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威①,则大威至②。无狎③其所居,无厌④其所生。夫唯不厌⑤,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⑥,自爱不自贵⑦。故去彼取此⑧。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①民不畏威:威,指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此句意为,百姓们不畏惧统治者的高压政策。②大威至:这个威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③无狎:狎通狭,意为压迫、逼迫。无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④无厌:厌指压迫、阻塞的意思。⑤不厌:这个厌指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反抗斗争。⑥不自见:不自我表现,不自我显示。⑦自爱不自贵:指圣人但求自爱而不求自显高贵。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上一章讲自知之明,是就一般情况而论的。本章着重讲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治,反对肆无忌惮地压榨百姓。他认为,老百姓一旦不畏惧统治者的残暴统治,那么可怕的反暴力斗争就要发生了。他希望统治者不要自居高贵,而要自知、自爱,抛弃自见和自贵,这样,他就不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此章讲“不自贵”,与十三章讲“贵身”、四十四章讲“名与身孰亲”的内涵不同。“贵身”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以荣辱优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贵;“名与身孰亲”则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货利更可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老子新译》)。当然,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暴政,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这是因为暴乱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那么,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我们就会得知,老子重点反对的是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老子警告统治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统治者的暴政。然而,老子对当世的统治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我们感到,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正是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仅仅是对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敌视了。
一、原文
【通行本】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帛书】(第七十五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勇于表现坚强的人就会不得善终,勇于表现柔弱的人可以保存生命。这两种“勇”,有的获利,有的遭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呢?所以圣人也认为这非常困难。天之道,不争而善于得胜,不发布命令、政令而能得到好的响应,不强行去征召而大家自行来到,坦然从容而善于谋划。天网虽然稀疏,但不会遗漏。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其中“勇”是勇气,“敢”是决断。有时候讲,贸然有勇气地下决断,并不是一件好事;有勇气把事情办得圆滑一点,迟一步多考虑比较好,也就是说拖一下不算坏事。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是上天的意志,找不出原因,“圣人犹难之”,纵然大彻大悟得道的人,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也难以把握。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永远不跟人争,可是人最后都是向它投降。形而上本体的功能,就有这样的厉害!万有最后还归于无,归到他那里,这就是“不争而善胜”。所以,老子一路说下来,叫我们效法上天无为之治,无为之道,才能做到不争之胜。
“不言而善应”,形而上的天道无形象,无声音,也不讲话。虽然无言,但是有感应的。
“不召而自来”,人生的祸福善恶因果之间,没有另外一个做主的,就是所谓的“无主宰”。
“繟]然而善谋”,“繟”是像网一样的散开,天道就像一张网一样,无所不在,可是看不见,“而善谋”,意思是有其智慧。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上天有一个东西,无主宰,但是也非偶然。这个天、天网,叫它神也可以,菩萨也可以,佛也可以,甚至叫它鬼也无妨;它不会与你计较这些名词,因为“天网恢恢”,胸襟广大。它没有道理,没有主宰,没有标准,可是又有一个大原则,一个标准;这个道理,在任何宗教哲学上都是最深刻的一个道理。简单一句话说明,就是因果律,自己造的因,自己自然得这个果,谁都逃脱不了。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无论善果、恶果,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勇”指有实力,“敢”指胆子大。“勇于敢”我的实力很强,我的胆子又很大想去做,您会死路一条。其实,“勇于敢”代表一种人生取向,一旦我有点儿实力,就会侵犯别人。“勇于不敢者则活”则是另外一种人生取向,我有实力,但我不轻易地去冒犯别人,不会随意去做什么。这种人生取向不以伤害为目的,老子认为这样的人才能活下来。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老子说老天讨厌哪个,我们哪知道为什么讨厌。其实老子特别清楚老天为什么讨厌,因为那是死门。这个规律符合天之道,其实您的每一个选择都逃不出自然之道——要么善良,生门;要么凶恶,死门。
(2)把自己做到别人没法争的地步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老子在这里讲的是“天之道”,其特点是做事不争,反而越做越好,“善胜”是更容易胜出,越做越好的意思。
同样的道理,只要您关爱大家,为大家做事,大家自然会向您汇集,这叫“不言而善应”。这里的“应”是回应的意思,“不言”指不需要去招呼大家,也不需要过多的宣传,您做到以后,大家口口相传,自然对您会有所回应。
(3)坦坦荡荡,顺顺当当
“不召而自来”的意思就是为大家做事,利益万物、利益众生,不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这样的人,就算不去召唤大家,大家也会向您投奔而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看天之道好像很宽容的样子,没有去斤斤计较,去绞尽脑汁想什么,做出的事却好像谋划好的一样。也就是说,当您真正为大家做事,放下自己的时候,您会发现做事能进入一种不用刻意谋划、不用刻意设计,但一切都像设计好了一样,做起来非常顺畅的状态。
(4)按天道做事和不按天道做事,结果大不一样
“天网恢恢”的“恢”是广大的意思,“失”当疏失讲。老子讲的是天道的原则。天道是有原则的,它的覆盖面就像大网一样,尽管您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疏而不失,您是否按照天道做事,所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人能漏掉。如果您按天道做事,最后您得到的回馈一定是善良的、正向的、积极的;如果您输出恶念,不按天道做事,为了利己侵害他人利益,最终一定会有恶果来到您身边。
三、我之体悟——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这一章老子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说明善于“用弱”的方式和好处。“用弱”的方式就是“勇于不敢则活”,简单的说就是“有实力但不逞强”。用弱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老子说的“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就是不争不抢却可以获得胜利,不擅言辞却有很多人响应,不主动招揽确有很多人追随。
所以老子说的“弱”并不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弱”,他说的“弱”是一种自强不息,但又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的状态。可见老子的“弱”里包含了两个方面,对内要“自强”,对外不“逞强”。两个方面都很重要。
老子好像又讲了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不过,仔细想想,道理确实地球人都知道,可惜做到的地球人却没几个。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为什么做不到。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我总结为三“心”。
一,“自强”需要责任心
自强就是自己使自己变强,不是别人逼你变强,你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让自己强大的想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驱力。
今天看《易经》中的履卦和泰卦,提到一个人想要去在社会上谋发展,想要持盈保泰,最重要的就是责任心,既要有让自己不断进步的责任心,也要有要有为他人为天道服务的责任心。
所以,培养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的孩子,因为家里穷,父母没有办法对孩子照顾太多,孩子从小就要担起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的任务。所以他们从小就懂得“自强”,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如果他们还能得到好的机会,就会取得大的成就,很多名人,都是出生苦寒,比如李嘉诚。
相反,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多,对孩子的干预多,孩子得到的锻炼少,就一直不敢自己做决定,一直依赖父母,能力和心智都得不到锻炼,自然很难成熟,很难发展出责任心。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巨婴”,老大不小了还凡事听妈妈的,不能自己做决定,还需要别人督促着做事,自己不能主动去承担责任。这样的人,对家庭和社会的用处都很小,在家庭中无法承担起丈夫/妻子的责任经营好家庭,无法承担好家长的责任教育好下一代。在工作中没有担当,考虑事情不周全,永远不可能独当一面。
二,“自强”需要强大的内心
“自强”除了需要责任心,其实还需要强大的内心。每个人天生都有生长的力量,都有向外伸展自我的力量,但向外伸展时难免会受到阻碍和挫折,如果我们跨越不了这些阻碍和挫折,就会形成内心的恐惧,最终开始退缩和逃避。这种退缩和逃避会一直伴随我们,形成自我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人突破自我是很难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内心力量。所以“自强”哪里只是说说就能做到的,我们还没跨出去就有一只拦路虎挡着,要战胜这只拦路虎,需要极其强大的内心。
三,“自强”需要极大的耐心
我们好不容易有了责任心,又有了强大的内心,这下可以自强不息了吧。但实际并不一定,因为自强还需要极大的耐力。有句话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可是,多少花儿还没等到盛开就凋落了。老子在第六十四章说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有的成长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人需要有耐心,有恒心,需要忍耐黎明到来前的漫漫长夜。
可见,人只有具有了这“三心”,才可能真的变强大。人只有变强大了,才谈得上“用弱”。还是我以前说过的,《道德经》真的是强者的哲学。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但首先我们要能成长到“盛开”。
第七十二章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本章以因果原理为基础,首先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随时都面临着巨以大的威胁,而这些威胁正是因为人们不惧怕威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所招致的结果。
? ? 世上一切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在前因后果的互为承继中。人的行为也是如此,无论是好还是坏,因怎么种果就怎么收。每个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只图一时的快意,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应该十分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性质,看到后来将会产生的结果。
民不畏威的意思如下:
民不畏威的意思是形容人民的大无畏气概。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押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解读:人民一旦不害怕统治者的威势,则更大的祸乱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执政的人,不要逼迫人民的生存,使他们得不到安居,不要压榨人民的财货,是他们无法安身,能如此,人民才不会厌恶你,才不会带来莫大的祸乱,所以圣人虽是自知技能,却不自我显扬,虽自爱己力,也不自显高贵,只有采取“无为”,“处下”的态度顺民而已,取此舍彼,有怎会陷民与不安呢?
道德经第73章? 论罚二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战,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解读:用于表现刚强的人,必不得善终,勇于表现柔弱的人,则能保全其身。这两者虽同样是“勇”,但勇于表现刚强则得害,用于柔弱则受利,天为什么厌恶勇于表现刚强的人?没有人能知道为什么。所以圣人以知天为难,何况一般人呢。
天之道是不争而善与得胜,不言语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万物自归,宽缓无心而万物筹策,这就好像一面广大无边的天网一样,它虽是稀疏的,却没有一样东西会从中漏失。
道德经第74章 论罚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是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解读:人民若饱受虐症苛刑到了不怕死的地步,以死来威胁他又有何用?假使人民怕死,已有作奸犯科的人就抓来杀死,那么还有谁敢再敢做坏事,触犯刑法?但事实并不如此,天下刑罚何其多,犯法的人却并未止步,万物的生死,早操在冥冥中司杀着的手中,又和别人去参与其谋?
但是,世上一般的执政者,往往凭自己的私意妄杀人命,替代冥冥中厮杀着的职责,还自以为是替天行道,这就好像不知技巧而去替木匠将砍伐木头一样,凡是代木匠砍伐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道德经第75章? 论罚四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解读:人民为什么饥饿?因为在上的人聚敛太多,弄得人民无法自给,所以才饥饿。人民为什么难治?因为在上的人多事妄作,弄得人民无所适从,所以难才治。人民为什么不怕死?还不是因在上的人奉养过奢,弄得人民不堪需索,所以才轻死。
假使在上的人,能够看清自己的权势,恬淡无欲,清静无为,那么比起贵生厚养,以苛政烦令需索来压榨人民,就要好多了,这种情形也就不会产生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