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明清时期:古琴大师张孔山道长

网络 2023-09-20 21:53:31
繁體中文版

(资料图,来源于互联网)

张拱山(生卒年不详),本名孔山,法名合修,别号半髯子,为中国清代古琴家。张孔山精于《流水》、《醉渔唱晚》、《普庵咒》、《孔子读易》等琴曲。他的七十二滚拂《流水》,尤其为琴曲之珍品,甚受推崇。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张孔山的琴曲传谱,存见的有:《高山》、《平沙落雁》、《潇湘夜雨》、《化蝶》、《渔樵问答》等,由于其在古琴谱曲和演奏上有极高的造诣,被认为是蜀派古琴的主要代表者。

张孔山原是浙江的一个道士,幼年从冯彤云学琴,得冯的真传,加上勤学苦练,他的琴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清咸丰年间(1851~1861)游方到四川青城山,在中皇观当道士,一时来青城山求琴者甚众。但张本人却经常云游在外,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交流琴艺。

光绪初年(1875年),继曹稚云之后,张合修在唐彝铭家为清客,协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数百首琴谱详加审订,选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编为《天闻阁琴谱》,这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

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在武昌开门授琴,培养出很多琴学高手。在他教过的俗家弟子中,有两位是得其真传者,一个是叶介福,另一位是顾玉成。叶介福后来将琴艺传授给女儿叶婉贞,叶婉贞又传给得意门生廖文甫,廖又传给了 外孙喻绍泽,喻绍泽先生在总结前人弹琴经验的基础上将川派古琴艺术不断发扬光大,使它在中国国内乃至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琴家曾成伟副教授是喻绍泽先生的外孙,张孔山的第六代传人。顾玉成(号少庚,别署百瓶老人,著有百瓶斋琴谱)则将琴艺传给其子近现代古琴艺术家顾隽(字哲卿,1879年一1949 年)、顾荦(字卓群,1881年一1936年)。并将其传谱辑为《百瓶斋琴谱》。顾氏在1912年一1916年在长沙和彭庆寿等人组织了琴社。顾哲卿又传其子中国现代古琴艺术大师顾梅羹(著有琴学备要、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合著、主笔)、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合著、主笔)等)。顾梅羹又传其女顾淡如、其子中国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顾泽长。龚一、林友仁、丁承运、丁纪园、朱默涵等当代著名古琴艺术家都先后师从顾梅羹先生。

咸丰至光绪年间,张孔山主要在四川教琴,其间亦曾出游湖北一 带,在成都和汉口等地都传授了不少弟子,被认为是川派琴家的主要代表。所传“七十二滚拂”《流水》,气势磅礴,为近百年来琴家所推崇。现存明、清各家琴谱 《流水》多为7段或8段。而张所传《流水》为9段,其第6段则全用滚拂,为以前各谱所未见,所谓“七十二滚拂”之名,即由此出。其他各段与诸谱大同小异。 据传此曲为冯彤云所授。由于第6段的节奏、指法奇异繁难,原来的减字记谱法难于精确记写,因而张孔山学此段时,全由冯彤云口传心授,并无成谱。张孔山及其弟子虑其日久失传,遂共同拟出新的谱字,刊于《天闻阁琴谱》(1876,成都叶氏刊本),后为流传最广的古琴曲谱本。民间尚有张氏所传古琴谱抄本多种,为 张氏各弟子所辑录,其指法节奏、谱字的记写,都与《天闻阁琴谱》不同,均未广泛流传。

1977年8月20日发射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无人星际太空船旅行者2号,以及1977年9月5日发射升空的姊妹船旅行者1号探测器,它们都携带着旅行者金唱片,上面刻有90分钟的声乐集锦,包含了27首世界名曲,其中就包括了7分37秒的中国古琴曲《流水》,是27首中最长的一首,也有说法是这27首中唯一完整的一首曲子。 这曲《流水》的整理者和传谱者就是张孔山。

张孔山对近代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张道长九十多岁之时,只身离观云游四海,从此不知所终,俨然一代隐仙高士。

(道教之音根据《青城山道教志》整理)

我国有哪些古琴演奏大师?

周朝:作为宫廷里雅乐伴奏,以弹右手散音为主,弦数由五至二十七弦不等。主要作为歌唱的伴奏。作为纯器乐弹奏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见于《吕氏春秋》、《列子》)。著名琴师有春秋时期的钟仪、师旷,战国时期的伯牙、雍门周。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

汉朝:七弦琴制基本定型,左手指法已有相当发展。著名琴论专著有桓谭的《新论》、蔡邕的《琴操》、扬雄的《琴清英》、刘向的《琴说》。著名琴曲有《聂政刺韩王曲》、《蔡氏五弄》、《别鹤操》、《饮马长城窟》。

魏晋南北朝:出现一批向往超世隐逸思想的文人琴家,如魏晋时期的阮籍、嵇康、左思,南北朝时代的戴喁、宗炳、柳恽和柳谐。其他著名琴家有魏晋的蔡琰(文姬)、阮咸、刘琨。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重要琴论专著有嵇康的《琴赋》、谢庄的《琴论》、麴瞻的《琴声律图》、陈仲儒的《琴用指法》。

隋唐:唐曹柔发明减字谱,制琴术的发展。著名琴人有:隋的李疑、贺若弼、王通、王绩和唐的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陈康士、陈拙。著名琴曲有《大胡笳》、《小胡笳》、《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渔歌调》。琴论专著有薛易简的《琴书正声》。

宋元:一弦、二弦、七弦、九弦琴的制作。阁谱、江西谱、浙谱的流行。北宋时调子(琴歌)的盛行。北宋的琴僧系统,琴僧有夷中、知白、义海则全、照旷。文人琴家有欧阳修、沈遵、崔闲、苏轼;浙派琴家有郭楚望、杨瓒、徐天民、毛敏仲;金元琴家有苗秀实、耶律楚材。代表琴曲有《胡笳十八拍》、《楚歌》、《潇湘水云》、《渔歌》、《泽畔吟》、《醉翁吟》、《古怨》。琴论专著有朱长文的《琴史》、崔尊度的《琴笺》、刘藉的《琴议》、陈敏子的《琴律发微》、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等。现存较早的减字谱谱式有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元《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宋杨瓒的《紫霞洞琴谱》(佚)。

明朝:琴派兴盛,著名的琴家有徐仲和、严徵、徐青山。代表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渔樵问答》、《释谈章》等。琴论有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徐青山的《溪山琴况》,刊印琴谱流行。

清朝:刊印了大量的古琴谱集,琴家有:庄臻凤、程雄、徐祺等。代表琴曲有《水仙操》、《龙翔操》。琴论有戴源的《鼓琴八则》、蒋文勋的《琴学粹言》、庄臻凤的《琴学心声-凡例》。

近代:著名琴人有:闽派的祝桐君、川派的张孔山、诸城派的王溥长(心源)、王露(心葵)、王鲁宾及黄勉之、杨宗稷。代表琴曲有《流水》(《天闻阁琴谱》)、《醉渔唱晚》、《长门怨》、《关山月》。论著有杨宗稷的《琴学丛书》、祝桐君的《与古斋琴谱》、陈世骥的《制曲要篇》。琴曲中工尺谱的引进。(《琴学丛书-琴镜》)。

现代前期:琴社活动盛行,琴论有周庆云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今虞琴社编的《今虞琴刊》,中国音乐研究所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历代琴人传》。琴曲有《忆故人》、《泣颜回》。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古琴名家

古代名家:

伯牙(春秋) 师旷(春秋) 师襄(春秋) 师文(春秋) 孔子(春秋) 高渐离(春秋)司马相如(西汉) 扬雄(西汉) 蔡邕(东汉) 蔡文姬(东汉蔡邕之女) 诸葛亮(三国) 周瑜(三国) 姜维(三国) 嵇康(三国) 阮籍(三国—西晋) 赵耶利(唐代) 薛易简(唐代) 董庭兰(唐代) 苏轼(北宋) 郭楚望(南宋) 毛敏仲(南宋郭楚望之徒) 严天池(明末) 徐青山(明末) 祝桐君(清末) 张孔山(清末) 杨宗稷(清末民国)

近代名家:

徐元白(新浙派)管平湖(九嶷派) 吴景略(虞山派)吴兆基 (吴门琴派) 王燕卿(梅庵派) 徐立孙(梅庵派)吴兰荪(虞山派) 张子谦(广陵派) 刘少椿(广陵派) 梅曰强(广陵派) 顾梅羹(泛川派) 夏一峰(泛川派)查阜西(泛川派)

现代名家:

龚一(师承:张子谦、徐立孙等人) 刘赤城(梅庵派 师承:徐立孙)成公亮(广陵派 师承:张子谦 刘景韶)丁承运(泛川派师承:顾梅羹、张子谦) 李祥霆(后现代派) 吴文光(现代派 其父乃吴景略)陈长林(闽派 ) 李禹贤(闽派) 吴钊(师承:吴景略) 杨青(师承:管平湖嫡传弟子王迪等人) 戴晓莲(师承:张子谦) 汪铎 (师承:吴兆基) 吕建福 (师承:吴兆基,吴门琴派) 顾泽长(师承:顾梅羹) 谢导秀(岭南派)张子盛(九嶷派 虞山吴氏)陈熙珵(师承:管平湖 吴景略) 徐晓英(新浙派 师承:徐元白)

竹禅的艺术成就

竹禅的书画风靡佛门,享誉文坛,杭州灵隐寺,成都文殊院、宁波天童寺、新都宝光寺等处都珍藏有他的大作,浙江普陀山博物馆还专门辟有竹禅纪念室对他作全面的介绍。《中国艺术家辞典》称他“水墨人物,山水竹石,人谓别成一泒。”遗著《画家三昧》己由中国书店影印出版。《四川》介绍他说,双桂堂“第十代方丈乃著名书画家竹禅,曾为慈禧太后传戒,被列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
竹禅平生爱竹,又是一位禅僧,故取名竹禅。他常在蜀山竹林中细致观察竹的各种形态,“必得成竹于胸中,上而尖顶,下而笋根,使全身透露,影现檀栾,庶几风晨月夕,恍惚遇之。”因此,竹禅画竹,姿态万千,颇有神韵。竹禅书法师宗怀素,精于狂草,二十年后练写一种新的书体“九分禅字”。竹禅所作书画,每每题诗作跋,并自刻“王子出家”、“破山法嗣”、“竹禅”等印章,并有《印谱》及《刻心经句印》一卷行世。其书画作品中以水墨人物,山水,墨竹,顽石,罗汉佛像见长。其主要作品现存于新都宝光寺,普陀山白华庵。北京市拍卖行2005年春季书画精品拍卖会于3月13日。其中他的一幅六尺四条屏灵石图拍卖价达数百万元。至今有两幅佛家罗汉图流传于开县。竹禅和尚的单独的书法作品没有其绘画多,但是在他所作绘画中多有其题的草书或行书禅诗、偈语。而他在书法上最为称道的是创造出“九分禅书”。所谓九分禅书,是就“八分书”基础上的一个独特的创意。八分是隶书的一体,也称“分书”。字体似隶而多波磔。清代刘熙载以为魏晋时因楷书亦称隶书,为示区别故称有波磔之隶书为“八分”。相传八分书为东汉上谷人王次仲创。竹禅在八分书的基础上,新创九分书,自言“所加一分即禅味矣”。他还说“禅字亦与字禅,不有损益即不足以成其禅也。”这种字体字迹似铁笔勾勒,自首至尾,刚劲沉着,风格淳厚。体现出篆、隶兼美的艺术风格,然又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不为法脱,而又不为法缚。竹禅的书法承袭着尚意的创作方式,充分体现了“禅意”,可谓意境深蕴。已故的当代高僧昌明法师曾言自己“五岁开始学书,颜、柳、欧、赵都学过,最后学的是清朝佛门书画家竹禅的书艺”。即是仿效竹禅和尚的九分书,且“尤宗清人佛门书画巨匠竹禅技艺,尽得其书法真谛。”昌明大师依此创作出大量禅字佳作流传于世。
竹禅更是晚清古琴大师。他为一个新的琴派——泛川派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原中国古琴协会会长吴钊先生认为:早期在巴蜀地区的汉代司马相如、唐代僧睿等琴家属于传统的川派,又称霸派。“除原在蜀地的霸派外,还有来自江浙的曹稚云,钱寿占、张孔山、僧竹禅等人。他们在原有琴艺的基础上融会了蜀地琴派的特点,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川派——泛川派。”
同时,竹禅还传出著名琴曲《忆故人》。《忆故人》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作。曲调委婉缠绵,意在思念故人。中国古琴协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言:“《忆故人》产生时代不可考,出自清代后期竹禅和尚。”
在竹禅又为著名的《枯木禅琴谱》所作序文中,他明确提出了自己“以琴说法”的宗旨,提出了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琴德和禅理互为表里,都是修身养性之道,潜心琴学的目的在于以琴喻禅。竹禅一生在古琴上有相当高的成就,融其心性于琴艺之中。竹禅和尚却堪称僧家中的古琴大师,为中国近代的古琴艺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竹禅不仅擅长于画人物,还擅长于画动物。宝光寺东方丈内的一幅墨狮,更引人入胜,传为神笔。竹禅画狮,讲求于神似。他巧妙运用墨的浓淡,画了一头神采奕奕、昂头翘尾、脚踏禅云的狮子。无论你站在任何角度观看,狮子的眼睛都直盯着你。稍一移步,好象狮子的眼神也跟着转,尾巴也跟着摇哩!竹禅在画上题了一首诗:
竹解心虚叶似个,我不成佛也是错; 维摩台中方丈地,能容八万狮子座。
竹禅在宝光寺的书画还有《阿弥陀佛》、《四大菩萨》、《凌云高节》、《宝贵寿考图》及楹联等。《通景竹屏》、《十六罗汉像》、《捧沙献佛图》、精品书画,每幅字画各具特色,耐人玩味,属于国家珍贵文物 。 在书画上,竹禅与“扬州八怪”、破山禅师齐名,是晚清闻名遐迩的画坛怪杰。人们在他墓前提联评价:“携大笔一枝,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脍炙人间。”是这位“书画名家”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绘画弟子方炳南,擅长花鸟、蔬果,著有种菊轩《画谱》,木廖精印,广为流传;曾主持省、县“劝工局”,首创竹帘画,使梁平工艺美术品省内外驰名,成了清末全国著名的民间画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6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