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瀚阳 张帆 刘笑彤 王帅
学术指导:孙广仁教授
脾胃学说乃中医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之论肇自《内经》,发展于仲景,而成于东垣,东垣论述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首推《脾胃论》。从学术渊源上来看,东垣对于脾胃的认识,源自《黄帝内经》及是无疑的。观东垣对脾胃的见解,简言之大约有两方面:一、脾胃为一身之本;二、脾胃为升降之枢。《脾胃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一种看法,就是因为其秉承了《黄帝内经》中广泛采用的河图五行模式,所以说要真正的读懂《脾胃论》、掌握东垣脾胃学说的精髓,其要当在“河图五行”。
1《内经》里的“河图五行”
通过之前多篇文章的梳理与论证,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内经》中存在两种五行模式的混用情况,在《内经》中两种五行模式虽不能说是泾渭分明,但还是可以很轻松的梳理清楚的。一种是我们目前所熟悉的生克五行,其较为偏重时位,特点是五行地位均等平行依次流转,另一种就是我们所说“河图五行”。
1.1《内经》中有太多无法用五行生克解释的内容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有非常充足的依据的,《内经》之中其实有太多与五行相关的内容,其实无法用五行生克来解释,现试举几例子加以印证以上说法:
如: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中的东、南、西、北、中分别配属了木、火、金、水、土,而五行与四时的配属显然存在两种情况,既有以土配季夏者,又有以土配四季末各十八日者。如果说”土王季夏“的四时五行配法,可以与五行生克说联系在一起,那“土王四季说”却几乎与五行生克说毫无关系。
再如:《黄帝内经》提到的太少阴阳四象体质的问题以及《内经》中关于五脏的太少阴阳属性的论述、脾胃至阴、为孤脏的论述,其所用到的五行关系模式用五行生克也无法解释。
再如:《素问·刺禁论》提到的一个五脏关系模式:“如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这也很难以五行生克来解释。
当然《内经》还有很多无法以五行生克说来解释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之所以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内经》在成书之时,其构建中医理论体系尤其是藏象理论时,其是主要就是采用了“河图五行”作为基本框架。
1.2“河图五行”基本内涵
通过诸多文献的梳理,我们已基本搞明白《内经》的河图五行的大致面貌,概括来说河图五行有以下这些特点:一,五行与方位的配属关系:中央配属土,木与东配、火与南配、金与西配、水与北配;二,五行与四时的配属关系:中央土为尊,王四季,也就是说其无专门的季节配属,木与春配、火与夏配、金与秋配、水与冬配;三,五行与四象的配属:这里四象可以是太少阴阳,也可以形象的说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具体来说,木居东为少阳配青龙,火居南为太阳配朱雀,金居西为少阴配白虎,水居北为太阴配玄武,中央土在《内经》被认为是“至阴”;四,在河图五行模式下,五行莫贵于土,可以认为土为其他四行生气之本源,也同时是其他四行运行之枢纽,后人总结为“四象五行皆籍土”,这样就形成了土居中斡旋为生气之本源、气机运行之枢纽的态势。
这样外四行围绕中土,金木交互回环,水火上下交济,具体来说,木自左而升发,金自右而收降,二者龙虎出入、升降相因,水自下而上,火自上而下,二者上下交感水火交济。将五行与人体五脏相配属以后,自然形成了脾胃居中斡旋为后天人体生气之本源、气机运行之枢纽,而肝升于左而肺降于右,肾水上济而心火下温的上下交济态势。
2“脾胃学说”与“河图五行”
通过研究李东垣相关著作,我们可以很明白的看出,东垣将两种五行模式运用于一炉,这一情况与《内经》混用两种五行模式的情况是一脉相承的。如其中《脾胃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中曰:“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土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
东垣虽有较多论述言及“五行生克说”,但在《脾胃论》中主要被用于解释一些病理生理变化,而东垣对于脾胃的根本见解及组方用药的主要思路,更多的是来源于其对《内经》河图五行的的取则与继承。我们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东垣脾胃学说的两大基本观点的主要学术来源,就是《内经》河图五行。
下面我们分而论之:
2.1“脾胃为一身之本”与“河图五行”
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为一身之本,其认为无论内伤或外感发病,皆是由于人体元不足所致。关于“元气”之说,《内经》称为真气、《难经》称为“原气”,即疾病的形成,是由于元气不足所致,而元气之所以不足,是因脾胃损伤所致,这就把疾病的产生直接归咎于脾胃的损伤。如:“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这一观点就是东垣对河图五行模式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因为只有在在河图五行模式下,五行之中土才为其他四行生气之本源,正如《脾胃论·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中曰:“惟土无正行,于四季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这种说法显然就是河图五行模式的典型论述。
由于东垣脾胃学说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源,而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便可以发生,因此在临床处方上首重脾胃,这是东垣脾胃学说的最基本论点。虽然在《脾胃论》中东垣也用用五行生克解说人体生理及辨证处方,这是因为自《内经》始,两次各有所重的五行说,就是混用的。但东垣脾胃为一身之本、重脾胃的基本学术思想,主要来源就是“河图五行”,这是无疑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从“河图五行”的角度去阅读《脾胃论》,要想真正理解东垣学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2.2“脾胃为升降之枢”与“河图五行”
东垣《脾胃论》另一项重要见解就是,脾胃为升降之枢,而这一认识更是直接导源于河图五行模式下的四时五藏系统,此处的四时五藏系统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土无正行而居中,具体来说就是脾胃居中,升降相合而为枢纽,此正如《素问·刺禁论》所言:“如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2.2.1东垣“脾胃为升降枢纽”思想来源于《内经》河图五行
很显然《脾胃论》继承了《内经》的脾胃相合而为枢纽这一认识。如:《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曰;“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可见只有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脾胃受损将出现两种不同的病变,“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东垣认为:一年四季,以春为首,春夏地气升浮而万物生长,并由萌芽而繁茂;秋冬天气沉降而杀藏,万物逐渐凋亡。这一年之气的升降,惟土气居于中央,为之枢纽。而人体精气的升降运动,亦赖脾胃居于其中而主宰,亦为之枢纽。如在这一体系下,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万物由萌芽而繁茂,时至秋冬,则天气沉降而杀藏,万物斯凋落而收藏。这一年之气的升降,惟土气居于中央,为浮沉变化的枢纽。而天人相应,人体内的阴阳升降和自然界的阴阳升降,自然具有同理。脾胃属土,居五脏之中,因而在脏腑精气的升降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身的升降运动,赖脾胃居于其中以为枢纽。可以说是脾胃居中主持着其他四脏的气机升降,甚或者说脾胃居中主持着一身的气机升降。而脾胃学说这一重要思想,同样是导源于《内经》河图五行。
2.2.2东垣“以土为枢”与黄元御“土枢四象”的比较
不过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东垣在升降问题上,特别强调生长和升发的一面。他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阴火才能潜藏。与此相反,若谷气不升,脾气下流,元气即将匮乏和消沉,生机也会受到影响,不能活跃起来,阴火即可因之上冲而为各种病症。因此,东垣在理论上非常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在治疗时喜用升麻、柴胡之类的药,以遂其生升之性。并由此而提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等论点。东垣的这种看法,与后世清朝同样用秉持以脾胃为枢纽的黄元御是有很大不同的,相较而言李东垣偏重脾升,对胃降的方面没有过多关注与论述,黄元御则升脾降胃并重,也可以说黄氏在东垣的基础上进一步平衡了二者、兼顾了二者,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脾胃阴阳相合为枢”的局面,才能真正的明确“己土左旋,戊土右降”。东垣脾胃为枢思想与黄元御“土枢四象”思想,就学术来源来说,都是源自《内经》河图五行,但却有其各自的鲜明特点,我们在学习时,可为互参以加深理解。
相关推荐:读懂黄元御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
3小结
以脾胃为本、为枢的观点,在《内经》中虽有具体的体现,但直到东垣《脾胃论》,才得以将其明确出来。而考察其学术渊源,也确如东垣自言,来自于《黄帝内经》,更确切的说,其学说主要的学术来源就《内经》中的河图五行,可以说河图五行对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也是是一以贯之的。由于河图五行在脾胃学说继承和发展中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我们要想真正的理解《脾胃论》以及脾胃学说,其关键要害就是河图五行。
主要参考文献:
《脾胃论》导读,作者文魁。
《四圣心源》,清黄元御。
读懂黄元御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3/2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华为诉争“河图”商标终审被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