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船①
救苦天尊妙难求,身披霞衣累劫修。
五色祥云生足下,九头狮子导前游。
盂中甘露时常洒,手内杨柳不计秋。
千处寻师千处降,爱河常作度人舟。
香供养十方救苦天尊
[注解]
①下水船:为道教经韵之一,为阴韵。救苦天尊,身披紫霞之衣。驾五色祥云。骑九头狮子。一手执盂瓶,一手执柳枝,常救济幽魂,破诸大狱。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 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长门怨二首
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其二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诗之鼻祖 后人写古诗多是模仿它的
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之八
冉冉狐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睎。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回答者:【CSU】→隐士 - 秀才 二级 8-18 08:27
蜀道难
噫吁唏。 【唏: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相一作方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一作横河断海之浮云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 援一作缘 )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 问君一作征人) (时一作当)
畏途□岩不可攀。 【谗言换山】
但见悲鸟号古木。 ( 古一作枯 )
雄飞雌从绕林间。 ( 雌从一作呼雌, 一作从雌 )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 去天不盈尺一作入烟几千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虺虫换豕】
□崖转石万壑雷。 【石冰】
其险也如此。 ( 如一作若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 夫一作人 )
所守或匪亲。 ( 亲一作人 )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 长咨一作令人 )
--------------------------------------------------------------------------------
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
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 ( 清一作渌 )
逢时吐气思经纶。 ( 吐一作壮 )
广张三千六百钩。 ( 钩一作钓 )
风期暗与文王亲。 ( 期一作雅 )
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 ( 不拜一作开说 )
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 ( 挥一作麾 )
狂客落魄尚如此。 ( 客一作生 ) ( 魄一作拓 )
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 ( 开一作生 )
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
以额叩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
杞国无事忧天倾。
□□磨牙竞人肉。 【豸契】【豸俞】
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
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
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
亚夫诒尔为徒劳。 【诒言换口】
梁甫吟。
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
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
大人□□当安之。 【鲵鱼换山】【山兀】
--------------------------------------------------------------------------------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 君一作杯 )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 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 )
但愿长醉不愿醒。 ( 不愿一作不复)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
行路难三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满山一作暗天 )
闲来垂钓碧溪上。 ( 碧一作坐 )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 狗一作雉 )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
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
拥彗折节无嫌猜。 ( 节一作腰 )
剧辛乐毅感恩分
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 ( 蔓一作烂 )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
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
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
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 雄才一作才多 )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 称一作真 )
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
长相思
长相思。
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 微一作凝 )
孤灯不明思欲绝。 ( 明一作寐 )
卷帏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 美人如花一作佳期迢迢 )
上有青冥之高天。 ( 高一作长 )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
摧心肝。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
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
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
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
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
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
煊赫大梁城。 【煊:火亘】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
白首太玄经。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
长干行二首
其一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 ( 未尝一作尚不 )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 岂一作耻 )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预堆。 【预加水旁】
五月不可触。
猿声天上哀。 ( 声一作鸣 )
门前迟行迹。 ( 迟一作旧 )
一一生绿苔。 ( 绿一作苍 )
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 ( 来一作黄 )
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 ( 妾一作昔 )
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
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
思君下巴陵。 ( 下一作在 )
八月西风起。
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
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
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
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
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
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
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
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
愁水复愁风。
( 此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
--------------------------------------------------------------------------------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农艳露凝香。 ( 【禾农】一作红 )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栏干。
春思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秋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作别东鲁诸公)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 ( 风吹一作白门 )
吴姬压酒唤客尝。 ( 唤一作劝,一作使 )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 试问一作问取 )
别意与之谁短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作倍侍御叔华登楼歌) 【月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更一作复)
人生在世不称意。 ( 人生一作男儿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散发弄扁舟一作举棹还沧洲 )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 ( 意一作事 )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 【上穴下目】
别有天地非人间。
--------------------------------------------------------------------------------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昨夜吴中雪。
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
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
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
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
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
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
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
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
请与明月同。 ( 请一作谓 )
骅骝拳局不能食。 【足局】
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皇华合流俗。
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
楚地由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
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
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
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
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
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
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
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
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
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
土坟三尺蒿棘居。 ( 棘一作下 )
少年早欲五湖去。
见此弥将钟鼎疏。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 河星一作星河 )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把酒问月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
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 ( 百一作千 )
喷壑数十里。
口如飞电来。 ( 电一作练 ) 【焱欠】
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 ( 河汉一作银河 )
半洒云天里。 (一作半泻金潭里 )
仰观势转雄。
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空。 ( 江一作山 )
空中乱口射。 【众水旁】
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
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
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
且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
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月兆】
江城如画里。
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此一作北 )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尽一作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 【鱼会】
自爱名山入剡中。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夜泊牛渚怀古 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 )
枫叶落纷纷。 ( 落一作正 )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 间一作下, 一作前 )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 ( 跨一作夸 )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长门怨二首
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其二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玉楼春
自别不知汝远近,触目凄凉皆是泪.
渐行渐影已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叫千声满浴恨!
故依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心又碎!
回乡偶书二首之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李白写过的关于洞庭湖的诗词《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2.李白写过的关于洞庭湖的诗词1,《秋登巴陵望洞庭》唐代:李白
原文: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瞻光惜颓发,阅水悲徂年。北渚既荡漾,东流自潺湲。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听此更肠断,凭崖泪如泉。
白话文释义: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长沙浦边秋风清朗,云梦田上霜迹已空。观览秋光使人叹惜头发脱落,注目湖水流过又令人悲悯流年已逝。北边的小洲随波荡漾,湖水向东潺潺而流。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采莲曲》。听到这些歌声更让人肠断,凭靠山崖泪如泉涌。
2,《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唐代:李白
原文: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白话文释义:船上齐唱行船之歌,我们乘着月色自湖心泛舟而归。湖面上白鸥悠闲不远飞,倒是争相在我们酒筵的上方盘旋飞翔。把君山削去该有多好,可让洞庭湖水平铺开去望而无边。巴陵的美酒饮不尽,共同醉倒于洞庭湖的秋天。
3,《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唐代:李白
原文: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白话文释义: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无云。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4,《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唐代:李白
原文: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长风鼓横波,合沓蹙龙文。忆昔传游豫,楼船壮横汾。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握齱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白话文释义:九月九日又重阳,登高望远,天空万里无云。神工鬼斧,山川形成,长江把楚汉,界限分明。狂风鼓动着江水,形成了一波波龙形的浪涛。传说中,汉武帝在高大的楼船横渡游览汾河的时候曾经大发感慨:气势何雄壮!如今的讨伐悖逆的军队楼船气势更为壮观,旌旗飘扬。
洞庭湖上水步骑三军罗列,白羽箭影映射在酒杯中间。战鼓隆隆震天响,那有心情去采撷黄菊花。舞动的剑气要把落山的红日重新托起,让太阳重新发出灿烂的光芒。汉武帝说我给大家高歌一曲,可以鼓舞大家的斗志,有助于压制暴徒气势。我们可不能以陶渊明为榜样,去东篱下采撷菊花。
5,《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唐代:李白
原文: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白话文释义:皎皎秋月高挂在洞庭湖的西边,湘江北面早有鸿雁飞归。满船醉客载歌载舞《白苎》曲,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3.李白的归暮全部诗句一、《归暮》这首诗并不是李白所写,为网友杜撰的。
二、全诗如下:
归暮
舞尽霓裳曲,
神魔鬼魅狐。
易得天下路,
烊时人归暮。
千里江如浒,
玺为宝中玉。
二、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4.李白的秋浦歌诗句是什么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个)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秋浦歌
十七首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宁戚牛。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描写的是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其十七
祧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
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5.李白登临谢脁楼的诗句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送走行行秋雁。面对美景,正可酣饮高楼。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扩展资料: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
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
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
“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
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
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
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
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
6.李白有哪些歌咏“剑门关”的诗句有,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等。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30里,设关守卫,称"剑阁"。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海内。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10年9月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在李白描写剑门关的诗句中,以《蜀道难》最为气势滂沱,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又以《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最为大气: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7.李白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李白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是《横江词 其四》,原文如下: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译文: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这首诗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扩展资料:
《横江词六首》的创作背景
此诗乃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
其中备言横江风浪之险恶,隐含着诗人对天宝末政治形势的隐忧。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横江词六首》
8.李白在山东写的诗句李白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迎来赠往,会亲别友,作了大量
的诗文。如《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鲁郡尧祠送
窦明府薄华还西京》、《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鲁郡尧
祠送吴五之琅琊》、《鲁中送二弟赴举之西京》、《送族弟凝至
晏单父三十里》、《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送族弟凝之
涂求昏崔氏》、《对雪奉饯任城六叔秩满归京》、《送薛九被谗
去鲁》、《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东鲁见狄博通》、
《别中都明府兄》、《送梁四归东平》、《赠瑕丘王少府》、
《赠任城卢主簿潜》、《金乡送韦八之西京》、《赠范金乡二首》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雪谗诗赠友人》、《鲁郡叶和尚
赞》、《金乡薛少府厅画鹤赞》、《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赠别王山人归布山》、《送杨山人
归嵩山》、《送范山人归太山》、《留别西河刘少府》等诗,皆
是诗人在居家东鲁、漫游齐鲁期间赠友送别之作。此外,像《鲁
东门观刈薄》、《咏邻女东窗海石榴》、《别鲁颂》、《别东鲁
诸公》(即《梦游天姥吟留别》)、《寄远》(其十)、《任城
县厅壁记》、《嘲鲁儒》、《恨赋》、《梁甫吟》、《古意》、
《初月》、《琴赞》、《东海有勇妇》、《将进酒》、《答王十
二寒夜独酌有怀》、《忆旧游寄谯邵元参军》、《寄王屋山人孟
大融》、《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古风》(其二十)
等诗也是作于山东。
据不完全统计,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在他
地所作但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篇),约占其诗文
总数的18%,这些诗文极大地丰富了齐鲁文化宝库。
9.李白写的关于飞舟过峡的诗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羁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韵译】: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评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
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
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
雨而泣鬼神矣!”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 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焰口经典故之一黄籙斋
下一篇: 灵官宝诰(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