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师道为五代道士。生卒年不详。字通微,新安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少居问政山师事道士。年十三即披戴冠裳,十五传法箓修真之要。后出游绩溪山、南岳,礼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坛,又游止玉笥山清虚观,据称遇异人谢通修,授以《素书》。后还问政山故地,居三十余年。唐给事中裴枢任歙州刺史期间,田頵、陶雅举兵围之累月,食尽援绝,议以城降,而城中杀外军过多,无人敢领命出城,师道乃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枢曰:“君道士,岂可游兵革中邪?”令易服以往,师道曰:“吾已受道法科教,不容易服”。乃缒城而出,田頵、陶雅初亦怪之,及与语,大喜曰:“真道人也。”随约誓遣还。
歙州平,吴太祖杨行密闻其名,召至广陵,建紫极宫居之。褒为逍遥太师问政先生。居三十年,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邹德匡、王处讷、杨匡翼、汪用真、程守朴、曾景霄、王可儒、崔繟然、杜崇真、邓启遐、吴知古、范可保、刘日祥、康可久、王栖霞等,皆传上清法,散于诸州府,传道行教,朝廷皆授以紫衣,光其玄门。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
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道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
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
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陆游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
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扩展资料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
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天师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景区大门前坐索道上观音阁,再上山是上清宫,老君阁,观音阁下走是景区外有圆明宫(圆明宫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白云观,玉清宫景区,但圆明宫、白云观、玉清宫都不是在景区内。
-青城山风景区
闾丘方远
闾丘方远(约西元839─西元902),字大方,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道教上清派天台南宗著名道士。
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复诣仙都山隐真岩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_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据称得真文秘诀。
方远在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将卷帙浩繁之《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精选节录为简明读本,名之曰《太平经钞》。唐景福二年(893年),钱塘彭城王钱_笼络高道,访方远于余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居之。
中文名:闾丘方远
出生地:舒州宿松
出生日期:约西元839年
逝世日期:西元902
职业:道士
主要成就:道教上清派天台南宗著名道士
代表作品:《太平经钞》
字:大方
古文小传
闾丘方远(约西元839—西元902)唐末道士。字大方,号“玄同先生”。舒州宿松(今属安徽)人。
幼而辨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于庐山陈元晤;二十九岁,问大丹于香林左元泽,元泽以为奇才,对他说:“子不闻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盖身从无为而生有为,今却反本,是曰无为。夫无为者,言无即著空,言有则成碍,执有、无即成滞。但于有、无一致,泯然无心,,则庶几乎道”称赞他“才器高迈,直可为真门之标表”。
复诸仙都山隐真岩,师事刘处静,学修真出世之术。三十四岁受法策于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忘于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诠《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于江淮间。
昭宗景福二年(893),钱塘彭城王钱_深慕其道德,访于余杭大滁洞,为筑室宇以安之,并表奏其行业。昭宗累征之,方远以天文推寻秦地将遭兵火,唐祚必当革易,不出山林为宜,故而竞不赴召。乃降诏褒奖,就颁命服,俾耀玄风赐号“妙有大师玄同先生”。方远阐扬圣化,启发蒙昧,真灵事迹显闻吴楚,从学者甚众。
天复二年(902)二月十四日,淋浴焚得香,端拱而坐,至正午仙化,传为尸解。今存《太平经钞》十卷(原有三十篇本、二十卷本)一当条其编著。弟子百余人,会稽夏隐言、谯郡戴隐虞、荥阴郑隐瑶、吴郡陆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芝皆传道要而升堂奥;其中尤以广平程紫霄、新安聂师道,安定胡谦先、鲁国孔宗鲁等十人为著,皆受上清思真炼神之妙旨。
生年考证
闾丘方远二十九岁向香林左元泽问大丹,及后向仙都山刘处静学修真之术,三十四岁正式拜在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门下。左元泽、刘处静皆叶藏质之师兄弟。司马承帧传薛季昌,薛季昌传田虚应,田虚应在衡山收了四大弟子:刘玄靖、冯惟良、徐灵府、陈寡言。
唐宪宗元和十年(西元815年),除刘玄靖留在衡山外,田虚应带了冯惟良、徐灵府、陈寡言三大弟子东入天台山,冯惟良传叶藏质、应夷节、沈观他;徐灵府传刘处静;陈寡言传左元泽。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西元872年),唐懿宗为叶藏质隐居之所“石门山居”赐名“玉霄宫”,闾丘方远三十四岁才拜在叶藏质门下,是在该年之后,往前推三十四年,是唐文宗开成四年(西元839年),故闾丘方远生年约在西元839年。
《太平经钞》
太平经钞编纂的人,据今所考,是唐末的闾丘方远。可是一些道书纪载,多称闾丘方远太平经。南唐沉汾续仙传说:闾丘方远,舒州宿松人,幼而辩慧,年十六,通经史,学易於庐山陈元晤;二十九,问大丹於香林左元泽;三十四岁,受法_於天台山玉霄宫叶藏质,真文秘诀,尽蒙付授。而方远守一行气之暇,笃好子史群书。每披卷,必一览之,不遗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贞白,吾之师友也。铨太平经为三十篇,备尽枢要。其声名愈播於江淮间。唐昭宗景福二年,钱塘彭城王钱_深慕方远道德,访於馀杭大涤洞,筑室宇以安之。至天复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这里所谓太平经为三十篇,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下续仙传也作。字当有选择而编次的意思。《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东汉后半叶,宫崇,襄楷曾先后分别向顺帝和桓帝进献此书。宫崇称此书为其师干吉(或称于吉)得于曲阳泉水上。故过去有人称此书为于吉或宫崇所作。据近人研究,《太平经》非出一人之手,是西汉末至东汉顺帝时期逐渐增益而成,于吉、宫崇等仅是其撰人之一,或为集大成者。
《太平经》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十七卷,共计一百七十卷,三百六十六篇。《正统道藏》收入太平部时,仅存五十七卷,甲、乙、辛、壬、癸、五部全佚,其余五部各亡佚若干卷。唐末道士闾丘方远以《太平经》卷帙浩繁,乃节录经文,编成《太平经钞》,仍按天干分为十部,每部一卷,合为十卷。南唐沈汾《续仙传》与宋贾善翔《犹龙传》称闾丘方远诠《太平经》三十篇,宋邓牧《洞霄图志》说闾丘方远“钞为二十卷”。其实仅篇卷分法不同。今本《太平经钞》甲部,乃后人伪补,癸部实际上为甲部,故癸部实阙。癸部内容篇目于敦煌钞本斯坦因第4226号《太平经目录》中可见。闾丘方远还从《太平经》中选辑论述精、气、神之关系及守一之法的内容,编成《太平经圣君秘旨》。此外,《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道德真经广圣义》等二十多种道经中,有《太平经》引文。今人王明以《正统道藏》本《太平经》残卷为底本,辑录《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及其他二十六种书之引文,编成《太平经合校》,大体上恢复了《太平经》十部,一百七十卷的面貌。
《太平经》三百六十六篇,每篇皆有标题,末附篇旨,总摄大意。行文以“真人”与“天师”相问答的形式阐述经义。该经卷帙浩繁,杂采先秦阴阳五行家神仙家、道家、墨家及儒家谶纬之学以成篇,除宣扬神仙信仰方术外,还触及世俗的社会政治问题。其主要内容可分以下四方面:
“太平世道”的社会政治思想
《太平经》以“太平”名书,有其解释:“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太平经》追求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主张帝王当行道德,黜刑祸,理政应法天地、顺自然。它将帝王分为上君、中君、下君、乱君及凶败之君。认为帝王是天然的统治者,理想的政治是以有道、德、仁治理天下的明君,实行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满足人民生活之急需,方能致太平,得人心而称天心。它还强调君、臣、民三者关系的协调。认为君明、臣良、民顺“三气悉善”,是太平长治的根本条件。“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君、臣、民三者相得,上下相通共成一国。还以阴、阳、和比拟君、臣、民,君阳臣阴,应依阳尊阴卑之则,各居其位。阳盛则阴衰,君盛则臣服。阴、阳、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天下立平不移时”,太平盛世即可实现。《太平经》还主张选贤任能,广开言路,下可革谏其上;反对贱视和残害妇女,提倡人人应力作以获衣食;反对为富不仁,提倡救穷周急;反对以智欺愚,以强欺弱,提倡孝忠诚信,主张断除金兵武备等。它的社会政治主张即襄楷上疏所称的“兴国广嗣之术”,主要反映了当时处于苦难之中的广大农民的向往太平盛世思想。“奉天地顺五行”的神学思想
《太平经》称“天者,乃道之真,道之纲,道之信,道之所因缘而行也。地者,乃德之长,德之纪,德之所因缘而止也”。告诫信道者当奉天地,法天道,得天心,顺天意。天可顺不可违,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帝王为天之贵子,尤应顺承天道;顺天地者,其治长久,否则当遭天罚。“天人感应”是《太平经》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天人之感应,表现为自然界之变异灾祥,“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灾异乃天警告人君之“天谏”,若不听从,必降重殃。认为天是冥冥中的最高主宰,能赏善罚恶,具有无上的权威。阴阳五行说是《太平经》的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阴阳五行体现天道之理则,恒常不变,人须绝对顺从,不可失其道。“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得其治者昌,失其治者乱;得其治者神且明,失其治者道不可行”。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事无大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今日失道,即致大乱。故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阴阳之关系可互生互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得,道乃可行。
善恶报应思想与承负说
《太平经》谓天地及人身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使,鉴人善恶,掌人命籍,“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对人之善恶,天皆遣神记录在簿,过无大小,天皆知之。天赏罚分明,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增命益年;若作恶不止,则减其寿算,不得天年;或使凶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
善恶之标准,最要者为孝、忠。行孝者可被荐举,现世荣贵,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不忠不孝者,罪不容诛,天地鬼神皆恶之,令其凶夭,魂神受考。
《太平经》在《周易》“积善余庆,积恶余殃”说的基础上,提出承负说。何谓承负?“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即为善可遗福子孙,作恶将遗祸后人。
承负的范围是:承负前五代,流及后五代。如能行大功,可避免先人的余殃。国家政治也相承负,前朝纲纪失堕,后朝遂被其灾。但承负代代积累的结果,也可能出现力行善,反常得恶;或力行恶,反常得善的象。《太平经》认为,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所致。
承负说是黄老道立教的理论依据之一。
长寿、成仙、祈禳、治病诸方术
《太平经》认为,天地之间,寿最为善,积德行善,为长寿升天之要道。人之生命须神、气结合,或精、气、神俱备。如长期保守精神与形体的结合,使神不离身,就可达到长生久视。此方法为“守一”,也就是守神。“守一”可度世,乃至长生久视。此外,还有食气辟谷、胎息养形、守静存神、存思致神等仙道方术,以及尸解和白日升天两种成仙形式。
《太平经》记载的符咒祈禳诸方术有:卜占决吉凶,神咒以使神,佩、吞神符以避邪治病,叩头解过,依星宿而推禄命等。《太平经》中所谓“法”、“诀”,皆与道术有关。《太平经》载后圣李君授青童大君《灵书紫文》,内有二十四经诀,不外符_禁咒与服食炼养之术。
《太平经》还载有灸刺、生物方、草木方等治病方术。灸刺即针灸,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病。禽兽_行之属谓之生物方。草木能相驱使,谓之草木方。认为动植物内均含有“精”,具有疗病之神效。它还阐述静功内养及保健之法,其要旨为:乐和阴阳、守柔不争、安贫无忧、慎用饮食、勿犯风寒、清静存神和内视守一。
《太平经》是黄老道的主要经典。它的社会政治思想以及教理教义和方术,对黄老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人物影响
闾丘方远是弘扬道教南岳天台派的重要人物,特别是他辑录的《太平经钞》,作为一部较完好的《太平经》节钞本,在《太平经》已经严重散失之后,还能大体上显其原貌。南唐沈汾《续仙传》载称:远近从学弟子二百多人,其中会稽夏隐言,谯国戴隐虞,荥阳郑隐瑶,吴郡凌隐周,广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传道要而升堂奥者。广平程紫霄,应召于秦宫,新安聂师道行教于吴国,安定胡谦光,鲁国孔宗鲁,十人皆受思真炼神之妙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4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