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汉魏南北朝时期以前没有茶道

品茶 2023-05-03 02:39:22

汉魏南北朝时期以前没有茶道

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以前,人们是嚼茶或用茶泡水喝,方法简单,还没有形成茶道。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肯定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从这个茶的传说来看,最初的先民与茶发生联系,是用于解毒的,最初的茶是作为一种药物被先民们认识的。可见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先祖已经懂得了茶的医药功能,已经开始用茶除毒了。

经过大约2000年的历史沧桑,到了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在巴蜀地区茶叶已经从野生变为人工栽培。据晋代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时巴蜀的部落酋长已经将茶叶和当地产的蜜橘作为贡品向周武王进贡,可见茶已成为珍稀物品,受到人们的重视。

到了西汉时期,巴蜀人把茶叶的新鲜芽叶烹煮成汤饮用。当时茶叶的加工很粗糙,烹饮也较简单,人们根据熬制汤药的办法煮茶或者沿用煮粥的方法煮茶,因而对煮好的茶有“茗粥”的称呼。煮茶时,将茶和水放在锅里,用炉火煎煮。煮沸后加入些食盐、生姜、花椒、桂花、薄荷等,为调饮,也有不加任何作料的为清饮。当时调饮是煮茶法的主要方式,煮好的茶汤,用勺子盛在碗里饮用。到中唐以后,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便不再直接取用鲜叶煮饮茶。

汉宣帝刘询时期,王褒写了篇《童约赋》,文中就谈到他从杨惠家中买了一个仆役,要求这个仆役除了做饭菜之外,还要“烹荼”和去“武阳买荼”等事务。由此不难看出,到了西汉时期,茶叶已经作为商品开始销售,人们已不是随便采摘茶叶泡水喝,而是要用火煎烹,人们学会了煮茶。这反映出饮茶已经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自东汉末年,局势混乱,群雄并起,形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局面。吴蜀两国都处于茶乡,历史上吴王孙皓“以茶代酒”及诸葛亮邀请羌氐族首领品茶议事的故事,都说明饮茶已经不单纯是为了治病和解渴,而是成为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

到了司马睿在建业建立东晋后,《晋书》曾有东晋宰相谢安用茶果招待客人,荆州刺史桓温用茶果宴请宾客的记载。这就意味着饮茶已经成为一种宴’请宾客的礼仪,不同于一般的解渴喝茶了。

南北朝时期,南朝处于茶叶产地,饮茶已成为上至权贵、下到平民的一种生活嗜好与习惯,如同每日三餐那样习以为常。北魏的孝文帝对汉人实行怀柔政策,吸引了一些汉人投奔。有一个叫王肃的儒者,从南方来投奔北魏。孝文帝在招待他的宴会上问他:“羊肉和鱼羹,茗饮(茶)和酪浆(牛奶),哪种最可口?”王肃回答说:“羊为陆地之最,鱼是水族之长。羊可比为春秋时的齐、鲁大国,鱼可比为邾、莒小国,唯茗就不能作为酪的奴隶了。”这个故事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南方邾、莒小国,唯茗就不能作为酪的奴隶了。”这个故事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南方人喜欢饮茶,并不认为牛奶比茶好喝,二是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已经用茶招待宾客了。

茶文化形成在哪个朝代,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中国的茶文化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兴起,不过正真的大发展还是到了唐朝,那个时候茶道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茶圣陆羽的《茶经》也随着盛行,《茶经》系统的讲述了唐以前茶道的发展,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新的茶道精神,并把佛,儒道三教融入饮茶中,创造了茶道精神。这就是大兴的标准。

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是什么?

茶文化的起源及发展:

有历史记载的茶文化发展情况始于魏晋。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已经形成,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以夸豪斗富为荣,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养廉”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

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们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具有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中国茶文化初见端倪。

发展:

在汉代人们开始逐渐形成一条规范而复杂的饮茶流程。汉代人喝茶,先把茶做成类似于普洱茶饼的饼状,然后将茶饼放在火上烤脆。紧接着将茶饼在陶器里边捣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葱姜等调味品。这一独特的喝茶习俗一直沿用到唐朝。

到了唐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开始走向兴盛。唐朝陆羽所著《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加之此时佛教、禅茶一味价值观的盛行也加速了茶文化的繁荣。

宋朝是一个中国茶文化发展集大成的时代,也是这个时代另外一种茶——茶膏也逐渐在皇家盛行。茶膏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宋朝茶膏成为了皇家贡品,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里甚至还详细记述了茶膏的制作方法。茶膏用水直接冲服的喝茶方式也比宋代其它茶叶简单了很多。

到了明朝由于发酵工艺的发明,人们开始喝上红茶、黑茶,茶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清朝茶楼开始广泛兴起,茶开始真正成为了一种“国民饮品”。清朝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专设御茶房用玉山泉水和梨花木为碳经过72天186道工序制作茶膏,为茶文化的繁盛添上了秀丽的一笔。

中国茶文化的知识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

茶精神(茶道精神)

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

中国的茶文化和历史,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历史好的给我简单介绍下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日本茶道是于我国唐代传入日本,而现在提起茶道,人们却只知日本茶道,不禁使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以弘扬中华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呼吁:
中国人喝中国茶,发扬传统文化,再造民族雄风 !
我国是茶的故乡,悠悠五千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从而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从此,茶从我国西南莽莽原始森林中走向世界。
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世界第一部茶叶著作——《茶经》,就是出自我国唐代陆羽之手
龙井茶: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碧螺春: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毛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桃花溪,为宋代贡茶。
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其冲泡后,三起三落,雀舌含珠,刀丛林立,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又名祁门香。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齐云山,外形似瓜子,色绿香高,味鲜甘美,很具特色的片形茶。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布衣族的都匀山区,诗云:“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公关灵”。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武夷山。99岩,岩岩有茶,一岩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肉桂”、“水金龟”。
铁观音: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乌龙茶之上品
“中国茶史”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茶神陆羽有著《茶经》一书。《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关于茶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慎勿的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望采纳!!!

茶文化的演变

在中国50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无数璀璨文明的随之产生,又随之消失,而茶文化不仅没有被人忘记,反而越发蓬勃生机,更是走向世界。那么茶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呢?接下来就让茶能成事带领大家从历史中学习茶文化知识吧!

一、茶文化的来源

文化:文化一词源自我们的“大道之源”《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二、茶字演变

1.茶在古时称:

荼:出自《荀子·大略》,原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古同“涂”。

槚:来源于唐·陆羽《茶经》,指楸树或茶树。

荈(chuǎn):出自《尔雅》。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蔎(sh):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也是茶的别称。

茗:《说文解字》时补:茶之嫩芽也。从草名声,以茗专指茶芽

2.唐代陆羽《茶经》真正统一使用茶字,沿用千年至今。

3.茶:人在草木间、茶字象征长寿,把108岁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4.茶是人木之和: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芽叶,经过不同的工艺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5.茶道的定义是没有定义的,因人而异。作为茶文化金字塔的最顶端,道,首先是走出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茶道,它一直在变,也一直未变。

6.与茶相关的字

a.和、静、怡、真(林治)

和:坚实的思想核心,是儒佛道共通的哲学理念

静:必经的修习之道

怡:怡悦的心灵享受,怡目乐口、怡心乐意、怡神乐志

真:茶道的终极追求,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b.清、敬、怡、真(台湾)

c.和、敬、清、寂(日本)

d.和、敬、俭、真(韩国)

三、中国的两种茶

中国有2种茶,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中国的茶可高可低、可雅可俗,雅的是:内心所求。俗的是:民间之食。而正是这雅俗,至今千年,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传承不朽。它博大而宽广,是物质和精神的代表。

四、中国茶简史

1、传说时期

三皇五帝时代(公元2000年前)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者,茶也。这是我们关于茶的最早的传说。

2、形成时期

汉魏晋南北朝

a.殷周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曾有如下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伫、鱼、盐、钢、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b.西汉(公元前200年)

①西汉辞赋家王褒,在他写的一份劳工契约《憧约》中,规定佣人要“武阳买茶”、“烹荼尽具”。武阳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彭山县,当时已是一个颇有规模的茶叶集散地。

②《四川县志》荼祖吴理真,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种植茶树的人。

c.三国(公元200年)

《吴志.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浩初礼异,密赐荈代酒。

d.晋代南北朝后(公元400年)

张楫在《广雅》中描绘说:“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于苇之。这是正式有文字记载饮茶已不再将新鲜茶叶或嫩梢煮作羹饮,而是进入制茶饮茶新的时代。②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浦而已。”以茶养廉也标志着中国茶文代的起源。

3、兴盛时期

唐代公元600-900年

茶始有字-在中唐时期,“茶”字开始广泛地使用

茶始作书-陆羽著的《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是茶文化绝对经典

茶始销边-唐朝的茶叶生产充裕,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同时,南方的茶叶产区以各种途径把茶叶远销边疆。

茶税-茶叶开始作为全国的一种社会经济,除其具有的商品性内容以外,主要反映在茶税的课征上。

对当时生活的影响

a.饮茶之风大盛,宫廷盛行,民间效仿,文人热衷,达到了“"比屋皆饮”、“投钱取饮”的程度。唐代佛教兴盛,禅茶一味。僧人打坐与茶解乏益神的功效的完美结合。

b.文成公主嫁藏,带去了茶叶和饮茶的习俗,使茶与佛教和藏族同胞的生活进一步融合。西藏喇嘛寺中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茶盛会,饮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c.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4、鼎盛时期

宋代公元900-1300年

a.贡茶与仕途:皇室十分重视贡茶的质量,且贡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地方官的仕途不仅提高了制茶的水平,更延伸出了特色的“斗茶”。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茶叶种植面积比唐代扩大2~3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b.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著名茶人。蔡襄的《茶录》就是专门为仁宗皇帝了解贡荼及其品尝煮饮技巧而写的一部专著。宋徽宗以一种荼叶专家的姿态撰写《大观荼论》

c.精细化茶品之龙团凤饼: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

5、成熟时期

元明清公元1300-1644年

a.元代是茶叶的过渡区,明朝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中国茶》、《航海与旅行记》16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

b.制茶工艺的改变

明太祖朱元璋:废团兴散、改造芽茶,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发展。黄茶、黑茶、红茶也相继出现。

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c.茶方式的改变—冲泡法

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代文人认为,唐宋人的团茶碾末煮饮,有损荼的真味,茶饮应着重于香、味、色的完美统一。

d.清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白茶、花茶、青茶相继完善。

e.鸦片战争-茶叶战争

中国荼叶最早由荷兰传到欧洲,荷兰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势力以及优良的港口优势,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英国政府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曾4度对荷兰发起战争,最后英国垄断了海外贸易。

5、成熟时期

元明清公元1644-1912年

一部《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丰富多彩,其内容涵盖茶的类型,品茶要素、茶礼茶俗、茶诗茶联。譬如:林黛玉初进贾府、栊翠庵品茶、王熙凤送茶、贾宝玉侍童。
6、衰落时期

民国1912-1949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多次国共内战、以及抗日战争,民不聊生,致使茶叶的发展有所停滞,中国茶叶进入衰落时期。
7、复兴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

a.1950年-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阶段。

b.2013年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牢牢稳居世界首位。陈橼教授(1908-1999):1979年撰写了《茶叶的分类理论与实践》,依据加工工艺、发酵程度、品质不同等系统地将茶叶分为六大类。至此,茶叶的分类才正式完善。

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漫入骨子里,尤其是茶文化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现在的茶道,只要茶文化在,茶道便会永远的传承下去,茶能成事,好茶相伴,成事而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72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