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明清时期:东北道教龙门派开山始祖:郭守真大真人

网络 2023-09-20 22:47:02
繁體中文版

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的太子河畔,有一座九顶铁刹山,堪称辽东第一名山,其自然景观美不胜收,而山上众多的摩崖题刻更折射出厚重的道教文化底蕴。明末清初,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此山修道戒徒,将龙门派道统弘扬光大,成为东北道教的开山祖师。

郭守真,字致虚,法号静阳子。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定远村。天资聪明机敏,读书过目不忘。青少年时代便立志修行,隐逸名山,视功名利禄如过眼烟云。

崇祯三年(1630年),24岁的郭守真由江南到辽东游历,见九顶铁刹山数峰崛起,峭拔雄奇,山上云光洞中石龙、石虎等八宝天成地造,栩栩如生,心中无比快慰,便决定隐居此山,潜心修行。

郭守真在云光洞淡静苦修17年,开始时尊崇儒学和fo教,后来专心致志地钻研黄老之学,虽然竭心尽力,却一直未能窥见道教的真正源头,不觉长叹道:“没有师父的教导就不能脱离尘世成道,这话实在呀!”于是决定下山访道。自清顺治四年(1647年)开始,历经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布关内的名山大川,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来到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拜谒了聚仙宫监院李常明。

李常明是道教龙门派第七代弟子,号紫气真人,曾为明万历年间进士,学识渊博,道法高深。尤其精通药理,善于因病施药,而且服用他所配制的药效果特别明显,常常是药到病除。时人对他的医术十分敬佩,以致越传越神,说他用泥搓成的药丸可以治愈百病,因而被称为泥丸道人。

郭守真拜谒李常明,“晤谈之余,心源契合”,于是向李常明表达了拜师学道的愿望。李常明为考察郭守真的诚意和悟性,设下了许多难题来测试他。见他谈吐不凡,谦恭有度,且学道决心十分坚定,颇感欣慰。心想郭守真数年访道,不畏艰辛,行程逾万里,是可造就之人,将来必能将龙门派道统发扬光大。便决定收度郭为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并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

李常明先后收徒14人,皆在聚仙宫修道。他对弟子要求极严。他见郭守真对师傅的服侍更加慎重小心,学道也十分用功,于是把学道的决窍传授给他,并告诫他说:“修道不能逾越等级,一定要专一而严格地守持戒律以至达到再没有可以戒的,再在心里默念真诀,那么,登上仙道便没什么问题了。”由于师父悉心传授,郭守真潜心参悟,因此所学日渐精进,“一言印证,全体通明。觉此前千经妙谛,滴滴归源;视后来一切众生,人人可度。”

郭守真后有《遇师》一诗,表达了他师从紫气真人学道的感受:“隔断红尘别有天,磨穿铁杵已多年。猛然打破无缝塔,偶尔栽成出火莲。运起坎离天上月,佩来卯酉水中眠。雪深无尽寒梅放,荷我仙师指道渊。”想当年自己隐逸辽东十数载,虽有修道的恒心,但因无师指点,纵然磨穿铁杵,依旧如山重水复,难得真谛。以致于“披星跋涉过千日,沐雨崎岖历百回”,如今得恩师亲传,恰如打破无缝之塔,柳暗花明,心胸豁然开朗,因此对恩师的教诲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

郭守真在马鞍山聚仙宫苦修两年后,拜别师傅李常明,于顺治八年(1651年)来到北京白云观,拜谒师伯昆阳子王常月,请求在此继续受戒。王常月先于华山修道,后在北京白云观演戒三坛,著有《龙门心法》等经书,也是道教龙门派的集大成者。白云观乃道教一大丛林,名家荟萃,香火极盛,道教经典如汗牛充栋。郭守真在此间受戒修道愈加虔诚,龙门派经典、教义、戒律等无不烂熟于胸,又得师伯点传,学识和修为日益升华。有《受戒》一诗,记述了他在白云观受戒的情形和感悟:“玄宗信范最称雄,计许仙人跨鹤冲。恭遇天开金碧阙,仰攀畿近白云宫。皇皇玉籍输春圃,湛湛天香霈太空。独我服膺和海众,任他南北与西东。”

在北京白云观受戒圆满,郭守真又回到九顶铁刹山,继续坚守戒律,净心修行。据《九顶铁刹山志》记载,郭守真复归铁刹山云光洞,前后判若两人,此番修道亦发精诚,“饥餐松子,渴饮洞内天然泉水,久则不饥不渴,余阴殆尽,怡然乾健,温养而神通大化,涵虚以妙证金身。”他此时的修为,已达到了龙门派创始人长春子邱处机所说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的境界。因他又懂得吐纳工夫,兼通医理,身体十分康健,行走如飞,足迹跑遍本山各处,得意的时候,就吟诗词来自我悦乐。

为弘扬龙门派道统,郭守真在八宝云光洞下建成三清观,正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东配殿供奉真武大帝铜像,西配殿供奉三官大帝铜像三尊。又在本山修道十年,才开始正式“延徒受戒,大兴教法”。按全真教龙门派始祖邱处机留下的“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中的太字辈序,收徒传道。从顺治末年到康熙初年,郭守真在九顶铁刹山云光洞收徒八人,这八人是:山东蓬莱人王太祥,山东掖县人王太兴,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高太悟,直隶临榆(今属河北省)人刘太琳,山东潍县人赵太源、傅太元,山东海阳人沈太宗,盛京辽阳(今属辽宁省)满洲正白旗人砥太庸。郭守真见本山道事已具规模,香火兴旺,心中大感慰籍。

康熙二年(1663年),盛京(今沈阳)连日大旱,时任盛京将军的乌库里为解除旱情,命各州县张榜布告,筵请各方高士前往盛京祈雨。郭守真得知此事,认为济世爱民乃道家之本,赴盛京祈雨正是弘扬龙门道统的良机。于是命王太兴、高太悟、傅太元三大弟子住守铁刹山,自己亲率刘太琳等五大弟子下山,前往盛京祈雨。到盛京后,即设坛布法,乌库礼将军亲自陪同,盛京百姓纷纷前来围观,信疑参半。事有巧合,设坛祈雨期间,盛京果然普降喜雨,旱情已除。全城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对郭守真师徒感恩戴德,将其奉为神明。

乌库礼将军曾为清军骁将,战功卓著,赴任盛京将军三年,颇有政声。今见郭守真果能祈雨成功,造福一方百姓,特将郭守真师徒请到将军府晤谈,得知郭乃师承龙门正统,堪为当世奇人,不由得大为敬服,将师徒一行留住城中,待为上宾。郭守真见乌库礼将军以诚相待,立即提出要在盛京传经布道的想法。乌库礼将军满口应允,并拨出专款,在盛京城外西北角玄武湖处,排水筑基,建起一坐三教堂(今太清宫),在三教堂后面盖起三列高阁,供奉玉皇大帝神像,又在阁的两旁,各建起一处房子贮藏道径。将三教堂作为铁刹山三清观的下院,迎请郭守真师徒在这里居住。乌库礼将军与盛京官吏对郭守真执以师礼,将军本人公务之余也来听郭守真宣讲道径,二人成为至交。

郭守真自任三教堂监院之后,又收度六名弟子,这六名弟子是:直隶昌黎(今属河北省)人秦太玉,山东文登人刘太护,奉天承德(今河北省)人吕太普,河南祥符人刘太华,以及盛京辽阳(今属辽宁省)刘太应、刘太静昆仲。因师傅紫气真人收徒14人,所以郭守真前后也只收徒14人。

自盛京祈雨到三教堂建立,郭守真及龙门派道教已声名大振,远近前来参谒的人们络绎不绝。据《太清宫特建世系承志碑》载:“姑无论请见为何如人,苟其洁己以进,莫不覆以慈云,施以化雨。”

郭守真见局面已经打开,人心向善,便谋求向外发展,命弟子刘太静、高太护、吕太普辅助自己在盛京三教堂传道;命弟子王太兴、高太悟、傅太元住持铁刹山云光洞;命弟子刘太琳、王太祥等人分赴千山、医巫闾山及吉林、黑龙江等地建miao布道。其中刘太琳、王太祥在千山创修无量观,医巫闾山的海云观、圣清宫、圆通观等皆刘太琳传人创修布道,黑龙江绥化、铁骊、庆城、吉林海伦等地宫观则是王太兴传人所创修。至此,全真道教龙门派弟子遍布东北地区,九顶铁刹山则成为东北道教的发祥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教堂获康熙皇帝御赐一藏道经,这时的郭守真虽已年届八旬,却是鹤发童颜,道骨仙风,犹亲自讲演经典,“有叩必应,事去则静,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殆不过”,这便是东北道教兴盛的写照。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郭守真已是90高龄,功德修为已达到极高的境界,已决定闭关,不问教务。他将刘太静、高太护、吕太普诸弟子召集一起,对他们说:“我把正宗的道法传给你们,你们千万不要让它断绝。”遂将三教堂道事向弟子们交待清楚,然后闭关危坐,纵有喧闹亦充耳不闻,垂帘息功12年后,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二十五日盘膝端坐而羽化,享年102岁。众弟子将他的鞋杖埋在三教堂的后院,次年又为他建塔立祠,追尊他为“致虚守静郭大真人。”

郭守真不仅精通道义,文学功底亦相当深厚,在铁刹山和三教堂修道戒徒之余,兴情所致,颇多吟咏,仅《九顶铁刹山志》就载录其诗八首。其《绝尘慨咏》一诗道:“可怜世事乱离秋,几许衣冠水上沤。驿马惊传山向北,铜驼行见水东流。劫余沧海成泡影,梦里乾坤不系舟。敢效巢由高洗耳,聊从赤石且遨游。”其《自隐偶题》一诗道:“高隐辽东古铁山,万缘放下一身闲。渔樵混迹参真趣,鸡犬无声绝妄攀。一我之中忘化我,无颜寓内炼童颜。静中探到真源处,拈把清风作紫关。”又有《乐道》一诗道:“吾家至乐乐陶陶,淡荡青云秀九皋。来往纵横恒自在,幽明上下任游遨。千秋道脉传三事,万里天梯杖一毫。此是道人真乐趣,江心明月展云袍。”诗作颇有大家风范,实是作者志向和乐趣的真实写照。

郭守真自24岁出家辽东,一生学道、修道、悟道、传道近80载,卓坚殚力,玉汝于成,终于使九顶铁刹山名扬四海,使三教堂(太清宫)成为道教一方丛林。据载,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中,以郭守真成就最大。后人重修三教堂石塔,并铭文赞曰:“龙门八代,唯公独尊;千闾道派,由此渊源;神游八极,玄范常存;德同天地,塔砌云根。”后人有诗赞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东北道教龙门派始祖郭守真:“脱却儒冠世虑删,宏开道教度雄关。龙堆马邑栖何处,沈水辽云卜此间。香火有缘徒从集,药炉无恙洞天环。丹成骑鹤朝金阙,仙迹长留铁刹山!”

“水上漂”巧修庙是太清宫的传说吗?

在沈阳市沈河区中部有一条北起北清真路,南至工夫市巷,长一千四百三十米,宽八米的街道,清代时称“三清观胡同”,现在叫“太清宫街”。其命名源于街东北端的道观“太清宫”。

..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它是东北最大的道教丛林,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太清宫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由老君殿(道教之祖太上老君)、玉皇阁(玉皇大帝)、吕祖楼(吕洞宾)、邱祖楼(全真道主邱处机)、关帝殿(关羽)、灵官殿(道教护法镇山之神王灵官、赵灵官)、三官殿(尧、舜、禹)、郭祖楼(太清宫之祖郭守真)八所殿堂组成。整个建筑采用四合院对称中轴式布局,结构均衡,均为硬山青砖青瓦建筑,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也具有道家的浓郁色彩,它是仅次于北京白云观的全国第二大道教场所,同时也是东北道教的活动中心。

作为一处道教场所,太清宫本应建于深山之上,密林之中,以求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可是为什么却建在盛京城外不远的地方呢?据《太清宫丛林历史志略》和《太清宫特建世系承志碑》记载:“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内,旱且甚。祖师郭守真,迎请至奉,尊为师长,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沟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庙一区……本名三教堂。”至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房屋计三十五楹。翌年,赵一尘任监院,重修扩建,祠宇达八十八楹,规模始备,遂改名为“太清宫”,为道教十方常住丛林,也是东北第一丛林。

..玉皇阁

不过,关于太清宫的建造,民间传说可不是这样的简单。

相传,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盛京地区久旱无雨,庄稼枯萎,百姓纷纷向官府告急。镇守盛京的将军乌库礼万般无奈,贴出悬赏求雨的告示。不久,一个老道前来揭榜。这老道不是别人,正是龙门派七代祖师李常明的徒弟郭守真,道号弘阳子。他本在本溪九顶铁刹山修行,法术高强。乌库礼派人搭好了三丈六尺高的法台。第二天一早,郭守真身穿法衣,上法台施展“祭雨”法术。说也奇怪,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便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哗哗地下起雨来。郭守真“求来”的雨,解了旱情,百姓们兴高采烈。

收了法术,郭守真去找乌库礼领赏。可是乌库礼不仅不守诺言,反而找碴儿将郭守真治罪,扣在一口大缸里。过了七天,乌库礼的老妈突然得了急病,急需新鲜的玉兰花做药引子。四处搜寻不着,乌库礼急得团团转。有人提醒找郭守真,他才赶紧让人搬倒倒扣的大缸。令人惊奇的是,在缸里扣了七天的郭守真,竟然红光满面,手里拿着一枝水灵灵的玉兰花。乌库礼这才心服口服,命人拿出一万两银子,可是郭守真却摇了摇头。他把乌库礼带到一个水泡子边,让他在这里给道家盖一座宫观。乌库礼一听,忙说,只要你能把泡子填平,我就给你修。

..葛月潭

第二天,郭守真坐着蒲团漂在水泡子里,对周围观看的百姓说:“谁若用土或石头打着我,奉送一两银子。”消息传开,人们都兜着土和石头往这里聚,人山人海的,抛土、扔石头,可谁也打不着郭守真。很快,水泡子就被土和石头填成了平地。乌库礼立即派人修建起了一座道观,称为“三教堂”,郭守真也离开本溪来到了这里,成了这座道观的开山祖师。后来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又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有了宏阔的规模,改名为“太清宫”。

说起太清宫,不能不提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葛月潭。

葛月潭,号震庚道人、枕流道者,年八十一岁时又称九九翁。他道学渊博,文才出众,尤善丹青。他是沈阳太清宫龙门第二十代方丈,羽化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葛月潭书法

少年时的葛月潭与吴佩孚曾为同窗学友,友情深笃。后受吴佩孚吴大帅所邀为北洋军阀大帅府做幕僚。由于志向不同,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时机和借口,离开了大帅府,到辽宁的千山无量观当道士。由于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名气也越来越大。东北王张作霖父子听说葛月潭离开了吴佩孚,到了东北,想方设法结交他,请他出山佐助,葛月潭不为所动。张大帅无法,只得请他去沈阳任太清宫方丈。

葛方丈本性善良,要努力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他募资兴办学堂,招穷苦孩子读书,集资周济贫苦。民国年间大旱,百姓四处逃荒。葛月潭设粥棚并施舍衣物,夜以继日赶作字画义卖,赈济灾民。

最让人回肠荡气的是葛月潭法戏日本人的一段传说: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人在东北势力越来越大,三教九流的日本人在沈阳也越来越嚣张。日本大和神社慕名要拜访葛月潭,明知出家人是不杀生吃肉的,却硬要按他们的“规矩”请尊贵的客人吃肉。葛月潭满口答应,说要吃就吃肥肉,而且吃的时候要在碗上盖上白布。宴席上,日本神社的人把蒙着白布的肥肉端了上来,并准备了相机,他们想借此来羞辱葛月潭。可是,当白布揭开后,日本人傻眼了,碗中盛的都是化开了的猪油。原来,葛月潭发功把肥肉化成了油。葛月潭借机反讥说,原来日本神社就靠喝这种猪油活着,否则,咋能出这等蠢主意!葛月潭真真是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初九,内忧外患,葛月潭心情沉重。他招手命弟子准备纸张笔墨,挥毫绘“兰”一幅,题诗于上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仙槎。挥尘东溟去,云天到处家。”然后盘膝而坐,羽化离去。

..太清宫的内景

他的遗体被弟子送至千山,张学良将军慨然捐资建塔恭奉存放。这就是无量观的“葛公塔”,是千山风景区的一大景观。太清宫是清代道教建筑,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它曾屡遭毁坏,近年来,太清宫进行了全面整修,关帝殿、老君殿、玉皇阁、邱祖楼、吕祖楼及宝鼎等景观均已恢复,成为一座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沈阳市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先后于1962年1月、1963年9月公布其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辽宁省及沈阳市道教协会均设于此。如今,太清宫已成为道教活动中心场所和人们休憩、游览的胜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6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