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德经27章,善行,无辙迹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网络 2023-09-21 16:43:13

道德经》27章 善行,无辙迹


译文注释引语评析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①、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②、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③、瑕谪:过失、缺点、疵病。④、数:计算。⑤、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⑥、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⑦、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⑧、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⑨、资:取资、借鉴的意思⑩、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本章是对“自然无为”思想的引申。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因而,本章的主导思想,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这就考虑到事物所包涵的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要只从一个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叶;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


道家医学经典.Cn

【转】《老子道德经解》憨山大师?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此言圣人善入尘劳,过化存神之妙也。

辙迹,犹言痕迹。世人皆以人我对待,动与物竞,彼此不忘,故有痕迹。圣人虚己游世,不与物忤,任物之自然,所谓“忘于物者,物亦忘之”,彼此兼忘。此行之善者,故无辙迹。

瑕谪,谓是非辨别,指瑕谪疵之意。圣人无意、必、固、我,因人之言。然然,不然不然,可可,不可不可,未尝坚白同异。此言之善者,故无瑕谪。

筹策,谓揣摩进退,算计得失利害之意。圣人无心御世,迫不得已而后应,曾无得失之心。然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此计之善者,故不用筹策。

关键,闭门之具,犹言机关也。世人以巧设机关,笼罗一世,将谓机密而不可破,殊不知能设之,亦有能破之者。历观古之机诈相尚之士,造为胜负者,皆可破者也。唯圣人忘机待物,在宥群生,然以道为密,不设网罗,而物无所逃。此闭之善者,所谓“天下莫能破”,故无关键而不可开。

绳约,谓系属之意。世人有心施恩,要以结属人心,殊不知有可属,亦有可解。然有心之德,使人虽感而易忘,所谓“贼莫大于德有心”。圣人大仁不仁,利泽施乎一世,而不为己功,且无望报之心,故使人终古怀之而不忘。此结之善者,故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处世,无不可化之人,有教无类,故无弃人;无不可为之事,物各有理,故无弃物。物,犹事也。如此应用,初无难者,不过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耳,故曰“袭明”。袭,承也,犹因也。《庄子》庖丁游刃解牛,因其固然,动刀甚微,划然已解,意出于此。观留侯蹑足附耳,因偶语而乞封,借四皓而定汉,以得老氏之用。故其因事处事,如此之妙,可谓善救者也。其他孰能与之。

故世之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由其饰智矜愚,修身明污,故皆知师之可贵;择类而教,乐得而育,故皆知资之可爱。若夫圣人为举世师保,而不知其师之可贵;化育亿兆,而不知其资之可爱。

所谓“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己难”,此虽在智者,犹太迷而不知,况浅识乎?斯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有着丰厚内涵和深刻哲理的道家经典,而且是一部用语精炼、辞意隽永的哲理诗。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作者:李耳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翻译: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读:

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这就考虑到事物所包涵的对立的两个方面,不要只从一个方面看。浮皮潦草、粗枝大叶;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精,恃才傲气,都是不可取的。

《道德经》名人评价: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唐玄宗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宋太宗

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苏辙

言至道无如五千文。??《双溪集?遗言》,苏籀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御注道德经》,明太祖

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清世祖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本义》,魏源

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而?道?的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论老子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张岱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手可得。??尼采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纪晓岚

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蒲克明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约翰高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黑格尔

或许除了《道德经》之外,我们将要焚毁所有的书籍,而在《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摘要。??威尔?杜兰

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德国施罗德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1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