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师曰: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的基本思想是修己安人,首先就是修身之学。修身的首要之处就是要“知止”,知终才有始,这里的“知”有二层内涵,
一是认识论上的“知”,对宇宙天地间事事物物都有认识。二是体验之知、体证之知,庄子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1]的知。“官”,指耳目之官,“神欲行”喻心神自运,而随心所欲。“知”是器官的作用都停止了,只是运用心神的知。
知的关键在“止”,《周易》“止”卦第五十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彖传》)。《庄子. 齐物论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圣矣”。止学,是隋代大儒王通提出的,他的弟子中有不少精英,如唐太宗开国元勋中的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都是他的门生,可见“止学”的功效。
《大学》中的“至善”是儒家终身追求的一个目标。徐爱问“知止而后有定”, “知止”就是知其所止,知至善之地。
“止于至善”,朱熹诠释是“事理当然之极”,在世界上各种事物上求至善;王阳明诠释是“至善是心之体”,是“‘明明德’至精一处”。
到底什么是“至善”呢?中国传统思想秉持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庄子曾说天地与他并生,万物与他为一。《易传》则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些都是“天人合一”世界观的阐释。
在“天人合一”世界观的观照下,《中庸》开篇即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由天所赋予,天赋予人的东西,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性。天赋予动物的东西,是兽性;赋予给植物、世间丰富多彩物质的东西,是物性,都是有天赋的本性。
“善”首先是大自然赋予人的善性。《易传》: “天地之大德曰生。”善的标准在于生,人以生为常,以完成其生为善。生生作为善的标准,是生命的发生、展开、实现与完成,不仅仅是善言、善行,比方说,当他人处于危险困难之中时肯扶危济困,也不仅在于让自己的本性得到充分的彰显、实现,成就其为什么生,至上、至高的意义更在于在成己之生的同时也成人之生。“道并行而不悖,万物并育而不害。”[天、人、万物处于同一个有机生命体中。成己的同时成人, 同生共举谓之“至善”。
善在人、动植物中,但在事事物中求至善是求不到的,即王阳明说的“却是义外也(跑到外面去了)”。天地生生谓之德,德,即仁。至善,也即仁。对于“仁”,儒家论述说了很多,但都没有给它下个定义,这是儒家自身的特色,儒家注重的是在鲜活的生活中体验,而不是教给人一些既定的概念。王阳明说“至善是心之本体”,这也不是给“至善”下定义,而是引导人在日常生活中感通圣人,在自己真切的生命历程中获得“至善”的体验、认知。
参考文献:
[1] 《庄子.养生主》
[2] ]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M]. 长沙: 岳麓书社,2007.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3/25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未/不被证明、唯一指属、自洽循环的话
下一篇: 首次参加跑团聚跑——致敬湘军跑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