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德经简读第五十七章

网络 2023-09-21 09:23:52

道德经》简读第五十七章

来源:大道家园整理作者:周高德道长时间:2014-07-30 22:02:33 繁體中文版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 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简读]

清静无为不扰民,民自富裕且朴真。

倘若天下多忌讳,民不聊生国将倾。

注:为笔者以七言诗(不讲究平仄)的简练形式,对经文进行简要概括,以及简单理解。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正:简单平易的方法,即“清静无为”之道。奇:出奇诡秘的计谋。

忌讳:禁忌,限令,法令。利器:权谋。伎巧:技巧智慧。奇物:邪恶之事。

滋:越,更加。彰:明白,彰显。自化:自我化有,自然变得顺化。

无事:即不去用政令,战争骚扰百姓。

治理国家要用简单平易的办法,只有在用兵时才用奇巧诡诈的方法,治理天下则应该尽力不去骚扰百姓。

我为什么知道这些呢?是根据这些现象:天下的禁忌法令越多,百姓越是无所适从,不能安心干活,愈发贫困;朝廷中大人物权谋越多,为政者勾心斗角,国家便会混乱昏庸;人的智谋机巧越多,邪恶的事就会层出不穷;法令过于严苛密集,百姓生活愈发困难,盗贼就会越来越多。

因此,圣人有言:“我无为而治,人民便会自然变得顺化;我喜欢清静,人民自然会端正思想和道德;我不去用政令和战争骚扰人民,人民便自然会幸福安康;我不放纵自己的欲望,人民便自然朴实淳厚。”

这是老子的政治观点,融入了他“道”的思想。老子先是指出,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的生活就会越困难,朝纲混乱,人性变得狡诈,邪恶的事就会层出不穷,法律严苛残酷,盗贼横生,这就是以“不正”治国引发的乱象。

那么要是以正治国又会是什么情况呢?统治者无为,百姓自然就会顺化,统治者喜欢清静,百姓不用指引,就能自己走上正道,统治者不多事,不用政令律法战争等骚扰百姓,百姓就自然会富足,统治者没有欲望,百姓也自然会淳朴忠厚。

这便是以正治国的好处,统治者不需要有什么作为,只要做好指引作用,成为一个好的表率,就会自然做到上行下效,天下太平。

有趣的是这一章还有老子的战争观点,那就是“以奇用兵”这一句。孙子的《孙子兵法》中也有“以正合,以奇胜”的观点。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乱世,正是一个天下失“道”的年代。虽然老子反对战争,但是为了最后的和平,偶尔的战争是必要的。

不然如何打败那些失道的诸侯国,将天下重新带回“正道”呢?

老子认为,虽然治国要“正”,但是战争相反,要有计谋、诡诈才能取得胜利。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罗老师版本: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用稳定的、正常的状态治理国家(阳),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阴),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在阴阳之上更高的境界)。

这两种状态领导者都应该有,老子强调尽量不用兵,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兵,一旦用兵,就要“出其不意”。

举例:唐太宗李世民对内,放低自己的欲望,被魏征训了200多次,也看不了“秘书”褚遂良对自己的治国记录,难道他真的看不了么?他完全可以把褚遂良杀了的,但是他觉得只有放低自己,才能发挥大家的优势。

李世民对外,曾经带3500人,打败了窦建德的10万大军,这就是“以奇用兵”啊。

对内要无我利他要稳,对外真的需要打仗时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

我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如果天下有特别多的忌讳,那么百姓会越来越贫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击的武器,会让社会变得混乱。

领导者多事,在意自己,就多忌讳;领导者自己要减少忌讳,要向老百姓传递收起争斗之心的理念,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文化。

启发:从表面上看,是讲老百姓“弥贫”的状态,深入来看是领导者没有管理好。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

人们如果智慧太多就会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这些东西并不一定是对我们好的,智慧常常会被用来满足欲望,不如回归质朴。

比如:为了满足人们“方便”的欲望,塑料袋的创造,如今却很难被分解,污染环境;飞机、汽车、洗衣机、电梯、原子弹……这些都是以人的欲望所驱动的。

如果把智慧用来去爱、用来保护环境,那生活是会越来越幸福的;如果智慧用来更多更好更快地去攫取享受,就会有损失,走向不归路。

老子一直劝不要为了欲望而动用自己的“智慧”,要回归质朴。

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

好的东西太多了盗贼也会越来越多。

生活中的好东西层出不穷,外在就会越来越多的盗贼诞生,引申来看,“盗贼”不仅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欲望),要学会识破诱惑的局,灭掉“心中的盗贼”。

这里更多地是讲上下关系。

举例:方太厨具。十多年前,那时很多老板喜欢去赌博,但是方太老总喜欢读国学,就在企业管理中推行,也不着急,也不强求,就只是慢慢地推行。

老子特别反对把一个普通的东西赋予格外的价值。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所以有道的领导者曾经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这四句“圣人之言”是本章的重点,前面都是为了这四句铺垫的,都是讲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感应关系的,前面讲了容易乱,后面这几句总结为什么会这样。老子看似讲社会现象,但这个现象的形成是跟领导者有紧密关系的。

我无为,而民自化;

领导者不为自己的利益去刻意作为,设置各种规章,为自己捞取,这是“有为”;“无为”就是放下自己的欲望,不为自己捞取,员工之心慢慢就会被化掉,他就会跟着改变。

举例:罗老师去长寿村去考察,发现百岁老人生活都很简单、恬淡,没觉得自己需要法拉利,爱马仕的包……他们心中没有欲望,但是对于基本的生活工作,还是好好做的。

我好静,而民自正;

领导者知道“道”,放下欲望,内心安静后,人民、员工自然会越来越端正、正直。

真正的教育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言传身教往往最有效。

这里再一次讲到了上级影响下级的关系,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样的。

举例1:罗老师有个朋友,逢年过节都带着孩子去敬老院包饺子一起过节,他的朋友事业通达,相信孩子未来也会不错的,因为有这个的父母言传身教,而不是很多父母,自己打着麻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许打游戏看电视等。

举例2:罗老师回忆他的爸爸曾经给他和他的妹妹讲一本出名的小说,每天晚上给他们讲,罗老师说这种“文学底蕴”就耳濡目染地传染给他了。

教育说难很难,父母需要做到,说容易也容易,只要父母做到……

我无事,而民自富;

领导者不为自己捞取而做事(收税),老百姓就富裕了。

横征暴敛,与民争利,不是长久之计。暂时的让利,最终幸福才会来临。

将此思想(放下自己的欲望)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的,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领导者把“没有欲望”当做自己的欲望,老百姓也会变得质朴。

人是有欲望的,也可以有,不过你要学会选择你的欲望。

罗博士认为人的欲望分成两种:

1、动物性的,被感官所驱使,为自己索取;

2、圣人性的,为大家做事;

老子认为做领导者,尽量把自己动物性为自己的老子认为做领导者,尽量把自己动物性为自己的欲望压低,上升到高层次的愿望,这样更多的人会跟着你走。

举例:为了满足口欲,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吃多会伤身;看美色会迷失自己,甚至找一个美女结婚后,最终还是你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决定你们是否幸福。

如何能放下欲望?就是要看清楚欲望的真相,看到它对我们来说没那么重要时,就自然而然能够放下一些了。

记得点赞哈~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陪读手记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陪读手记

坚持,遇见更美好的孩子与自己(57)

? ? ? ?以正治国

? ? ? ?以奇用兵

? ? ? ?以无事取天下

? ? ?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摘句

? ? ? ?如果说上一章结合亲子教育更多的是讲如何反躬内省,修身改过,那么本章强调如何给亲子教育形成良好的气场,即如何培育土壤、环境、氛围。

? ? ? ?首先守正出奇,是帮助孩子成长最好的保障。孩子从小到大,家里该有的规矩必须有,那便是为人正直,厚道朴实为本,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奇与正相对,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出现家长难以预料的变化,必须随机应变,以正合,以奇胜,智慧便能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 ? ? ? 当然,关键是“以无事取天下。”教育孩子其实与治理天下无二,都是复杂体系,要认真统筹方方面面的因素,要以道得其心,说来也简单:清静无为。

? ? ? ?下面老子以因果论说出“弥贫、滋昏、滋起、多有”的乱象。把民替换成孩子,便发现多么的可怕。

? ? ? ?父母规矩禁忌多,孩子手足无措,脑袋愈发浆糊;与孩子多沟心斗角,他便假话连篇,父子越难互信沟通;把孩子教的看似鬼精灵,其实是小聪明,没上正道;父母看似为孩子服务,定一大堆学习计划、作息时间表,反而孩子越来越逃避、糊弄。当年我与孩子如猫捉老鼠,后果很严重。

? ? ? ? 痛定思痛,真的该怎么办才好?老子给出大原则“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是道法自然这一大原则延伸成亲子关系,非常精彩的展现。

? ? ? ?具体来说,“我无为而民自化”。第一家长要无为,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不为,儿子才能心流状态涌现,自我化育、自我成长。这里的关键是放手,大原则定了,多表扬、少批评。让孩子自己锻练,自主学习。

? ? ? ? “ 我好静而民自正”,其次父母少些焦虑、抱怨、担心,少些急躁、暴躁、狂躁,守静而正,坚信孩子,不人云亦云,同时父母做好榜样,中学期间尽量少玩手机、少看电视,与孩子经常沟通,孩子自然会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 ? ? ? “我无事而民自富”, 再者,家长是教练、是港湾、是助威者,千万不可直接上手,把自己也搅进去,这是添乱多事。家长冒似无事,孩子头脑灵光、心灵富足。

? ? ? ?“我无欲而民自朴”,最后,放下小我,不给孩子加压,考不上高中,上职院又如何,只要孩子懂事了,真正下功夫,一样可以成为大国工匠!要明白父母不切实际的愿望反而是孩子最沉重的枷锁,会让他举步维艰,无法找到本性。

? ? ? ?今天回过头来看,只有老子明确提出了尊重人的天性、个性。人是有差异的,各有各的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观,幸福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优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用心陪伴出来的。

? ? ? ? 尊重孩子,为他尽可能的营造爱的环境、自由自在的氛围,是“知和”,也是“守常”。

? ? ? ?人生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管孩子能到达什么阶段,如果让他过早背负不该有的心理负担,只会让他疲累和紧张,无法从容地行走和呼吸。让你我尝试着慢慢放下,带着轻盈出发,引领孩子穿过荆棘,征途温暖且光明。

? ?

《道德经》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是三纲领,他是把历代的圣王他们了不起的地方,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总原则,把它归纳为三个

以正治国

正:止于一,抱一,把道紧紧的抱在一起,止于一就叫正,可见正所代表的也就是道,以道之国,

但是他说我讲以道治国,好多人也听不懂,而且也违反了自己的主张,道是不可言说的,所以他才没有用道这个字,以正治国就是道政合一,

以奇用兵

奇就是出乎意料,他可以用多方面的方式, 多方面的技术,但是他还是要合乎道,不合乎道也不叫奇,叫邪,所以不要以为说打仗的时候要奸诈,阴险,耍阴谋,那不可以,老子讲正的时候是包括奇在里面的,讲奇的时候也包括正在里面,

你想要正,有时候要用奇的方法,它才能正

你要奇,那也不能违反正,那变邪道了,那不是军队,那是强盗啊,

所以我们站在老子的角度来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就是治国正的比例大一点,奇的比例小一点,用兵奇的比例大一点,正得比例小一点,这样就好了

第三个钢领

以无事取天下,

我本来就没有意思要取天下,我哪里有取天下?

我只是让万物都按照它的本性,自由的去发展,

无事就是无为,

我既没有说,我有心要取天下,我也没有说,我要发奋,把天下治理成什么样子,更没有那种企图说把天下留给我的儿子,

取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夺取,第二个是治理

我被别人推上来,我不得不治理了,所以以无事取天下,不管你是什么形式只要你当上了这个位置,那你就好好做,

你看历代都是这样,大仗过后,然后与民休息,然后养兵千日,然后用在一时,

可见都是变动的嘛,那变动是谁来决定?如果是我在决定,那你就错了,你怎么可以那么霸道呢?是大家的需要,这是很自然的趋势,我只是顺着这个自然,把它推动起来,这就叫做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老子常常反问自己,我们怎么能知道这才是最好的圣王呢?

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这八句话就是老子所观察到的现象,,他就是观察这些现象,才提出了圣王三钢领

天下多忌讳

天下禁令太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做一个事情,要重重的关卡,要办很多手续,那不是浪费成本吗?就增加了很多无所事事的人,就专门搞这些玩意,这样大家就很清楚了,结果会怎么样?

老百姓就会很贫困

民多利器

那个利器就是知识,老百姓知识越多,他的脑筋就越复杂,他的花样越多,他就开始跟制度去对抗,开始钻法律漏洞,同时呢,用什么来伤人?用利己来伤人,他本来不想伤害别人,但法律规定是这样的,

比如说我现在要去开理发店,可是我去登记的时候,我发现他有规定,在这么一个范围里面,我不能再开理发店了,那我怎么样?我就想办法破坏现有的,想尽办法让他出乱子,让他开不成,我就开了,

你看以前,我们说民智未开,民智未开其实国家好治理,知识普及以后很难,七嘴八舌,什么意见都有,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顾公家利益,太多了就使得整个国家

越来越混乱

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为什么老子一直认为君王,不要一直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他应该多重视德性的提高,而不是一直强调知识的可贵,我们现在整个教育几乎都偏重知识,连老师都不肯提品德,这是人类很大的危机

人多技巧

这个技跟科技的技一样的意思

就是很会耍技巧,你为什么要耍技巧?为什么?

一个杯子可以用就好了,搞成各种花样,为什么?因为你这样才能够刺激大家的物欲,你一刺激大家的物欲,所以人心灵就空虚了,有一利必有一弊,

我们把人越推向外面的物欲,他的内心就越空虚,内心空虚,这个正就不见了,就邪了,那你就无法以正治国

你法令越多,他就越想尽办法动脑筋,来谋取私利,

你越是这样,他越是那样,他永远跟你对立的,永远跟你唱反调,永远跟你采取相反的立场,那你不是很累吗?

奇物滋起

那些邪门歪理越来越多,然后奇形怪状的东西大量的产生,

大家现在看看我们的社会,过度生产,过度消费,最后就是浪费资源,有必要吗?

我们工艺发达,然后各种设计推陈出新,各种材质各有不同,弄得大家眼花缭乱,但是我们没有想到,后面的延续就是诈骗的花样,越来越多,越来越新奇,手法越来越,真假莫辨,令人防不胜防,都是从这里推过来的,

法令滋彰

于是我们就增加法令,但是我们要知道,法令永远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要治本很简单

只有加强儒家的伦理,只有倡导道家的少私寡欲,

否则法律是不管用的,

你能禁止大家法律说不能买超过三双鞋子吗?那算什么国家?

法令越来越严格,盗贼反而越多,

你判一个人死刑,相同的十几个又出来了,你看我们毒品就好了,越抓好像吸毒人越多,这怪不怪?

本来没有什么人在生产毒品,我们抓得越紧,他就越逃,然后世上结果搞得到处都是,这些都是很实在的现象,只不过老子当年他就说出来,

彰:彰显

滋就是多

多如牛毛的法令连执法人都记不住,可是盗贼呢?越来越多,而且花样出新,

故圣人云

他说,圣人说了这些话,大家听听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就这么简单

我不自以为是,我的意志力没有这么强,我只是顺着时代的需要,去推行政务,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不要把它解释为坏的,说我投机取巧,假装我顺应,然后从中取利,那就不对,那不叫豪杰,识时务者为豪杰:

就是说我这个时候再不按照这个情况来适应的话,那我是自讨苦吃,所以我赶快自我调整,这就叫自化,你看老百姓自动的调整自己,就好像上面没有在做什么一样,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不躁动,我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给老百姓有时间,自己去从歪斜自我导正,你总要给他时间的,民就正了,民风自然就纯正了,这只要一二人就够了,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不制造事端,不给老百姓添麻烦,老百姓自然就去改善生活,你看我们历朝历代,只要给老百姓时间,他很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传有什么功夫,他很快就施展出来,生活就改善了,

我无欲而民自朴

只要我自己朴素,我不穿名牌,我不常常摆阔,我不奢侈,

老百姓自然就朴素了,

我们读了这章以后,就知道老子所讲的他不是理想而已,他是的的确确可以做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9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