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德经简读第五章

网络 2023-09-21 10:06:40

道德经》简读第五章

来源:大道家园整理作者:周高德道长时间:2014-04-18 20:13:46 繁體中文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简读]

天地不仁大爱浓,圣人法之百姓拥。

若明橐籥虚不屈,当舍多言贵守中。

注:为笔者以七言诗(不讲究平仄)的简练形式,对经文进行简要概括,以及简单理解。

【道德经】第五章:至情与无情

1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掘jué),动而愈出。

多言数(速sù)穷,不如守中。

2

简义

天地与万物同体,圣人与百姓一心。天地对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一视同仁,无偏私之情。

天地之间,犹如巨大的风箱,中虚空洞,生生之气在其中自由流转而不衰竭,源源不断地涌现生机。

(圣人治理天下)发号施令越多,败亡得越快,不如效仿天地,守中抱一,无为而治。

3

重点解析

道家为什么要讲“不仁”?

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这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论语》节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儒家的爱,有等差,以自我为中心,如同水纹波浪向外扩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有了亲疏远近,上下尊卑之分。

墨家,针对儒家的爱有等差,提出“兼爱”,爱无差别,不分亲疏远近。

而道家,提出“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把万物和百姓,形容成刍狗, 体现了既没有爱,也没有等差的思想。

所谓“爱”和“不爱”是相互依存的,有所爱则有所不爱,而所谓的“爱天下万物”,视同否认了“不爱”的存在,既然“不爱”不存在了,那么“爱”也就不存在了,即“大爱无爱”。

从道的演化来看,万物百姓,都是一体的,平等的,并没有爱谁多一些,不爱谁少一些。

就像是下雨一样,只是遵照着自然规律,老天不会因为这个人善良,而多下些雨给他,也不会因为那个人邪恶,而少下些雨给他。所谓的因果报应,在道家的思想里,并不存在。

庄子在《齐物论》中,对此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大道好比是风,风吹万物,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但本质上都是风在吹,都是大道的作用。

道家“守中”和儒家的“守中”一样吗?

不一样。

儒家的“守中”,守的是不偏不倚的“尺度”,不到这个“度”,称之为“不及”,超过这个“度”称之为“过”。

道家的“守中”,守的是“一”,透过纷纷扰扰的现象,看清规律变化,守住其背后的根本之道。

4

现实之思考

是做一个至情之人,还是无情之人?

天若有情天亦老。因此《道德经》说,天地不仁。才能生生之气自由流转而不衰竭,源源不断地涌现生机。

但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是至情好还是无情好?

自古情深不寿。用情至深往往受伤的那个人总是自己。

当情意绵绵遇见了见异思迁,赢的总是薄情人,或许做一个薄情人就能活的很潇洒,可“情”字啊,哪有那么容易就放下,芸芸众生,总是多情人。

有的屡败屡战,百折不回,别人稍微对你好一点,你就会敞开心扉。一找你聊天,你就会禁不住掏心掏肺,一求你帮忙,你必定会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就像是一个渴望被爱的孩子。

有的当喜欢的总是得不到,就不再轻易表示喜欢。当拥有的总是会失去,就不会再轻易奢望拥有。渐渐地开始学会了吝啬自己的感情,守在自己的城堡里,等待着别人来敲门,有时候时间久了,连敲门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但人这一生,总该有那么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经历“至情”何能理解“无情”?

钱穆制度陷阱

“钱穆制度陷阱”是指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 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

比如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原有的司法制度之外,设置了锦衣卫。尽管朱元璋执政后期意识到了,法外之法的弊端,废除了锦衣卫,但是到了明成祖朱棣,锦衣卫又死灰复燃,并变本加厉地重用宦官,设置了“东厂”,此后又有了“西厂”、“内行厂”,厂卫横行,造成了整个明朝司法制度的极度腐败和黑暗。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道至简,要言不烦,管理中越是明晰简单的制度越不产生歧义,越是能得到高效的执行。

制度上的盲目创新往往会影响已有的稳定秩序,导致企业管理的失衡。

如果制度上的创新,是在做制度叠加制度的加法,那只能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

删繁就简,才是制度创新的根本之道。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光之魔法世界”微信公众平台(搜索账号:juliamagic)。

泛乐悦读|国学文化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与地,它们不用仁来对待一切,它们把世间的一切万物都当成为用以祭祀的干草束成的狗,圣人也不用仁来对待一切,它们把百姓作为用以祭祀的干草束成的狗。天地之间,不就算是一个巨大的风箱一样吗?中间空虚,而中间的风也不可穷尽,越鼓动,风也就越多。越是见多识广,发展智慧,越能体会到自己的无能和渺小,最后无路可走,不如守住自己的内心守住虚静。

天与地,是道所生出的东西,是有,是从无变化而来,而道德经之中,老子表明了自己思想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可以看得出来,老子在将道德仁义礼做了一个先后的次序排名,认为道是第一位的,之后才是德,而其后才是仁

仁,亲也。——《 说文 》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老子

所以对于天地来说,想要用这种仁爱的态度来对待万事万物,自然也是不合实际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的生发孕育和慢慢消解逝去都是自然的自然规律,而对于人来说,其中包含了对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利益有着千种万种的联系。

世间的一切事情,总是有好有坏,可能风调雨顺也可能天灾人祸,而其中的事情在天地看起来,百年兴衰也只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而已。天地的广博和宏大,他的生命周期是极为长久的,而对于人类来说,自己的生命周期却也只有百年左右。

天地对于万物的态度仁或者不仁,这是相对于人类来说明的,而天地却也不曾有仁,仁和不仁二者都不住,天地也只是在静静得看着万物发展,任由万物发展变化,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天地根本就不以仁或不仁来对待万物,所以此处可以姑且称为不仁,而圣人也是遵循道的,他知晓天地的变化规律,作为一个圣人,所以对待百姓的态度也自然是任其自然造化,不进行任何的干预,甚至也不会在百姓的心中留有位置,甚至百姓都不会知道有这么一个圣人的存在。而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风箱,越是鼓动,风是越大,这种运动可以长久不懈的做下去,甚至都没有穷尽。

风箱的一个载体是需要一个箱子,能够承载所有风的容器,它的内部自然是空无虚无的,正是因为这种虚无的存在,才会使得这个风箱有了巨大的功用,天地之间空空荡荡,一无所有,正是这一无所有,才能造化演变各种事物出来,有了高楼,田地,交通,这极大的方便了所有的人,而文明的发展也依靠了所有的事物。

所以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种程度之上的话,一个人,如果想要穷尽思想,见多识广,那么他就是在追逐着那些穷尽变化之后的产物,而穷尽变化之后的产物也在进行着无穷的变化和演变,如果极力得想要追逐他们,那么一定会进入到一种不可调合的路径中去,因为人类的生命周期也只有短短百年而已。

无穷无尽的演变造化,就像是2的平方一般,从一个小处能演变无数种状态来,无数种知识,无数种物品,无数种事情和道理,如果穷尽一个人的生命,这也是不可能完全通晓的。

如果去追逐那些末尾的事情,还不如回归本心,守好自己的大道,因为拥有了道,那么也就拥有了造化的根本,顺其自然,那么万事万物就自然会发展,守住道,那么所有的一切自然会通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9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