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近十年来,高校恶性案件频频发生。这些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自杀或杀害亲友的惨痛事件,说明了他们在人格上存在种种缺陷。加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成为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
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教育中,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承载者,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但纵观大学通识课教育,相对于儒家经典,道家思想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却往往被忽视。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杨启亮先生从经典教育的德育视角指出了这一点:“道家德育是潜隐的中国传统德育,而道家德育传统,则是中国德育传统中被疏误了的另一半……中国先秦乃至后世百代,称得上是道德专论的文献当首推道家的《老子》,但说道德主要讲儒家而不论老子,阐释传统德育精华几无道家,至今也仍然还是个不变的文化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了。”[1]道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道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克服功利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有如下几点积极意义。
(一)培养大的生命境界作者曾于2012年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以“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和“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
为测量工具,对辽宁20多所高校近两千名高校在校生进行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调查。对收回来一千余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表明:23.33%的大学生存在着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轻度心理异常、焦虑,强迫症、抑郁症等神经症性情绪等,而导致这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归纳为:(1)就业问题;(2)经济问题;(3)学业问题;(4)恋爱、婚姻问题;(5)同学、师生关系问题等等。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难免会遭遇到各种困扰,而解决困扰的关键就是让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得到提升,培养生命的大境界。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磅礴万物以为一”的天地情怀。他主张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生命大境界。“逍遥游”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所谓“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的活动,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即《庄子》中的真人、神人或圣人。庄子将这些理想人格的特征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的存在,进入物我一体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可忘记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等带来的感情上的波动,从而使主观情感逍遥自由。无功,指看淡功名利禄。无名,即淡薄荣辱毁誉等虚名。庄子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了无己、无功与无名,才能达到无忧、逍遥、独立的自由境界,即顺应自然的至高境界。庄子的生命大境界的描绘,对缓解大学生的精神压力,保持心境的平静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我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转型。随着社会的飞速变化,社会上出现了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等种种不良的倾向。当代大学生也难免受到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庄子用众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功名利禄的困惑其实是庸人自扰的。庄子“逍遥游”的人生大境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辽阔的胸襟与视野,让大学生能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二)珍爱生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渐渐发生变化。大学校园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这说明一些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陷入迷惘、挣扎之中。而“道家所倡导古朴自然的生活状态,主张善待生命、重视生命、珍爱自己也珍爱他人的思想,无疑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3]当老子面对“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难得之货”等外物对人性的扰乱时,提出了“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的问题,老子将生命存在的意义摆到“名”与“货”之上。而庄子认为那些“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是“倒置之民”,并进一步议论:“今世俗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今世之人居高官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其身,岂不惑哉?”[2]747庄子认为人的生死与命运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所谓“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命是源于道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改写这样的生命轨迹。道家警示世人要尊重生命自然规律与自然过程,不要轻意地伤害生命。吴光远先生指出:道家这种充满深刻生命关怀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敬畏和珍爱生命;有助于引导大学生重视所有生命的存在价值,在自我保全的同时珍爱他人,达成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和谐,有效干预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残害。道家认为庆赏爵禄都是身外之物,认为世人用宝贵的生命和自由来换取这些身外之物,如同“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2]751,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道家认为珍爱生命不仅仅是强调保全肉体的生命,养心更加重要。如庄子就认为人的一切困境都是自身造就的,“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厚而益;有长若不消,有顺怀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钎;故其就义若渴者;其去义若热。”[2]843-844当人心受到名利、地位、金钱的干扰和诱惑后,就会造成身体与心灵的不和谐。而只有通过“养心”,才能实现和谐心灵境界,也才能实现更好的养生目标。
(三)不为物役道家“不为物役”的思想强调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对于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保持心境平静有重要的价值。所谓“不为物役”就是不被外物驱使牵绊。庄子告诉我们最高享受是精神的满足,而不是对身外的物质财富的索取与占有。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了现代人面临的三大困境之一,就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成了机器的附件,导致了人情的冷漠。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人类生存困境与2500多年前庄子所揭示的“人为物役”的困境如出一辙。在中国历史上,庄子首次揭示并批判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庄子强烈地反对物质利益、权贵礼法对人身自由的束缚,要求人们“不以物害己”“不以物挫志”。庄子本人虽然“处穷陋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却视功利如粪土,“笑辞千金之重利、卿相之尊位,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表现了庄子“不为物役”的人生态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下,某些人越来越关注物质利益层面。大学生们也难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将衡量人生成功标准界定为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的获取。没有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焦虑的重要原因。而针对这种情况,老子“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的处世原则,庄子“不为物役”的主张,可帮助大学生建立一种“安时守顺”的人生观,从而重新判断各种外在欲望的合理性,进而摆脱物欲的束缚,达到身心的和谐。
二
道家不仅提供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理论资源,还提出了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论。道家提出培养健全心理的方法就是“心斋”和“坐忘”。
这是道家独特的内省方法。“心斋”一词出自《庄子·人间世》篇。在该篇中庄子借仲尼之口说出了“心斋”的内涵。“心斋”就是心灵的斋戒。“心斋”要求体道者“听之以气”,即用气去感应,即将那由陈旧的体验和认识形成的局限的、凝固的“成心”通过“心斋”的过程变成虚空澄明、纯净旷达的虚静之心,以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庄子·人间世》中还以颜回和孔子的对话,表达了“坐忘”的含义。
“坐忘”是颜回通过不断潜心修行,跨越了几个阶段才达到的境界。在达到“坐忘”的境界之前,要先经过“忘礼乐”“忘仁义”两个阶段。而忘掉“礼乐”和“仁义”,其实也就是超越了世俗与伦常的观念和规范,其实就是忘记外在的环境。经过了“心斋”
“坐忘”之后,主体的心灵,就变成一颗清静无为、莹然透明的虚静之心。道家思想中的“心斋”和“坐忘”,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控制和调适方法。它对于大学生们缓解内心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它能从深层面上消除人们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道家“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杨德森先生认为:道家思想可以“在面临生活事件,遭遇挫折与失败时,作为一种摆脱精神痛苦的心理应付方法,这种应付方法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防御机制中,称为detachment,使生活事件与自己无关,自己变成了旁观的第三者,采取‘冷眼旁观’态度,解除因挫折、损害引起的负性情绪。”
三
既然道家思想以其独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想诉求,对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大学课堂上有效地讲授道家思想,让大学生沉浸于道家思想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从而为道家思想的魅力所吸引,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让大学生真正有所心得呢?道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恢复自然本性,注重“自知”“独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是与现代教育精神完全一致的。首先,教材选择是关键。由于距今比较遥远,承载道家思想的文本都比较晦涩,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
那么在选择教材方面,要尽可能选择通俗一点、故事性较强的寓言来进行讲授,如轮扁斫轮、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等。这些寓言故事既生动又思想深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道家经典诵读应该成为道家思想课堂教育的重要环节。诵读是掌握道家文化的必由之路,不诵读则始终难以接近和捕捉一些经典之中的独特韵味,诵读有助于培养直接从经典中获取营养的能力。最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可在课堂上与大学生交流学习道家思想的心得,学生可交一篇论文或发表课堂演讲,通过交流,从而深入体会到道家思想的精华。
道家学说可以参照的现实意义主要有:
1、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老子“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凌驾于自然之上。
2、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为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可见,在道家哲学中,“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也是天地万物之本性和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境界。“自然”则是对“道”存在状态与本性的客观描述,意指万事万物非人为的、不受外力干涉的存在方式,即“自然而然”、“自主而然”。因此,“道法自然”最一般的涵义,用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解读,就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要遵循万事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主体自身本然的发展趋势。显然,“道法自然”是道家哲人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所预设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深刻地反映了道家哲学反对社会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
3、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知足知止”是道家用来调节、处理“身”与“心”(欲)关系的思想主张,也是非常可贵而独特的价值取向。《老子·四十四章》指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兵?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名声和身体哪个更值得珍惜?身体和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身体哪个更有害?过分地爱惜名声必定造成很大的精力耗费,过分地贮藏财货必定导致惨重的损失。因此,知道满意知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导致危险。这样,就可以长长久久。可见,“知足知止”思想的可贵和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用辩证的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对待成功,如何把握名利财富,如何正确处理“身”与“心”的关系。
4、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在道家哲人庄子看来,社会上出现的人为物役,包括“以物易性”、“以身殉利”“去性从心”等等社会乱象,关键是没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财货、名利”等有形或无形之“物”的关系。人生有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这正是成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赖以繁衍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为此人类产生许多欲望,比如食欲、物欲、占有欲,并由此派生出诸如金钱、名利、地位、权力、美色,等等。而且当某种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欲望,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无止境的。庄子“物而不物”的思想强调的是“人”对“物”的主导性和主体性,身虽处于“物”中,却不为“物”役,以此启示人们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把功名、利禄等外在之“物”,当做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载体。唯此,才能真正做到“人”与“物”的和谐,也才能有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5、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法天贵真”是道家哲人用来揭示生命与生存内涵的思想主张。在一个人性被世俗的情欲、名利、财货所牵引,以致于物欲横流、虚伪丛生的社会里,如何安顿生命和生存,是道家哲人思考与关注的重心。现代人往往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行事完全背离了自已的真性情,所谓“法自然”在如今的时代成了奢望。可见,道家关于生命和生存要“法天贵真”,内在地具有反对世俗之“伪”,守护人“真”性的价值诉求。
儒家崇尚君子性格,但有一个弊端,就是成不了君子就会被人看成小人,所以导致有人成为伪君子,有人破罐子破摔,成为真小人
道家崇尚的是有精神独立性的真人(不是隐士,因为道家黄老派致力于经世致用,比儒家入世更深),真人以自然天性为本,为善不近名,为恶不近刑,不受所处社会环境中虚假善恶观念的影响。可以忍受这个世界加给他们的侮辱和谩骂,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侮辱并不能玷污他们真正的尊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论桓谭的道家思想
下一篇: 道家的房中术理论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