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解读:
1、 “天地,万物之盗”;之,被。盗,偷夺、利用和取法。万物在不知不觉中偷夺利用了由天地产生的阳光雨露等合适条件而生长开花结果,最后枯萎死亡,因为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所以称之为“盗”。《孟子·万章》下:“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以下的“盗”意义相同。
2、“万物,人之盗”,人生在世,吃穿享用,全都是利用万物赐予的一切,正好说明人类是万物的偷窃者。所以《老子》说“人法地”。
3、“人,万物之盗”;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如人在阅尽了人间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的美景和美食,历经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之后,最后自然走向死亡。其二,人类如果取法不合理和过度利用的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万物盗取了生命。如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自然就会自然产生洪涝、地震、雾霾等灾害来盗取人类的生命,此两者的结果都说明万物偷窃了人类的生命
4、“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天地、人类与万物如果能够和谐相处,则“三才”才能相安无事。三才;天、地、人。如《易·说卦》上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划而成卦。”
白话:自然产生的四季更替、阳光雨露等生长、生存的适应条件被万物利用了。万物生长产生的果实又被人类利用或享受;如果利用过度,人类就会在不知不觉被万物(自然)毁灭。(假若)天地、人类和万物能够和谐相处,这三方面就会相安无事。
要旨探究:本句中有一个关键字“盗”,本意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也即是我们常说偷窃行为。天地、万物和人之间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取法和利用呢?虽然说万物的生长要靠天地运化的阳光雨露和四季的更替,但万物包括人是想用就用,从来不与天地万物商量,而且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利用了,故称之为“盗”。因此这一句可以理解为:天地被万物利用了,万物被人类利用了,人类又回归自然了。俗话说“盗亦有道”就人类与万物之间,不能“过分”挖掘利用而逾越“红线”,若过分行事,则会破坏天、地、人之间的规律,造成不应有的失衡现象,甚至于天摇地动的严重后果和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所以,这里所谓的“盗”并非真指偷窃,而是在警示人们必须适当而为、适可而止。相反而言,假若天地、万物和人类自己能够“克己及人”、和谐相处,自然就能相安无事,天地太平。
天地生成万物,如树苗生于大地之土,又得到雨水滋润,阳光合煦照射,才能长成大树。推而广之,万物在天地中不知不觉地由少至壮,由壮而衰,这就是万物盗天地之意。作为人,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人生在天地之间,得五谷、五味以养其体,得财货以富其家,得五色、五声以悦其耳目,这就是人盗万物之意。但是,人因贪恋美食、声色、货利、权名而自伤其身,以至衰病早死,这就为万物盗人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天地、人与万物三者之间,相互为盗又相互利用,这种盗用如果是协调平衡的话,三者就会长久地保持安泰局面。而这里的“三盗”主要是指人与万物三者之间的相互盗用。在现代社会,由于利益相互驱使,人类物欲空前膨胀,导致疯狂地开发滥用大自然的宝贵资源,从而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例如,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发生,台风带来暴雨袭来,给世界不断地造成巨大灾害;绿化减少,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雾霾、地陷、泥石流常常来袭;空气污染、水源污染、温室效应等等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就是人类与万物之间的不相宜“之盗”,人类从而自尝了苦果。就是今人“偷窃”之力过狠。
冬天,倘若来到临潼旅游,登上骊山向下俯视,那种“庄襄冢并白云齐,俯视长安万井低”的清晰景象再也难以显现了。这是清人康乃心的诗,诗中秦庄襄王墓冢上空白云缭绕的景致再也难以看见,那种远望长安京城万户人家的人间仙境再也没有了!在春天,那种万物勃勃生长的清明韵致,再难以清晰可见——显现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的雾霾天气令人憋屈的透不过气来。即就是到了秋天,那种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秋天景象、欧阳修《秋声赋》中的秋天美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韵全都没有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找回秋天里“清”的韵味?金凤扫尽炎夏,秋高气爽润人,加之木叶斑斓、田禾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致只有在电影里得到暂时的满足。
蓝天少了,雾霾多了。这种灾难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冬天是正气收藏、邪气上扬的季节,另一方面是“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欲得”的结果。因为“雾”的主要成份是水,“霾”的主要成份是烟和不明灰尘颗粒漂浮在空中的现象。人们在毫无防范的时候被动的呼入肺叶中,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而“霾”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这说明古代就有雾霾天,但过去由于人口稀少,人的欲望很小,所以雾霾没有今天严重。现在我们人人都是雾霾的制造者,因为我们在也回不到那种出门靠步行,冬天不集中取暖的时代,再也回不到那种“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时代,而是见什么买什么的高品质生活时代。我们乘车,汽车就会排出尾气。我们集中取暖,供暖的大炉子就必然冒烟。我们建房,烧砖的砖瓦厂、水泥厂、钢厂就会冒烟。我们买!买!买!所有的商品都要经过制造厂排出的烟雾才能诞生。所以我们要用道心来降服雾霾,《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无为而无不为。”要不断地减少对高品质生活的欲望,让心灵自觉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这样,雾霾自然就会减少或消失。如果我们要想享受绿水青山,再也不能违背规律、没节制没限度地“偷窃”大自然和人类自己了!如此,天地、人类和万物才能够和谐相处,这三方面就会相安无事。
八仙宫八仙殿壁画,张果老
No.1
导读
张果,即道教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唐代人,诞辰为农历十月十日。
唐玄宗赐号张果为“通玄先生”,果老是对他的尊称。《阴符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传为轩辕黄帝所撰,因此也称《黄帝阴符经》。
历代对《阴符经》注疏的名士很多,其中包括全真祖师刘处玄、南宋大儒朱熹等,果老的《阴符经》注中,对姜太公、李筌等人对经典的注解进行了反思与批评。
No.2
《黄帝阴符经注(并序)》
序言
《阴符》自黄帝有之,盖圣人体天用道之机也。
经曰:得机者万变而愈盛,以至于王。失机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厥后伊吕得其末分,犹足以拯生灵,况圣人乎?其文简,其义玄。凡有先圣数家注解,互相隐显,后学难精,虽有所主者,若登天无阶耳。
后代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徒参人事,殊紊至源。不惭窥管之微,耳辄呈酌海之见。使小人窃窥,自谓得天机也。悲哉!
臣固愚昧,尝谓不然。朝愿闻道,夕死无悔。偶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不知何代人制,词理玄邈,如契自然。臣遂编之附而入注,冀将来之君子不失道旨矣。
八仙宫八仙殿张果老像
《黄帝阴符经》注
上篇
张果先生注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徽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谓“阴”。执自然之行,无所执也。不执之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所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谓“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义尽矣。李筌以阴为暗,以符为合,以此文为序首,何昧之至也!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命、物、时、功、神也。传曰:圣人之理,图大而不顾其细,体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则导道布德以化之,履险则用权发机以拯之,务在匡天地,谋在济人伦。于是用大义除天下之害,用大仁兴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经合道之谋,其名有五,圣人禅之,乃谓之贼,天下赖之,则谓之德。故贼天下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黄帝所以代炎帝也;贼天下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尧所以代帝挚也:贼天下之时,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舜所以代帝尧也;贼天下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贼天下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殷汤所以革夏命也。故见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贼命为用,味以取其喻也。李筌不悟,以黄帝贼少女之命,白日上腾为非也。
五贼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传曰:其立德明机用妙,发之于内,见之于外而已。岂称兵卒以作寇乱哉!见其机而执之,虽宇宙之人,不离乎掌领,况其小者乎?知其神而体之,虽万物之众,不能出其胸臆,况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李筌等以五贼为五味,顺之则可以神仙不死,诬道之甚也。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传曰:人谓天性,机为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圣人能体五贼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传曰:天机张而不生,天机弛而不死。天有张弛,用有否臧。张则杀威行,弛则杀威亡,天杀之机息。然天以炁为威,人以德为机。秋冬阴炁严凝,天之张杀机也,故龙蛇畏而蛰伏。冬谢春来,阴退阳长,天之弛杀机也,故龙蛇悦而振起。天亦有寒暄,地亦有寒暄,人亦有寒暄。德刑总肃,君之张杀机也,故臣下畏而服从。德失刑偏,君之弛杀机也,故奸雄悦而驰骋。位有尊卑,如人有天地,故曰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寇乱所由作,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尊卑由是革。太公、诸葛亮等,以杀人过万,大风暴起,昼若瞑,以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传曰:天以祸福之机运于上,君以利害之机动于下,故有德者万变而愈盛,以至于王;无德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万变定基,自然而定。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传曰:圣人之性巧于用,居穷行险则谋道以济之;对强与明,则行义以退避之。理国必以是,行师亦以是。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传曰:九窍之用,三要为机。三要者,机、情、性也。机之则无不安,情之则无不邪,性之则无不正。故圣人动以伏其情,静以常其性,乐以定其机。小人则反此。故下文云,太公以三要为耳、目、口,李筌为心、神、息,皆忘机也,俱失《阴符》之正意。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传曰:夫木情静,动而生火,不觉火盛而焚其质。由人之性静,动而生奸,不觉奸成而乱其国。夫明者见彼之隙以设其机,智者知彼之病以图其利,则天下之人彼愚而我圣,是谓生者自谓得其生,死者自谓得其死,无不谓得道之理也。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传曰:天地以阴阳之炁化万物,万物不知其盗;万物以美恶之味飨人,人不知其盗;人以利害之谋制万物,万物不知其盗。三盗玄合于人心,三才顺动于天理,有若时然后食,终身无不愈,时然后动,庶绩无不安。食不得其时,动不得其机,殆至灭亡。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传曰:时人不知盗之为盗,只谓神之能神。鬼谷子曰,此不觉之谓神,盖用微之功著矣。李筌不知此文意通三灵,别以圣人、愚人为喻,何其失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传曰:日月有准,运数也;大小有定,君臣也。观天之时,察人之事,执人之机,如是则圣得以功,神得以明,心宜理合,安之善也。筌以度数为日月,以余分为大小,以神炁能生圣功神明,错谬之甚也。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传曰:其盗微而动,所施甚明博,所行极玄妙。君子用之,达则兼济天下,太公其人也;穷则独善其一身,夫子其人也。岂非择利之能审?小人用之,则失其身,大夫种之谓欤?得利而亡义,李斯之谓欤?岂非信道之不笃焉?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传曰:瞽者善于听,忘色审声,所以致其聪;聋者善于视,遗耳专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众之功。一昼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息之,所以精也,故能用万众之人。筌不知师是众,以为兵师,误也。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传曰:夫心有爱恶之情,物有否臧之用。目视而察之于外,心应而度之于内。善则从而行之,否则达而止之,所以观善而惩恶也。筌以项羽其目机,心生于物,以符坚见机,心死于物,殊不知有否臧之用。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传曰:天以凶象咎征见,人能儆戒以修德,以迅雷烈风动人之恐惧以致福,无恩而生大恩之谓也。李筌以天地不仁为大恩,以万物归于天为蠢然,与《阴符》本意殊背。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传曰:未发谓之中,守中谓之常。别乐得其志,而性有余矣。安常谓之自足,则静其志而廉常足矣。筌以奢为乐性,以廉为静,殊乖至道之意。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传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效明而不可违,公之至也。体圣体之亦然。筌引《孙子》云:视卒如爱子,可以之俱死。何也?
擒之制在器。
传曰:擒物之以炁,制之以机,岂大小之才乎?太公曰:岂以小大而相制哉?筌不知擒义,误以禽兽注解,引云玄龟食蟒,黄腰啖虎之类为是,悲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生者人之所爱厚,于身大过,则道丧而死自来矣;死者人之所恶,于事至明,则道在而生自图矣。福理所及谓之恩,祸乱所及谓之害。损己则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筌引《孙子》用兵为生死,太公、管仲为恩害,异哉!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期圣,我以不期其圣。
传曰:观天之运四时,察地之化万物,无所不知,而蔽之以无知,小恩于人,以蒙自养之谓也。知四时之行,知万物之生,皆自然也。故圣人于我,以中自居之谓也。故曰死生在我而已矣。人之死亡,譬如沉水自溺,投火自焚,自取灭亡。理国以道,在于损其事而已;理军以权,在于亡其兵而已。无死机则不死,鬼神其如我何?无生机则不生,天地其如我何?圣人修身以安其家,理国以平天下,在乎立生机以自去其死性者,生之机也,除死机以自取其生情者,死之机也。筌不了天道,以愚人圣人体道,愚昧之人而验天道,失之甚也。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注在上文。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传曰:自然之道,无为而无不为,动静皆得其性,静之至也。静故能立天地、生万物,自然而然也。伊尹曰:静之至,不知所以生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传曰:浸,微也。天地之道,体著而用微,变通莫不归于正。微之渐,故能分阴阳,成四时之至顺也。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传曰:圣人变化,顺阴阳之机。天地之位自然,故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莫不得自然之道也。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注在上文。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传曰:道之至静也,律历因而制之,不能叶其中,鸟兽居之谓也。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传曰:八卦变异之伎,从是而生,上则万象,下则万机。用八卦而体天,用九畴而法地,参之以炁候,贯之以甲子,达之以神机,闭之以诡藏,奇谲之荡自然也。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传曰:阴阳相胜之术,坦微而不违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进乎精曜象矣。
[编辑本段]黄帝阴符经通释
黄帝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通释经源
少宝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阴符》本绢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手灰灭。 ————《黄帝阴符经疏 序、唐李筌》
筌序所引,骊山老母之言“火生于木祸发必克”者,五行生、克之道也。
历代经注者有: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宋儒朱熹。
清朝名医徐大椿曰:“阴符赞易之书也。”
经誉:“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
《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
杨文会《阴符经发隐》曰:“隐微难见,故名为阴;妙合大道,名之为符。经者,万古之常法也,后人撰述如纬。”略补注:黄者中央之色,帝者晦明之先,中以统五行,帝以先万物,调合万有,诚乎中庸也。
吾文所谓‘通释’者,黜其定相,得其纲常也。
黜相纲常
上篇
[原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略释]:
观天之道,苹果落地矣;天行健,执天之行乃同之也。尽矣,言若得此道,不假修持即得统贯全经矣。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此处单言其一,以人生天地间,独泥于地故。
另,天有五气,地成四时;四时着形,五气神神;神气通畅,形随以迁矣,物物不物于物者也。况其本自先天乎?!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上者天,天主行道。君子不器。
[原文]: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略释]:
先贤所注:五贼者,在道为五行,五行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德,五德各一其性于天下,谓为味、利、反、怨与小大。推而广之,万象之定尽于之。此形而下之言矣。
天有,天何曾有?“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此知之五贼之生,本自有也,自居、执、住、止,毁天常故成五贼。若不有者,何出五贼?!是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所谓见之者,即非见之者,绝之而已矣。
百方经教,虚广故也,故仲尼云:「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则至道也,何必广谈修习欤?——筌注
[原文]: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略释]:
此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天象地以尽行也。
五贼在心,非心、非非心则天下无贼。
施行于天,天行健,以执有故,坏天常。然以五贼秉天常之失故,所行亦必依于天,故谓五贼施行亦本诸天。是同出而异德也,玄玄归根复命,反运五贼化五仁矣。
宇宙者,象数之运。双手者,左象右数。艮为手,《通书》以艮终焉。艮者根也,止也,本也。本立而道生。象数万有之先也。
身于两手之间,是其中也。一身合双手以象‘三’,三生万物故曰‘万化生乎身’。单言身,乃明中轴为运之旨也。
此则穷究之,化贼为仁备矣!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略释]:
此言于天道与法天道之行要也。
天性,人也。人为仁。
人心,机也。机者,万有枢纽。生化运之。
立天之道者,健。定人者,仁。
[原文]: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略释]:
所谓杀机,反常也。所谓反常者,即非反常,是谓反常;是无常之本体也。
有生必有杀,有杀者其生亦微明矣。见其微明而握其大要,神神哉。
天人合发,顺天应命以行。万化定基,奠基以出万化矣。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略释]:
巧拙者,大巧若拙也。
生杀道之常也,非所当执,伏藏以归。此以世人知有用之为用,不知无用之为用故。
[原文]: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略释]:
九窍之邪者,逐欲而不自在故。
三要者,耳欲听妙音、目欲观妙色、口欲尝妙味。先贤以三要为神、心、志者,乃穷其根也。
动者,命之行也。静者,命之归也。
非动、非非动之体,尽拙此动静,故谓可以之动静。执动者弃静,执静者弃动,均背于大道,故谓邪宗。入无极之真,运此动静自然而然。
[原文]: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略释]:
火生于木,克于木;奸生于国,害于国;人之害生也,自害之,非天与焉。
祸与时,无常之自然也。奸火不生,时祸何尝害吾?!
此则知幽明故,防微杜渐,斯远害矣。
[原文]: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略释]:
知之者,天常也。
修之者,思无邪。
中篇
[原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略释]:
上篇以‘执天之行’为则,不以理胜。中篇此以‘顺天理,灭人欲’也。轨辄之道以此。
[原文]: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略释]:
理曰:恩生于害,害于恩。
言盗者,失道废德故。失道故,必以‘顺天理,灭人欲’成之;成之终,当明本也,故立盗言之。昔慧能以出,明此盗,直达本源,故得直超三乘。
万物赖天地而成,待于天地,自受天地所盗也。人赖万物以养,待于万物,自受万物所盗也。万物赖人以化,待于人,自受人之盗也。
本自恩,害于恩,明之者,两得。故谓世间教化德山棒、临济喝最亲。
三盗宜者,天道定人,人道法天也。以相赖故,盗不称谓盗,故安。
[原文]: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略释]:
‘四时,五气’言之于此矣。
时先者,泥地故,形而下之器矣,顾形返化神。
因形化神,四时顺成,五气朝元,开源活流故得其化而安。
[原文]: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略释]:
神神之谓,乃以知无用、无为之贵也。信不足焉,有不信。莫现乎隐,莫显乎微;能不自用者,自得其用。
有数、有定,知幽明故。实为虚,虚为实;安时处顺,降伏我心,道成自然。而命此定、数者,知机宜也。《易》曰: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机其神乎!机者易见一而难知,见近知远。
莫能见、知者,弃自能之执,不以知、见故,信之、法则之可矣。《老子》曰“则我者贵”。
所谓天下者,即非天下,是谓天下,以其形而下之谓也。
[原文]: 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略释]:
固穷者,穷通故,数本非数,定本非定,假以方便故。
轻命者,居盗故,物于物,不物物,时动必溃。
下篇
[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略释]:
此言于穷通之道也,是谓修道。修道之谓教,教之道,贵以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道皆此也。
师者,师心也。
绝利者,依义弃利也。一源者,一心不二务,是仁也。
三反者,中庸也,三盗尽黜。昼夜者,背明故,绝圣弃知。
[原文]: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略释]:
此‘定、相’之源也。
非相,非非相者,长生久视之道也。
[原文]: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略释]:
不可及、不可知者天,是绝众途也。索迹者无尽,道成者非天也,尽自然,故谓无恩之大恩也。
迅雷警心,烈风摧枯。乃明刑化也,刑之不如德也,明之。
至乐者,闲闲。至静者,纯真。此以却妄也。
至私者,弃圣同天。至公者,与民无犯。
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则非相、非非相之道也,归根以复命,焉知彼之不如此、后之不如今。
[原文]: 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略释]:
禽者,乃非离,是一之也,降伏自心。炁,一作气,五气之谓也。
制,谓其关要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二五者,五气下行,四时合之而成也。
生、死互根,生万物者,死万物之所在也。“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故制五气以归根,伏心毕矣。
恩害相生,莫泥之,无待者可了生死义。世之执、止而不知解脱者,乃以泥恩故。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略释]:
所谓天地文理者,乃知见并生,功名互显之谓也。落于有为法,不知盗而自盗也。
若乎时物文理者,彼所谓时物文理即非时物文理,所谓天地文理即非天地文理,所谓圣即非圣,是谓为圣。以异之者,言哲。所谓哲者即非哲,是谓为哲。
执相言之,哲者,择折泽,无有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子曰:“声色之于化民者,末也。”
[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略释]:
此及以下之文,当谓必后人衍文也。
静者,一之也。所谓静者,即非静,是谓为静。
浸者,天覆地载,行之不已也,故得对待之定体。
[原文]: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略释]:
至静,深阐于上文‘自然之道静’也。此谓于无极之真,非动,非非动之体也。
律历所不能契,谓其于异俗识之动静,类于佛家所谓‘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之功德也。
爰有奇器。爰,缘执也。有者,有生于无。奇者,奇正相化,是三也。器者,形而下之谓。
八卦甲子。八者,分也。卦者,挂,言于定相。甲者,天成象,化出。子者,地培育也。
神机鬼藏。神者,申之也。机者,定、数也。鬼者,归也。藏者,一之也。
阴阳相胜之术,括前言所谓之要也。
昭昭乎进于象矣。昭昭,微明日显也。此言于象,前则以数,是象本乎数也。进者,渐也。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於一盗,杀中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空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纳兰山有注解 应该是人知道其然之所以然 不知道不然 是如何能做到所以然的 (包含内在意思应该是 大家都做到或者知道的一些常规定律的来由 但是有大智的人呢 不但能知道和做到那些常规定律的来由 而且那些看似不合理和无常规的 也能识其有理可循 有律可依 谓之能为他人不能为 能知他人不能知)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时辰内,采鸿蒙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於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泄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您好,现在陈琳来解答以上的问题。阴符经全文及译文,阴符经原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上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2、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3、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4、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5、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6、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7、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
8、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9、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10、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11、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12、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13、中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14、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15、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16、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17、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18、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19、其盗,机也。
20、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21、君子得之,固穷;人得之,轻命。
22、下篇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23、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24、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25、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26、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27、至乐性愚,至静性廉。
28、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29、禽之制在气。
30、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31、恩生于害生于恩。
32、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33、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34、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35、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万物生。
36、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
37、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38、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39、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40、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7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