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部之中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主诸关镜聪明始,青锦披裳佩玉铃。和制魂魄津液平,外应眼目日月清,百疗所钟存无英,同用七日自充盈,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
【肝部之宫翠重里】木宫也。肝色苍翠,大小相重之象也。
【下有青童神公子】肝,东方木位,主青,故曰青童。
【主诸关镜聪明始】肝主春三月,阳之本始。窍主目,五行之关镜,故曰聪明始也。
【青锦披裳佩玉铃】青锦,肝之色。玉铃,白脉垂象也。
【和制魂魄津液平】内指事也。东春和煦,万物生也。
【外应眼目日月精】肝外主眼,左日右月也。
【百疴所钟存无英】诸疾荐之,但存肝神无英公子。
【同用七日自充盈】五脏兼存,故言同用。凡七日为一竟者,一游也。
【垂绝念神死复生】垂死,存念肝神,还得活愈。
【摄魂还魄永无倾】《太微灵书》云:每月三日、十三日、二十三日夕,三魂弃身游外。摄之者,常仰眠、去枕、伸足、交手心上,瞑目闭气三息,叩齿三通毕,存心中有赤气,如鸡子从内出于咽中,赤气转大,覆身,变成火,以烧身,使匝,觉体少热,呼三魂名曰"爽灵、胎光、幽精"。即微咒曰:"太微玄宫,中黄始青,内炼三魂,胎光安宁,神宝玉室,与我俱生。不得妄动,鉴者太灵。若欲飞行,唯诣上清;若有饥渴,得饮玄水玉精。"又每月朔望晦光魄盛总交通,存思精炼反还之法。当此,乃仰眠伸足,掌心掩两耳,令指根绕于项上,闭息七遍,叩齿七通;心存鼻端白气,如小豆大,须臾渐大,冠身上下九重气,忽变成两青龙,在两目中,白虎在两鼻孔中,朱雀在心上,苍龟在左足下,螣蛇在右足下,两玉女著锦衣,手把火光当两耳门。毕,咽液七过,呼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天贼、毒秽、臭肺"。即咒曰:素气九还,制魂邪奸,天狩守门,娇女执关,炼魄和柔,与我相安。不得妄动,看察形源,若有饥渴,听饮月黄日丹。
王羲之的作品介绍如下: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一:《兰亭序》
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二:《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三:《乐毅论》
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四:《黄庭经》
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
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五:《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拓展资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无题·其一·李商隐|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无题·其一》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大概是描写一位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长相思的苦闷心情。诗的首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表现她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颔联回忆最后一次邂逅的情状,表达她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回味的复杂心情。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廖,春光已尽,石榴花开,所思之人断无消息。表达了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和感伤之情。尾联写日夜思念的人,或许相隔非远,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诗活用了曹植的《七哀诗》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名句,表达会合难期之苦。诗中所流露的感情真挚而深厚。看来女主人公似乎是单相思。虽然相思无望,然而追求却十分执着。正是这种纯情,这种痴情,赋予诗歌强烈的感染力。此诗或以为是写男子思念女方的。象这样的艳情诗,本来就很难揣摩的。【原文】《无题·其一》作者:李商隐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注解】①凤尾香罗: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罗:绫的一种。②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顶:指帐顶。③扇裁:指以团扇掩面。④月魄:月亮。⑤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⑥斑骓:黑白花的马。这里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陈孔骄赭白,陆郎乘斑骓。徘徊射堂头,望门不欲归”句意,暗示她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杨柳岸边呢。⑦“何处西南待好风?”化用了曹植的《七哀诗》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诗意,希望一阵清风,把自己吹送到意中人的身边。 【校注】1,凤尾香罗:以凤凰尾羽织成细纹之凤文罗。《汉武内传》:“元封二年七月七日之夜,王母降于长生殿前,戴太真晨缨之冠,履元琼凤文之舃。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赠因奉酬》之三:“云髻凤文细,对君歌少年。” (陈帆曰)凤尾罗,即凤文罗也。(冯笺引) (吴乔曰)《黄庭经(序):“金简凤文之罗四十尺。”《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庾信《谢赉皂罗袍启》:“凤不去而恒飞,花虽寒而不落。”(《西昆发微》卷上)2,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或其它花纹之圆顶百折罗帐。元稹《江梅》:“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寻琼花带碧文。”圆顶,凡顶部圆形之器物,均可称圆顶。苏頲《奉和圣制幸郑尚书窦希玠宅应制》:“圆顶图嵩石,方流拥魏沙。”(姚培谦注)程泰之《演繁露》:“唐人婚礼多用百子帐,特贵其名。而其制度,则非有子孙众多之义,特穹庐之具体而微者。卷柳子为圈,以相连锁,百张百阖,为其圈之多也,故以百子总之,亦非真有百圈也。其弛张既成,大抵如今尖顶圆亭子,而用青氊通冒四方上下,便于移置耳。”按,义山所谓‘碧文圆顶’者,殆指此。盖其始本以氊为之,后或易之以罗欤?” (冯浩注)姚说近是,古所谓青庐也。但此顶上句,谓罗账。《酉阳杂俎》:“北方婚礼,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行礼。” 【黄按】青庐,古时北方种族举行婚礼交拜之所。《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古青庐以氊或青布幔为之,似屋。此夜之深逢者,当为圆顶百折罗帐,非一物也。3,班婕妤《团扇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月魄:月初生或圆而始缺时暗黑不明的部分,此泛指月,并以代团扇。《汉武内传》:“致日精得阳光之珠,求月魄获黄水之华。”梁简文帝《相宫寺碑铭》:“珠生月魄,钟应秋霜。”高适《塞下曲》:“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刘长卿《湖上遇郑田》:“杯中忽复醉,湖上生月魄。”4,司马相如《长门赋》:“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5,曾是:已然,已是;曾,尝,曾经。 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徐坚《孤烛叹》:“玉盘红泪滴,金烬彩光圆。”6,断无:绝无。《礼记·儒行》:“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孔颖达疏:“断,绝也。”石榴红,五月石榴花开,色红艳,故云;言春日已过也。孔绍安《侍宴咏石榴》:“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韩愈《咏张十一旅舍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道源注)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吴乔注:“则天诗云:‘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红’字疑用此意。”(《西昆发微》卷上) (冯浩注)石榴酒可喻合欢,见《恼韩同年》;孔绍安事可喻京宦,见《回中牡丹》。”【黄按】旧注皆非,刘、余《集解》所云最为得之,言“此‘石榴红’”与上‘金烬暗’对文,‘石榴’自指榴花。‘金烬暗’,兼寓相思无望;‘石榴红’,暗示流光易逝,一别经年(榴花开时,青春已逝)”。说是。石榴五月开花,是春尽夏来,言自春至夏,榴花已红,却绝无消息。7,斑骓:毛色青白相杂之骏马。《乐府诗集》卷四十七《神弦歌·明下童曲》之二:“陈孔骄赭白,陆郎乘斑骓。徘徊射堂头,望门不欲归。李贺《夜坐吟》:“明星烂烂东方陲,红霞稍出东南涯,陆郎去矣乘斑骓。”义山诗有《春游》云:“桥峻斑骓疾,川长白乌高。”《对雪》之二云:“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又《无题》(白道萦回)云:“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8,“待”,汲古、戊签、姜本、东涧诸本同,朱、姚、屈诸本均作“任”。《易·坤》:“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鲍照《玩月》:“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元稹《春词》:“春来频到宋家东,垂衷开怀待好风。” 【韵译】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讲解】这一首诗借一个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的苦闷,表达了诗人对流光易逝,青春虚度地感慨以及抱负与追求难以实现的怅惘感伤之情。诗中叙说了一个青年女子在一个初秋的夜半缝制罗帐时,不仅想起了很久前和意中人的一次偶然相遇,接着叙述了这次相遇之后的无尽相思以及期待再相遇的心境。本诗心理刻画细腻,感情真挚深厚,尤其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运用,使主题显得更加含蓄蕴藉,寄寓深远。“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我织的凤纹香罗,薄薄的,是多么的轻软;我缝制的圆顶罗帐,带着青碧的花纹。此时此刻,也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为此,不由得想起了一次与意中人偶然的相遇:那时因为害羞,我用团扇遮住了自己娇美的面容,却难于掩饰住自己内心的羞涩。他的马车在我面前轰隆隆地驶过,我俩连一句话也未来得及说。“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意中人便杳无音信。已经挨过了多少寂寞,有多少个漫漫长夜自己独守孤灯,在暗淡的烛光中有着说不尽的思念。眼下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了,可他仍然没有一点消息。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其实那位日思夜想的意中人和自己相隔得并不遥远,那匹系在杨柳岸边的黑白花骏马,岂不就是他的坐骑?哪里会来一阵清风,把我吹送到他的身边?
【评析】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希望在寂寞中燃烧,读者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唐以来,以爱情、艳情为题材的诗歌逐渐增多。这类作品在共同特点是叙事的成份比较多,情节性比较强,人物、场景的描绘相当细致。李商隐的爱情诗却以抒情为主体,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她(他)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又往往要在诗中织入某些情节的片断,在抒情中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这就使诗的内容密度大大增加,形成短小的体制与丰富的内容之间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他不得不大大加强诗句之间的跳跃性,并且借助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来加强诗的暗示性。这是他的爱情诗意脉不很明显、比较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爱情诗往往具有蕴藉含蓄、意境深远、写情细腻的特点和优点,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 【点评】“凤尾香罗”首联为诗人拟想之辞,家大人曰“自对面落笔”也。言所思女子当于深夜缝制凤尾纹之碧罗帐,其帐纱薄,散发绮罗香泽。此种多层百折复帐,唐人称“百子(折)帐”,婚礼所用。而首句“罗”用“香”(相),次句用“缝”(逢),寄意显然。三、四回顾一匆匆邂逅之情景:女以团扇含羞半掩,诗人则骓引车走,车声殷殷如雷,欲语而未通。此情景极似另首《无题》:“白道萦回入暮霞,斑骓嘶断七香车。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阳城十万家。”此“凤尾香罗”一首,亦云“斑骓已系垂杨岸”,又《对雪》云“肠断斑骓送陆郎”,又《春游》云“桥峻斑骓疾”,合此四言“斑骓”,抒情主体均为诗人自己。五六转写相思无望,以灯暗和春尽作比。出句言无数夜晚,伴随残灭灯花,孤寂难处。俗以灯花为吉兆,常为男女喜事之预兆。杜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西厢记》五本一折:“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然今夜灯花烧残成烬,则暗喻欢情难洽。对句云自春徂夏,绝无消息。“石榴红”即石榴花。“五月榴花红似花”,是春已尽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云:“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故“金烬暗”(灯灭)和“石榴红”(春尽)正隐喻相谐之无望。七、八反照三、四,言前回相遇匆匆,未能一诉衷怀,今我斑骓即在垂杨岸边。诗人当搔首踟蹰,急切等待,忽作奇想:何处等来一陈西南好风,吹将汝来?西南坤位,《易·坤》:“西南得朋。”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何处西南待好风”,即“何处待西南好风”,此以西南风喻所思女子甚明。姚培谦曰:“此咏所思之人,可思而不可见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858),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玉溪(xi)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3]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相当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令(今河南获嘉县)。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施蛰存认为,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这个唐诗选本在中国家喻户晓,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北宋初期的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宗法李商隐,经常互相唱和,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并刊行了一部《西昆酬唱集》,被称为西昆体。在当时颇有影响。此外,王安石对李商隐也评价很高,认为他的一些诗作“虽老杜无以过也”(《蔡宽夫诗话》)。王安石本人的诗歌风格也明显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朝的诗人从前、后七子到陈子龙、钱谦益、吴伟业,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明清二朝喜欢写艳情诗的人更是专学李商隐的无题诗,例如明末的王彦泓的《疑云集》和《疑雨集》(注:《疑云集》是否为王彦泓作品集,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清代中期的黄景仁的一些优秀的“绮怀”诗。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的香艳诗也是受到他的影响。关于李商隐对后世的影响,可以参看吴调公《李商隐对北宋诗坛的影响》、《李商隐在清代的余波绮丽》、王玉祥《李商隐对苏曼殊诗的影响》、王兆阳《论李商隐的诗对词的独特风格形成的影响》、刘学锴《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等论文。 【英汉对照】无题二首(之一)李商隐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任好风? TO ONE UNNAMEDILi ShangyinA faint phoenix-tail gauze, fragrant and doubled,Lines your green canopy, closed for the night....Will your shy face peer round a moon-shaped fan,And your voice be heard hushing the rattle of my carriage?It is quiet and quiet where your gold lamp dies,How far can a pomegranate-blossom whisper?...I will tether my horse to a river willowAnd wait for the will of the southwest wind.
《黄庭经》是魏晋间出世的道教上清派修炼经典,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其中《中景经》出世较晚,《内景经》和《外景经》出世早晚亦有争论。本文遵循陈撄宁先生的原则,“两篇文字,不必出于一手,而精理贯通,体用相备,真知个中消息者,当不复存歧视,”①以研究经文思想为要,重点放在现存内容较为完备的三十六章《黄庭内景玉经》。②
《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通篇以七言韵文形式讲解上清派“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它继承《太平经》五脏有神,存思即可除病的思想,认为人身脏腑、四肢百骸各有司主之神,“假神以托用”,靠这些神的主宰,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才能维持。只要讽诵《内景经》,存思这些身神,便可以消除百病,却老延年,最终,可以“咏之万过升三天”,达到成仙的理想境界。梁丘子注释叙称该经是“学仙之要妙”,“羽化之根本”。③
一、“存神”的主要内容
按照《黄庭经》的思想,人身中本有“散化五形”而变之万神,这些身神与人体组织器官相伴,“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④,多得不可计数。为便于存思修炼,《内景经》又提出了“八景神”和“二十四真”作为存神的重点。所谓八景二十四真,乃是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八景神镇守。“兼养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则三田五脏真气调柔,无灾无病,自然得道成仙。事实上,八景神中,《内景经》仅记载了头面七神、五脏及胆腑六神,故务成子在《内景经注序》中说:“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⑤《黄庭经》的存神就是以这十三位身神为主要对象。
存神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是存思身神的居所,即特定的身体部位。如《上有章第二》描述黄庭的位置云: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
又如《灵台章第十七》描写灵台的位置云:
灵台郁蔼望黄野,三寸异室有上下,间阙营卫高玄受,洞房紫极灵门户。
搞清身神所处身体的部位,是存思的前提,就像找人先要知其居处一样。
识得身神字号,以便直呼其名,是存神的关键。《内景经》将主要存思的十三位身神名号在《至道》、《心神》两章中集中列出:
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闲,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崿峰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内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翳郁导烟主浊清,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六腑五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存。
存思身神所主器官的生理功能,在修炼中不可或缺,尤为重要。如《脾部章第十三》描述脾脏之神所主功能云:
脾部之官属戌己,中有明童黄裳里,消谷散气摄牙齿……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赢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光华所生以表明。
《脾长章第十五》又云:
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治人百病消谷粮……长精益命赖君王。
事实上,通过存思,使身神归于所主器官之本位,正常发挥功能,乃存神目的之所衷。
最后,作为道教修炼终极理想,还要存思自己亲见神明、位列仙班的景象。
道藏综合索引 书名:黄庭内景玉经注(梁丘子) 编著:梁丘子 卷数:三卷 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推字号 涵芬楼本第190册 新文丰本第11册 三家本第6册 道藏提要:编号401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清摄养经 第23册 ?黄庭内景玉经注,原题梁丘子注。梁丘子即唐人白履忠。其注解《黄庭经》之事,见《旧唐书?白履忠传》。原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人洞玄部玉诀类。另有《云笈七签》本、《修真十书》本。本书卷首有《黄庭内景玉经诀》,概述经文要旨及持诵之法。注文逐句解释经义,简明确切。如释「黄庭内景」之义云:「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喻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也。内象喻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注文以中丹田(心脏)为修持内景经法之枢要,并详释三丹田之位置及修养要诀。此注本为后来注家所推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3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庭经01章,内景.上清注解
下一篇: 列子02章,黄帝(译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