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岱miao鲁班殿鲁班仙师造像(尚德摄,下同)
鲁班仙师,姬姓,公输氏,讳名班。因鲁定公封祂为太师,赐以国名故称鲁班。又因其神工鬼斧、独具匠心的木工才能,土木行业奉为祖师,尊为巧圣先师,与至圣先师兴儒盛世天尊孔子同尊。
据《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记载,木工工具如刨子、钻子、锯子、铲子、凿头、斧刀、规角尺、墨斗、鲁班尺等都是鲁班仙师发明。据《世本》、《物原·器原》、《古史考》等记载,石、砻、磨、碾、铲、畚箕等农家常用器都是鲁班仙师发明。另外,据说船家的橹桨、攻城的云梯、木鸢、木人车、雨伞等都是出自鲁班仙师。
民间以及道教宫观一般以六月十三作为鲁班仙师的圣诞,另外也有五月初七和腊月二十的说法。
1、立规矩而校方圆,定准绳而测直平
鲁班尺以“生、老、病、死、苦”作基数,每个字一寸四分长,为人建筑房屋时,以不碰到死、苦为原则,至今仍为很多木工、装潢人员使用。据《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仙师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
鲁班锁,又称八卦锁、莫奈何、难人木等,是土木建筑固定结合器,相传由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鲁班仙师发明。2014年10月10日,正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第七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时,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鲁班锁”,以表达对中德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期待。
木工行业丈量和画线的工具,不仅是行业内“立规矩”、“校方圆”、“定准绳”、“测直平”的工具,更衍化成人的处世标准和道德准绳。比如“七尺男儿”、“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都与规矩、方圆有关。
2、创锯刨大兴土木,精彤琢高屋建瓴
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相传由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鲁班发明。三维的拼插器具内部的凹凸部分(即榫卯结构)啮合,原创为木质结构,外观看是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
《述异记》载,鲁班仙师曾造出了木兰舟、木鹤、九洲图、大石龟,而且言明这四件宝物分别在七里洲、北山西峰、洛城石室山和东北岩海畔。榫卯结构不仅广泛用于家具,更在建筑行业使用广泛。其中,楔钉榫、夹头榫、云型插肩榫、粽角榫、圆柱丁字结合榫等传统技艺,不用钉子、胶水,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比如,紫禁城、天坛祈年殿、山西悬空寺等都是典型的榫卯结构。
3、艺冠华夏,巧夺天工,共祭鲁班仙师
鲁班仙师的纪念和祭祀,从古至今有很多种形式。既有盛大的祖miao祭祀,也有木匠家庭祭祀。鲁国都城的鲁班祖miao,宋代称“工师miao”,榜曰“艺圣miao”,明末清初被毁,清康熙年间议重修。《阙里志》记载,每年鲁班诞辰纪念日,鲁班传人及外地工匠都到鲁都祖miao祭祀祖师。战国大义赠鲁班仙师“永成待诏义士”,三年后陈侯加赠“智慧法师”,历经汉、唐、宋。
在香港的鲁班先师miao,被列入香港一级历史建筑,每年都会举办鲁班节祭祀活动。前面正门上额石刻“鲁班先师miao”,左右的石刻对联为“东鲁绳规远垂万世,北城俎豆永荐千秋”。此miao是香港三行为纪念祖师之恩德及建树而兴建的。香港泥水、木工、搭棚三行工人把农历六月十三定为“鲁班节”。在台湾,不仅有孔miao、关公miao、妈祖miao和保安宫,也有巧圣仙师miao。每年鲁班诞辰,分布在台湾台中、台南、宜兰等县的四十多处鲁班仙师miao、祠、殿等都举行大同小异的祭祀活动。一般都为鲁班仙师上香上供,叩头祭拜。
鲁班仙师,不仅受汉民族推崇,而且回族、藏族、白族、彝族、壮族、瑶族、水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也用各种不同的民族形式纪念鲁班仙师。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民族乡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就是鲁班节,一年一度的鲁班节是这里全民性的盛大节日。在鲁班节三天时间中,会请村里一位古稀长者致颂扬鲁班仙师功德的祭辞,道士念经祭祀,大头、二头还要根据道士的吩咐跪拜鲁班,抬着坐在轿内的鲁班木像巡行三村,再有就是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和节日宴会等。
巧圣仙师宝诰
志心皈命礼。神工鬼斧,独具匠心。立规矩而校方圆,定准绳而测直平。创锯刨大兴土木,精彤琢高屋建瓴。艺冠华夏,巧夺天工。大辂椎轮,功盖古今。至智至慧,至巧至灵。巧圣仙师,辅国大师,鲁班祖师。
志心称念消灾延寿天尊,不可思议功德。
能工巧匠的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一个工匠,名叫公输般。春秋战国是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手工工匠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新的生产力的出现和生产工具的变革为工艺技术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公输般在这个时期对工艺制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于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最早记载鲁班事迹的是《墨子》,在《礼记·檀弓》、《风俗通义》、《水经注》、《述异记》、《酉阳杂俎》以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也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成为一个传说式的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古代典籍中记载鲁班创造云梯、战舟、磨、碾、钻、刨,还有他创造门户铺首等的故事。近代民间仍有鲁班发明锯子,他的妻子发明伞的传说。
另一类鲁班传说,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这类传说早有流传,近代民间传说还有:北京白塔寺白塔的裂缝是鲁班给锔好的;河北保安附近的鸡鸣驿石桥没有完成,那是因为鲁班造桥时,姐姐(或妹妹)怕他过于劳累,提前学了鸡叫,鲁班因而停工的缘故;山西永乐宫是鲁班修建的;四川大足山北山石像是鲁班雕刻的;杭州西湖上“三潭映月”的三座石塔,是鲁班凿来镇压黑鱼精的石香炉的三只脚等,其中以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最为著名,元初编集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有收录。
赵州桥名“安济桥”,本是隋代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所谓鲁班修赵州桥,纯属民间传说,并非史实。上述鲁班在各地的修建,以及列在他名下的某些发明创造(如造锯),也都是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作的传说,并非春秋时期公输般的劳绩。
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但我认为墨子说得不对,后面再细说。 先说鲁班真的曾经发明过木鸟吗?真的飞了三天吗?那可是人类飞行史最重大的创举呀! 就算达不到“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只要能上天那也不简单。比如“竹蜻蜓”,手一搓就上天,这里面就包含了螺旋桨的原理。再比如滑翔机,这里面包含了现代飞机的升力原理,显然远不是那个时代能发明的。
还有比如风筝,孔明灯,虽然也都是中国古代的飞行器,但春秋战国时代恐怕还不大可能产生。而且那也不是用竹木削成的。 总之,我认为这不过是墨子的寓言罢了,先秦诸子都爱编点寓言,并非真有其事,其目的不过是为了说明自己的哲学思想而已。 墨子在这里不过是用“极巧”和“极拙”做对比,先说最聪明的鲁班爷发明了一个大大超越时代的极高妙的,却毫无用处的木鸟,然后再举了个普通木匠制作的极简单,却很有用处的车辖,两相对比,从而引出了墨子的哲理—— 利于人才叫“巧”,不利于人,哪怕再巧妙,也只能称为“拙”。 而我认为:这道理大错特错,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恰好就在这儿。 中国人太讲务实,缺少西方人那种浪漫幻想的科学精神。 西方人从古希腊时代就具有一种探索精神,对宇宙奥秘怀有极大的好奇心。?
苹国砸在了牛顿头上,要是中国人不过骂一句“他妈的”,但牛顿却把目光从苹果树一直延伸到了月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麦克斯韦研究电磁波的时候,完全想不到它能创造出一个五彩斑烂的信息时代,只是觉得“有趣”。 在西方的专利库中,有许多荒诞的发明创造,令人捧腹大笑,但正是这种疯狂的发明精神开创了工业时代。 就拿无数人倾其一生醉心研究的永动机来说,尽管永远不可能成功,毫无实际用处,但其中有许多精妙构思,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摩擦,克服阻力,这些巧思最终奠定了机械设计原理。 如果当年鲁班真能发明一个能飞的木鸟,就算只是个玩具,但必然含有高超的飞行科学原理,那将是中国的骄傲。 诸子百家是中国人思想最开放的时代,墨子是诸子中唯一的科学家,即使这样,也未能产生纯粹的不计功利的科学探索精神。 孔子对科学探索就更没兴趣了,所谓“子不语力乱怪神”,固然说明孔子对鬼神之类没兴趣,但同时对自然奥秘也没兴趣。孔子只关心人世,人与人的关系,君臣关系,父子关系之类。 孔子学说最后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没人再去关心宇宙自然,即使天文观测也只是为了探查上天对天子的旨意,以验证人世吉凶。?
当然,中国人在技术上不是没有“巧”,类似鲁班那样的工匠还在继续搞发明,但类似墨子这样的思想家却不屑于探究所谓“奇技淫巧”,所以只有技术,没有科学。 结果是,老大中国越来越老化腐朽,而充满好奇心的欧洲人却永葆活力。 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只看重应用科技,只重直接效益,对那些一时间变不了现钱的基础科研从来舍不得投入,所以至今也获不了一项诺奖。 唉,看来墨子的“利于人谓之巧”大大的错了!
鲁班的发明创造有多种,主要有:
(1)机封
(2)农业机具
(3)木工工具
(4)锁钥
(5)兵器
(6)仿生机械
(7)雕刻
(8)土木建筑
鲁班被视为技艺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云梯
云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传说是鲁班发明。以下是各种相关记载。
《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写到墨子往见公输般时说:“闻公为云梯”。
《淮南子》曰:鲁班即公输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钩强
“钩强”也称“钩拒”、“钩巨”。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可钩住或阻碍敌方战船。传说是鲁班发明。以下是各种相关记载。
《墨子·鲁问》:“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埶,亟败越人。”
木鸢
据说是一种以竹木为材的战事侦察工具。
《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渚宫旧事》记载:“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
锯子
传说锯子也是鲁班所发明,其实依考古学家发现,居住在中国地区的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会加工和使用带齿的石镰和蚌镰,这些是锯子的雏形。鲁班出生前数百年的周朝,已有人使用铜锯,“锯”字也早已出现。
以下是鲁班发明锯子流传甚广的传说之一,作者不详,近代有人以这传说认为鲁班是运用“仿生学”的先驱:
相传鲁班接受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需要很多木料,鲁班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徒弟们用斧头砍伐,效率低下。工匠们天天起早贪黑拚命去干,也砍伐不了多少树木,使工程进度一拖再拖,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鲁班甚是着急。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时,他无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长的一种野草,手被划伤了。鲁班觉得很奇怪,一根柔软的小草为何能割破手?于是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发现叶子两边长着许多小细齿,用手轻轻一摸,这些小细齿非常锋利,鲁班了解到就是这些小细齿划破他的手。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也引起了鲁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虫,仔细观察蝗虫口部的结构,发现蝗虫的两颗大板牙上同样排列着许多小细齿,蝗虫正是靠这些小细齿来咬断草叶的。由于这两件事,鲁班受到很大启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若做成一锯齿状的砍伐工具,是否同样锋利?于是他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试锯小树,成果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杆就划出一道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拉了一会儿,小锯齿有者折断,有者变钝,需要更换竹片。这样就影响了砍伐树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看来竹片不宜作为制做锯齿的材料,应该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让铁匠们制作带有小锯齿的铁片,然后到山上试锯树木。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曲尺
曲尺最早的名称是“矩”,又名鲁班尺,传说是鲁班发明。
《墨子-天志上》说: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规矩,即圆规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较短为一尺,主要为量度之用;尺翼长短不定,最长为尺柄一倍,主要为量直角、平衡线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长短甚至平衡线。
以下是各种相关记载。
最早的记述在南宋时期。陈元靓著《事林广记·引集》卷六“鲁班尺法”中:“(淮南子曰)其尺也,以官尺一尺二寸为准,均分为八寸,其文曰财、曰病、曰离、曰义、曰官、曰劫、曰害、曰吉;乃主北斗中七星与主辅星。用尺之法,从财字量起,虽一丈、十丈不论,但于丈尺之内量取吉寸用之;遇吉星则吉,遇凶星则凶。恒古及今,公私造作,大小方直,皆本乎是。作门尤宜仔细。又有以官尺一尺一寸而分作长短寸者,或改吉字为本字者,其余并同。”
明代刻本《鲁班营造正式》卷六有曲尺直尺图,图名为鲁班直尺;在曲尺图中并注明:曲尺者有十寸,一寸乃十分。凡是营建房屋门的尺度,均用鲁班尺。
墨斗
墨斗是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传为鲁班发明。
此工具以一斗型盒子贮墨,线绳由一端穿过墨穴染色,已染色绳线末端为一个小木钩,称为“班母”,传为鲁班之母亲发明。
班母通常离地面约一吋。固定之后,将已染色线绳向地面弹动,工地以此为地平直线标准。又可以班母固定于高处,墨斗悬垂,以墨斗之重量作墬力,将已染色线绳向壁面弹动,以此为立面直线标准。
传说中鲁班能以染色线绳夜中切石, 一夜即能完成工程所需大部分石料。后石匠师父以斗线定采集下来的岩石形状,再用其它工具把不要的部分敲掉,以成所需方石,长石等形状的石料。
伞
鲁班的妻子传说中也是一位出色的工匠,据说伞是她发明的。传说鲁班妻子云氏因为怜惜鲁班在风雨烈日下工作,见亭子可避两遮阴,于是想出一个活动亭子让鲁班带在身边,乃造伞子。纸是汉代才出现的,最早的伞面不可能是纸的。
另外工匠刨木时,顶着木料的橛子,有人叫她做“班妻”。 传说因为鲁班刨木时,都是妻子云氏替他按扶著,后来他在木料前钉上橛子,才不用来妻子按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6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清时期:清末一代黄冠大师刘理授道长
下一篇: 明清时期:管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