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茶人的泡茶方式,饮茶始于西汉,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撮泡法四种烹饮方法。
1.煮茶法
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陆羽《茶经·五之煮》就记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2.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团饼茶经过灸、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锅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具体过程就是:当锅内的水煮到出现鱼眼大的气泡,并微有沸水声时,是第“一沸”,这时要根据水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尝尝水的味道。
当水煮到锅的边缘出现连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时候,是“二沸”,这时需舀出一瓢开水,用竹夹在水中搅动使之形成水涡,再用量茶小勺取适量的茶末投入水涡中心。待水面波浪翻滚时,是“三沸”,这时将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锅内,使开水停止沸腾。此时,锅内茶汤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饽,但需及时将茶沫上形成的一层黑水膜去掉,因为它会影响茶汤的味道。然后再将茶汤均匀地舀入三个或者是五个茶盏中,而每盏的茶沫要均匀,陆羽认为茶汤的精华就是这茶汤上面的沫饽。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与煮茶法不同之处: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时投入“茶末”煮。
3.点茶法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将团饼炙、碾、罗,以及侯汤、点茶等一整套规范的程序。区别与煎茶之处在于,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时投茶煮,而是将茶末适量入盏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煮水瓶)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现是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宋代点茶时强调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冲点出茶的色、香、味。宋代点茶,煮水改用肚圆颈细高的汤瓶,因为很难用眼辨认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声音来判断煮水。
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茶盏、点茶(调膏、击拂)。
4.撮泡法
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饮茶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末茶点饮法,即撮泡法。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中,以沸水冲泡,再分酾到茶盏(瓯、杯)中饮用。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点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
明代泡茶法的特点:
1,明朝的饮茶步骤简单了,但文人雅士对饮茶环境的追求更高了,他们追求清幽之处,几个人约为茶会,茶会大多在山水林木之间,远离尘俗的纷扰。明朝茶会追求的是一种隐逸之风,不同于宋代的茶宴之风。茶会参与人数不会太多,要么一人独啜,要么是三两好友,很少有宋代茶宴的热闹。陈继儒的“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道出了明人饮茶的情趣。
2,明朝茶人总结出饮茶用水的标准,即:清、活、甘、洌、轻。清是水质清澈,活是活水,甘是水质甘甜,洌是水有清凉之感,轻是水质轻盈,古人认为天上的水最轻,如:雨水、雪水、露水、冰雹等,称为“天水”或“无根水”,天水泡茶备受古人推崇。和天水对应的是地水,即地表水,如:泉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等。这一点在《红楼梦》中,妙玉和宝黛一起饮茶时也有介绍。当然天水泡茶放在现在就非常不合时宜了
3,明朝的散茶种类繁多,有虎丘、罗岕、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大盘、日铸等,这些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茶类,其中以武夷茶最为著名。总体来看,明朝的饮茶方法以及茶叶种类,和我们现在区别不大,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喝茶习惯基本源于明朝。
茶最早是作为羹饮,一直到唐代,烹茶都是人们采用的主要饮用方法。“烹茶”较泡茶来说更为费时和繁琐,也更为讲究,“烹茶”在古代分为:宫廷煮茶、禅茶、雅士煮茶和平民煮茶,尤其是雅士煮茶更是留下不少佳句。
茶圣陆羽就总结了一套非常详细的烹茶方法。
(1)煮茶前先烤茶:烤茶要讲究远近、茶色和时间长度,以保证饼茶香高味正。
(2)碾茶要适度:在烘干饼茶冷却后,将其敲成小块,再倒入碾钵碾碎,用箩筛选出粗细适中的茶颗粒,这样煮出的茶汤清明,茶味纯正,不会生苦涩味。
(3)煮茶掌握好火候,协调好茶、水、盐比例:最重要的是煮茶时要掌握好火候,协调好茶、水、盐三者用量的比例关系。
扩展资料
在唐代之前都没有较为规范和成型的制茶技术和方法,所以茶叶还是以鲜叶作为类似蔬菜一样的食物出现,而从唐代开始制茶技术得以较大程度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工艺上也越来越繁复精细,出现了干茶。
制茶工艺技术的深度化、精细化发展,自然也就使得烹茶方式也变得精细化,茶叶由之前蔬菜羹汤变为饮料,
或者更为准确的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茶叶由烹饪的菜肴,变成了煮饮的饮品。唐代逐渐精细化的煮茶法,开始讲究饮茶技艺,注重饮茶情趣,陆羽更提出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才能品出茶叶真味。
-烹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72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汉魏南北朝时期以前没有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