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大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也是把“仁”放在第一位的。
可是在《道德经》中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乍听起来,很难让人接受。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孔圣人,他最看重的就是“仁”,而老子却说“圣人不仁”,这不是跟孔子唱反调吗?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其实,老子说的和孔子说得并不矛盾,“不仁”和“仁”是一不是二,都是一回事。“不仁”也是“仁”,而且是“仁”的最高境界。这样说好像比较难以理解,下面我们仔细分解一下。
先从“刍狗”说起。刍狗,就是用草结扎而成的狗,在古代是一种祭品。古人祭拜天地鬼神,祭拜自己祖先,都会摆上一些供品,表示自己的诚意。开始的时候,是杀一些活的动物来祭祀,但毕竟成本太高,一般人家负担不起,所以后来就改为用草扎成的动物,最主要的是表示自己的诚意,而不在于那个祭品,所以祭品是否贵重,大家也就不计较了。
这个“刍狗”,在没有祭拜之前,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乱动,不能搞脏了。但是在祭拜完之后,就没人把它当成一回事了,随便丢掉就算了。那刍狗的结果怎样呢?就是回归天地之间,任其自生自灭了。
王弼《道德经注》对仁有一个解释“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这里的“仁”不能简单理解成“仁慈、仁德”。道家秉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天地任其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化生而各得其所,进而得出人类社会的治理也是一样的,作为天子、皇帝等治理天下,不能存在任何好恶之心,要顺因自然,不施以人为的干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天下苍生,才能治理好治理天下。
接下来老子又用风箱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比喻天地万物之运行。风箱正因为其虚空,拉动它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气出来。所以人类社会也是一样,要避免“多言数穷”,要时刻“守中”。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敏于事而慎于言。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数穷“的意思,穷就是穷尽,“数穷”事物发展到了极端,没有腾挪的余地。“中”通冲,就是上一章“道冲”的意思,指内心的虚静,守中也就是守住虚静。
下面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常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但这只是人的一厢情愿,上天可没有这个想法。天地可以生发万物,也可以毁灭万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根本没有什么主观意愿的想法。也就是说,上天没想着做好事,也没想着做坏事,就只是做了它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
现在再来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是明心见性的人,是悟道的人,所以圣人是能够体会天地之心的。所以他和天地一样,看起来好像不仁,好像不存在,以百姓为刍狗,让百姓自生自灭,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事实上,圣人做了很多事情,只是他不居功,不自傲,做了就像没做一样。老百姓什么都没有感觉到,就认为圣人好像不管他们一样,实际上是老百姓没有觉察到,并不是圣人没有做事。
《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第五章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思就是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鼓励大家遵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等道德规范,做个安分守己的好老百姓。
而老子的道教思想并不认为上天懂得仁爱,而是对待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不分好人与坏人。谁要是不遵循“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天道,就会受到惩罚,正所谓是“失道者寡助”。反之,顺之者昌,得道者多助。
因此,老子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的心态都是一样的。
如果圣人做了很多事情,让老百姓感觉到了,老百姓都感恩戴德。那圣人就要自我反省了,因为你给大家带来压力了,人家如果不感谢你把,好像人家又不懂得感恩,就有点勉强的意味了,这在老子看来,都是不自然的。
什么是自然呢?杜甫的那首《春夜喜雨》描述得就很形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所以说,“圣人不仁”,就是做了“仁”的事,自己却并不认为是“仁”,别人也感觉不到“仁”,这才是“仁”的最高境界。用大白话讲,就是做好事不留名,把做好事当成分内的事,心中根本就没有“做好事”的概念,别人也没有感觉到他做了好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8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道德经》逐句解读:是以圣人无为,故···
下一篇:
理解《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