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修心最重要的清净

荆十三 2024-05-30 11:20:00

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静无染,即使身处困苦的境界,也不会有众多的烦忧;一个人的心灵若是不安烦乱,即使天天身在深山老林,也是如同身处闹市,不得安宁。真正的清静,不在它方,也并不遥远,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意思是本我原本是清澈透亮的,而被心所打扰,导致本我被遮蔽了;心原本是安静的,却被欲望牵着走,心于是也迷失了。如果能把欲望赶走,心自然就会安静;把心澄静下来,神自然会清澈透亮。

微信图片_20240530112909.png

有两个字特别说明一下,比较好理解。“神”,不是指天上的神仙,而是指本我。本我就是你能成为神仙的那个我。对应的另外一个我,就是小我,小我就是指思维。佛教里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这话并不是说我们现在都是佛了,而是藏在我们身体里的能成为佛的那个佛性能让你成为佛,你具有成为佛的可能,这就叫“具足”,也就是本我。

“心”在古文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心性,我们现代人说心,大都指的这个意思。一个是说思维,因为古代还没有出现“思维”这样特指大脑运作机理的词语,所以都是用心来代替,比如思和想两个字,他们下面都有一个心字,表示是用“心”在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清静先把欲望断了,欲望断了心自然会清,心清了,神自然也就静了,清静就达成了。

人天生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因为受到人心的扰乱,便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因长大起来知识渐开,薰陶渐染,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有了执著之念,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缰之劣马了。

如果能够将所有的私欲杂想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心不妄动,再加上澄清妄念的功夫,元神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去造作勉强,色、声、香、味、触、法所带来的贪、嗔、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之所以做不到的原因,是由于心中的杂念还没有澄清,贪欲没有除尽的缘故啊。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本来无可捉摸,找不到一个可抓住的实体。外观其形,人的形体只是因缘和合的暂时现象,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远观其天下的物,所有的物体同样是气之变幻,不可能永久存留。心,形,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心、形、物都是假相,唯有一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欲所扰,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湛然,形容极清幽的意思。寂,安然清静的意思。如果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个“无”字,然而到此地步,连这“无”字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在,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静。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道其所寂了。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私欲杂念不能再生,这才是真实的清静。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微信图片_20240530112903.png

在清静的状态下,能够顺其自然的应对事物,而不是在妄念妄想中远离真常之道。这样活在真实不虚的境界,率性而行,就符合了人的本性。即便是应于万事,亦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就可以一直这样的清静自适,寂然安乐。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虽如此说,确也毫无所得。只是为了化度众生,才叫做得道。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呢。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当我们向内观照心(思维)时,心没有了对有心的执着;向外感受身体的时候,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达到无我的状态;向世界万物看出去的时候,不是说万物不存在了,而是对万物的分别心没有了。桌子被叫成是桌子,以及当桌子来用,是我们自己对桌子的定义,当这种定义不存在时,桌子也就不存在了。当你不执着、无我、没有分别心时,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空的。

这句话说的是,当你达到心神清静以后,你就会实现以上三种境界。而反过来也是成立的,即当你内观心,没有心时,外观形,没有形时,那么,你同样能实现心神的清静。但是,这么实现的难度更大,修心只有从源头开始修才有成果出来。就像苦行僧,一辈子通过对身体的苦行来实现涅槃,而终究没有成功。佛陀放弃苦修后,在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终究成佛,修行终归是修心。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然著万物,即生贪求;”众生为什么不能得道,是因为有妄想,妄想导致心不能安静;心一旦被惊动,也会惊动本我;本我开始悸动,有了执着和分别心,开始向外追寻意义;当向外追求意义时,就有了贪婪和欲望。

这句话说的重点是妄心,就是妄想。妄想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胡思乱想,我们为什么会妄想?因为大脑在胡思乱想,大脑又为什么会胡思乱想?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大脑的胡思乱想,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大脑的胡思乱想控制了我们,妄想成为一种常态,而没有妄想存在的状态,就是开悟。

要向内求,以求心的平静;当我们内心平静时,我们就不会有欲望,没有了欲望和贪婪,我们就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真!

一味追求拥有财富、名利,迟早会被身外之物所拥有。一味追逐遥不可及的奢望而不珍惜身边幸福,等你恍然大悟之时,就是人生快要结束之日。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幸福来得实实在在,不然,你会被贪婪洗劫一空。

顺境和逆境,好事和坏事,都是成就的助力,都是修行中必须的过程。就像人要有两只脚才能行走,靠一只脚很难。我们总想追求顺境,逃避逆境,顺利了就高兴,有坎坷就难过,这叫动心。其实在修行的道路上,遇到什么都一样。好事坏事,顺境逆境,在哪个境界中都一样,这叫平等。

微信图片_20240423110036.png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

03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这些都是增长烦恼的根源。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性本善,上进之心,人皆有之。然人当有所必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不争,非不进,而是不计较于蝇头小利而失大体,不为眼前利益而失远大,不钻牛角尖而毁于必然。不争,是低调,是远见,是智慧。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争,正是最大程度避开绊脚石的最好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80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