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解读:其;特指“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几句的意思。神之神,神奇的原因之所在。第一个“神”字,是神奇的意思;第二个“神”字,是神奇的原因。不神,不够神奇的原因。神也,神奇,神秘。
白话:有智慧的人,懂得并运用这个神奇规律之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结果,而没有智慧的人,因为不了解它之所以神奇的原因,所以就感觉很是神奇。
要旨探究:此句是接续上文而来的,这里的“人”是指有大智慧的人。因为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知道只有“食其时”才能“百骸理”,只有“动其机”才能“万化安”。而没有智慧的人,因为不了解它的神奇所在,所以他就感到非常的神奇。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此句的要旨。人们往往对那些神奇灵妙的事物感到稀奇,或者以为那些供奉在堂上的神灵和偶像才是真神,却不知道那些熟视无睹、极为寻常的天地万物,以及创造这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的事物,也就是很多人还弄不明白,自己不敬拜的神——诸如中国的伏羲氏、女娲氏,老子,,外国的上帝、耶和华、基督、耶稣等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对他们顶礼膜拜?因为他们不仔细探究,当然就不会了解这些神灵的奥妙和灵异。只有仔细探究并弄明白了,才可以真正知道女娲氏等等神灵的伟大和神妙。假如翻开《罗马书第1章第20节》就可能令人觉得那上面说得好:“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意思是说,常人的眼睛或者是无法看见,或者无法了解到那勇敢灵异的神灵创造了天地万物的伟大之处的。人的眼睛因为种种原因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凭借着神灵的“所造之物”,人就不但能够明白,而且是确信无疑的。
当然啦,对于这种认识有很多人会断定它是属于唯心论者的;而对于无神论者而言,则万万不可接受的。而从无神论者的观点来看,所谓真神,当然是指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后者干脆就是自然界发展运行着的各种规律了。就伏羲氏、女娲氏等为什么被人们供奉而感到神奇,那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贡献,所以才被人们永远缅怀。
例如从女娲“炼石补天”的神奇传说中,它透射出的是,在远古母系社会的某一天,大地上发生了如地震、洪涝等毁灭性灾难的时候,有一位优秀而且有担当、有智慧的女首领带领它的人民一起抗震救灾、抗洪抢险,通过她的智慧和努力战胜了灾难,使人民又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这位女首领仙逝之后,人们为了怀念和缅怀她的功德就在骊山第二峰为她立祠修miao纪念,久而久之,她的神奇就慢慢地显现出来了。所以骊山老母的神奇,就是当民族危亡关头的时候,她能够不畏坚难险阻,勇于承担责任,为民族大义而奋不顾身,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本段]黄帝阴符经通释
黄帝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通释经源
少宝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阴符》本绢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手灰灭。 ————《黄帝阴符经疏 序、唐李筌》
筌序所引,骊山老母之言“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者,五行生、克之道也。
历代经注者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宋儒朱熹。
清朝名医徐大椿曰:“阴符赞易之书也。”
经誉:“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
《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
杨文会《阴符经发隐》曰:“隐微难见,故名为阴;妙合大道,名之为符。经者,万古之常法也,后人撰述如纬。”略补注:黄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统五行,帝以先万物,调合万有,诚乎中庸也。
吾文所谓‘通释’者,黜其定相,得其纲常也。
黜相纲常
上篇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略释]:
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此处单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间,独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况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略释]:
先贤所注: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推而广之,万象之定尽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若不有者,何出五贼?!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
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筌注
[原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略释]:
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
五贼在心,非心、非非心则天下无贼。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数之运。双手者,左象右数。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数万有之先也。
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
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释]:
此言于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为仁。
人心,机也。机者,万有枢纽。生化运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略释]:
所谓杀机,反常也。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
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发,顺天应命以行。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释]: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
[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略释]:
九窍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听妙音、目欲观妙色、口欲尝妙味。先贤以三要为神、心、志者,乃穷其根也。
动者,命之行也。静者,命之归也。
非动、非非动之体,尽拙此动静,故谓可以之动静。执动者弃静,执静者弃动,均背于大道,故谓邪宗。入无极之真,运此动静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略释]:
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国,害于国;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与焉。
祸与时,无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时祸何尝害吾?!
此则知幽明故,防微杜渐,斯远害矣。
[原文]: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略释]: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思无邪。
中篇
[原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略释]:
上篇以‘执天之行’为则,不以理胜。中篇此以‘顺天理,灭人欲’也。轨辄之道以此。
[原文]: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略释]:
理曰:恩生于害,害于恩。
言盗者,失道废德故。失道故,必以‘顺天理,灭人欲’成之;成之终,当明本也,故立盗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盗,直达本源,故得直超三乘。
万物赖天地而成,待于天地,自受天地所盗也。人赖万物以养,待于万物,自受万物所盗也。万物赖人以化,待于人,自受人之盗也。
本自恩,害于恩,明之者,两得。故谓世间教化德山棒、临济喝最亲。
三盗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赖故,盗不称谓盗,故安。
[原文]: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略释]:
‘四时,五气’言之于此矣。
时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顾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时顺成,五气朝元,开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略释]:
神神之谓,乃以知无用、无为之贵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数、有定,知幽明故。实为虚,虚为实;安时处顺,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数者,知机宜也。《易》曰: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机其神乎!机者易见一而难知,见近知远。
莫能见、知者,弃自能之执,不以知、见故,信之、法则之可矣。《老子》曰“则我者贵”。
所谓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谓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谓也。
[原文]: 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略释]:
固穷者,穷通故,数本非数,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轻命者,居盗故,物于物,不物物,时动必溃。
下篇
[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略释]:
此言于穷通之道也,是谓修道。修道之谓教,教之道,贵以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道皆此也。
师者,师心也。
绝利者,依义弃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务,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盗尽黜。昼夜者,背明故,绝圣弃知。
[原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略释]: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非非相者,长生久视之道也。
[原文]: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略释]: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绝众途也。索迹者无尽,道成者非天也,尽自然,故谓无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风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乐者,闲闲。至静者,纯真。此以却妄也。
至私者,弃圣同天。至公者,与民无犯。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则非相、非非相之道也,归根以复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后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略释]:
禽者,乃非离,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气,五气之谓也。
制,谓其关要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二五者,五气下行,四时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万物者,死万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故制五气以归根,伏心毕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无待者可了生死义。世之执、止而不知解脱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略释]:
所谓天地文理者,乃知见并生,功名互显之谓也。落于有为法,不知盗而自盗也。
若乎时物文理者,彼所谓时物文理即非时物文理,所谓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谓圣即非圣,是谓为圣。以异之者,言哲。所谓哲者即非哲,是谓为哲。
执相言之,哲者,择折泽,无有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声色之于化民者,末也。”
[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略释]:
此及以下之文,当谓必后人衍文也。
静者,一之也。所谓静者,即非静,是谓为静。
浸者,天覆地载,行之不已也,故得对待之定体。
[原文]: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略释]:
至静,深阐于上文‘自然之道静’也。此谓于无极之真,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律历所不能契,谓其于异俗识之动静,类于佛家所谓‘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缘执也。有者,有生于无。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谓。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挂,言于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机鬼藏。神者,申之也。机者,定、数也。鬼者,归也。藏者,一之也。
阴阳相胜之术,括前言所谓之要也。
昭昭乎进于象矣。昭昭,微明日显也。此言于象,前则以数,是象本乎数也。进者,渐也。
《延命紫云袅袅》系列? 第067篇
看得见的世界要有“德”,也即“得”:得道、得到、延命、发展,持续地死旧、生新、生生不息、不断升华。
那么,天是如何“得”的?凭生杀;地是如何“得”的?顺应天生天杀;人是如何“得”的?取“天”生杀之间的“机”,取“地”生死之间的“机”,取自身新陈代谢之间的“机”。
一、何谓“机”?
机,生机也,生机,阳气也,一阳初生,得以新生。而生的前提是死,生机也即死机。死机,阴气也,阴浊凝结,万化孕育。彼之生机、此之死机,彼之死机、此之生机,阴阳互推相胜,万物方能生生不息,持续生机。
天地阴阳转化,万物生死更替,就是至静、至公、至私的自然之道。人类作为天地元素之一分子,只有契合之,不可违背之,别无选择。否则,就会“沉水入火、自取灭亡”,不被阴阳生,必被阴阳杀。
“机”,藏在从死到生、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之间,看不见、嗅不到、摸不着,只能用心感知,最忌使用奇巧手段。天地万物的休息、转化、变异、敌对、生死之时,代谢、淘汰、废弃之物,就是“盗机”之所在。
二、如何得“机”?
怎么感知“机”?用心观,而不是用眼看;怎么把握“机”?诚心实意,而不是妄心妄为;怎么得到“机”?修炼内心,而不是投机取巧。
“机”是隐的,心是“阴”的,“得”是“空”的,所以古人称“得”为“盗”,称“德”为“贼”。成“贼”知“盗”,方为圣人,不知“盗贼”,不懂修行也。
那么,如何以“贼”行“盗”,以“盗”取“机”,以“德”取“得”呢?经曰:“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生机,存在于“定数”之中。
1、用心机
制约心机的是气,气表现为性情;制约性情的是九窍,节制九窍,听该听,视该视,嗅该嗅,吃该吃,触该触,识该识,就是启动心机的基本手段。用心机,是盗天地阴阳之气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能够启动心机的性情,一是乐,平和欢乐,而不是舒爽刺激。人的心性往往在欢乐之中表现出来。二是静,缘起性空,空性安住,如如不动。修心,也就是修心性、修空性、修性情,修心养性才是圣人。顺应天地的阴阳变化,毫无妄想妄动,即为静。
2、盗天机
天机,即生机,也即天地万物生发的阳气。一天的生机在于23:00-11:00,一月的生机在初一至初五,一年的生机在冬至到立春,一事一物的生机在逆境之时,比如困惑、困顿、困难等。
如何盗天机?按照《周易》所述,顺应上述天时,生发阳气时静养、吸收阳气,阳气小成时运动、调节阳气,阳气大成时积极行动,发挥阳气。对于人类来说,天机的载体是信息、灵感、念力、旨意,盗取的方法则在于命境维度升级,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3、借地机
地机,即死机,也即天地万物凝聚的阴气。一天的死机在11:00-次日13:00,一月的死机在十五至二十,一年的死机在夏至至立秋,一事一物的死机在顺境之时,比如得意、成功、称颂等。
如何借死机?按照《周易》所述,凝聚浊气时,休息静心,接受失败的教训,接纳别人的发泄,接收、利用别物的排泄物,为死去的动植物渡灵等。
附:《阴符经》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①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②,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③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注释:
①五贼:命、物、时、功、神。
②三要:机、性、情。
③三才:天、地、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八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