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虽然处于春季,但是寒冷的天气还会时不时的来访。在传统的养生中,“春捂秋冻”是我们经常听的一个说法。那么我们要如何正确春捂呢?一起来看下这四个指数。
春捂需注意四指数 这么“捂”才健康
古代医学典籍《摄生消息论》指出,春天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寒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但“春捂”也应有度。如果天气热了,还穿着棉衣,就会超过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同样对健康不利。中医专家提出,“春捂”可以参考一些气象指数,能更科学、更便于操作地帮大家把握好“春捂”的度。
1、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2、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3、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面对孩子般变脸的春天,需要随时加减衣服。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4、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中医专家指出,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或高龄老人需要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
这些春捂方法不可信
春寒侵入体内很难排出,所以平时要防寒,但以下这“捂法”不可信。
1、多穿衣服:衣服本身不产生热,它是护住人自身的温度,建议三四件为宜。著名医家孙思邈是长寿之人,他建议初春穿衣服上薄下厚。
2、戴口罩:空气不好和天气冷的时候,有一定防寒效果,但防寒作用较小。另外要注意口罩的厚度和质量,过敏性哮喘的人不能戴毛绒绒的口罩,天冷时出来呼吸下新鲜空气反而能锻炼呼吸系统,不要依赖口罩。
3、喝酒御寒:喝酒后有人觉得阳气生发起来了,身上暖和了,这种暖其实是个假象,酒精让血液循环加快,需要散热,等能量散发出去后就冷了。在室内不外出,可以喝点白酒、黄酒等御寒,同时吃点高热量的食物补充能量。喝酒后别顶着风寒出门,容易让寒气钻了空子。
最后,我们还有多关注一些重点部位,比如老年人初春时节注意保护肚脐,在衣服里面加一个兜兜。再者,我们的脚底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光脚穿鞋会让寒气有机可趁,所以我们要穿好袜子,少露脚踝;穿稍厚的衣服护住肾区,少穿超短外套和低腰裤子。接着,我们还可以通过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艾灸祛寒、排寒。胃脘部凉的艾灸中脘穴。肚脐处是神阙,神阙下有关元和气海,是常见的强壮的穴位;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穴也可以。再者,我们还可以吃一些暖性、热性但不要大热的食物增强体质如鸡汤羊汤,狗肉鹿肉大热不推荐。用点生姜红糖汤、生姜苏叶茶有利于祛寒。比如苏叶能疏风祛风,用苏叶、生姜、红糖煮水饮用可以预防感冒,祛除风邪寒邪。受寒后发烧不明显的可用芦根加生姜熬过后再加点红糖搅一搅饮用。
“春捂秋冻”是没有什么科学道理的。因为春天和秋天的气温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所以没有必要捂着和冻着。
春天,自然温度在上升,但由于房子的热惯性,室内温度跟不上室外温度。这种温差在晴朗的午后是最大的,往往高达3-5℃甚至更高。特别是从温暖的阳光下进入凉爽的室内,老年人和病人一定要加上覆盖春天的衣服,以避免感冒。随着中国同纬度地区春季(秋季)气温上升(下降)最快,一句中国特有的“春捂秋冻”健康谚语诞生了。
与养生要求相对应的是“春捂”。只有这样,阳气才能在夏天不断地生长繁茂。然后,到了秋天,当气温转凉时,天然的阳气就会隐藏起来,人体阳气也会变成会聚状态。只有收得好,才能有明年增长发展的基础。
秋天阴气生而不盛,阳气减而不衰。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体的阳气开始聚集,准备在冬季储存精华。这时,如果一次买太多衣服,会影响阳刚的收敛。它需要一些冷空气的刺激,这不仅有利于皮肤表面的密度和阳气的潜能,而且可以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俗话说“春捂秋冻”,是指秋天来临时气温略有下降,但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这是因为人体由于过早的暖气而没有一步一步的意识到寒冷,这使得人体调节寒冷的能力下降,在寒冷的季节更容易染上疾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秋天不会盲目地增加厚衣服。一般来说,当室外温度早晚降到10℃左右时,“秋冻”就应该结束,否则,不仅会防病,而且容易对身体造成疾病。
随着天气变冷,冬天临近,北方也开始供暖。民间Bai在季节变化时,有很多关于养生的说法。例如,“冬天吃萝卜,夏天吃生姜,医生不开药。”例如,“春季封面秋季冻结”。那么,关于“春秋冻结”有科学的道理吗?春寒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过程。春天气候比较暖和,但很多时候也比较冷,秋天也是冬天的开始。
1
第一,为什么要在春天阻止?
从冬天到春天交替的时候,人们刚来寒冷的冬天,这时气温变化比较大,频繁,所以这个时候人们总是说暖和,冷,所以不能直接换上春天的衣服,要继续穿暖和一些的衣服。这样做并不容易。因为天气的冷暖变化而感冒。气候变化频繁也是人们感冒的重要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春天感冒的人很多。所以春天遮挡也是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气温稍微稳定下来后,逐渐减少衣服,在季节变化时换衣服。
第二,为什么会冷?
也有从夏天到秋天交替气温变化的情况。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暑假还没有完全消失。这个时候太早穿厚衣服可能会很热。这时出汗,再减少衣服,秋风容易吹,出现感冒症状。这也是为什么秋冬交替时很多人感冒的原因。
第三,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春天抵御秋季寒冷是人们通过长期积累获得的经验总结,因此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偶尔会出现特殊情况,所以不能这样说,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温度的变化来决定是否增减衣服。
2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还表示:“风者,百病之始。”因为不刮春风,不刮春风,难得下秋雨,春天皮肤轻薄,容易感冒,所以要做“春覆盖”。春天的防风和防寒,人体也和自然界一样,春天开始恢复,“冬眠”中的皮肤细胞变得活跃,毛孔张开,初春寒流袭来,气温下降时会感到寒冷。如果过早脱下厚衣服,就很难适应是中医强调的养生方式。到了秋瑞季节,就不用忙着加衣服了。到了深秋还可以穿衣服,有意识地使身体结冰。衣服穿得太多,可以避免体热汗、汗蒸发、阴真相消费、阳气泄漏。顺应秋季阴蒂内储存、两期内收获的养生需求。以后气温会逐渐降低,但提前添加衣服会锻炼人体抵御寒冷的功能,加强抵御寒冷的能力,有助于避免感冒等疾病的发生。“秋季冻结”是顺应自然收敛和养生需求的同时预防疾病的好方法。阻止春天和冻结秋天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
3
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虽然是谚语,但可以用科学依据来解释。
我觉得是有科学道理的,春捂秋冻其实内在的道理也就是要给身体一个缓冲期。不管是身体也好,还是在做其他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都是需要一个缓冲期。有一个合理的缓冲期往往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先来说说为什么“春捂”,春天之前是冬天,冬天的时候大家都是裹得严严实实的,大家都是巴不得冬天赶紧过去,这样的话感觉全身上下都会轻松了不少。但是春天嘛,总是会有倒春寒的,这一点我想大家都应该是知道的。如果这时候不注意防寒的话是很容易导致感冒的。每年在倒春寒的时候感冒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工作哦。在者,春天之后就是夏天,如果在春天的时候就穿的很少,那么到了夏天的时候又怎么能够适应的了呢。所以说春天是连接着冬天和夏天的一个过渡的时期。
再来说说“秋冻”吧。老人家经常会对我们说秋天的时候不要捂得太严实,要慢慢的适应夏天,这样的话对身体才会更好。有很多人在冬天的时候经常会皲裂,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秋天的时候捂得严实,导致无法很快的而去适应冬季的寒冷,所以就会发生皮肤皲裂的现象。为了在冬天的时候也能够有个好皮肤,所以秋天的时候不要过分的捂着哦,要适量的冻一冻,才能更好地适应冬天。总得来说“春捂秋冻”还是很有科学依据的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unjiys/1953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二十四节气之春分养生-春分如何养生
下一篇: 春季降火推荐5个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