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五心:内心,外心,重心,垂心,旁心。
一内心,核心动力,在小腹丹田,凝聚小腹,收缩出一个力点,这是内空间核心,简称内心。内心是合出来的,平时不练,力量不凝聚,会很弱。要加强内动,松紧交替,启动力增强,是内功根基。
二外心,外部虚空聚合点。前合后开,外部力道核心在,眉心印堂与檀中穴前的,三尺范围。双臂抱撑,聚合,发力,都在这个空间。这个点,是外空间中心,简称外心。
三重心,人在运动中,重心是活的,未必只在小腹,随腹腔自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重心在腹腔转动,产生了内力涡流。左换髋,则重心偏左。右换髋,则重心偏右。重心是太极拳虚实变化的中心。重心是拳道虚实变化之根本,虚实变化之中心。
重心变化之重要性。各派太极拳都讲“立身中正”,何谓“立身中正”?如何检验“立身中正”否?且看分析,“立身中正”本意为,不前俯,不后仰,不左偏,不右倚之谓也。根据解剖学术语,人身运动之方向以三种轴表示,即矢状轴(前后轴)、额状轴(左右轴)、垂直轴(上下轴)。如图五所示。为拳道叙述方便,乃将各轴分别谓:中轴(垂直轴、上下轴)、纵轴(矢状轴、前后轴)、横轴(额状轴、左右轴)。由图可知,立身中正时人身中轴线和重力线重合。如果人身中轴线和重力线有夹角时,则立身不正。夹角越大,则倾斜越重,否则相反。由此可知,中轴线和重力线平行与重合,决定着立身中正的标准程度。此标准于拳道技击之修炼,养生之修炼用处极大,也为拳家不传之秘。在本书中会经常提到。
从养生讲,人身中轴线乃为之中脉,上从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中经上丹田泥丸,中丹田膻中,下丹田神阙(气海)。中脉乃天人地之精气贯通之脉,元精、元气、元神,三元发生之处,人之生物场、电磁场、意念场之聚散基地也,人身能量之储蓄库也。自古至今,修道之人,无不重视此中脉之修炼。
从技击讲,人身中轴线,通常拳家只讲人身中线或中心线,“守中用中,得其环中”,“守住中线不偏离”,“以中线分开,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不逾其中线”。其实,应守中轴线更为确切。因技击时,敌来之不仅前方,还有后方,左方,右方,或更多之方位,而中轴线能处乱不变,方能处一不变,以一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宗者,中轴也。谓之:守住中轴虚实变,万般变化尽管变,以我不变应万变,不变为无法,万变为有法,不变应万变,无法胜有法。
由上可知,重心变化可谓重要也。此乃从虚实变化之法门入手之缘起,其实更重要的乃为克服重心和重力之阻力,为拳家修炼,增加功力的最重要之基础,不可不明辨也。
重心和重力在修炼功力方面之重要作用。因重心乃为一物体受地心引力之合力点,故而重心从本质上讲,乃为一重力也。重力乃地心引力,按阴阳之理,有引力则有斥力,有重力则有轻力。斥力乃为引力之反,轻力乃为重力之反。拳家修炼拳道,克服引力作用,则必须具备斥力。克服重力之作用,则必须具备其轻力。此斥力与轻力,乃为太极拳道修炼者的内力。内力越大,外表越轻松自然,越轻松自然而内力越大也。故久练太极拳道者,外似轻松无比,实则内力越雄浑。克服重力与引力之过程,乃为增长轻力与斥力,即内力之过程。也谓之太极拳道修炼家之功力矣。
自我重心之控制,谓练知己之功夫。在拳架训练中,为增加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功夫水准。在前进时,重心先不动,即:重力线和中轴线不发生位移。而步先向前探出,增加一腿的悬吊之功力,然后缓慢将前腿脚落地,再将重心随脚而缓慢移之前脚,再将后腿脚缓慢拖带向前靠拢重心向前位移之距离,完成整个身体重心的向前位移。在向后退时,重心先不动,一脚先向后退步,待退至非向后移重心才能稳固时,重心再缓慢向后移至先出之脚之上,然后脚则随重心移过后,缓慢拖带后脚,也为增加悬吊之功力,逐渐使后退之脚撵上前退之脚,使重心完全后移。
在整个行拳过程中,自我会逐渐了解自身重心之变化和功力增长之感受,此谓知己之功夫。自我重心控制范围越大,其功力越大,推手与散手时越能控制自我并能承受对方较大之功力的压迫。学者不可不知也。总之,重力线和中轴线夹角越小,重心变化越快,虚实转换越快,这正如拳论云:“小则灵,大则滞。”技击中越灵敏,便于实战之快速变化。重力线和中轴线夹角越大,重心变化越慢,虚实转换越慢,则下盘之功力增加越大,正是:“先有开扩,后有紧凑。”则正是前期拳架要盘大之原因矣。
四垂心,脊柱垂直时,启动力的中心。具体位置,三四五节腰椎,也是命门所在。磨腰,刹腰,拔腰,都是练脊柱发力。打拳架,就是如何用脊柱,建立动力链的学问。
五旁心,四肢运动重心,在双肘双膝。无论是站桩,单式,功架,中节都要遵循一个原则,稳定。具体到膝关节,要做到三不,不摇,不晃,不压迫。膝关节屈伸灵活,腘窝功能发达,是好的。肘关节,要有沉劲,兼顾扩撑劲,连带斜方肌,背阔肌,形成统一链条,增强后部整力释放。以上五心,是太极功架结构关键。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uantongwushu/584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练太极需要掌握的要领有哪些?
下一篇: 太极拳的平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