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春观丙申坛全真派道士传戒方丈入院科
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多建设于洞天福地,名胜古迹,风水绝佳,景色优美之处,加上文人墨客,政要名流,题诗留墨,佳话传说的历史与文明,成为传统道教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其在建设规划上十方严格。其设计布局十分注重水源与山体、植被保护,不但柔和道教天人合一之观念,又保持华夏建筑的中规中矩风格,还参照许多皇家园林、传统官府衙门理念,有时还保留一些地方文化特色。其无论在直观与空间上,还是建筑风格上,都颇具特色。其皆倾注着历代道教高道们的智慧与心血,是华夏宝贵的文化遗产。
道教十方丛林一般是南北相向,也有依山而建,就势利形,顺应空间。其方丈堂一般建于后殿东边,或于后院东单独建方丈寮,西边乃监院寮。
武汉长春观丙申坛全真派道士传戒方丈入院科
道教十方丛林的方丈堂,又称方丈寮,简称方丈。堂前乃仪门,又称中门,一般常年关闭不用,只有方丈升座,恭迎嘉宾,或遇重大节日方可打开,以示隆重。一般方丈羽化,送出方丈,也要从此门送出,体现华夏文化中视死如生方的人文观念。
仪门两侧即为东、西角门。东为上首,称之为人门,教内称喜门,一般方丈、丛林执事出入,侍者禀报教务,即从此门出入。西门称为鬼门,也称绝门。一般常年关闭不用,唯丛林纠纷,或丛林执事引众怒,争执不下,大众上谏,或监院不力,请方丈升堂决断,方才打开此门。
方丈仪门外设钟、板。按后天八卦方位,西边属金,设金钟与云版。东边属木,设堂鼓。其与大殿前钟鼓楼设置理念不一样。道教大殿供奉神圣,其按先天八卦设置,上天下地,东西乃水、火之门。依照太阳东升西落,暗合天地运转之机,寓意水火既济,故西边设鼓楼,东边设钟鼓楼,此乃暮鼓晨钟之谓也。
武汉长春观丙申坛全真派道士传戒方丈入院科
方丈乃人天教主,属于后天师宝至尊,故钟鼓设置,以配后天卦也。武汉长春观方丈堂,古时设于东寮房旁,监院寮设于西客堂后。乃合乎丛林建设体制也。方丈堂有一副对联,乃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游武汉时,应长春观监院侯永德大师请所撰,惜乎毁于文革,其联曰:
常住丛林倚重也
方丈律师独清矣
即言方丈大律师乃十方丛林之精神领袖,常住之倚重。在纷纷红尘之中,犹如一盏明灯,照明方向,引导众生,同出苦海。是众生中最清醒、最清澈,一尘不染之世外高人。是棒喝、惊醒梦中人之智者。
武汉长春观丙申坛全真派道士传戒方丈入院科
全真道教丛林,将客堂、寮房、监院所用至小道童,称为使者。而方丈所用之小道童称之为侍者,且根据情况的需要,可多可少。一般分为内侍者与外侍者。内侍者负责方丈之日常生活起居、记录、抄写公文,外使者负责方丈外出、升堂议事、断惑等威仪。
使者于侍者不同。使者是受命出使之人,泛指奉命办事的人。譬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云:“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而侍者是随从,一般指随侍主人,左右听候使唤的人。《左传·襄公七年》有:“(郑僖公)及将会于鄬,子驷相,又不礼焉。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韩非子·内储说上》:“韩昭侯使人藏弊袴,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袴不以赐左右而藏之。’”《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帬厕牏,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
武汉长春观丙申坛全真派道士传戒方丈入院科
这次时隔十四年,中国道教协会再次开坛演戒,传授全真三坛大戒,普渡全真弟子。经各方层层报批、考核,唯长春观筹办条件比较成熟。长春观这次承办全真派传戒事宜,除建设硬件、人事安排、经团实力,以及后面的法事演练、大师集训、戒礼演习等外,更重要的是逐步恢复了一些十方丛林的钟板设置,方使我们一睹道教全真十方丛林之古老魅力风采,引人注目。
道教称谓,可以分为道教法坛、道教神仙、道教教徒、道教宫观及丛林执事等若干方面。
一、道教法坛
道教法坛:即道教举行宗教活动的宗坛。基本上可以分为醮坛、箓坛和戒坛三类。
醮坛:即道教举行斋醮科仪的法坛。醮坛之上参加科仪的道士,称为“醮坛执事”,主要有:
高功:又称“法师”。是斋醮科仪中为主的执事。根据斋醮规模的不同,有时一位,有时三位。
经师:是斋酷科仪中诵念经法、击打法器的执事。全真派醮坛一般要用八位,称为“八大经师”。
提科:负责提音接韵。
表白:负责奏陈表文。
其他还有侍经、侍香、侍灯等。
箓坛:是正一派道士授受经箓的法坛。称为“万法宗坛”。箓坛设有三师:
传度师:举行授箓科仪的主持者。
监度师:一般由正一派世袭的张天师担任。
保举师:负责保送正一道士参加受箓。
戒坛:是全真派道士授受戒律的法坛。称为“玄都律坛”。授戒由传戒律师和八位大师共同完成。
传戒律师:又称“传戒本师”、“律师”。由传戒丛林的方丈担任,负责为戒子讲说戒律、传授戒法。律师的选拔非常严格,必须受满三坛大戒,接过“方丈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的方丈始可荣膺此职。
传戒八大师为:
证盟大师:负责为戒子(即受戒道士)解说教义经典、经忏威仪等。
监戒大师:负责监察戒子言行,不许违规犯戒,对不法者有权责罚。(以上传戒律师、证盟大师和监戒大师,又称戒坛“三师”,是戒坛最主要的三位。)
保举大师:一般由传戒丛林的监院担任,负责保举戒子参加受戒。
演礼大师:负责传授戒子登规演礼及戒坛威仪等。
纠仪大师:负责为戒子纠正礼仪规范。
提科大师:负责戒坛诵经拜忏诸事。
登篆大师:负责为戒子取道号,填写“登真箓”(即戒坛考揭之后按名次排列所编纪念册)。
引请大师:又称“迎请大师”。负责主持戒坛斋醮科仪,担任高功。
三、道教徒
道教徒指信仰道教的宗教职业人员。
道教徒现在泛称“道士”或“道人”,不过多用于书面语。言谈中多称“道长”,尊称“仙长”、“道爷”等,俗称“老道”。道教相信通过修炼可以羽化登仙,故此又称道士为“羽士”、“羽衣”、“羽人”、“羽客”等。道士所戴道冠为木制黄冠(一云道教衣冠与黄帝之时相同),因而又称“黄冠”(一般指男道士),女道士则称“女冠”(偶尔也称“女黄冠”)。现在一般男道士称为“乾道”,女道士称为“坤道”。
道士初入道观,称为“道童”。道童先须在庙内出力苦行,培养功行,又称“行行”(读xingheng)。冠巾拜师之后,方可成为正式道士。现代道教分为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遂有“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之称。全真派道士擅长斋醮,尊称“法师”。道士散居民间从事斋醮活动者,称为“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家室,又称“火居道士”,俗称“连家道”。台湾道教基本上全属正一派,其中从事度生一类吉庆醮事者称为“红头道士”,从事度亡一类丧葬仪典者称为“乌头道士”。
道行高超的道士,称为“高道”、“高真”、“高士”或“大德”。对于隐居修炼的道士,尊称“大隐”或“高隐”。历史上著名的高道,过去的皇帝多封赠以“先生”、“真人”或“天师”之号。“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东汉时称传道者为天师,张道陵创立正式道教称为天师,其后代子孙世袭“张天师”称号。道教历史上功绩卓著的名真高道,道教徒尊为“宗师”或“大师”。
道士之间互称“道友”,亦称“同道”或“同参”,尊称“道兄”或“师兄”,无论乾道、坤道都如此称。结伴修道的人称为“道伴”,聚在一起的道友称为“道侣”或“烟霞侣”。在家信仰道教的群众,称为“居士”或“信士”。
道士入道之后,沿用原来姓氏,表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传统,不背亲,不绝伦,不忘祖宗。入道之后改用道名,即在原姓之下,第一个字由宗派字谱上取,第二个字由师父按照教义来取,组合起来就构成了道名。道名之外,可以另取道号,一般是“某某子”或“某某道人”。问讯道士姓氏称“仙姓”,问讯名字称“上下”,问讯宗派称“仙派”。道士所居住室,称为“丹房”或“丹室”。道士寿终,称“羽化”、“解化”、“仙化”、“仙去”、“仙逝”等。道士外出寻师访道,称为“参访”,现在各地道教团体之间的访问团,也称“参访团”。道士外出遨游,称为“云游”。到其他道观留住,称为“挂单”。在某所道观入道的道士,称为这所道观的“法眷”。
四、道教宫观
道教宫观是对道教庙宇的通称,简称“道观”。早期道教庙,有“治”、“靖”、“庐”之称。现代尚有宫(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观(如北京市白云观)、庙(如河南省篙山中岳庙)、庵(如四川省成都市二仙庵)、祠(如山东省泰山碧霞祠)、院(如浙江省杭州市抱朴道院)、洞(如辽宁省本溪市云光洞)、馆(如香港蓬瀛仙馆)、府(如江西省龙虎山天师府)、台(如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阁(如宁夏自治区平罗县玉皇阁)、殿(如上海市钦赐仰殿)等名称,其他还有室、堂、房、坛、楼、舍、池、岩等称。
道教宫观的组织形式,分为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种:
子孙庙:又称“小庙”。这种庙宇可以收徒弟,代代相传。但是不得悬挂钟板,没有传戒权利,一般不接纳别处道友前来挂单。假如子孙庙悬挂钟板,则称“子孙丛林”或“子孙常住”,具有半“十方丛林”性质,允许道友挂单。
十方丛林:又称“十方常住”。这种庙宇悬挂钟板,日常作务以钟板为号令,具有传戒特权。但是不得冠巾收徒,由子孙庙收的徒弟前来挂单留住而组成道众,在丛林互相参学。因此丛林的道士流动性很大,道门有谚“铁打的丛林,流水的道友。”
现在道教的丛林,和过去有些不同。许多十方丛林,也在冠巾收徒。解放之后,除了一九八九年底北京市白云观举行过开坛传戒,其他十方丛林还没有恢复传戒活动。从前道士前往丛林挂单需要背诵道教经典,现在只要具备手续证明即可。
五、丛林执事
道教丛林,有着一整套系统的管理体制,道士在丛林中分别担任不同的执事,各负其责,共同维护丛林的正常秩序。丛林各执事称谓如下:
方丈:道教十方丛林之最高领导者。亦称“住持”。《庄子·天下篇》成玄英疏:“方,道也。”《大戴礼记·本命》:“丈,长也。”即对有道长辈的尊称。方丈具有开坛传戒、普度弟子的职责,方丈的选拔也很严格,必须受过三坛大戒,而且接过“方丈法”,德高望重、戒行精严,受全体道众拥戴,始许选为方丈。又道教传说海上有神山名为“方丈”,为仙人所居,故其所居丹室,亦称“方丈”。《三乘集要》:“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常怀传贤之心,素无吝道之意,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
监院:俗称“当家”。道教丛林主持一切事务者。监院由全体道众推选,可以连选连任。如果本丛林无此人才,亦可到其他宫观去请。监院若不称职,方丈有权撤换之。《三乘集要》:“监院乃常住之首领,道众之宗主,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廉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良善,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者,乃可当此大任。”
监院之下,设有“三都五主十八头”,即:
都管:辅助监院统领丛林一应大小事务。《三乘集要》:“都管乃常住之总统,必才智兼全,方能主之。凡一应大小事务,一年四季散单(即发钱)、出入帐目、往来人情,无不提理。”
都讲:负责讲说经典、威仪等。《三乘集要》:“都讲管理圜堂钵堂(道众静修之舍)、诸经讲义、威仪等事。非有道学之士,不可当此任也。”
都厨:负责管理道众食堂。《三乘集要》:“都厨乃管理厨房各项派遣,大众三餐,日日清单多寡,以免剩斋糟践,倘有添减单客,分派莱羹,各件斋肴。须要秉公之士,以当此任。”
以上为“三都”。
静主:管理圈堂。《三乘集要》:“静主管理圆堂修行坐静之人,常谈圣真言教,不言杂语。非通道德之士,不可任矣。”
堂主:管理十方堂(或称“云水堂”,道士挂单之所)及钵堂。《三乘集要》:“堂主管理云水客来,挂单之士,并管钵堂持戒威仪规范,监察不许犯戒违律等事。必须明达正真之士,乃可任也。”
殿主:管理殿堂事务。《三乘集要》:“殿主乃恭洁精虔之士,时当洒扫,殷勤香灯,虔洁供器,谨慎时刻照管,并监理经师。”
经主:负责经堂诵经。《三乘集要》:“经主当选洞明经典、法律、科仪、规范、忌讳、礼法,非高明精洁恭虔之士,不可任也。凡修奉经典,关系教门兴颓,未经师传者,不许入经堂。”
化主:负责募化。《三乘集要》:“化主以助常住不足之处,或兴工,或添培各款,全仗此任。须要熟记因果,能言之士,对答应付,尽心协力,观其形势,谨慎恭敬,当此大任。”
以上为“五主”。
庄头:分为“内庄头”与“外庄头”。内庄头负责各种农具之保管与维修,外庄头负责组织劳作,及四季庄稼耕种收获之事。
库头:管理仓库财物。《三乘集要》:“库头所管一切斋品,海味山珍,油盐酱菜,及器皿财物,金银珠玉等件。必须公直清廉之士,司当此任。”
堂头:管理斋堂(即食堂)。负责斋堂香火、化供出食、击点让斋,过堂道众如有碗响筷落,堂头有权压签罚之。
钟头:负责早上开静、晚上止静之时击大钟。击钟须念“鸣钟渴”。
鼓头:负责早上开静、晚上止静之时擂大鼓。擂鼓须念“天尊圣号”。
门头:负责开关山门及出入稽察。常住公物不许私自带出山门,夜间不得擅开山门。
茶头:负责烧水烹茶。早上开静烧水,晚上止静封火。
水头:负责打水。
火头:负责灶火。
饭头:负责做饭。
菜头:负责做菜。
仓头:管理原粮(即未经加工的粮食)。
磨头:负责磨粮食。
碾头:负责碾谷物。
园头:负责看管菜园。
囿头:负责打扫厕所。
槽头:负责喂牲口。
净头:负责洒扫庭除。
以上为“十八头”。
十方丛林,还设有其他重要执事:
总理:协助监院、都管统理内外公务。《三乘集要》:“总理常住大事,兼内外钵堂事务,协理当家、都管,总司大众功过,赏罚秉公无私。”
知客:负责接送来往宾客及参访道友。《三乘集要》:“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
巡照:监察丛林内外一切事务。《三乘集要》:“巡照必须广博正烈,乃可司之。常住内外一切事务,可行可止,监院寮房,规令森严,协理知客、庄主司其权,每逢朔望催众上殿,云集毕率众朝渴方丈。”
巡寮:主管丛林人事安排。《三乘集要》:“巡寮乃办理常住一切公干,安排执事,巡察一切杂事,查管众知事,抽补升迁,提调机密。”
海巡:负责查理公事及调解纠纷。《三乘集要》:“海巡乃查理执行一切公事,经堂斋堂、各殿香灯、各寮杂件、窜寮口角、透露常住不公之类。须秉公之士,可任矣。”
监修:负责庙宇维修并兼管庄农。《三乘集要》:“监修乃整修一切,兴工造置楼房殿阁或河堤墙垣等类。并兼理庄头常住庄农。”
公务:管理房地山田及借贷还贷诸事。《三乘集要》:“公务主理填写田地房租,催讨四境租课,一切欠贷,银钱货物,讨理阴地扩经理地界、山树一切等件。”
迎宾:亦称“号房”。负责对挂单道友进行考问、登记。《三乘集要》:“迎宾乃接待十方往来云水,细查来历,恐混不法之徒,假扮庄严,冒充玄裔,须仔细抽问经典、宗派三代及口音,一切等查,如若不虚,写明年貌身躯,送上客堂再问。须精明之士,可当此任也。”
主翰:负责书写文稿、绘图等事。《三乘集要》:“主翰乃笔墨精明,善写各款,大小概书,又能补葺笺窗,画图成象,山水异物,花草之类。须清高翰香、洋水清云之士,可任也。”
书记:负责书写表疏、信函。《三乘集要》:“书记当选洞明道典之士,可任此也。凡一切表疏申状,必须依科书格式虔诚恭写。不可自作聪明致冒渎圣真,违者罚。兼书一切信函。”
典造:又称“典座”或“点造”。负责办理斋馐饮食。《三乘集要》:“典造乃精修神前供献,调理客饭饮食。非勤洁之十,不可当也。”
账房:管理账目。《三乘集要》:“账房乃管理各簿,进出总司,银钱支销,公事费用,账目清白。凡一月对神清算一回,账簿清明,分支不漏。”
其他还有高功、提科及表白(见前介绍),连同都管、都讲、都厨、静主、堂主、殿主、经主、化主、库头、总理、知客、巡照、巡寮、海巡、监修、公务、迎宾、主翰、书记、典造、账房等,又称道教十方丛林“二十四位大执事”。
吴诚真道长于1984年3月在武汉长春观出家,师从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三代方丈谢宗信大师,1989年受天仙大戒,1995年荣聘为提科大师,1998年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七届常务理事,2000年元月当选为武汉市道教协会第七届会长、长春观民管会主任,2003年元月当选为湖北省政协九届常委、省政协九届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12月在湖北省道教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在武汉市道教协会第八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2008年又当选为湖北省政协第十届常委。2009年5月,长春观全体道众一致决定礼请吴诚真道长为长春观方丈,这也是我国道教1800余年历史上第一位由坤道升座的女方丈。2013年当选湖北省人大常委。
长春观
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山(蛇山)中部,是我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子”命名。
该观始建于元代,为邱处机门徒所建,以纪念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之一,龙门宗的创始人丘处机(公元1148年-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劝德。始称“长春观”。
长春观历史悠久,道学渊源,被武汉市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一座道教修身养性、礼神朝真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处风景清幽、建筑典雅的游览胜地。其历史悠久,风景清幽,山势峻美,福地洞天,就连远在江西的庐山历史上也设有长春观的下院。
相传古代,此地为湖汊,因多松树而称之为“松岛”。楚地崇巫,甚有影响。故秦汉以后,此地有“先农坛”、“神祗坛”、“太极宫”之称,即王侯祭祀天地、祖先之地。据传道教始祖老子曾应弟子之邀赴庐阜“会五老”,到了江南鄂州即西转而到湖港之乡、双峰山麓的长松岛。人们为了纪念他,附会说此松岛为长松岛,建老子宫以示纪念。南宋的朱熹在他的《鄂州社稷坛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块风水宝地:“城东黄鹄山,废营地一区。东西十丈,南北倍差,按政和五礼画为四坛”。
元初时,全真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号长春子,创道教十方丛林制度多次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封赏,掌管天下道教。于是丘处机便派弟子至荆湖之地的武汉创办道教丛林,弟子为纪其事,在松岛修建长春观,祭奉长春真人。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为长春真人圣诞,长春观要举行隆重盛大的丘祖会,武汉民俗称之为“迎春会”,也称“燕九节”。《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为此作有《燕九竹枝词》:“才是星桥又步云,真仙不遇心如结”,描绘了这一盛会。明时楚昭王朱桢过生日,至黄鹄山的长春观为其父朱元璋祈寿降香,取“长春观”长春二字改此山为长春山。清诗人王柏心在《过长春观鹿频炼师气诗》中道:“山川俯迎劫灰余,杰观盍开阆苑居;紫府琼台仍缥缈,亡都金阙故清虚”。乃言长春观几经战火,几经修复,历史沧桑。
长春观在三国时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称为“紫竹岭”。“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就发生在长春观旁的螃蟹甲。长春观东院有孟宗祠是纪念此事的。志书中还言:“时有黄鹤飞腾于紫竹间”。长春观旁的白鹤井有白鹤泉一口,是仙鹤们饮水之处。又称吕仙炼丹井,(此井在五十年代修长江大桥后被封口,但仍存)
长春观在明世宗年间就“仙真代出,为湖北丛林特著,屋宇间,道友万数,香火辉煌”。观内珍藏之全套明版《正统道藏》,解放前是全国唯一四部之一。著名的音韵学者钱大昕,在 1774 年(清乾隆三十九年)慕名而来长春观阅查《道藏》,在来成楼写下了《三洞旋华序》。这时长春观被誉为“江楚名区,道子云集之处,黄冠皈依之所”。 1865 年(同治四年)在北京白云观主持传戒的大律师张耕云,应长春观监院于本贤、金教法之邀不辞千里之遥来观开坛说戒。 1952 年天门县龙镇出家的 22 代龙门正宗传戒律师高嗣授与监院侯永德携手开坛说戒,度弟子 454 人。黎元洪赠匾“大愿圆满”萧跃南赠匾“”道岸同登。
长春观处武昌要冲,观宇建筑遭兵燹又屡次重建。清末太平军与清军曾三次争夺武昌城,长春观为其大帅指挥部,又因太平军信基督教,视佛、道二教为异端,逐毁长春观、宝通寺。清王朝在湖北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官文的七律诗《观焚》乃是绝好之见证:
古观焚如岁月迁,问谁火里种青莲。
春风料峭双峰树,郁气氤氲万缕烟。
每意沧桑增阅历,欲寻洞府学神仙。
有缘到此空休返,且上回头普渡船。
1864 年,龙门第十六代宗师何合春从武当山来此发愿,并得官文及江南提督军门李世宗捐助,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长春观“庙貌森严,回复旧观”。
长春观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也有着光辉灿烂的一页。早年的“辛亥革命”的策划者曾以道观为掩护居此处筹划起义事宜; 1926 年,北伐军叶挺独立师驻扎长春观,并在三皇殿设立前线指挥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曾在观内暂住。邓演达在此督战,衣袖被子弹击穿,俄国翻译纪德甫殉难在观内。为此,郭沫若挥泪痛悼北伐英烈:
一弹穿头复贯胸,成仁心事底从容。
宾阳门外长春观,留待千秋史管彤。
长春观有闻名于世的“三绝”,那就是全国仅留一块的“天文图”、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乾隆帝御赐“甘棠”石刻。全国在解放初留三块“天文图”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有“谕旨”二字。一块在杭州玉皇山,一块在陕西某观,一块即在长春观。现前二块皆毁于文革,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乃为一绝,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长春观是我国道教唯一的一个带有藏族风格及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原因有二,一是清末助建长春观的钦差大臣官文乃满族人,崇信藏传佛教,所用工匠受其影响,将藏族吉祥物大象及藏红花图案装饰于殿堂。二是清末长春观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员将官,后出家为道人,主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其工艺现已失传,堪为一绝;再则是位于道藏阁前的乾隆亲书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一绝。
今之长春观,不仅是道教徒修身布道的著名活动场所,亦为武汉市之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闹市中的清静福地,常使人穿梭于历史与现代文明之间,感悟良多。
交通:在市区内乘608、519、557、703、701、709、718等到大东门站下车即是。
电话:027-88842090
门票:国内游客5元,外宾10元。70岁以上老人凭证免费,1.2米以下儿童免费。团体20人以上中宾4元,外宾8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元时期:崇恩真君萨守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