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来源网络)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与春节、上元、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合称“时年八节”,与中元、寒衣合称“三大鬼节”。其实,在清明前后还有上巳节、寒食节。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相近,彼此的习俗便互相渗透、重叠,渐渐地不再有明显的划分,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历书》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扫墓祭奠)与欢乐(踏青等游玩)两种情感氛围。
一、清明回归自然,复归于朴而气清景明
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传统风俗活动(资料图 来源网络)
清明节虽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但其主调却是回归自然,自由地展现生命的本然情趣,让人们与大自然亲近,与道教所主张的复归于朴、自然无为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扫墓祭奠更是“庆生祭往”、“敬天法祖”的不忘根本,缅怀先烈亲师,可谓活跃而不失节度,热情而不失冷静。可见,“清明”不仅是一种时令、节气,或节俗或礼仪,更是一种天、人和谐一体的理想生存境界。
《太平经》中有“夫道,乃天也,清且明,不欲见污辱也”。世界处于“清明”状态,就会呈现出万物生全、和谐安宁的局面,在人更是一种内在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想尔注》有“清静能睹众微,内自清明,不欲于俗”。也就是说,当人处于“清明”状态时,可以真切感受到到自我生命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为一,而精神自我也被擢升到一个无限广域的境界。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间,庆生祭往、敬天法祖、天清地明,实为合道而近自然。
《吕氏春秋·季春纪》载:“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太平经》更明确指出:“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时在外道巷,故万物皆出,居外也”。清明时节,阳气初始遍布大自然中,还未入及土地与生命万物体内之中。因而,此时,“积聚亦于外”以汲取生命营养于自身,何乐而不为?
二、清明敛藏沉寂,修墓祭扫待鬼门大开
阖家祭扫修治坟墓(资料图 来源网络)
清明、中元、寒衣三大鬼节作为一种岁时节令。以阴阳而言,鬼属于阴。阴气自七月(中元)萌生、活跃,至十一月(冬至)达到极盛,此后又渐渐趋向平静,到三月(清明)消亡、敛藏沉寂。因而,三月、七月、十一月,阴气处于死、生、壮的关键阶段。
俗言:“三月七月鬼旺月”。清明、中元两大鬼节正好在三月和七月。清明时节的三月阴气进入死的阶段,如同动物的休眠,鬼活动的活跃期渐渐结束,纷纷入居阴宅即墓庐歇息。给祖先及时送去冥币,以免祖先休眠或紧闭家门而收不到。因七月之前一直住在墓中,为亡者能够在阴间平平安安,修治坟墓自然成为当务之急。因而,清明也有祀左邻右舍,使他们和睦相处。有些地方甚至祀后土,祈求土地神照料先人。
七月阴气进入“生”的阶段,鬼可以出门活动,故而叫做鬼门开。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都是为了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会出现“鬼乱窜”的局面。鬼经历夏3月活动受限制、无法出外觅食的墓居煎熬,早已是饥肠辘辘,为饿鬼施食就成为要事。加之中元节是地官大帝圣诞,中元地官主为人赦罪,道教宫观都会举行赦罪度亡道场,以救拔亡灵。
十一月是阴气壮的时期,或称旺月,鬼的活动频繁。十月,人人御寒加衣,生者而联想到死者,孟冬十月送寒衣为鬼添衣御寒。同月也是下元水官大帝圣诞,下元水官总管九江四渎、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记录众生功过之条,下元节水官考籍,按照众生善恶功过,随福受报,随孽转形。道教宫观都会在此日设斋建醮,禳解厄难,chaodu死者。同样,清明节道教宫观也会举行道场,祭祀祖先和祈福禳灾。
当然,清明节的修治坟墓,还可从现实需要加以解释经年雨水冲涮,杂草丛生,坟堆多有破毁,而清明一过,又要进入多雨季节,所以要除草、填土、修墓。
三、清明依道而行,子孙清明以祭祀不辍
上海城隍miao丙申年祭城隍 祈愿沪城繁荣国泰民安
道教奉行的教义中,包含祭祖宗、礼神明的内涵。因而,道教不背亲,不绝伦常。《道德经·五十四章》有“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老子认为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子孙祭祀先人,缅怀先人的恩德,表示对先烈、对已经逝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对于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教斋醮仪式,是清明祭的主要载体之一。据《明史·卷五十》载,“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设京省城隍神位于坛上,无祀鬼神等位于坛下之东西,羊三,豕三,饭米三石。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后定郡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后来清朝官方亦承继了此一传统。
因而,明清时期道教城隍miao宇举行的“三巡会”,遂成为了清明节正式、大型的祭祀仪礼活动。“三巡会”主要包括祭厉坛、城隍出巡等仪式活动。“三巡会”的主要宗教功能是“祭厉”。所谓“祭厉”,即专门祭祀、抚慰那些无后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与许多地方、民间的“招魂”、“野祭”习俗是正相契合的。
时至今日,道教宫观清明节一般都会举行专为chaodu亡灵而起建的度亡道场“清明普度黄箓法会”,为信众提供清明祭祀祖先和祈福禳灾的需求,一则chaodu先祖,以尽孝道;二则普施分野亡魂,广积阴功。当天,高功法师们合神力于自身,用法力赈济鬼魂,使其早生人天,永离丰都之苦。按照道教的观点,使九玄七祖俱得超升,是对先人最大的孝敬,而不限于扫墓祭扫。
在道教,清明节体现的是春天到来,阳气来复,大地恢复生机,是对大道生化万物的庆祝,也是对于过世的先祖,表示追思与纪念的节日,以便唤醒人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注意孝养父母、和睦家庭,乃至保护地球、乐生向道,是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于二十四节气清明的来历清明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颇为浓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
关于清明的起因主流说法在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为纪念曾割下自己的肉用来救活他的介子推所特设定下来。
当然关于清明还有着别一种较为次要的说法,这一说法跟节气有关,众所周知在我国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而这清明就是当中最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这八节分别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因为它的节气较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若是依历书中的记,那应该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其实清明这个节日,早先在我国的影响倒也不是很大,但后来因为其所代表出来的含义为世人所重视,加之逐步融合了寒食与上已等节日,时至今日倒也渐渐演变成一大重要节日之一。
大多数地区或是说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前往祭祖和扫墓,一些先人或是一些曾在生命中出现过影响颇大的人,而这当中所代表出来的含义是情怀与纪念(或者也可以说是缅怀)。毕竟,不管是先人或是那些曾在生命中出现过对自己影响颇大的人,那所代表出来的是自己的根还有曾经的那一份情,也是在告诉着自己,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忘情更别说是弃义了。
清明节前后这些食物要适量
蔬菜类:竹笋、芥菜、南瓜、菠菜等不宜多吃,多食会诱发皮肤皮肤疮疡肿毒,并且有可能加重已发病情。
瓜果类:桃、杏等尽量少吃,古书中有记载多食桃易生热,发痈、疮、疽、疖、虫疳诸患;多食杏生痈疖,伤筋骨。
菌类:包括蘑菇、香菇等,食用过量可能引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也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的食物之一。
肉类:鸡头、猪头肉、鹅肉、鸡翅、鸡爪等也不宜多食。这些食物主动性浮,多食会触发肝阳头痛、肝风脑晕等宿疾。此外,这类食物还会诱发或加重皮肤疮疡肿毒。鸡蛋也不宜多吃,一般一天最多只能吃2颗,特别是是肝炎、过敏、高血脂、高热、肾脏病、腹泻等患者,更不宜多吃。因为鸡蛋内含有大量的蛋白,它们属于异性蛋白,有些人吃了异性蛋白质后会出现不良反应。
海鲜类:主要有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蟹等水产品,这些食物大多性寒咸腥,是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发作如哮喘、荨麻疹症等过敏性体质的食物,而且是催发疮疡肿毒等皮肤疾病的食物之一。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扩展资料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清明的主要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等。
清明节介绍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7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