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简读]
谷神不死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根。
若以玄牝修仙道,绵绵若存不用勤。
注:为笔者以七言诗(不讲究平仄)的简练形式,对经文进行简要概括,以及简单理解。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虚空不定的变化是永不停歇的,这就是生育万物的神秘莫测的总根源。微妙的生母之门,就是天地生成的根源。它绵绵不绝地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山谷,具有虚空开阔的特点,神,神秘,变幻莫测。
牝:雌性的鸟兽。根:根源,起源。绵绵:连绵不绝。用:作用。勤:尽,穷竭。
虚空博大变幻莫测的“道”能包容一切,永远不会消亡,它是缔造一切生命和非生命的母体。这个神秘的母体有一个孕育万物的出口,这就是天地万物、一切一切的根源。它连绵不绝,永远地存在于天地之间,其作用无穷无尽。
谷神不死,是道的三个属性,分别是:空虚、神秘、永恒。谷是指山谷,是山间低洼而空旷的地方;神,这里应该引申为神秘莫测,不是神灵的意思;不死自不必多说,世间万物都是会消逝的,唯有“道”才能永恒存在而不消亡。在老子看来,“道”就像是一个高深莫测,玄之又玄的雌性动物,将万物“生”了出来。
这样一种生育的方式,就是天地形成的根源。在先古社会中,人们看到无论人还是动物,新的生命都是由雌性分娩而生,对此产生了一种崇拜之情。当然,老子生活的时代已经走出了这种蒙昧的认识,这也只是老子为了说明“道”而做的一个比喻,因为这是一个“玄”的母体,远非一般的可比。而且从这个字中也可以看出老子再次肯定了道的神秘。
这样一个神秘莫测的“玄牝”即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它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而这正是道的特点,它不是人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得明明白白的。可也正因为这样,道的作用才是无穷无尽的。
寻常事物,都有一个生化变灭的过程,但道却是永恒的,无所谓生,亦无所谓亡,同时也由于其形迹不可察知,因而也是无所谓变化的,道是一种具有超越性质的存在。老子之哲思的玄妙精深,也正体现在这里。
《道德经》完结本来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我有两章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写。好吧,其实是那个时候每天都看到有人被锁文,因为这两张的解释里有类似敏感词的词,为了不做无用功,我在犹豫之后就跳过了。
后来这位 轩辕士弓藏先生 给我发私信,提醒我有章没有写,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这位简友能这么用心看我写的《道德经》系列,也非常惭愧,因为我写得并没有那么好,是否真的值得这么用心地读呢?
最后,我决定把这两章补上,有可能是敏感词的我就尽量避开了,在不影响整体意思的情况下。一个多月没有写,有些生疏,言不达意的地方还请见谅。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注音版】
谷(gǔ)神(shén)不(bù)死(sǐ),是(shì)谓(wèi)玄(xuán)牝(pìn),
玄(xuán)牝(pìn)之(zhī)门(mén),是(shì)谓(wèi)天(tiān)地(dì)根(gēn).
绵(mián)绵(mián)若(ruò)存(cún),用(yòng)之(zhī)不(bù)勤(qín).
【译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
世间万物生机,生生不息,就好像一个神奇的母亲的存在一样,我们管他叫做“玄牝”,“玄牝”就是“道”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就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冥冥之中它好像是客观存在的,“道”是永不枯竭的。
扩展阅读:《道德经》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扩展阅读:《道德经》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9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十二愿(注解)
下一篇: 道德经简读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