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德经16章,致虚极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网络 2023-09-21 16:46:41

道德经》16章 致虚极


译文注释引语评析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②作:生长、发展、活动。③复:循环往复。④芸芸:茂盛、纷杂、繁多。⑤归根:根指道,归根即复归于道。⑥静曰:一本作"是谓"。⑦复命:复归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⑧常:指万物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即守常不变的规则。⑨明:明白、了解。⑩容:宽容、包容。⑾全:周到、周遍。⑿天:指自然的天,或为自然界的代称。

本章里,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任继愈《老子新译》)


道家医学经典.Cn

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而不受影响。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扩展资料
在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种修炼体会讲起,告诉世人,自己在修炼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时,所感受到的大道运行,然后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们的世界,一个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循环往复的状态。
紧跟着,作者继续分享自身的感受,即,当你了解万物,哪怕是一只羊或狼的本性规律后,你不会对任何一方有偏私之念,不会恨狼吃了羊,也不会认为羊就应该被狼吃,而是会认为,这世间,应容纳万物共生共存。
这时,作者继续分享自身的认知,那就是,万物共存,生生不息,才是最重要的天道,并告诉世人,只有认识到这点,才会消解灾难。

道德经16章导读

道德经》第十六章,讲虚极静笃的功夫。我们一般人讲修身,实际上要修心,两个要并重。修心怎么修,就是要虚极,要静笃。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跟守静,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功夫。“致虚”,就是我们的心要虚,要虚掉心中的执著。我们心中经常执著,要晴天才好,下雨天就不好了;晚上要热闹才好,安静就很寂寞,这就是执著,而且是盲目执著。

不把这些虚掉,就化解不了我们的心病。虚掉我们心中的执著,就叫作“致虚极”。“守静笃”,守静要守到很笃实的程度。这很不容易。安静一分钟可以,两分钟可以,第三分钟就不行了。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能够使心归静,要花很大的功夫。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一般人只看到天下万物变化无穷,好像有看不完的纷纭复杂。其实,只要你看到根本,会发现它们都是一样。比如人,一生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最后结果却是一样的。三尺高、三尺宽、六尺长一个棺材,就解决了。既然结果都一样,那么我们就不要看重它。人生是来欣赏过程的,而且要有起伏,才有收获。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那叫白活一生。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一般人只看到天下万物变化无穷,好像有看不完的纷纭复杂。其实,只要你看到根本,会发现它们都是一样。比如人,一生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最后结果却是一样的。三尺高、三尺宽、六尺长一个棺材,就解决了。既然结果都一样,那么我们就不要看重它。人生是来欣赏过程的,而且要有起伏,才有收获。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那叫白活一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不管外界的事物如何繁华、茂盛、复杂、变化多端,最后都会回到根部。有个词叫“根生”,这个“根”,跟“变更”的“更”相通。根生,就是又来一次。如果不能又来一次,就不叫生生不息。那道还有什么作用呢?只要根部存在,就会复发,就会各复其根。人也是一样,身体用完了,灵魂又回去再找一个身体,又来一次,这是非常有可能的。道的作用,就好像根一样,只要根没有烂掉,随时可以复发出来。

归根曰静。“归根”,就是要能够静。我们一般人都说,死了就静了,活着就要动。其实不对。有一句话,大家要好好去体会:死在生前方为道。一个人在生的时候就要去想象,自己死的时候会怎么样,这样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改变。人在临走的那一刻,手慢慢麻木,嘴巴不能动,眼睛也转不动,一切慢慢僵化的时候,只有脑筋在不停地动,它是在审判自己。基督教讲最后的审判,其实是说人在审判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在临终前,会很快速地倒带,把这一生从头到尾放一遍。

大家要切记至关重要的一句话:功过不相抵。功过是不能相抵的。现代人很有趣,老讲功过相抵。既然功过相抵,人就会随便犯过失。其实,你撞了人家,再道歉,说对不起,都是不对的。所有的过你都要承受,你打人家一下,人家到时候会以同样的力道打你一下,丝毫不爽。

静曰复命。人死了以后,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好像木头坏了,烧掉一样。他的命会重来,所以人在活的时候,就要去想死后会怎么样。现在的人想到死就怕,就是因为对死一无所知,很恐惧,很迷惑。复命曰常。生命来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生命来之于道,又回归于道。这是常态嘛。

你要真正的明白常道,你才叫真常,你才叫明白人。做人要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实在不容易。不知常,妄作凶。现在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常态,什么叫平常,什么叫恒常,更不用说什么叫知常了。所以,都是妄作、妄求、妄念。最后,自遭其祸,自作自受,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人只要懂得这些道理,终其一生都没有危险。“知常容”,知道常道以后,人才会用虚来容有,才会知道逞一时之快没有意思。人家告诉我什么,其实都是我自己安排的。当然,这一段很难理解。有人骂你,你如果说“你凭什么骂我”,就会很生气。你要明白,这都是你自己安排,让他来骂你的,这样你才会清醒,这才是容得下了。

其实会骂你的人是谁?是观世音菩萨。这样,你的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五十岁以后,我发现有人对我板脸,对我讲难听话,我都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只有你才肯这样对待我,别人谁肯呢”,这样我就没事了。但没事不是说不听了,而是要听取这个教训。

“容乃公”,“公”,是公正,不是公平。一般人听到公,就想到公平。天下没有公平的事情,所以现在人很喜欢讲公平,是自讨苦吃。当你没有私心,当你没有我执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有位子坐,我没有位子坐,是公正的。虽然不公平,但是很公正。若是一定有问题,那也是你自己有问题。你看“公乃全”,于是你就知道,整全的是什么东西。

什么叫整全?就是自性。每个人有不同的本性。这就让你想到:大概是我累世所造成的,要不然为什么他嘻嘻哈哈上车了,我却赶不上?为什么他糊里糊涂就有位子坐,而我累得要命,却找不到位子?光看这一段时间,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它不全。如果再放大,就可以看到,它根本上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找不到开始,也找不到结束。所以,不能凭一段时间来做评断。

“全乃天”,当你看得很全面的时候,就会知道,原来天才是最公正的。这个时候,你就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其实,天就是道的代表。老子专门从天道出发,来告诉我们人应该怎么样去了解天道、配合天道。

“道乃久”,道是永恒的。久是告诉我们,我们人的性命是有限的,你只有遵道,你才能够长久。真的吗?你再往后看,你才知道,反正老子他会把这些东西都交代得很清楚。你不用急。一章一章来。因为这个东西呀,套把它跟政治,把它合在一起,才能够全民化、普遍化。如果单独要求一个人,有时候也是很为难。因此,你必须要透过政治,你才有办法改变这些事情。所以第十七章老子就把他所发现的,跟政治融在一起,叫作道政合一。这是全世界最好的东西。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一、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译文:

1、如何才能透过纷乱的世界,浊而徐清安而徐生,从而去认知天地万物之始的情状。那就要让心灵的虚空达到极致,坚守心情的平静如山一样笃实。这样就能透过万物同时生生不息的兴作盛衰,清晰地观察到其循环往复的轨迹,故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万物众生就像草木一样,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纷纷杂杂叫做芸芸,但最终都会各自回归其根本,故称“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2、太阳到了北回归线就要南返,照射到南回归线就要北归,这就是天道的循环往复。对应大地则是春夏秋冬四季轮换,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这是大地的“复其根”。那么万物便要遵循天地规律,春天始生,夏日生长,秋日收获,冬季毁折潜藏并复归其根,以待春回大地,这是万物的“复其根”。人世间的芸芸众生也像天地万物,经历了世间的风风雨雨,有过辉煌受过挫折,心灵遭受了尘世的污染,物极必反现在到了复归天命之时,就要找回纯真的本性,这是人性的“复其根”。
3、返回到它的本根就能找到清净,清净到极致就能复归本命,复其本命就可认知天道之常,认知了天道之常就能心明眼亮,不知天道之常就会遭受妄作妄为之凶,知常就能无所不容对万物了然于胸。有容则能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私公正,大公无私则能通贯天地人为王,为王则能遍及万物而无所遗漏全而得之,能全则接近了天之德,向天看齐就能合乎道,与道合一就能天长地久,天下有道则天下太平,处于这样的太平社会终生都不会遭遇危险灾难,故称“道乃久,没身不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