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长江天险 (cháng jiāng tiān xiǎn)
简拼 : cjtx
近义词 : 长江天堑、天堑长江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长江为天然的壕沟。形容长江地势险要,不可逾越
出处 :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南阳密迩中原,易以号召四方;又有长江天险,可以固守。”
成语用法 : 作宾语、定语;形容长江
例子 :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以为长江天险不可突破,他们就押这个宝。”
产生年代 : 近代
常用程度 : 常用
长江是拥有天险,但是并非过不去,就如同题目说的,长江这么长总有地方可以通过的吧,即便有人把守,也不可能把整个长江给看住吧。
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人是可以过去的不过没有什么用。
人过去之后等于到了人家的地盘上,你人能有人家多吗?你的辎重粮草怎么办,若是大批量人马渡河就会被人家发现,没等到你的大军渡过去,人家就把附近的人马给调集过来了。
这样偷渡长江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基本上是过去多少人被杀多少人这么一个结果。
似乎,要想成功度过长江,只有把敌人给彻底打败了。他像你屈服了,长江上没有任何人把手了。
因为只有把敌人给打屈服了,这样整个长江就是自己这一方的了,这个时候想要怎么渡河,就可以怎么渡河了。
但是,打败对方谈何容易呀,毕竟长江天险不是浪得虚名的。
我们选两条说一下:
1、偷渡长江的一般都是北方军队,他们对长江的情况环境是不熟悉的。甚至有些人上了船,都会晕船的。
这样在长江上打仗,基本上是不可能胜利的,船行起来晃晃悠悠,打起仗来很多人站不稳,大部分人掉进去就淹死了。
2、长江的守军,从小都是从长江附近长大的,人家对长江沿岸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而且常年在长江上练兵。
这个情况下初来乍到的进攻一方,想要打败长江上的守军, 也是基本上不可能的。
3、要对长江的气象有一定的了解,比如:风向、水流这个都是可以决定着战役的胜利的。水上坐战不比陆地。
说两个历史上发生的真实的事情吧: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号称百万大军攻打东吴,在曹操看来打败东吴也就是弹指之间的事情。当时,孙权只给了周瑜精兵五万,再加上刘备的一些军队,这些人不足十万人。
但是,周瑜自认为自己是可以打胜仗的,原因如下:
1、曹军劳师远征
2、曹军不识水性
3、水边瘟疫常发,不熟知的人短时间内解决不了
4、曹军是进攻方不得民心
5、曹军对长江的环境不熟悉,对气象的变化不熟悉
......
所有曹操的弱点,都是东吴的优点,所以,周瑜觉得自己是可以打胜仗的,这就是东吴水军的自家地盘。
最终的结果我们也都知道了,北方的曹军,他们都是旱鸭子,为了解决在水上打仗可以站起来的这个问题,他们把船绑在了一起,然后,被人家一把火烧了。
曹操大败而归,再也不渡长江了。
所以说守方在熟知水性的基础上,在对长江环境了解上,他们是完全可以做到以一敌十的,进攻的一方即便是在强大,也是很难战胜守军的。
黄天荡战役
北宋灭亡之后,金国名将金兀术带领士兵一路杀到长江,在这里他遇到了韩世忠的守军。金兵一项都是骁勇善战锁相匹敌的,他们以为在长江上遇到韩世忠的军队,也是会锁相匹敌的。
但是,当他们到了船上才知道打仗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时候想要打胜仗,就要靠对水流、天气、风向等等自然条件的了解了。
韩世忠选择在大雾的时候,在顺水的情况下,用小船进攻金兀术的大船。小船的机动性比较好,掉头、进攻、撤退都是很灵活的。
当然了他们也有大川,直接用大船撞击金兀术大小船,因为他们对驾船技术不熟悉,只能被动挨打。
不管是用大船还是小船,金兀术只能是东躲西藏,连连吃败仗!
最终金兀术选择带领残余部队,藏到黄天荡这个小地方不敢出来了,在和韩世忠交手的时候,金兀术了解到韩世忠是他战胜不了的对手。甚至在金兀术看来,他的命肯定要丢在这里了。
因为和韩世忠打仗,他根本就用不上力,这个仗根本没有办法打。
但是,最后金兀术还是逃跑了,他花高价钱收买了熟知当地地理情况的居民,让这些居民带着他从小路逃跑了。
自此之后,金兀术再也不敢到长江这里来了。金兀术这样的名将都不敢轻易进入长江,其它的金兵将领就更不敢了。
所以说在长江打仗是有很多想不到的意外情况会发生的。一般军队想要打过长江是不容易的,长江天险也并非是浪得虚名。
其起汉末三国时,中国每乱世之形,往往相持。而一江者,往往南北一天分界焉。何以过江,更呼历代诸军家“烧脑”。
如晋之十六国,旧统北方,欲乘胜追并苻坚,则曾无江险之虞,自信八十七万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于是众所闻知,江水不绝,八十七万之众,及前秦霸业,尽赔精光于淝水。又同盘算天下“金海陵王”亮,兵六十万,啸聚江畔采石矶,遇血流,命尽而亡。
故事,亦谓之“长江天险”,为中国一公之难。多“今世业余兵好者”,言此亦惑不解,“足险”不假,竟以长者为能处险乎?过江真有此难?
言及此事,首不用历代乱世,各南边部署。但见地名即知三矶之首,今安徽当涂县之采石矶。
至今采石矶犹中流之重也。但于全江论之,则当之无愧喉:汹涌之水西南自上流经采石矶,原宽者陡逼急流,今犹成江心洲矣。即以今人测数,采石矶江流远,涨期皆得每秒二米。古无江心洲,其远弥速。一风微吹万舟阻者,古人论之采石矶也。
是何也?先采石矶殊处,即古江防之中心也。尤于定都南京,但于采石矶屯水陆兵马,不问何处登陆以攻之,其必于取矶之“击”也。故吴之所以败者,皆弃采石矶而自战也。陈武帝亦先取采石矶,定南陈基业,学者陈游益总之曰:“古来江南有事,自取石渡者十之九。”欲南征?先得采矶。
其要事正在于此:取采石何其易也?如前文言采石矶水急地险。名易守难攻。岂患彼千军万马,自当无过,防固金汤。故何患六十万人,而落花流水,虞允文退敌之奇也。太祖元璋争天下早,亦以“取金陵必自采石始”为重。采石矶者,足以负千军之众,江之险也。
若复六朝古都南京,更知江险所在。庇南京者,非特一江也:南都之北,西临大江,北倚覆舟山鸡笼山,东犹有钟山也,南则秦淮河。又有玄武湖、莫愁湖。是山水纵横,包以南京城牢也。即计彼既破江,前阻一道,后为采石矶军所抄,即陷其前后夹击之,则百战虎师赔入矣。
南京非止周险,身后有秦淮,可连通太湖平原及钱塘江川,以保钱粮士马。彼欲持久,困死无益。竟亦乖彻。
且下流阻隔,非孤立也,古之战场,更与荆襄为应。自吴兴,晋衣冠南渡,齐陈南宋,莫不以荆襄平为下流之扞。以学者顾祖禹之容“夫襄阳者,中国有之可以并东南,有焉可为西北也”。故元灭宋之役,惨然者,襄阳之所争也,非但拉锯积年,犹以精侠起世。
若此一来,全条江上,每一战略,皆有重直,而不同防区,尚可呼应。置古科,曰“长江天险”,亦非谓破就破也。即可破也,或有陷腹背受敌之地。故亦不难晓,何中国昔数乱世,或有画江而治南方,岂惮兵财并在绝劣,而可以顽坚数百年。故其荒唐透顶者陈后主,闻隋南征,方得宁静。幸臣孔范更为雷语曰:“江都天堑,古以为限,隔断南北,今隋军中,岂能飞渡?”
实在乱世,此非长翅乃能飞过去。江之险险,亦当道之心也。
但恐如此,史亦一验,便是长江之险,不能当大势之统也。而所关之细,或更可味。譬夫文恬、武嬉之陈后主,谓隋室不能飞,顾眄成擒。而数百年后,大开宋朝脑洞,直造浮梁于采石矶上,奇迹越矶,废政南唐李后主,竟以为儿戏耳。而后亦无一例外沦虏虏,书“问君能愁”者数千古咏。
莫谓南明弘光亡国前夜,当大举南下清军。南明兵乃张清君侧旗号,开江险门户,令清军不血刃过江。朝烂若此,长江天险,将安用之?
何为“垒常内破”,视天险无敌,顾多少王朝“金陵王气黯然”之悲也。其滋味也,可以反复。
在我们中国,有两条有名的河流,一是南方的长江,而是北方的黄河。自古以来,人们都说长江天险,你就比如三国时期的孙权就凭借长江天险建立了吴国。也正是凭借长江天险,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这首先长江水面宽、水量大、水流急,在古代没有先进的架桥技术,没有先进的渡江工具,没有火力强大的炮火下,对于长江两岸来说,要想攻克对方城池势必登天。
要想渡江作战,肯定需要大量的小船古代可没有什么长江大桥。有人会说了,怎么不用大船,那样运送的士兵不是更多吗?这是因为有楼的大船吃水线深,是不能靠近岸边的,会搁浅。而且还是渡江打仗,敌方难道没有任何准备吗?因此如果敌人想要大举进攻,就必须要召集大量的小船。
再者,大规模的登陆只能在少数几个地方才能实现。渡江作战,必须选择在河面宽广的地方,因为河道窄则水流急,小船掌舵困难。而适合一次横渡数千上万人的渡口,长江虽长,也就是那么几个。并且这几个肯定被敌方给牢牢地控制住了。
而黄河就不同了。黄河下游有龙门砥柱之险,不过这个更多的是对运输船只的影响。要攻占黄河两岸,不走水路,两岸平原多的是有路可走。如上说的砥柱,入关不守砥柱,守住函谷或潼关就足够了。还有黄河有季节性的特点,一入冬季,就结冰、断流,这对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起了极大的作用。历代以来,草原民族多次渡过黄河,扫荡中原腹地。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军就是渡过了黄河,攻陷北宋都城汴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87726.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长戟高门
下一篇: 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