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德经80章,小邦寡民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网络 2023-09-21 18:22:11

道德经》80章,小邦寡民


译文注释引语评析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①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②使:即使。③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④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⑤徙:迁移、远走。⑥舆:车子。⑦甲兵:武器装备。⑧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⑨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⑩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胡寄窗说:“我们研究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要分析产生这种理想的阶级根源、时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图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他们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作到小国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并战争,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便可以避免因获取物质资料而酿成社会纷扰的工艺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而且结绳以记事的方法来代替;便可能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为奢泰的嗜欲所诱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远徒,以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废除。他们不了解,广土众民政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新的生产关系要求一个全国统一的地主政权这一历史任务在各大国的政策上的反映。”但是老子“忘记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乐园’中,并没有甘食美服,也没有代他们生产甘食美服的被剥削的人。老子作者尽管在世界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观上特别是在经济问题的看法上却陷入于唯心主义的幻想。”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老子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感到一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这是一种抵触情绪的发泄。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应该讲,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老子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道家医学经典.Cn

小国寡民社会心理指的是什么?

小国寡民社会心理指的是什么?黄帝认为:“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理也,逆而异理,审知逆顺,是谓道纪。以强下弱,何国不克?以贵下贱,何人不得?以贤下不肖,何事不成?”①故,“古之贤者,道是之行。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以道居军,其军胜;以道居国,其国昌。”②反之,因嫌货财少,却落吃糟糠;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也是这个极反规律的作用所致。这就是黄帝所说的“祸福同道”之义。其关键,就是一个明道理而用之与不知道理、逆行而致的区别。顺逆之界,皆从道来,顺也是道,逆也是道,逆过既顺,就是不管逆顺都要遵循天道。就是学道修身与不学道而任其本性的区别。
然而,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③一样的简单。
作品解读
对“小国寡民”(第80章)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是老子《道德经》里比较有名的一章,这里边蕴含着的是呼唤和平,反对战争,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环境。
《道德经》为远古华夏语录体著作。《道德经》第八十章是为小国设计,为小国提供自处的一个方案。但是他更多的是为大国,比如《道德经》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接下来有好几章都是为大国。在《道德经》里,小国、大国老子都提供了方案。。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陶渊明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底什么意思?请看《道德经》最后五章

校正本: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使民重死而远徙,传世本作不远徙,帛书甲、帛书乙、西汉竹书皆作使民重死而远徙,意思完全相反,今按帛书甲乙本、西汉竹书,改作使民重死而远徙。

此章各版本除了“使民重死而远徙”一句之外,其他少数字句略有不同,内容意思一致。

徙,《说文》本作迻,迁徙也。《康熙字典》引《玉篇》:迁也,避也。又引《尔雅?释诂》:迁运,徙也。注:今江东通言迁徙。徙,就是离开、远去的意思。

《老子》的这一章节,历来争议很大,也是有些人对《老子》诟病最多的一个章节。

那么,《老子》的这一章节,到底想说明什么呢?首先,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这一章来理解,而应该从整篇《老子》的内容来理解,否则容易断章取义。其次,《老子》把这一章放在了《德经》的倒数第二,我们也应该先要了解一下《德经》的内容,再来理解这一章。复次,从《德经》的内容来看,第七十六章与第七十七章之间的分段,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就从第七十七章开始来理解。

《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见贤也。此章各版本除了个别字句略有不同,意思完全一致。

这一章的意思很简单,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所以有道的圣人宁可将所有多余的都奉献给上天,为而弗有、成功弗居、不欲见贤就是将所有的都奉献给天道,因为越是不足,天道越会补偿,《老子》的意思就是不足总比有余好。

再看《老子》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此章各版本除了个别字句略有不同,意思完全一致。

这一章的意思也很简单,是连贯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的,水是最柔弱的、最不足的,天道就会对水有补偿,让水能够胜刚强。所以圣人才会说,受了诟病和不祥,才能成为天下之王。很显然,《老子》是用水来举个例子,说明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所以柔弱不足要比刚强好。

再看《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此章各版本除了个别字句略有不同,意思完全一致。

契当是指契约,彻当是指税收,《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康熙字典》引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

《老子》在上一章中以水为例,来说明不足总比有余好,受诟病受不祥总比不受好,所以在这一章中,《老子》又说,受怨总比不受好,受怨也是属于柔弱不足,所以没有必要去和解这个大怨,也没有必要拿着契约去追责人,因为这正是体现了柔弱不足,而柔弱不足的司契总比拿着法令去征税好。

很显然,《老子》这是继续在举例说明,举了和大怨、拿着契约追责别人、征税这些例子,来说明柔弱不足总比刚强有余好,因为天道会帮着柔弱不足的人。

对于《老子》所举的例子,当然仅仅是比方比喻而已,并不是真的要人们这样去做,就如同铁杵磨成针,是鼓励人们做事情要坚持不懈,并不是真的要去拿一根铁杵来磨成锈花针。

再看《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此章节各版本除了个别字句或位置略有不同,意思完全一致。

这是《老子?德经》的最后一章,也是对《德经》的全文总结:真话并不好听,明白真理的人不会显得博学,真善的人不会争辩,他们反而会给人一种柔弱不足的感觉,因为他们知道,柔弱不足总比刚强有余好。所以圣人不会占有,只会给予别人,越为了别人自己越多,越给予别人自己越拥有。所以说,天道是不会害人的,人依从天道就是为而弗争。

根据这四章的内容,完全可以整理出这样一条思路:第七十七章讲的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个原理,第七十八章是以水为例,来说明柔弱胜刚强、不足胜有余,第七十九章是以受大怨与不追责人为例,来说明宁可柔弱不足,也不要刚强有余,第八十一章就是对全篇的总结,说明不用怕柔弱不足会害了自己,天道是不会害人的,自己越柔弱不足,天道会给予自己越多。

根据这个思路,小国寡民跟上善若水和有德司契一样,无疑也只是一个举例说明。

很显然,小国寡民是指柔弱不足的国家和百姓,当然就不要去用十百人之器的大东西,也不要去拥有舟车甲兵,否则就是追求强大了。更不要冒险去接近危险的死地,生活过得越纯朴越好,越简单越好。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指的是对已有的吃、穿、玩、居都感到满意,不要去追求吃得更好、穿得更好、玩得更好、住得更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的是不需要去跟别人来来往往,不需要再有什么追求。也就是说,《老子》又举了小国寡民这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柔弱不足,象小国寡民这样的生活状况才是柔弱不足。

《老子》的小国寡民跟上善若水一样,只是一个比方,并不是要求大家去照做!并不是真把人口众多的大国变成若干小国。如果有人一定要把这一章节理解为《老子》在描写一个世外桃源式的欢乐田园,认为《老子》向往原始落后的生活方式,提倡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还有人认为那是《老子》在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等等,那真是太不懂《老子》了!《老子》说过的上善若水,水能柔弱胜刚强,在他们看来,就是《老子》要把人都变成水?

明白了以上这几点,才可以来讲讲最致命的一个问题:柔弱不足真的好吗?真的能得到天道的弥补吗?天道真的能损有余而补不足吗?

我们都知道,落后要挨打,弱小要被人欺,所以我们才要国家强大,这又如何解释呢?

说到这些问题,又免不了要说一说道和术这两个概念!

《老子》之所以称为《道德经》,因为《老子?道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先天地而生的道,道的形体是虚无飘渺的,道的作用却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老子?德经》提出了,只要人能够像道体一样的无,道的生生不息的作用就会让人得到有;人若是拼命想要有,道就会让他变成无,这就是有无相生的原理,也就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无我、看清、做对、双赢,无就是让自己的心达到虚无,也就是抛开自我的情绪私欲,抛开《老子》中所说的一切可欲和不知足,抛开自我的一切先入之见和主观成见,摘掉所有的有色眼镜,才能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才能做对事情,才能获得双赢,才能得到自身的利益。让自己通过柔弱不足来达到无我,然后再得到利益,这才是有无相生,才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由此可知,道的体是虚无的,人能够效法道体的虚无便是学道,人能够达到无我便是合道,合道也就是有德,所以《老子?德经》全篇不厌其烦的讲述了要上德若谷、知足、生而不有、大国以下小国、柔弱、不争等字眼,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效法道的虚无,能够达到无我,这就是所谓的道。

在运用无我的智慧看清了客观事物的真相之后,所具体采用的方法手段才是术!有了这些具体的术,才能把事情做对,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道和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种完全不同的用法!千万不能把《老子》的道当成了术!《老子》讲的是道和德,并没有讲到术,如果把道当成了术来理解,真是对《老子》莫大的误解。

明白了道和术的概念,再看《老子》第八十章,就非常清楚明白了,这是《老子》在教我们如何达到无我!这是《老子》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如果我们的心能够像小国寡民一样了,还会有自我吗?还有自己的情绪私欲吗?

《史记?老子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都很清楚的讲了这个道理,对于《诫子书》中提到的淡泊宁静,诸葛亮并没有提倡一个人只要淡泊宁静,而不要明志致远,对不对?那干嘛要说《老子》的第八十章是提倡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呢?诸葛亮是《诫子书》,《老子》难道不是诫大家书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1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