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凿穴为居 (záo xué wéi jū)
简拼 : zxwj
近义词 :
反义词 :
感情色彩 : 褒义词
成语结构 : 偏正式
成语解释 : 凿:打孔,挖洞。开凿山洞用作居住的地方。比喻隐士生活
出处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台佟传》:“佟隐于武安山,凿穴为居,采药自业。”
成语用法 :
例子 :
产生年代 : 古代
常用程度 : 生僻
xué
穴
笔划:5
部首:穴 五笔输入法:pwu
穴(aperture;delve;hole;opening;scoop;socket)是神经集中的点
(1)(象形.小篆字形,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本义:土窟窿,地洞)
(2)同本义 [cave;hole]
穴,土室也.――《说文》.按,象嵌空之形,非八字.
出自穴.――《易?需》.注:“阴之路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子?辞过》
(3)又如:洞穴(地洞或山洞);穴人(在洞穴中采钟乳石的人);穴流(洞穴中的水流)
(4)墓穴;埋棺材的坑 [coffin pit;open grave]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王风?大车》
(5)又如:寿穴(生前造的墓穴)
(6)动物的窝 [den]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汉?王粲《七哀诗》
(7)又如:穴巢(鸟兽藏身的窝巢);虎穴;蚁穴
(8)指敌人或奸人盘踞、藏匿的地方 [lair]
上官欲察州里之豪,不能不假耳目,而奸人常为之穴.――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9)又如:穴群(谓聚众盘踞);穴巢(喻敌人或匪徒盘踞、活动的场所)
(10)地道 [tunnel]
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墨子》
(11)又如:穴土(挖地道);穴师(挖地道的士兵);穴地(挖地道)
(12)水道 [water course]
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文选》
(13)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也叫穴道、穴位.
xué
(1)穴居;穴藏 [live in caves]
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左传》
(2)又如:穴居野处(形容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态);穴处(居住山洞);穴保(穴居裸体)
(3)挖凿;洞穿 [dig]
穴土而入.――《墨子?备穴》
(4)如:穴矛(开凿地道的工具);穴垣(在墙上挖洞);穴胃(穿通胃壁);穴室枢户(穿室破户)
穴播xuébō[hill-drop;bunch planting] 根据要求的间隔距离按穴种植
穴道xuédào[acupoint] 穴位
穴居xuéjū[live in caves] 居住在洞穴里
穴居人xuéjūrén[cave dweller] 指史前历史阶段居住在洞穴中的人,其遗迹和用具发现于古代洞穴中
穴居野处xuéjū-yěchǔ[troglodytic life style;live in caves and inhabit the wilderness] 指人类没有房屋以前的生活状态
穴施xuéshī[apply manure in small holes near the plants] 一种施肥方法.亦称“点施”.将基肥放入按行距和株距挖的坑内;再将追肥施在离作物根两三寸远的地方挖的小坑内
穴头xuétóu[promoter] 江湖艺人术语.或作“踅头”.旧时指江湖艺人走穴的组织者和经纪人
穴位xuéwèi[acupoint;acupuncture point] 俗称“穴道”.中医指人体上可以进行针灸牟课?
穴窝xuéwō[sitzmark] 滑雪者向后跌倒在雪地上留下的浅坑
穴隙xuéxì[hole] 孔穴
穴植xuézhí[plant (trees) in small holes] 挖坑栽植苗木
穴
xué ㄒㄩㄝˊ
(1)洞,窟窿:..居.隙.龙潭虎~.
(2)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位.
(3)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的(指地主或班主)..头.
(4)姓.
笔画数:5,部首:穴,笔顺编号:44534
郑码:WO,U:7A74,GBK:D1A8
纵横码:38
五笔86&98:PWU 仓颉:JC
四角号码:308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A74
aperture;delve;hole;opening;scoop;socket;
――――――――――――――――――――――――――
①指人体的穴位.《素问?气穴论》:“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
②古人居住的穴室.《灵枢?贼风》:“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空穴之中.”
③量词.指穴位数目.《素问?气穴论》:“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
④穿.《外科大成》卷一:“夫用针者,譬之救火,火在屋下,必穴其顶.”
1. 文言文孔旻仁慈的翻译 原文
淮南孔旻①,隐居笃行②,终身不仕,美节甚高。尝有窃其园中竹,旻愍③其涉水冰寒,为架一小桥渡之。推此则其爱人可知。然余闻之,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妻死而不辍④鼓可也,为其死而鼓之,则不若不鼓之愈也。犹邴原⑤耕而得金,掷之墙外,不若管宁不视之俞也。
注释
①孔旻(mín):字宁极。据王安石《孔处士墓志铭》,孔旻隐居汝州(今河南临汝),他待人宽厚,即使对奴仆也不忍心加重语气说话,粮食、衣物、田地有多余时,就赠送给乡里人,向他借贷而不能归还的,他也不加追问。
②笃行:行为惇厚。笃:忠诚,厚道,坚定。
③愍(mǐn):同“悯”,哀怜,怜悯。
④辍:中止,停止。
⑤邴(bǐnɡ)原:人名,字根矩,又称邴君,东汉北海人,与华歆、管宁齐名,时称三人为一龙,以年龄排序,“谓歆为龙头,宁为龙腹,原为龙尾”。《世说新语》中载有三人事迹,如《德行》篇中有“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无异,华捉而掷去之”,以此认为华歆的德行不及管宁。据此,“得金捉而掷之”的应该是华歆,而不是邴原。但在这条笔记里,沈括将“得金捉而掷之”一事记在了邴原账上,不知所本为何,也许是因为事近而误吧!
译文
淮南的孔旻隐居汝州,为人惇厚仁慈,终身不愿做官,节操美好而高洁。曾有人去偷他家园子里的竹子,孔旻怜悯偷竹子的人要涉水来去太冷了,就架起一座小桥让其顺利通过。由此可以推知孔旻的仁爱之心。不过我听说,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敲起盆子唱起歌来。妻子死了而不中止敲盆子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因为妻子死了而敲,反而不如不敲的好。就像邴原耕地时看到一块金子,捡起来以后再扔出墙外,反倒不如管宁那样看都不看的好。
2. 文言文 孔牧三事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
《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
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
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
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
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
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
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
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译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
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
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
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乡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强拉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比; 27闻:名声 28.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的特异之处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以……为利。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拜访 38.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3. 孔僖文言文翻译 孔僖字仲和,鲁国鲁人。曾祖父孔子建,年轻时游学长安,与崔篆友好。崔篆出仕王莽任建新大尹时,曾经劝孔子建出仕。子建回答他说“:我有做布衣老百姓的心愿,您有做官的志气,各人听从各人的所爱,不是很好吗?我们所走的道路,既然不同,请从此别。”就回去了,死在家里。
孔僖与崔篆的孙子崔骃是好朋友,同游太学,学习《春秋》。因读吴王夫差的时事,孔僖废书叹息说:“如此,这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崔骃说:“是的。从前孝武皇帝做天子时,年纪轻轻的,才十八岁,崇信圣人之道,以先王为学习的榜样,五六年的时间,号称胜过文帝、景帝的恭俭。到后来任意而行,忘记了自己以前的好处。”孔僖道: “书传上这样的事情多着呢!”邻房生梁郁附和着道:“这样,武帝也是狗吗?”孔僖、崔骃默然不做声。梁郁发怒恨他们,暗地里上书告崔骃、孔僖诽谤先帝,讥讽当世。朝廷把这件事交管事人处理,崔骃去狱吏受审讯。孔僖看到逮捕他的人快来了,害怕被诛,于是上书肃宗申诉:“臣愚见,认为凡是称为诽谤的,是说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捏造诬蔑而已。至于孝武皇帝,政治的好与坏,在汉史上写得明明白白,有如日月。这是叫做直说书传实事,不算捏造。皇帝为善,天下的善就都归于他,皇帝不为善,天下的恶也都会集在他那里,这都有原因的,不可以责于人呢。并且皇上即位以来,政治没有什么过失,德泽及于百姓的却很多,天下的人都是知道的,我等为什么要讥刺他呢?假使非议的是事实,那就应该坚决悔过改正;若是说得不适合,也应当宽容,又为什么要加罪他呀?我等受戮,死就死了,但天下的人,一定会改变过去对皇上的看法,从这件事观察皇上的用心。自今以后,如果看到不可的事,就绝对不会再说了啊。我之所以不吝惜死,还敢于毫无顾虑地这样说,真正是为皇上爱惜这天下大业。皇上如果不爱惜,那我有什么办法呢?齐桓公亲自揭露他先君的过错,以启发管仲,然后全体臣子得以尽心为国。现在皇上居然想为远在十世的武帝隐瞒事实,难道不是与桓公大相径庭吗?我恐怕官吏猝然陷害我,令我含恨蒙受冤屈,不能申诉,使后世议论的人随便以皇上作比较,难道可以再使子孙补救遮掩吗?我恭谨地去朝廷等待重诛。”帝本来也无加罪孔僖等人的意思,奏书送上去,马上下诏不问罪,授孔僖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春,帝巡视东方,回来时经过鲁,去阙里,用牛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奏黄帝、尧、舜、禹、汤、周六代的音乐,命令儒者讲《论语》。孔僖因向皇上道谢。帝说:“今天的大会,难道不是对于您孔氏一种光荣吗?”孔僖回答道:“我听说贤明的圣主,没有不尊师重道的。现在皇上作为天子,亲自到我们这里,这是崇敬致礼老师,使圣德增辉。至于说到光荣,是不敢承当的。”帝大笑说:“不是圣人的子孙,哪里说得这样好的话啊!”就授孔僖郎中。
这年冬天,授临晋令,崔骃用《家林》占卜,说不吉利,阻止孔僖道: “你为什么不辞官呢?”孔僖说:“学习不为个人,出仕不选择什么样的官才做,凶吉在于自己,难道是由占卜决定的吗?”做了三年临晋县令,死在任上,遗嘱就地埋葬。
4. 关于孔子的文言文 只有《论语》吧!【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注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
5. 文言文穴的意思 穴
名词义:
1、象形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本义:土窟窿;地洞。
穴,土室也。——《说文》。按,象嵌空之形,非八字。
出自穴。——《易·需》。注:“阴之路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子·辞过》
2、墓穴;埋棺材的坑。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王风·大车》
3、动物的窝。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汉· 王粲《七哀诗》
4、指敌人或奸人盘据、藏匿的地方。
上官欲察州里之豪,不能不假耳目,而奸人常为之穴。——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5、地道。
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墨子》
6、水道。
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文选》
7、中医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稍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如穴道;穴位。
动词义:
1、穴居;穴藏。
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左传》
2、挖凿;洞穿。
穴土而入。——《墨子·备穴》
穴 拼 音xué?部 首 穴 笔 画 5 五 行 水 五 笔 PWU[穴]基本解释1.洞,窟窿 :孔~。石~。~居。~隙。龙潭虎~。
2.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 :~位。
3.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 :掌~的(指地主或班主)。走~。~头。
4.姓。
[穴]详细解释 〈名〉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是“宀”表覆盖物;下面两边表示洞孔。本义:土窟窿地洞)
同本义
穴土室也。——《说文》。按象嵌空之形非八字。
出自穴。——《易·需》。注:“阴之路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墨子·辞过》
又如:洞穴(地洞或山洞);穴人(在洞穴中采钟乳石的人);穴流(洞穴中的水流)
墓穴;埋棺材的坑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诗·王风·大车》
又如:寿穴(生前造的墓穴)
动物的窝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汉· 王粲《七哀诗》
又如:穴巢(鸟兽藏身的窝巢);虎穴;蚁穴
指敌人或奸人盘据、藏匿的地方
上官欲察州里之豪不能不假耳目而奸人常为之穴。——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又如:穴群(谓聚众盘据);穴巢(喻敌人或匪徒盘据、活动的场所)
地道
审知穴之所在凿穴迎之。——《墨子》
又如:穴土(挖地道);穴师(挖地道的士兵);穴地(挖地道)
水道
江河既导万穴俱流。——《文选》
中医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稍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 。如:穴道;穴位
〈动〉
穴居;穴藏
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左传》
又如:穴居野处(形容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态);穴处(居住山洞);穴保(穴居裸体)
挖凿;洞穿
穴土而入。——《墨子·备穴》
又如:穴矛(开凿地道的工具);穴垣(在墙上挖洞);穴胃(穿通胃壁);穴室枢户(穿室破户)
[穴]百科解释穴:1、洞,窟窿;2、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3、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 更多→ 穴
[穴]英文翻译hole
[穴]为谜底的谜语1.穷无力(打一字)
[穴]组词洞穴 穴位 巢穴 穴居 蚁穴 寿穴 穴头 虎穴 走穴 孔穴 耳穴 墓穴 窟穴 穴道 更多穴组词 [穴]相关搜寻穴道 穴居人 穴果 穴居 穴音 穴的字 穴巾 穴瓜 穴头 穴居野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engyu/103698.html,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凿破浑沌
下一篇: 凿楹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