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隋唐时期:唐代著名道士越州都督叶法善

网络 2023-09-20 19:38:44
繁體中文版

叶法善为唐代著名道士。字道元。括州括苍县(今浙江丽水 )人。出身于道教世家,自曾祖三代为道士,皆有摄养占卜之术。法善少不茹荤,传符箓, 据称尤能厌(压)劾鬼神。显庆(656~666)中,唐高宗闻其名,征诣京师,将加爵位,固 辞不受,求为道士,因留在内道场,供待甚厚。高宗笃信长生之术,令广征诸方道术之士, 合炼黄白。据《旧唐书·方技传》载:法善为此上言曰:“金丹难就,徒费财物 ,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高宗纳其言,令罢其事,遣出方术士九十余人。自高宗、 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问道。尝力诋fo法,议者或讥其向背。睿宗 即位,称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712),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依旧为道士,居于京 师之景龙观,又赠其父为歙州刺史。所受尊宠,时罕有其匹。卒后,玄宗降诏追赠“越 州都督”。传其有弟子百余人,唯暨齐物、尹愔为入室。

其生卒年莫能定。《旧唐书·方技传》谓:“生于隋大业之丙子,死于开 元之庚子,凡一百七岁。八年卒。”既云“死于开元之庚子”,又云 “八年卒”,已属自相矛盾;且开元无“庚子”。如不据开元庚子, 而据开元“八年卒”,则是年为“庚申”(720),寿数为一百零五岁 ,而非“一百七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叶法善传》,似已查知其误 ,企图予以修正。

谓“开元八年尸解于景龙观。或言生隋大业丙子, 卒壬戌,盖百有七岁。”其所云开元八年尸解,如上所说,解决不了“凡一百七 岁”的矛盾;所云“卒壬戌”,是对《旧唐书》“开元庚子”的 修正,显然是据寿“一百七岁”推出的,并非另有所据,因此不足为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2、隋文帝统治期间,隋朝经济繁荣,在长安、洛阳一带建立起了许多储存粮食、布匹的大仓库。
3、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

第2课 贞观之治
1、隋朝与秦朝很像,只有两位皇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统治后期,实行暴政,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王朝瓦解。隋朝:581~618年
2、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3、唐高祖退位后传为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非常注重吸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②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③注意“戒奢从简”④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4、“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国号为周,在位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表明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第3课 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唐玄宗在位前期的统治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
3、唐朝的经济繁荣表现在:(一)农业方面:①水利事业发达;②耕作技术和栽培方法的进步;③新植物品种的出现(有新蔬菜品种和茶叶。唐朝时,饮茶之风全国范围盛行,江南成为种植水稻和茶叶的重要产地)④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和筒车。(二)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发达;②陶瓷业发达(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三)商业方面: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产生: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②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①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③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3、科举制对隋唐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3、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回鹘。
4、7世纪末,靺鞨族的一支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起政权,后唐玄宗在那里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
5、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6、唐太宗为什么受到各少数民族的尊重?
答:他实行的开明的少数民族政策,不分贵贱,平等对待,因此受到各族拥戴。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都称中国人为“唐人”。
2、“天竺”指今印度半岛;“大食”指今阿拉伯半岛;“波斯”指今伊朗。
3、隋唐,中日两国交往非常频繁。日本为了学习我们唐朝先进的文化,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到中国,这些使者被称为“遣唐使”。
4、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重大的贡献。
5、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来往频繁。新罗盛世以后,派遣世界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6、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高僧玄奘西游取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1、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白居易。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他被成为诗仙。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被后人称为“诗史”,代表作是“三吏”“三别”他被称为“诗圣”。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秦中吟》、《新乐府》,讽喻社会,同情人民是这类诗的代表作。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1、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当推颜真卿和柳公权。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颜真卿,他自创“颜体”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柳公权自创“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后人把他们并称为“颜筋柳骨”。
2、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大量出现。影响较大的有唐朝的阎立本和吴道子。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是《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吴道子开创写意画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3、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其内容主要是宣扬佛教,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4、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并加以创新,呈现盛世特色。主要有《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

唐朝都有哪些有名的术士

赵归真(?~846))是道教史上以邪术干政最有名的一位道士。由于臭名昭著,道书耻于为他作传,故无从知道他的来历。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记载,公元826年(宝历二年),太清宫道士赵归真上书唐敬宗,自称有神仙术,受到敬宗器重。又有僧惟真、齐贤、正简劝敬宗以祷祠求福,也受宠信。四名僧道由是大摇大摆出入宫中。赵归真又对敬宗说,应当访求异人,以便同学神仙术。当时浙西有隐士周息元,自称已活了几百岁,说是认识张果和另一高道叶静能。浙西观察使李德裕上言说:“息元诞妄,无异于人。”(《旧唐书》卷十七上)敬宗不听,召入长安,住在宫中山亭。当年十一月,赵归真被敬宗授职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但仅一月,敬宗被禁军和宦官谋杀,文宗即位,立即将赵归真和三名僧人逐出长安,发配岭南。异人周息元也被放还老家。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风鉴,累验不爽,曾仕于隋,为盐官令。唐时,为火山令。著有《六壬课》《五行相书》《袁天罡称骨歌》等。通志著录,其有《易镜玄要》一卷。久佚。
袁天罡在隋朝时曾出任盐官令。在洛阳曾给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相面,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三人正当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贞观初年,袁天罡以相术预测已是名扬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见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并问他:“古有君平(汉朝严君平,术数大师),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说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在九成宫让他为贞观重臣张行成、马周等人看相,所预测后事无不准确。
《唐书》记载袁天罡最著名的相术传奇事迹是为女皇武则天看相。

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淳风幼爽秀,通群书,明步天历算。贞观初,与傅仁均争历法,议者多附淳风,故以将仁郎直太史局。制浑得仪,诋摭前世失,著《法象书》七篇上之。擢承务郎,迁太常博士,改太史丞,与诸儒修书,迁为令。太宗得秘谶,言“唐中弱,有女武代王”。以问淳风,对曰:“其兆既成,已在宫中。又四十年而王,王而夷唐子孙且尽。”帝曰:“我求而杀之,奈何?”对曰:“天之所命,不可去也,而王者果不死,徒使疑似之戳淫及无辜。且陛下所亲爱,四十年而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而不能绝唐。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陛下子孙无遗种矣!”帝采其言,止。

佛教和道教在唐朝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道教与李唐王朝有着特殊的深厚渊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很难得到社会的尊重。唐朝皇帝为提高自己的门第出身,便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附会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

唐代道士在宫廷中的活动,贯穿着整个李唐王朝的始终。唐初,他们竭力宣传李唐王朝与老子的亲属关系,奠定了道士们在宫廷中活动的基础。中唐,他们利用皇室的支持,把道教的影响由宫廷扩展到民间,在“开元盛世”中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崇奉道教的风气。晚唐,一些道士在皇室的允诺下,取得了一次“兴道灭佛”的胜利。

隋末,道士王远知假托奉老君之旨,向李渊“密传符命”,还预告李世民将成为“太平天子”,李渊闻之大喜,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紫丝霞帔和缕金道冠,后李世民又追加其为光禄大夫,赐于茅山建太平观,度侍者21人。道士薛颐在武德初年就跑到秦王府中,密谓李世民“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道士歧晖,则在李渊起兵时吹捧他是“真君来也”,派遣了80名小道士迎接他,并为他设醮祈福,祝他克定长安。后来,李渊、李世民果然平定天下,他们不仅对道教格外青睐,而且虔信太上老君与自己同姓李,定会念及同宗之谊而对李氏天下格外垂怜。

另据文献记载,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有一个名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见到一位骑着朱鬛白马的白髯老叟。老叟告诉他,你去转告唐天子,我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贼乱后,子子孙孙可以千年为天子,吉善行便转告了李渊。李渊听后便在羊角山为老叟立了庙。这老臾不消说便是太上老君了。自命为太上老君后裔,奉天命而坐天下的李渊和李世民等由此而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儒教列第二,佛教排第三,道教的地位有如青云直上。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从这时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代,除武则天时代外,道教一直是春风得意,大受青睐。

在那个时代,道教充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之中道观几乎无处不在。东都洛阳的玄元皇帝庙,一派“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宏大气势。长安的太清宫设置了两丈多高的白玉老君像,旁边又以白玉雕了玄宗侍卫这一老祖宗,更显出雍容肃穆。著名的天台山桐柏观,则是“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并清……双峰如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布,百丈悬流”其他如华山、王屋山、青城山、仙都山、泰山各处也都遍布着道教的宫观,就连僻远的深山野谷,也有着道教的踪迹。道教赢得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

先看看皇帝对道教的热情。唐太宗李世民在道士王远知预告他将成为“太平天子”后,便投在道教门下。据说他还曾受过三洞法箓。他“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结果服用了一位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天竺方士所合的延年之药,中毒身亡。唐高宗对道教更是亦步亦趋,“令广征诸方道士,合炼黄白”,又请道士刘道合“合还丹”。据说一个叫叶法善的道士“少传符箓,尤能厌劾鬼神”,唐高宗就将他召到京师景龙观,“恩宠莫与为比”。唐睿宗则请太清观道士杨太希为自己烧香供养,祈神保佑。唐玄宗对道教的热情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把卢鸿一、王希夷、李含光、马承祯、张果等当时最著名的道士请到长安来,加官封号,百般宠信。他不仅自己煮炼丹药,登坛受箓,还要大臣百官统统去太清宫太微宫听讲老庄。他不仅把太上老君敬奉为祖宗,百般尊崇,把道士当作亲戚,划归宗正寺,有罪也不依常法处置,只由道教戒格处分甚至还要把玉真公主嫁给道士张果。

士大夫对宣扬长生不死的道教的向往也丝毫不比皇帝差。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常叹息自己“在流俗而嗜烟霞,恨林泉不比德而稽阮不同时”,并说“吾之有生二十载矣,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博涉道记”,因此时常游道观,交接道士。四杰中的另一位卢照邻,则“学道于东龙门精舍”,他反复煮炼丹砂,多次服食方药。就连文学史上的革新人物陈子昂,也是一位道教信徒。而田园诗人孟浩然在他的作品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在《宿桐柏观》中表示“愿言解缨绂,从此去烦恼”,“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在《游精思观题山房》中还自认为“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诗人李颀则与道士张果往来,真相信张果已凡千岁,并试着自己炼丹服食。在士大夫中受道教影响最深的要数李白了。他“五岁诵《六甲》”,“十五游神仙”,成年后与东岩子、元丹丘等道士为友。他们曾在著名道士胡紫阳那里听他“高谈混元”。后来李白果真登坛受箓,正式成为道教中人。

唐代道教在民间的流传也是相当普及的。这一方面是有上层统治者大力提倡;另一方面民间本来就有浓厚的迷信氛围。《太平广纪》卷303《纪闻》说,吴俗畏鬼,每个州县都有城隍,据《道门定制》卷2载,这个城隍本是管给死魂灵发“路引”的,但唐代有了水灾,有了虫灾也请城隍消灾解厄。据统计,盛唐时,道教有1687座宫观,并有数以万计的道士。他们的存在无疑影响着百姓对道教的信仰。道教中的鬼神崇拜、斋醮、祈禳之类与民间固有的迷信和巫术一拍即合。其中首先是斋醮,即祈雨、捉鬼、消灾、解厄、超度亡灵的仪式。《全唐文》里收录斋词26篇,醮词138篇,青词、叹道文、忏文也有数十篇。其名目小到修宅子、过生日,以及死了女儿,升了官职,大到祈雨有验、消灾免祸,都要修斋设醮。甚至有鹤鸣叫、有枯树复生,也要斋醮祈禳。其次是炼丹术。唐代炼丹事业之盛,是后世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对炼丹的方法格外青睐,总想长生不死,身轻飞升,神仙羽化,想吃一丸九转还丹后,便一劳永逸,永远解决问题。因而,炼丹的人多得不计其数。唐高宗时,仅皇宫中炼丹的道士就有百余人。炼丹的书也层出不穷。《道藏》里收录了许多唐代炼丹的著作。这一时期的炼丹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士们对丹砂的产源、产状及品位有了更明细的分辨,对不同产地的汞矿石的含汞量作了精确的测定,金属汞的提炼方法有了改进,对炼丹鼎炉的火候变化也有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对砷白铜的制作(即点铜成银)与保持其稳定性方面也有了更深的研究。民间道教盛行的第三个表现是幻术风行。道士除作鬼弄神、步罡踏斗、念咒画符之外,还风行施幻术。像隋唐之际的王远知,被隋炀帝请到扬州,他预感到隋王朝大势已去,玩了花招“斯须而须发变白,晋王(炀帝)惧而遣之,少烦又复其旧盛唐道士殷文祥能使优伶,“共起狂舞,花钿委地,相次悲啼,粉黛交下”,还能“酌水为酒,削木为脯,使人退行,止船即住,呼鸟自随,唾鱼即活”。被后世传说为张果老的道士张果,善于胎息,还能装死。“绝色如死,良久渐苏”,并能把喝下的酒从头顶上冒出来,冒出来的酒把冠冲掉在地,冠落地又变成一个杯子,刚好把酒接住;他还能把自己的牙齿打落后,抹上药又接上,反而变得更加粲然洁白。据《云笈七签》卷113记载,他在唐玄宗面前“累试仙术,不可穷纪”,因而逗得“明皇及嫔御皆惊笑”,以为他是一位活神仙,可见道教盛行于当时之社会。

唐朝有哪些皇帝迷恋丹药?唐朝为何炼丹之风盛行?

唐朝为何炼丹之风盛行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告诉你。

唐代诸帝迷恋服食丹药,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有趣现象。传统观点都认为, 唐帝服食丹药的主要动因与其他帝王一般,是迷信道教神仙之说, 妄图祈求长生不死。然而,在唐朝21帝中, 迷恋金丹服饵术者至少有11 帝, 即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僖宗。如此大比例的热爱比例且不乏英明神武的帝王,表明唐代皇帝喜欢丹药的原因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图/炼丹术

01 “风疾”遗传病

据史载, 隋唐时期,“风疾”曾肆虐一时, 并涌现出一批专治此病的名医。根据对唐王朝皇室日常起居的观察,从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等,有多人明确记载患有一种被称之为“风疾”的病症。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常出现头痛眩晕、抽搐、痉挛、肢体颤抖、麻木、蠕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步履不稳, 甚至突然晕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症状。综合观察这些临床现象,与今天西医所说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类似,且很可能与遗传有关,且重症死亡率极高。

唐朝皇帝内宠成群, 加之政事繁重、恶劣的情绪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之体质更加虚弱,,极易产生疾病而情志不遂、饮食无节、恣酒纵欲等, 则应是引起风疾的一种主要原因。

02 唐朝“风疾”家族的悲哀

“风疾”之症自唐高祖李渊开始就成为了李氏家族的内疾。《资治通鉴》贞观九年五月载: “太上皇自去秋得风疾, 庚子, 崩于垂拱殿”, 年七十一。这种情况在李世民的身上也有体现,《旧唐书》中太宗自言:“朕有气疾, 暑辄顿剧, 往避之耳。”从畏暑怕热这一点来说,,其症状与高祖颇为相似。贞观十年,“上得疾,累年不愈”。这种经年不愈的疾病可能与唐太宗早年的戎马生涯有关,同时也激发了他寻找丹药治愈的想法。

图/晚年李世民

此后,太宗曾诏洞庭山道士胡隐遥入内殿,“问以摄生之道”。贞观十七年(643)年,同样患有“风疾”高季辅上疏陈得失,唐太宗特赐钟乳一剂,证明当时李世民已经开始服用丹药了。

贞观二十一年(647),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以帝饵金石, 谏不宜近丧”,阻止李世民参加高士廉的葬礼,当时的唐太宗已经病入膏肓。一年之后,王玄策破中天竺帝那伏国, 进献方士那罗迩娑婆给太宗,李世民命其“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 历年乃成,服之。这次国外丹药的食用最终让李世民命丧黄泉。

图/天竺胡僧

03 无奈的唐朝后代

《旧唐书·叶法善传》说:“时高宗广令征诸方道术之士, 合炼黄白。”到后来的顺、穆、文、宣等唐朝皇帝虽然在上位之初都多次惩办炼制丹药的方士道徒,宣扬对崇信神仙之道的反思。但是这些皇帝大部分在年轻时代就患上了“风疾”,在多方求药无果的情况下,只能重新投入到了丹药的怀抱之中,且最后都在朱砂、雄黄、硫黄、云母、白矾、磁石的不断摧残下走向了生命的重点。

唐朝皇帝对丹药的崇信很大程度上是对“风疾”这种家族顽疾的抗争,而并非所谓求长生的神仙思想。他们从养生角度对丹药的崇信,也是古代医学无法根治“风疾”的无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