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德经简读第十九章

网络 2023-09-21 10:23:10

道德经》简读第十九章

来源:大道家园整理作者:周高德道长时间:2014-05-11 10:08:20 繁體中文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简读]

圣智仁义巧利弃,三者为文不足兮。

治理须从内心始,见素抱朴损欲私。

注:为笔者以七言诗(不讲究平仄)的简练形式,对经文进行简要概括,以及简单理解。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九章控制自己的欲望,你看过吗?

在这一章,圣人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了解到,欲望太盛对人有很大的害处,老子先生又一次提出人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仅对个人,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好处的。我们在学习时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只看字面注解就会走向极端,比如少私寡欲,不是让人们不能有欲望,而是保持到合理的欲望即可,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什么是合理。

第十九章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一句,老子先生提倡人们回归本真,舍弃聪明、智慧、投机取巧等行为。我们在学习时可能会有误解,既然圣人老子鄙视圣智,那我们还要学习知识吗?其实老子先生就是圣人,他希望人们舍弃的是表面的圣智和小聪明,人不学习是不行的。

第二、三句也要这样理解,人们应该避免假仁假义,崇尚孝道和慈爱之心。减少物质诱惑,犯法的盗贼就会减少。

最后一句,老子先生认为以上三点还不足以教化人心,人们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人们应保持纯真朴实的心态,减少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望,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老子反反复复说他的道,是要我们明白他的道,反反复复地教,如果说是绝止学,那他为何要教?那不是白教、白折腾吗?

个人以为是绝学是有绝招的学问,因为这章写到?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嘻嘻!文字都不能表达的东西,人们抨抨,是不是绝招的绝学。

这一章里有少私、寡欲、朴素为主,是不是叫人们绝、弃那些自私、妄欲多的?圣智、仁义、巧利??是这个理吧!绝学,绝去一切自私和妄念的?圣智、仁义、巧利?吧!

所以,老子的?绝学无忧?是绝去一切妄念,自私的?圣智、仁义、巧利?和绝招的绝学,它指这二方面意思。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九章:绝圣弃智

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了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他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问题。首先是由虚切入,从一开始就提出“有无相生”的对立统一。然后由物及人,层层深入,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毫不留情,揭开了社会及人们行为的疤痕,确是令人震惊。

我的解读:

老子这一章仍然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对于圣智、仁义、和巧利这三个司空见惯的推崇,依然是愤然有词。我们可以从这短短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颇有些严厉的语气。

这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来进行推测。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图书馆馆长,掌管着历代的经典文籍,这使得他得以饱览群书,看问题自然要高于常人。他深感当时的人们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痛感人心不古,社会上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仁不义,大行“有私”,攫取巧利。

正是在这些人人讲求有私的趋势下,周王朝也岌岌可危。因而他最后弃官不坐,骑青牛而飘然西行。痛定思疼,他便从反向推理,这一惊世骇俗结论便横空出世。

他认为,人们对于圣、智、仁、义等过于渲染,才导致大家都去绞尽脑汁追求这些东西,从而去有私获取各种利益。在这种风气浸润下,天下的盗贼也会蜂涌群起。不仅有盗财盗货的,更有假借仁义之名做窃国大盗的。

因此,他主张彻底绝之,也就是把圣智、仁义、巧利完全抛弃掉,一切回归人起始的纯朴状态。

我们现代人解读这句话肯定有些不可接受。因为,大家都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多彩的人生。证明自己没有白白在世上走一趟。

其实,细细琢磨开来,老子实际上是一种设想,那所谓的“三个绝”,虽然语气斩钉截铁,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后弃。“三个弃”就显得温柔多了。你可以认为是抛弃,也可以认为是扬弃。是有所保留的抛弃。把好的有用的留下。这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只可惜,我们后来的人往往望文生义,仅从字面上理解,从而认为老子干什么都是绝对主义,这也是后来包括以韩愈为首的儒家对他大加伐挞的原因。所以,研读《道德经》一定要上下左右前后联系起来,一体化精研,从认清老子的本意入手,方不误入岐途。

要知道,他毕竟是一个人,不是神仙,他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决定了多少有些愤世嫉俗,对人们、对统治者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其本意还是想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大道。

因此,理解了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我们就可对他的字字珠玑的文章正反两方面去揣摩,他悟大道,我们悟他,从而汲取有益的营养。从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那些世俗的东西非常不以为然。拼命宣扬圣智,百姓就有智慧了吗?讲求仁义,人人都讲仁义了吗?宣染巧利,社会就安全了吗?

几千年的历史表明,所有的王朝都未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反而是越搞越乱。直到今天,我们听到的不还是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只讲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告诫?

更有老人倒地扶与不扶之争。想想就觉可笑,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救危扶困的义举,竟然拿来进行全网讨论。这说明了什么?不正验证了老子当初的担心吗?

那么怎么办呢?十二个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既然外在的所有的人为制定的各项清规戒律,不足以让社会和谐安定和人民幸福富裕,那就需要哲学的力量,需要文化的滋润,需要促使人们返朴归真,保持纯洁的本性。

历史证明,那些繁杂的外在的条条框框,确实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要达到建成一个理想的社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秦朝,其法律、条例、规则,简直多如牛毛,人人动辄得咎。秦始皇的本意是百世而致万世而为君,结果没几年其后代就身死人手,被人族灭之,令人喟然叹息。

后来汉高祖刘邦抢先于项羽入关,首先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后来建立西汉王朝,废除秦朝一系列的苛刻到极点的法律框框,采取与民休息的相对无为而治,社会生产力才得以极大恢复,打下了汉朝几百年统治的坚实基础。

可见,只要稍稍采用一点老子的理论,并加以固化和强化,那么,国家就会得到大治,人们的心就变得相对平和。欲望就少得多。做什么事就简单得多。

我们常常感叹社会复杂。那不是社会复杂,而是人心复杂。人心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利益之争。是因为相互攀比,竟相满足自己的私欲,才变得异常复杂。

有时,现在的人相处连邻居都不知姓名,单位同事共事相互提防,人与人交往带着一分警惕,都是多私多欲造成的。我们所谓的坦然,仅仅是对于特别知心人的坦然。既使是这样 ,也未必全抛一片心的。那些曾经的闺蜜、老朋友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核心实质,就是一系列利益。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悟透老子的这十二字方针,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去。因为,只有灵魂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力量,进而演变成一种信仰。

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讲信仰,并且是正确的信仰,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一定会纯朴起来,人与人之间不再你争我夺,就余出很大的精力,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关心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尽管这很难,但必须去做。

如果你留意观察一下,进行前后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许多巨大的变化。以前在饭店就餐时,拼命点菜,不点足点够,便显不了主人的热情似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现在人们点菜,以吃饱吃好为止。既使吃不了,也逐一打包,带回去吃。这在以前,是很丢份的事儿,现在是理所当然,人人自觉养成了习惯。这就杜绝了惊人的浪费。

以前人人以穿名牌,用名牌,追名牌为荣,现在的人们对这些奢侈品都是很淡然处之了。尤其是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大力倡导俭朴,衣食出行都是轻车简从,使社会相互豪华攀比风气为之一振。

现在谁还去斗富,炫耀,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不侧目而视,嗤之以鼻。大吃大喝之风得到有效的纠偏,所有的行为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老子是敢于把社会的丑陋的本质揭示出来,才使后来的人看到了悚目惊心的原因。就如治病一样,只有打开胸腔,才能看到哪里出了问题,心脏不行了,就放支架;肺部有事了,就切除病灶,肠胃消化不动了,就进行化疗。总之,只有看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尽管很虚,很尖锐,很粗鲁,但是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重又喜爱老子的真正原因吧。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九章:不入死地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九章全文如下:

本章对应王弼版《道德经》第五十章。本章文本以帛书乙本为底本,缺文自帛书甲本及王弼本补全,并据古今各本校勘对底本作了校订。

上一章,老子阐述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提供了条件,“无”发挥了作用,两相结合,目标就此实现。我们通过各种实例,见证了这一关系的普遍存在。根据“对立统一”原理,任何一种存在必有其对立面。那么,“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种关系的对立面又是什么呢?

“有之以为利”的反面就是“有之以为害”。既已成害,“无之以为用”便不再成立,取而代之的是“无之以为不用”,“不用”就是不参与,不介入,就是敬而远之。这便引出了老子本章的主题——“不入死地”。因此,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审视,本章所探讨的情形恰恰是上一章的对立面,两者互为正反。

不仅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这是老子“对立统一”原理的精髓所在。“对立统一”原理令我们见人所不见,老子就是通过它发现了道,并运用它揭示了道的各种特征。这里,老子向我们展示了“对立统一”原理更广泛的运用,从一种关系推演出另一种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一组关系,代表一类社会现象,这一关系的反面就是“有之以为害,无之以为不用”,代表的是另一类社会现象,概括起来就是“不入死地”。

“不入死地”之所以难于把握,是因为“死地”往往是陷阱,不易察觉,或者是装扮成美女的毒蛇,有着迷人的诱惑力。人们被“死地”的假象所蒙蔽,误以为是“有之以为利”,于是大加发挥,殊不知早已误入歧途,踏上了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老子的命运说——人的命运七分天成,三分自作

生地紧挨着死地,一旦离开了生地,便踏入了死地。天生处于生地的人有三成,天生处于死地的人也有三成,已经到了生地却因自作孽而转入死地的人,又有三成。是什么决定了这一结果?是人求生保生的能力。

这里,老子引进了“生地”和“死地”两个概念,其实就是将人群按寿命长短一分为二,长寿的视作身处“生地”,短命的视作身处“死地”。任何人的命运无非这两种结局。

“生地”与“死地”互为正反,故曰“出生入死”,即出了“生地”便进了“死地”,非此即彼。“出生入死”表示命运发生了逆转,但踏入死地并不一定就立即消亡,而留在生地也并非意味着长生不老。

徒,本义行走。生之徒,意为向着生前行的人,指天生处于生地的人。死之徒,意为奔向死亡的人,指天生处于死地的人。十有三,十个里面有三个,即三成。“生之徒”与“死之徒”各占三成,这些人生来就分别属于生地和死地,是命运安排。这两者之间,是命运发生了逆转的人,他们原本可以长寿,但却因自作孽而不得长寿,将自己送进了死地,这就是“夫人之生动偕之死地”,这样的人也占三成。“人之生”、“动偕之死地”,二“之”字读作“至”,义为到达。

动,名词,行动之意,指人的所作所为。偕,动词,偕同,这里表示将人带到了死地。动偕之死地,是因为人逆天而为,从而将自己置于了死地。之十有三:之,代词,代指前句“人之生而动偕之死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竟有人“出生入死”,放弃了生而选择了死呢?决定这一切的,就是一个人求生保生的能力,谓之“生生”。

生生,动宾结构,使动用法,第一个生是动词,表示活着;第二个生是名词,表示生命。生生,就是让生命活下去,指人求生保生的能力。

此可谓老子的命运说。人的命运七分天成,三分自作。所谓天成,《庄子·逍遥游》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短命的朝菌活不过一天,夏天的知了从不见春秋,但所谓的大椿,一岁就是四八三万两千年,其寿可比天地。人也不例外,有人长寿,有人短命,各有所属,都是天命的安排。

所谓自作,是天命之外,也还有自身的作用。人为何会自出生门而误入死门?是因为不知如何保全自身。又怎样才能保全自身?需明白天生天杀的道理。道奉行“公平公正”的原则,天生天杀皆基于这一原则。“夫我有三宝,寺而保之。一曰滋,二曰佥,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用于敢则杀,用于不敢则枯。”恪守“公平公正”原则,道“生之蓄之,长之述之”,而“不公不正”,道轻则“亭止毒之”,重则“盖之覆之”。“人之生而动偕之死地”,归根结蒂是逆天道而行。

善摄生者,行天道而天佑其身

善于求生保生的人,行于山陵不避犀牛猛虎,从军作战不穿铠甲护身。为什么?犀牛无处刺其角,猛虎无处舞其爪,兵戈无所用其刃。这背后是何奥妙?天不灭斯人也!

盖,发语词。摄,保养。善摄生者,指善于保全自身的性命。这里的摄生,不是传统意义上调理身心之类的养生,而是强调要顺应天道,依道行事。“天将聿之,焉以滋垣之”。

兕(sì),犀牛,头上有独角,用以攻击对方。“被(pī)”,古通“披”,穿戴之意,“圣人被褐而怀玉”便是一例。“兵革”,指皮革做的战袍,即铠甲。

“揣(chuāi)”,本义插入,这里表示犀牛用角顶撞。“措”,本义放置,这里指老虎用虎爪拍打。“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表示兕虎找不到攻击目标,故尖角利爪派不上用场。“容”,容纳。“兵无所容其刃”,以无处可以收纳兵戈形容兵戈无用武之地。

这段描述极为神奇,老子笔下的善摄生者,貌似猛兽不近身,刀枪不入体,因此,在山林中不怕遇见猛兽,上战场上也不屑铠甲护身。后人对此的解读也很离奇,如范应元注曰:“盖尝闻之,善能弘大持守其生者,陆行则不遇兕虎之害,入军则不被甲兵之伤。夫何哉?以其神气全而无可以投角、错爪、容刃之地。不关于数也,此乃与道合体,非知巧果敢之列。稽诸成道而莫能伤之士,不可具载。程太虚仙师,罗公远真人,其显显者矣。苏曰:‘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且无有,乌有死地哉?’”言下之意,善摄生者,修道成仙,与道合体,与人两异,不生不死,似有似无,猛禽刀剑不及其攻击的目标,自然无死地可言。

其实老子是在通过事物的表象揭示其内在规律。类似手法《道德经》中时常出现,如“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什么是善闭?想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出去,锁上了门还可以从窗子爬出去,但若给孩子一款他喜欢的游戏,不用锁门他也不会跑出去,这就叫“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什么又是善结?比目鱼眼睛只长在一侧,要看清全景只能借助伙伴的另一侧眼睛,故它们往往是双双结伴而行,相依为命,这就叫“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事物内在规律决定了其外在表象。兕虎找不到攻击目标,是因为善摄生者选择了没有猛兽出没的道路,自然也就无需提防兕虎。兵戈无用武之地,是因为善摄生者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自然就无需铠甲护身了。

老子不信鬼神,降妖伏魔,刀枪不入的说法绝非老子本义。老子一贯反对战争,指出“夫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主张“以道差人宇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不战而胜,不争而争,才是善摄生者的必由之路。

不入死地,其实就是今天常说的风险管理

不入死地,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风险管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同样适用于企业,适用于国家。

1.“死地”是装扮成美女的毒蛇

财务杠杆可以放大资本,撬动利刃,用之得当,无疑能加速企业的发展。成功的企业,无不借助财务杠杆实现了高速发展,一步步的成功让企业沉浸在“有之以为利”的甜蜜之中。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成功,失败仿佛告别了踌躇满志的当家人,一个个新的目标象征着格局的不断放大,而这一切自然少不了财务杠杆的赫赫战功。然而,就在这高歌猛进的洪流中,企业越过了神秘的生死线,从生地跨越到了死地,于是,无数商海传奇演绎了如梦如幻的悲歌。王首富折戟国际并购,许老板梦碎造车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曲终人不散,你去我又来。

2.“死地”就是虚幻的有

人们一定还记得滴滴大战出租的难忘岁月,一时间,地铁显得昂贵,自驾可谓多余,APP上不停的红包雨,砸的无数人从梦中醒来,纷纷加入freerider的大军,浩浩荡荡,无比壮观。

这气势如虹的画面背后,是滴滴东家一诺千金的豪迈,数以十亿的补贴,源源不断杀向北上广深,顷刻间,江湖易帜,滴滴大战告捷。然而,这相较于东家的整盘棋局,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

东家的宝宝,此时与各大银行对垒正酣,数倍于银行利息的活期回报,打破了万亿储蓄市场的宁静,储蓄搬家的队伍,天南地北,铺天盖地,一望无际。谁说傲慢的金融霸主不可撼动?谁又说少年的宝宝不可重塑江湖?一路攻城略地,仿佛亚历山大从东方重新崛起。

金融乃国家神器,不可为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俄而飞来一纸红头文件,改变了第三方存款的游戏规则,宝宝万亿资金池摇身一变划归银行监管,往日无米之炊的红利瞬间蒸发,釜底抽薪,彻底断了后勤,再也无力与银行利息叫板,问鼎全球第五大经济体的大军也随之鸣金收兵。

3.“不入死地”就是未雨绸缪

能源安全是国家命脉,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始终是国家生存发展的一大隐患,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

人类正在告别火力发电的岁月,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下能源的主要来源,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排名第二的石油消费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巴西、安哥拉、阿曼等是中国主要石油进口国,虽然在地域分布上亚非拉及中东作了适当平衡,但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潜伏的危机,防不胜防。

为了从根本上化解能源危机对本土经济的冲击,对外要降低卡脖子的风险,对内要大力开发可替代的新能源。对外布局上,中俄东西两线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已初战告捷,中俄不是联盟胜似联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保障北线能源供给的坚强后盾。中伊签署的25年全面合作协议,以及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建成运营,又为西线能源供给开辟了安全通道,大大降低了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卡脖子风险得到了极大的弱化。

对内加强新能源开发上,太阳能和风能的发展近年来可谓突飞猛进,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三倍,发电成本已进入平价时代。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欧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总和,海上风力发电成本正在向平价接近。此外,特高压技术和储能技术的成熟也为西部戈壁沙漠地区建设新能源基地提供了保障。按照规划,2030年新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50%,2050年将进一步提升到75%,基本摆脱能源的对外依存。

然而,最终彻底解决能源供给将来自外太空技术的发展,中国正在规划的大型空间站建设,将可能为太空太阳能收集、储存、回传地球提供终极解决方案,不仅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还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的输出国。

本章勘正说明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章。以下是还原版与八个主要版本的比较和取舍说明。

这两句汉简本及各传世本皆同。帛书甲本残存字与传世本完全相同,帛书乙本“十有三”作“十又三”,“又”通“有”。还原版从传世本。

“十有三”,《韩非子·解老》释作人的四肢九窍,高亨释作人的七情六欲,两者合数都是十三。河上公等从韩非子说。王弼释“十有三”为十分之三,还原版从王说。

上文指出,老子此处旨在阐述人有三种不同命运,或生,或死,或由生转而死,三者各占三分之一。道生万物养万物,生死可谓天命,或寿或夭,自然形成,人别无选择。人可以影响的是由生转死,这是人的行为所至。老子的生死说构建在道的“公平公正”原理之上。为天下不公,则将自身置于死地;做无名之仆,则将自身置于生地。

这几句各版本差异明显,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1)第一句句首“夫”与“而”之辨;(2)“人之生”与“民生生”之别;(3)“动之死地”与“动皆之死地”之别;(4)“生生”与“生生之厚”之别。

(1)第一句句首“夫”与“而”之辨:

帛书甲乙本、汉简本、严遵本和傅奕本第一句句首均有“而”字,“而”在此文义难通,故王弼本、河上公本和范应元本等较晚的版本将“而”字删除。实际上,“而”乃“夫”之误。楚篆“而”、“夫”两字因形近而常被后人混淆,类似错误还原版已发现多处。“夫”在此相当于引号的作用,所引用的句中就是“人之生动偕之死地”,故从文法上讲“夫”字不可缺。诸本“而”当作“夫”,王弼本等系误删“夫”字。

(2)“人之生”与“民生生”之别:

首先,“人”与“民”之辨。老子的习惯用法是“道”与“人”対举,“王”与“民”対举,“圣人”与“百姓”対举。本章论述不涉及任何“王”的概念,讲述的仅仅是“人”与“道”的关系,顺应天道则生,悖逆天道则死。故此处当用“人”而非“民”。

其次,“生生”为动宾结构,表示让生命得以生存,在第一句中出现文义难释,疑“生生”为“之生”之抄写错误。楚篆“之”与“生”形近:

而“人之生”用于此处文义清晰,“之”通“至”,义到达,故还原版取“人之生”。

(3)“动之死地”与“动皆之死地”之别:

帛书甲乙本及汉简本“动”之后有“皆”字,各传世本无。“皆”当为“偕”之通假,作“偕同”解。“动之死地”与“动偕之死地”的区别是,前者在死地有所动作,而后者则表示因为有所动作而使其进入死地,后者文义更为清晰准确,故还原版取“动皆之死地”,“皆”读作“偕”,“之”读作“至”。

(4)“生生”与“生生之厚”之别:

最后一句帛书甲乙本作“以其生生也”或“以其生生”,而各传世本均作“以其生生之厚”或“以其生生之厚也”。

“生生”表示让生命得以生存,“以其生生”就是取决于其让生命得以生存的能力。“生生之厚”,是说取决于其让生命得以生存的能力之大小。“能力”一词中已蕴含有“大小”的意思,故其后“之厚”二字可有可无。还原版选择了“以其生生”。

综上各要素,还原版将此文校订为:“人之生而动偕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

“摄生”,帛书甲乙本均作“执生”,汉简本作“聂生”。“聂”通“摄”,当为老子本字。摄,保养。执,把持。两者在文义上相通,都是指能够保全生命。还原版取“摄生”。

“陵行”,传世本作“陆行”。楚篆“陵”形似“陆”,后人误将“陵”读作了“陆”。“兕”,犀牛。兕虎为山林之兽,而“陵”表示山林,故“陵行”用法更为准确。还原版从“陵行”。

“避”,帛书甲本字缺,帛书乙本作辟,各传世本作“遇”。“辟”通“避”,当为老子本字。“不避兕虎”与“不遇兕虎”表达同一个意思,不遇是因,不避是果,因果相生。传世本言因,更为直白;帛书及汉简言果,更为传神,酷似老子文风,故还原版用“避”不用“遇”。

“兕”,唯帛书甲本作“矢”,其他版本均作“兕”。“矢”在此用法文义不通,为“兕”之误,下文同。

“被(pī)”,读作“披”,穿戴之意,用法犹如“圣人被褐怀玉”。“兵革”,指皮革做的战袍,即铠甲。“被兵革”表示穿戴防护利刃的战袍,动宾搭配得当,而“被甲兵”则动宾搭配不当。“兵”指兵器,正确表述是持有兵器,而非穿戴兵器。

“揣(chuāi)”,插入,指犀牛用顶角攻击对方。帛书乙本该字缺,帛书甲本和汉简本该字作“椯(duǒ)”。“椯”作动词有“刺”或“戳”的意思,故“椯”与“揣”相通。“揣”各传世本作“投”,“投”是“抛、掷”的意思,文义不似“揣”确切,故还原版取“揣”。

“措其爪”,帛书甲本作“昔其蚤”,“昔”通“措”,当为老子本字,义为拍打。“蚤”通“爪”。“措”,唯范应元本作“错”,“错”当系对“昔”之误读。

此句各版本虽表示略有不同,但文义相同。还原版取帛书甲本,但删除了疑问句末的语气助词“也”字。

附: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章:

《道德经新译》第十九章:六合之道?无为而成

《道德经新译》第十九章(民篇第一章)

六合之道 无为而成

(原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1、斯:则,表示承接上文。

2、有,无相生:有是从无中生出,这里和后面“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呼应,也引申为要解决有,要从生出的那一念“无”的源头着手,就是常说的不忘初心。

3、难,易相成:难处要从易处着手,这和后面“天下难事,必图于易”相呼应,也引申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长,短相交:长是短中长,因为比较才有长短的差异,这里引申为分而治之。

5、高,下相倾:地位高是因为有地位低的相比较,这里引申为上要照顾到下,处下的自然会主动呼应和响应上面。倾,表示态度恭敬。

6、音,声相和:要发出有益于对方的“音”,对方才能和“声”。音,发令的人;声,听令的人;发令的声音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声音;反过来,听声的懂得发音的,发出与之相和的声音。

7、前,后相随:领先是因为有后面的人跟随。前,走在前面没有人跟,说明方向错了;走在后面的要跟在正确的方向之后。

8、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任凭人们去做事。

9、不言:不用言辞,不用发号施令。

【释义】

当天下人,知美(名、色、利)而逐之,这种美行亦为恶乎;知道善而刻意为善,这种善行亦非真善。这是因为,人为定义有(善、美)的背后一定有人定义无(恶、丑)作为对比,才创造出有的定义。如果说一样东西长,一定有短作对比;说一个人地位高,一定是拿地位低的在作对比;说一个人声音大,也一定拿声音低的来作对比;说一个人领先,也一定拿居后者作对比。正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万事万物的本性发展,自然不脱离生命之道。圣人不需要刻意努力奋斗,故自然轻松顺势而为;也不会恃功自傲,标榜自己是好人,不会过分强调功劳是自己的;正因自己不居功,所以不会为名利所累。

【释意】

通过对事物和民众心理分析,让我们领悟民之要。民众有着上行下效的从众心理。当上面倡导有形之善时,民众自然去追求,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做很多形象工程。只有不从语言标榜,而是通过“活的教导”,行不言之教,人们才会真正学习,并形成习俗。只有发自内心行道,不刻意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善与美。老子的德是利益更大的“我们”,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主要看做事的初心。从民众心理,延伸到“六合”。有,是从无中生出来,有是子,无是母。站在利益我们的角度生发出来的有,就会被呼应、被响应,难的也变成易的。圣人做事从心出发,皆为心而做,不为名而做。

对企业而言,做出利益众生的产品就是最大的慈善,各行其道、守住本分就是最大的慈善。对于圣人而言,不论做与不做,其内在的力量都已经圆满。

《道德经新译》第十八章(国篇第九章)

福祸相倚 光而不耀

(原第58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曰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解】

1、闷闷:宽厚的样子。

2、淳淳:淳朴的样子。

3、察察:严苛的样子。

4、缺缺:狡诈的样子。

5、倚:倚傍、依靠。

6、伏:隐藏、潜伏。

7、极:尽头、终极。

8、其无正:正,标准、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福祸变换没有一定的标准。

9、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奇,诡异不正。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10、方而不割:割,不舍弃、不伤害。方正而不割伤他人,这里引申为圆融无碍,能够在成就事情的同时,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即让制度和人之间获得平衡。

11、廉而不刿:廉、锐利。刿,割伤。锐利而不伤害人。

12、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3、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释义】

当政无为,看似没有先进的制度和法令,但民众管理自然有序。当政有为,看似制定了完整齐全的法度,但民众总会寻找其漏洞。灾难啊,总是隐藏在幸福之中,而幸福也刻意隐藏在灾祸之后。谁能看透这表象背后的真谛呢?如果没有一个清净的智慧之心,正的慢慢演变为相反的一面,好的演变向坏的一面,人们对此疑惑已久了。所以圣人对此,内方外圆则不割,利益众生而不害,枉中取直而不肆,内在光明而不耀。

【释意】

有道人的思路,大局已定、小事随意。中国也有句俗话“水至清则无鱼”。只要把握好主流的意识和方向,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集体意识浪潮。即使偶尔有人取巧获得小利,很快就会发现“福兮祸所伏”;即使有人偶尔有些抱怨,但也会很快发现“祸兮福所倚”。行为和结果最终会自动校正自我的行为,如同大自然的平衡一样。圣人治国和做事,要善于用这种“冲气以为和”的平衡能量,不受“福祸相依”的影响。秉承“利益我们”的大道,恩威并施,让民众追循内心自然归道,则无为而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9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