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七十七章

网络 2023-09-21 05:47:13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七十七章

来源:大道家园整理作者:任法融道长时间:2016-05-16 11:38:52 繁體中文版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解: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道运行,不偏不倚,至为公平。就象张弓射箭一样,遇高了就压低一些,遇低了就抬高一些,多余的减去,不够的补足,直到达到适宜合理为止。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使二者中和平衡,是消灭差别的。人之道,则相反,是减损不足的而奉给有余的,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谁能减损有余的豪富而救济不足的贫困者?只有有道和“替天行道”的人才会这样做。

天道是“中平”。人道相反,是“两极分化”。只有防止两极分化,消灭悬殊的贫富差别,均贫富,等贵贱,方能合乎天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有道的圣人为天下谋福利而不自以为是,做出了伟大的成就而不居功自傲,谦虚谨慎,含光内敛,从来不愿彰示自己的功劳和才干。

本章以射箭为喻,阐明了天道是中平适宜。人类的行为只有合乎这一原则,才能与道合真。

读《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有感“逆天道而行的人道”

译文: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多余的来补足不够的;人世的规律却不是这样,是削减不足的供给有多余的。

一、天之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就如同上弓弦,高了的时候就压低一些,低了的时候就抬高一些,多余的时候就减少一些,不够的时候就补足一些。所以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世的规律却不是这样的,是剥削不足的而供给多余的。

天之道就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老子认为天道是最完美的,也是最公平无私的。它掌握、调控着万事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具体些说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二、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之道就是人道,是人们世界的规律,也可以说就是人类社会的法则。而人类社会的法则就是人心、人性的充分体现。人性自私贪婪,狡诈残酷造就了人之道的贪婪残酷!所以“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二八法则自古有之,社会现实的一面是少数的富人掌握了社会80%的资源!富人们轻而易举地就拥有了更广的人脉关系,拥有了更为开阔超前的思维方式,这让他们越来越简单地学会了驾驭更多的财富!

而社会80%的穷人则每天疲于奔命解决自己家庭的温饱和生存问题,又哪里会拥有资源、人脉、思维方式、更高的展示平台哪?所以他们会离财富越来越远!这也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规律作用。

三、逆天道而行的人道最终的悲惨结果

《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应该克服自己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去虚心学习天之道,去学习自然之道。否则我们就会遭受到天之道相应的残酷惩罚!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环节,我们无知的自私和贪婪已经给其它生物们,给地球环境和我们自己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人道规律也要在天道规律作用下运动。当富人们积累的财富越多,积财伤道则财富散去趋势的反作用也就越大!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内部能掌握财富的会变得人越来越少,外部惦记瓜分财产的人却日益增多!最终的结果也难免红楼一梦。

功成身退的范蠡摇身一变成了商家的鼻祖,陶朱公三聚三散家财的故事应该让我们时刻警醒!大户之家富不过三世是有道理的。电影《白银帝国》也许是对天之道的另一种最好注释!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老子多次真诚地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是天道自然的道理。人们只有努力克服自私贪婪的人性,以奉献的精神效法天道,我们才有可能完全徜徉在天地大道之中,而最终获得道法自然的真正奥妙!

从《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看老子的修辞艺术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写文章要注意文采修辞。《道德经》作为哲学名著,语言精练,道理深刻,而且在语言上也特别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说理生动形象,语言连贯有气势,表达更辩证。

下面就以第77章为例,做一个分析。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一、“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几句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这几句用张弓射箭做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规律的特征一一损有余而补不足。同时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这几句这几句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天道、人道和圣人之道三者的不同表现,引导统治者向圣人学习,遵循天道,替天行道。层次感非常强。

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它的意思是: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这句话总结了圣人遵循天道的具体表现。

像这样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在《道德经》各章之中随处可见。正因为这样,《道德经》才以其深邃的哲理思想,富有诗意的优美文字,流传千古,走向世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哲人和文学家。大家还可以自己去分析体会,也在自己的写作之中自觉运用。

“道”的哲学意义?

道”是老子思想的中心概念,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围绕“道”而展开的。综观《道德经》洋洋五千余言,“道”这个词在其中出现达七十六次之多。这些“道”字,字体符号虽然完全相同,所涵盖的哲学思想却纷纭复杂,内容极其丰富。本文对老子 “道”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整理剖析,旨在理顺“道”之脉络,为整体把握《老子》哲学思想打下一定基础。

1 《老子》“道”之索引

“道”这个词在《老子》中共出现七十六次,在全部八十一章中,其中有三十七章提到“道”字,占章回比例的46%。下面按出现顺序整理如下(为了节约篇幅,只节录了有关内容):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三章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 ……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至大师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五章……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第七十三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 老子“道”的哲学含义

由上面索引知道,老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人生准则、人生追求目标的“道”。下面分别展开叙述,其中译文部分辑录了任法融道长、陈鼓应先生、刘笑敢博士等前辈著作的部分内容。

2.1实存意义的“道”
2.1.1 本体物性的“道”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七章:以民为心?德普天下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七章(成圣篇第五章)

以民为心? 德普天下

(原第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解】

1、圣人无常心:圣人没有私心、没有秘密,他的心愿和想法所有人都知道,因此符合他能量的信息和资源都会汇聚于此。将私心融入常心,将“我”融入“我们”,“我们”之中有包括“我”的利益,牺牲自我不是圣人的办法。圣人无害,因此不会受到伤害。

2、歙歙:收敛,谨慎。

3、浑:浑然一体。

4、注:注入。

5、孩子:把(百姓)当作自己孩子,关注其一举一动。

【释义】

圣人的个人意识,就是我们的集体意识。圣人以我们的意识面对百姓。圣人活出真我状态,对待善人,我以善良之心对待;对待不善之人,我亦以善良之心对待;诚信者,我诚信对之;非诚信者,我也诚信待之。一视同仁,不因人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谓有德信。圣人在天下,与百姓浑然一体,深知集体意识所需,说集体意识话,做集体意识事,所以百姓乐做其耳目手脚。反过来百姓喜怒哀乐,皆入圣人耳目,被圣人所关注,如同父母随时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样。

【释意】

圣人无常心即没有私心、没有秘密,他的心愿和想法所有人都知道。圣人心天下皆知,所以符合他能量的信息和资源都会汇聚于此;更因为圣人之心利益天下,所以天下人愿意支持和协助圣人,圣人可掌握和调配的力量就大,如何让对方了解你?让自己公开透明,别人自然了解你。圣人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让天下皆知,只说正面的、可以滋养别人的话。每个人说话做事的状态决定着结果显化,不要让自己的话成为一种能量限制。让天下皆知,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把圣人当作自己的另一个化身。每一次表达“我是”的话语越清晰、越透明、越通达,各种资源就越汇集。如果想要获得足够的信息,要对所有能量敞开;表面上是拒绝一个人,实际上是拒绝那一类频率的人。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六章(成圣篇第四章)

天地圣人 万物同仁

(原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龠(yue)乎?

虚而不屈(jue),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解】

1、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祈雨时用来作为祭祀品。这里引申为“供奉”,好听的话、精美的礼物等。

2、橐龠:古代的风箱。道遍布虚空,可以调动无穷的宇宙能量;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是能量。

3、屈:同“掘”,竭尽、穷尽。

4、守中:持守虚静,做自己。即锚定自己的中心,宠辱不惊,不受外在牵引。守住当下,所有时空、意识汇聚此点,我就是宇宙中心,其余的都是无限。中心与所有的都“和”。

【释义】

天地,不会因万物谁拿刍狗来侍奉它,它对谁都特别仁义;而圣人也不会因谁来拿礼物供奉他,就得对谁特别仁义。道存于天地间之间就像风箱一样,无穷无尽的能量蕴藏其中,你用的越多,他给予的越多。与其来谈论道,不如来行动。

【释意】

在这一章老子把“天大、地大、人大”合在了一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是道的化身。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对万民一视同仁。人们与其讨好天地和圣人,不如进入此道。道的力量与天地的力量是一样,每个人生来都是无限具足的,因为天地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给予无限支持。

要用“常有、常无”两只眼睛去向天地拿支持和拿资源。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资源,如果你的意识达不到,你看不到,更无法显化,因此造成了匮乏的假相。如何把生命中“动而愈出”的能量显化出来?通过频率,频率越高,用的天地能量愈多;接纳越多,显化越多,每个人永远、永远、永远都是丰盛的,只不过是丰盛的富足或是丰盛的匮乏,“动而愈出”什么,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8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