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无论是受宠还是受辱都感到很吃惊,重视大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什么叫受宠和受辱都吃惊?因为受宠是卑下的,得宠了会感到惊恐,失宠了也会感到惊恐,这就叫受宠和受辱都吃惊。什么叫重视大祸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之所以有大祸患,就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只有像重视自己的身体那样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只有像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爱惜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宠辱若惊”,我们知道一个成语叫宠辱不惊,大家听说过这样一副对联吧。“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这种意境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古代贤士们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你看陶渊明那种意境:“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在大的变化中,他既不欣喜也不恐惧。应该完的时候就完了,还有什么好考虑的呢?
武汉归元寺有一副对联,已经参透了人生:“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看见事情就做。做了就把它放下。—切事情都会了的,有什么会不了的?慧从觉悟中来,“慧”就是大智慧,觉生于自在。所以学了道,学了佛,你心里就有一种大自在啊,观自在菩萨。“慧生”和“觉生”两个生,生生还是无生,生了又生。我们说《周易》叫生生之谓易,生而又生。生生不息,但是最终还是“无生”,“无生”就是“道”,“道”里面最终是“无”。“有生”和“无生”这都归于大道了。如果给身它加个横批,可以加“见性成佛”。
那么,“宠辱不惊”与“宠辱若惊”是什么关系呢?在我看来是一回事,都是在说“宠”和“辱”是一致的,在“宠”和“辱”面前的心态是一致的。只是这副对联强调在受宠和受辱时要保持同样的淡泊和从容,老子是强调在受宠和受辱时要保持同样的惊慌和恐惧。只有“宠辱若惊”,才能“宠辱不惊”。
“贵大患若身。”“贵”在这里是个动词,意思是重视,“若”是好比,意思是说要重视大的祸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我们人人都很重视自己的身体,要把大的祸患当做身体一样来重视,所以受宠也惊,受辱也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为什么“宠辱若惊”?因为宠和辱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宠辱有四种情况:受宠和失宠,受辱和失辱。其中失宠和受辱时感到惊恐,这好理解,但受宠和失辱时也要感到惊恐则难以理解。老子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看到了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就受宠而言,宠爱你的人总是高高在上,受宠爱的人总是居在下位,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所以老子说“宠为下”,是说受宠从本质上说是卑下的、不公平的,与受辱一样是有损自我尊严和人格完整的,因此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感到惊慌,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你想,人家宠爱你,或者是因为你有可爱之处,或者是因为你有可利用之处,而可爱是一种感情,可利用是一种需要、感情和需要总是短暂的、可变的,一旦变化了,当然就失宠了。当你受宠时,可能享尽荣华富贵,那么失宠时也就有可能大难临头,所以受宠时要惊恐。至于失辱是指洗刷了耻辱,同样也要有恐惧之心,仍然要保持忧患意识。吴王夫差就是在打败了越王勾践,洗清了自己父亲阖闾兵败的耻辱之后,松懈大意,而反遭失败、蒙羞而亡。
老子告诉我们,得到宠爱这份荣耀你会觉得吃惊,失去了你也会觉得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这一章说得非常好,本来就不应该有宠辱,你要受宠干吗、你没受宠就肯定不会受辱,也就是说本来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现在你受辱受宠了,那说明一定是有高低之分了,那就不符合大道。所以你受宠受辱的时候就会惊恐,那怎么样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呢?很简单。没有受宠的感觉。突然中央领导人接见我了,那他就该见我,不觉得受宠。突然得到一个东西,那我就该得到;失去一个东西,那我就该失去,这就完了嘛。得与失是一回事,这就是大道,它是有无相生,宠辱相形的。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重视大的灾祸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啊?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那个大的灾祸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身体,我们现在都很担心自己的身体是不是不好,那就是因为你有身体,要是没有了身体还担心什么呢?所以道家和佛家讲的是一样的,佛家说身体就是一个臭皮囊,身体有没有病有什么关系。后来庄子说“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身体就要像枯木头,心静下来就像死灰一样。到这个时候还怕什么身体好不好。一个人得了癌症,天天害怕,感觉自己不久就离开人世。现在统计大部分癌症病人都是吓死的。有一个人也得了,他觉得他还没有去游山玩水,就去玩,后来回来一检查,好了,不过这是个别情况。心情放松了,反倒好了,你越担心,病越重,所以要无身,无身了还有什么灾祸呢?这与“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讲的不是一个道理吗?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贵”是重视,所以只有像重视自己身体一样来治理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这个“若”是才的意思。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像爱惜自己身体一样治理和爱护天下,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就是不要把自己的身体看成一个私人的东西,把天下和身体看成一回事,爱护天下人就像爱护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这里和前面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前面说你不要太重视自己了,越重视自己越有灾祸,不重视自己的身体,反而没有灾祸。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你把自己的身体和天下看成一回事,这也是一种无私的表现,所以道家是最无私的。正因为他最无私也就能“成其私”,最能保全自己,但是他又是符合大道的,所以也有人说道
家是最自私的。
老子这里提出了“贵身”的思想,是指不要舍本求末,不要去追逐身体以外的宠爱、荣耀、富贵,而是要珍爱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不少人对这一章有误解,因为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很多人以为老子是讲“无身”,而不是讲“贵身”,因而得出老子不讲养生的错误观点。有人甚至认为“身”是一切烦恼和灾祸的根源,误将“身”等同于“肉体”,以为肉体可以灭亡,精神应该摆脱肉体的束缚。其实人身包括精神和肉体两部分,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的,老子的“身”也包括了这两部分。
老子所谓的“无身”偏向于精神方面,是指不要追求荣耀、显赫的东西,不要追求声色犬马之类的物欲享受(第十二章“不为目”),而不是指要轻身、弃身。老子讲的“贵身”是指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偏向于肉体方面,是指要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第十二章“为腹”)。“无身”和“贵身”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无身”,所以“贵身”;正因为“贵身”,所以“无身”。两者所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安逸、恬静,是生命的返璞归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养生啊!
可贵的是,老子进一步把“贵身”、“无身”的思想推广到“贵大患”、“治天下”,这正体现老子“身国一体”的说理方式和以天道明人道、以人道证天道的思维方式。试想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重视的国君,他怎么会珍惜自己的百姓以及天下的人民呢?反之,一个重视自己身体而不追求声色物欲的国君,他怎么会不珍惜自己的人民而去侵略别人、扰乱天下呢?只有这种人,才“若可托天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4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十二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