服食炼养之术。《太平经》还载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术。灸刺即针灸,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病。禽兽蚑行之属谓之生物方。草木能相驱使,谓之草木方。认为动植物内均含有“精”,具有疗病之神效。它还阐述静功内养及保健之法,其要旨为:乐和阴阳、守柔不争、安贫无忧、慎用饮食、勿犯风寒、清静存神和内视守一。《太平经》是黄老道的主要经典。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义和方术,对黄老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道部·卷十九原文_翻译及赏析

道部·卷十九李昉

○几案

《十洲记》曰:瀛州金峦观中,有青离玉几,覆以云纨之素,刻水碧为倒龙之床。

《玉光八景经》曰:众真宴礼大帝,屈节于几前。

《太一洞真玄经》曰:太微紫房中有一童子,名于景精,字会元。当帝君之前,捧赤玉案,上有所主命籍。

又曰:太一、公子、白元、司命、桃君五人皆著朱衣绛巾,各捧一白玉案,上有所主简。

《玉清隐书》曰:太微天帝君进拜于帝皇之几。

又曰:上皇帝君乃推几偃咏,虚眺太空,吟玉清之隐书,歌元景之灵章,扬音霞际,清微玉振。

《太洞经》曰:太微小童五符命籍捧持玉案,帝君所临,主通诸神。

《变化经》曰:有金光立空之案。

又曰:元始拊几高咏,啸郎太空。

《玉佩金珰上经》曰:九老仙都捧金精之案,上请宝文,以授众真也。

《洞神经》曰:拂拭试几案,置经于前也。

《象名经》曰:东方上尊凭粕宝凤文之曲几,敷说道要真经。

《法轮经》曰:三真立空之案,以粕宝悬覆经上。

《众篇经》曰:元始上尊凝真遐想,抚几高抗,命召五帝,论定阴阳,推数劫会,移校河源,检录天度。

《洞神经》曰:有局脚案,以置经符也。

《太上黄素经》曰:凡修授大洞真经雌一奇文者,恒置经于几格洁净之处。

《九幽经》曰:帝尊在九清妙境三元宫中,御三气之华,宝云玉座,总校图录,拔济诸苦。

《二十四生图》曰:披九光玉蕴,出金书紫字玉文丹章三部八景二十四生图,盛以白玉立空之按,九色之中,飞文锦盖悬覆经上。

《龙飞尺素隐诀》曰:太微天帝君命羽仙侍郎捧金案,以请飞行羽章也。

《上清真文王经朝文》曰:有流明大灵侍言玉案十二枚。

《文始内传》曰:诸天各奉莲华座,以宝盖覆之。

《神仙传》曰:黄老遣仙官玉女持金案,玉杯盛药以赐沈羲。

又曰:淮南王为八公进金玉之几,执门弟子之礼。

《四极科》曰:凡宝经之具,几案巾秩,不可妄借于人。

《太玄经》曰:老子传授经戒录仪注诀曰:"以局脚小案置经,彩巾覆氏。"

《洞真玄经》曰:太一洞真玄经者,别为囊笈,封以宝器,盛之几上。

《无量经》曰:太上座高二丈,又于紫台之宫,布一高座六尺。

《金真玉光经》曰:九天之帝,施玉几金床。

《山海经》曰:西母悌几戴胜,悌,凭也,戴者,戴其玉胜也。他说西母头类戴胜,甚失之。

《本际经》曰:元始上尊在长乐舍宝饰高座,虽有座形,不障于物,人所往来,亦无隔碍。复有小琉璃座,行列两边,悉高五尺。

《茅君内传》曰:白玉龟山连玉床帐,西母处之。

《太上黄素方》曰:青精执在紫巫之山,化王之室,内有玉案也。

《洞真七圣玄记》曰:左仙上疏九天帝王七圣几下。

《飞行羽经》曰:修三一道法,坐金床玉几,金炉玉匕。

《太真人诗》曰:太微启玉案。

《列仙传》曰:太室山中,有地仙邛疏卧床几案。

《真诰》曰:鹿迹山中有绝洞,洞中自有石床、石榻、曲夹。

○与辇

《太上飞行羽书》曰:玉清则上清之高真,上清则太清之高神,太清则飞仙之高灵。凡行玉清之道,出则诸天侍卫,建七色之节,驾紫云轩,十二玉轮,六师启路,飞龙翼辕,行上清之道,出则五帝侍卫,建紫毛之节,驾飞云丹车,位准上清,左右仙卿,行太清之道,出则五帝侍卫,建五色之节,驾龙与,白虬启道,太极参轩。

又曰:王总真为茅盈召朱冠使者二人,乘流景之与。苍蛇把绿节,仗琼竿,羽旄横日,朱云翳景。使者并绣衣,芙蓉冠,持紫素之书各百字,以付茅盈二弟固、衷。是以固有地真上仙定录神君之号,衷有司三官保命仙君之位,各依紫素之命,封莅所任神宫,上府亦随事而资给二咀苌。汉平帝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西域王君、龟山王母、方诸青童君并乘绿景之与,驾神虎之軿,同造茅盈于句曲之山,金坛之阴。

又曰:飞仙秘道,招五辰之晨,常能行之。十五年则南极老人丹陵上真迎以绿云之辇,西极老人素灵子期迎以黄飙之车,北极老人玄上仙皇迎以玄景之龙,东极老人扶阳公子迎以青軿之辇,中元老人上玄子迎以曲晨之盖。五老会合,俱升紫虚,此五老盖五星之真人也。非如斐君星中五帝之公,又异乎云牙五方之老,上学之法,顺之者飞仙也。

又曰:八道秘言者,道有八条。其言高妙,闲心静室,寥朗虚真,亦将得见丹景之气,三素飞云,八与朱辇,紫霞琼轮,上清静眄,回辔三元,高皇秉节,灵童攀辕,太素拥盖,南极临轩。于是溟光外映,象烛太虚,子能见之,不烦凝霜濯华,玄腴金丹也。一道秘言曰:以八节日清朝北望,清朝小早于清旦也。有紫绿白云者,是为三元君三素飞云也。其时三元君乘八与,上诣天帝玉清君也。子候见当再拜自陈,乞侍轮毂。二道秘言曰:以八节日夜半东北望,有玄青黄云者,是为太极天帝君乘八景之与,上诣高上玉皇。三道秘言曰:以甲子上旬戊辰,己巳之日清旦西北望,有紫青黄云者,是为太极真君三素云也。其时太极真君及上真人乘玄景绿与上诣紫微宫。四道秘言曰:以甲戌上旬戊寅、己卯之日清旦东南望,有赤白青云者,是为扶桑太帝君三素云也。其时扶桑太帝君乘光明八道之辇,上诣紫微宫。五道秘言曰:以甲申上旬戊子,己丑之日清旦正西望,见白赤紫云者,是为太素上真白帝君三素云也。其时太素上真人白帝君乘修条玉辇,上诣玉天玄皇高真也。六道秘言曰:甲午上旬戊戌己亥之日清旦正南望,有青赤黄云者,是为南极上真赤帝君,其时乘绛琳碧辇上诣阆风台。七道秘言曰:以甲辰上旬戊申己酉之日清旦西南望,见绿紫青云者,是为上清真人。时乘玄景八光丹辇,上诣高上天帝。八道秘言曰:以甲寅上旬戊午己未之日清旦正东望,有朱碧黄云者,是太虚上真人。其时乘徘徊玉与上诣太帝君。八节日见三素云者,紫云在上,绿云次之,白云在下,共相沓也。子谨视之。

《移度经》曰:真皇参驾黄霞,周行四方,飞盖绿軿,上造金阙。

《灵宝赤书》曰:诣天真人乘碧霞玉与。

《太洞真经》曰:太上乘一景之与,授九晖太晨隐符。

《上清隐书龙文经》曰:王母乘九盖华与,众真侍卫。

《紫文经》曰:方诸东玄东海青童大君,斋戒于丹阙黄房之内,三年乘碧云与。

《太元真人传》曰:有班龙之与。

《金真玉光经》曰:有玉辇,又《上清三天列纪》有紫辇。

《太洞玉经》曰:青童君乘雕玉之軿,司禁真伯乘日月之軿。

又曰:太极元君乘陵羽之车。

《太上经》曰:有白鸾之车。

《茅君内传》曰:东海青童君乘飙车。

《葛玄传》曰:鹤鸣山石室中设自然座,有金华盖。

又曰:五帝真人并乘八景玉与。

《二十四生图经》曰:后圣李君游西河,历观八方。值元始乘八景玉与,驾玄龙而来,李君问天书玉字,未究妙章。元始俾极道真,于是吐洞玄内观玉符以授之。

《变化经》曰:景与丹軿紫轩,九天帝王所乘也。

《上清诀》曰:玄母乘三素之与。

又曰:元父所控赤羽飞车,左御绛鸾,右驾紫凤。

《尺素诀》曰:太微天帝君登白鸾之车,驾黑羽之凤,游碧水之境。

《太洞玉经》曰:皇上帝炒树玉之轮,转宴于日中矣。

《茅君内传》曰:无上道君咸给八景琼与,凤玺金真,曲晨飞盖。

又曰:青华小童道君乘碧霞之与。

又曰:上真君赤帝乘绛琳碧辇。

又曰:太清真君乘青龙紫羽盖。

又曰:太元真人杖紫云之节,乘班龙之与,白虎之軿,曲晨宝盖。

又曰:太素真君乘虎旗虎辇,金盖玉轮,仗九色之节,出入太清。

《金真上光经》曰:太上大道君乘琼由碧辇,和太君乘白云之车。

又云:玄和道君骖驾玄龙。

《太洞玉经》曰:八皇老君乘黄琅之车,把紫凤之节,入太老之室。万华先生乘三素之景羽明之軿,宴寝万乘之室。

《八素章》曰:四老回锦軿,万仙朝帝房。

《茅君内传》曰:朱官使者驾苍虬,把绿杖。

《真诰》曰:紫元夫人乘羽宝云车,驾九龙,女骑九千,披锦服,青羽裙。

《自然经》曰:龙辔昂昂云盖巍巍;仙童玉女,与我升龙。

《太上真经》曰:东方青帝,九龙云与。

《空洞经》曰:元始天尊从诸天人并乘玉辇琼轮。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序》曰:太上道君十方至真,乘五色玉轮,九色龙;妙行真人乘象云玉辇,上诣玉都;中极真人常乘象轮车;上飞真人常乘九色龙,游玉清云中;飞天之神乘碧霞之辇,游于玉隆之天;黑帝君乘四景之与。

《三元布经》曰:元始上尊乘紫辇。

《茅君内传》曰:玉君乘九盖之辇。

《洞天经》曰:灵景道君乘赤云车。

《太上飞行羽经》曰:中和之真驾锦与。

《茅君内传》曰:王母乘绿景与。

《玉光八景经》曰:东方始景道君乘青云之车,驾苍龙。

又曰:南方玄景道君乘五色云车,驾凤皇。

又曰:南方灵景道君乘赤云车;西南方元景道君乘紫云车,驾六龙;西方明景道君乘白云车,驾白虎;北方玄和道君乘珠玉之车。

《金根经》曰:玉帝君乘碧霞九凤飞行之与。

《玉清隐书》曰:太微君登八琼之辇,倾盖霞城。

又曰:东北方道君葛献乘八与飞龟车。下治人泥丸宫。

《登真隐诀》曰:太元真人乘白虎与,有八色云軿。

《真诰》曰:仙人许玉斧乘一新青犊车。

又曰:玉眉寿小妹中候夫人乘白牛车。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南极老人丹陵上真迎以绿云之与盖,西极老人素灵于期迎以黄飙车,人元老人中央上玄迎以曲晨之盖,五老一合,俱升紫灵。

《王君传》曰:王君乘虎辇,金盖玉轮,出入上清,授事太素。

《南岳魏夫人传》曰:夫人乘虎辇玉与隐轮之车。

《真诰》曰:南岳夫人驾九盖之軿。

《搜神记》曰:玉女成智琼驾辎軿车,从八婢。

○阙

《五符经》曰:钟止上有金台粕宝,紫阙元气之所舍,天帝君所治处也。

○殿

《太洞玉经》曰:大晖者,玉清天中殿名也,上皇王真之所游处也。

《太平经》曰:大空琼台洞真之殿,金华之内,侍女众真之所处。

《灵书紫文上经》曰:有太空琼台丹玕之殿。

《灵宝赤书》曰:妙行真人诣元始,授赤书五篇真文。于是元始命众真入太定金台,玉宝之殿,九光华房。

《紫书金根经》曰:有黄金殿。

《玄妙内篇》曰:有粕宝殿。

○堂

《太洞玉经》曰:有羽景之堂,在太无之庭。玉容者,太上之明堂也。

《洞景金玄经》曰:玉帝命太微天帝君坐万灵于房轩,散华香于玉宇,留连八琼之室,曲宴九琳之堂。

《外国放品经》曰:有光碧之堂。

○台

《太洞玉经诀》曰:西田之瑶台,大帝所处,有玉清台也。又有散花台。

《太上玉京经》曰:玉京有粕宝宫,宫有粕宝玄台,即太上治所,又有天宝台。

《上清经》曰:有紫碧玄台。

《太洞真经》曰:上清真人总仙大司马长生法师,登太常沧浪山洞台中双 *** ,酣饮紫明芝液。

《真诰》曰:有玉华室,有刻石真人。

《五胜文》曰:驾飞龙于西华之台,谒拜帝真赤书。

《玉诀经》曰:太玄上宫太素真人,常以春分之日,会诸仙官于昆仑瑶台,校定灵宝真经。

又曰:阳台真人,常以立冬之日,会诸仙官玉女于灵宝阳台之上,校定学道簿录。《本行经》曰:有寻真玉台。

《众篇经》曰:帝尊引众真人集太空金台内音。

《玉字经》曰:九层之台,处乎玉京之山,焕乎玄都之上,有太真玉印。

又曰:馥朗天中玉京,玄台之别号,西灵真人常诵无量洞章,游行其上。

《太洞玉经》曰:九天之上有明真台。

《茅君内传》曰:辰中真人带廷生符于沧浪之台。

《导引三光经》曰:定光真人在皇曾大绝观台中,导引元气。

又曰:九变真人在玉完大诰阳无台中。

又曰:导仙真人在何童天华林荫云台中。

又曰:云华真人在平育天玄唱宝盖台中。

又曰:阳王真人在太真台中。

又曰:法气真人在飞台中。

又曰:泽婴真人在越衡天无极观台中。

《真诰》曰:白玉龟台,九灵太真元君封此。

○合

《三皇经》曰:人皇所授皇文帝书,赤玉为简,黄玉为文,安之青宫,闭之紫合。

《大洞真经》曰:凡天纵仙才,名刊金合。

《金玄羽章》曰:紫合之下,授事于玉清九有玉合、黄合、青合。

○楼

《历藏中经》曰:昆仑山有金城九重,玉楼十二神仙所治也。

《龟山元录》曰:龟山上有十二玉楼,峨峨曜景。太清有金华楼,诸真仙玉录皆在金楼之中。

○观

《灵书经》曰:有洞灵之观,金字题观四面。又有九灵之观、 *** 之观。又紫微上宫有通阳之观,主得度之人功德轻重。

○宫

《三元品戒经》曰:九气始凝,三光发明,结青黄白之气,置上元三宫。

《太洞玉经》曰:太初有华阳之宫、会方之宫。小有真天中,有万华之宫,玉君之治所。玉晨宫中有玉映之宫,又有元君六渊之宫、黄老圆华之宫、上青真阳之宫、太极上宫,主众仙诵咏。

○室

《太洞玉经》曰:太霞之中有白云之室,太虚元君所处。

《三皇经》曰:蜀郡西峨嵋山石室,旧有三皇文。此文不与天下众文同,百万人中未有一人得者。

《龟山元录》曰:有琼瑶之室。

《外国放品经》云:有琼华之室。

《洞景金玄经》曰:八琼之室。

又《三华宝曜内真上经》曰:玉室上清经有碧室。

○房

《太洞玉经》曰:三华城者,玉清之房名也,在玉城之中,阳安元君所处。

《无上真人内传》曰:有流云九色之房。

《仙公内传》曰:昆仑山上有积石瑶房。

《太上紫书录》曰:白玉母入于龟山玉阙,处于青玉宫中朱紫之房。

《灵宝赤书》曰:有九光华房。

《外国放品经》曰:紫翠丹房。

○舍

《道典》曰:道之清净者,吾舍也。道因天清而清之,因地静而静之,因日月之光而明之,因星辰之行而正之,因万物之性而讯息之。万物中人为贵,能使形无事,神无体,以清净致无为之意,即道为舍也。

○窗

《诸天内音经》曰:天真皇人开寒灵之窗。

又曰:南极玄窗,主诸得道人授炼品目。

○户

《诸天内音经》曰:九玄丈人封于玉京紫户之内。

《洞景金玄经》有玉户。

○门

《大洞玉经》曰:太素在幽玄之上,九宫列金门于太素之天。琼羽之门,兰室上清宫中门户名也。太上有琼羽之门。四明门者,上清玉帝之南门也。

《紫书金根经》曰:东华方诸青童宫有六门,门内周回三千里,东有青华门,西有玉洞门,北有琼门,东北有寒水门,东南有天关门。

○庭

《二道顺行经》曰:洞阳之宫,下有流火之庭。

《大洞玉经》曰:广寒宫中有寒庭,太一之所处。又有云珠之庭。

《太上真文》曰:上帝朝真金童,杨烟流薰紫庭。

○坛

《二十四生图》曰:元始敷五色金为坛。

《玉皇谱录》曰:元始丈人登玉虚之坛,授九天谱录、上皇宝经、玉符秘章。

○府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4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