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顾名思义就是饮茶之道,随着茶的芳香在潜移默化中融人大众的生活,简单的饮茶活动也开始有了精神境界。有时候,人们品的不是茶,而是人间百态,是喝茶时候的心情。在忙碌的工作结束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家中,没有喧嚣、没有烦扰,坐在窗边,静静地品茶,不必说话也不必深思,哪怕只是发发呆也好.--.茶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心灵上的洗涤,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才饱受世人欢迎,成为风靡全球的非酒精类饮料。
不同的人对于茶道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有人将其拆分为“茶”与“道”两部分。茶就是用叶制成的饮品,而“道”则多少带有一些神秘色彩。老子在传世著作《道德经》中曾经写道:“道可道,非常道。”这种对“道”的玄妙解释又为“道”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当中,“道”是一种虚幻而又真实的存在,是万事万物都遵守的规则,周身弥漫着平和虚静的道气与茶紧密联系在一起,茶文化也便由此诞生。
在吴觉农先生看来,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是将茶看作“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抑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小小的饮品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独到的文化,其与社会、伦理等是分不开的。饮茶只是一种简单的日常活动,但茶道却将其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精神内涵。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茶似乎总是与名人雅士,与道德修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茶道是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的重要工具。庄晚芳先生曾将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结为“廉、美、和、敬”四个字,即“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透过庄先生对茶道的诠释,我们不难看出茶道中所包含的礼法以及教化内容。
千万不要小看茶道,尽管只是饮茶之道,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却是包罗万象:茶艺、茶礼、茶情、茶理、茶德、茶学说、茶道引导,人们将其称为“七艺”。茶道精神的内涵也是相当丰富的,但始终以“和”为核心,注重在引导个人享受美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自我品德修养的完善,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和谐安乐之道,“和”为心,“七艺”为辅,因此有学者将中国的茶道理论概括为“七艺一心”。中国茶道之美,美在虚静。那么何为“虚静”呢?
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溯源茶文化的本源,早在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之时,诸子百家就已经有了“虚静”之说。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实际上这种对“虚静”之美的追求主要是源自于道家的审美学说,在道家眼中,在老子以及庄子的学说当中,虚无才是这个世界的本真,混沌才是整个宇宙的常态,所以他们将生死、凡俗置之度外,并极力从虚空当中体味人性以及万物。我们所熟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对“虚无”的最好诠释。
天地本是从虚无当中而来,万物也是由虚无而生。在这种思想体系当中,审美理念自然也就偏好于“虚无”与“静止”,实际上,“虚”与“静”二字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虚是静之源,静是虚的具体展现,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虚就没有静,没有静也就没有追求“虚静”之美的中国茶文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茶道”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封氏闻见记》一书中有云:“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由此不难判断,到了唐朝,茶道已经在社会的上流阶层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和一种社会风尚。那么“茶道”的创始人是谁,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呢?
《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业化著作,作为著书之人,陆羽也被后人尊称为“茶圣”。而茶道的创始者自然是这位茶圣。茶有好坏之分,制作工艺也是各有不同,但所谓“熟能生巧”,品过的茶多了自然也就能品出其中的意境与况味,“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越是味醇韵雅的上品茶叶,越是生长在艰难之境中,而这种生发于艰苦的叶子才能炒制出不一样的醇香。
茶道中的“虚静”之美,看似十分玄奥,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品茶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来自于外物之苦,而茶道所谓的“虚静”之美,简单来说,就是在品茗之前,将堆积在心灵空间中的垃圾全部清除,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走人茶的审美意境中,在清静中领略茶的色泽、香气和苦中带香的独特味道。
一个心浮气躁的人,根本无法领略到茶道中的美妙。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急功近利的追求,在现代都市当中,人们的心灵垃圾正在史无前例地呈几何倍数增加,此情此景,茶道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心灵救赎手段。在忙碌的间歇,泡上一杯茶,在喧嚣和名利场中,暂时放下那些俗世的纷纷扰扰,体会品茗一刻的宁静与安详,对于忙碌的职场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茶,初是药,后成饮物,作为高雅的趣味。
8世纪茶在中国进入诗意的领域,15世纪日本茶道集美学、宗教、哲学于一体,进一步发展。
在纷繁俗世中发现美并加以欣赏,是茶道让人着迷的地方。
日本茶道的产生背景是佛教,核心是禅宗。禅宗的思想和形式影响着日本茶道的方方面面。
和——和谐和悦。
是茶室过程的精神。“和谐”是茶道的形式,“和悦”是茶道内在的情感,重在以心传心,摈弃纷争,心心相印,以茶会友。茶事的气氛在“和”的精神上建立起来,包括触觉、嗅觉、视觉和听觉上的和。
比如,客人拿起茶碗不能觉得冰凉;茶室的香气要柔和;风声和炉子上煮水声音相附和,和谐的环境之美和饮茶人的人格之美相互和谐共处。
敬——心佛平等
日本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敬”的理念,最能体现这种理念的是“一座建立”。
指的是茶道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互相尊重,共同创造和享受一种和谐的茶室气氛。
不论客人的身份地位,一律从“小入口”匍匐进入。古代如果武士有佩刀,须将刀解下,放在茶室外,才能进入。
清——物我合一
清指的是清洁、整齐,茶道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
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室中,茶人们随时要泼洒清水。迎接贵宾前,要用抹布擦净茶室中的树叶和石头。
茶室里一尘不染,连烧水用的炭都提前一天洗去浮尘。茶人就是这样通过去除身外的污染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寂——本来无一物
“寂”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的涅槃、寂静、空寂,积极意义上的“无”。
当茶人或者禅修者完成了对各色事物的否定后,进入一个没有任何声音、色彩的“无”的世界。
在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后,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就出现了。
茶室作为专门为茶道服务的建筑,其设计也源自禅宗的思想,茶室反映着许多禅宗教义。
历史上第一个独立茶室是由千利休所建造。这位大师中的大师,于16世纪创立了茶道礼仪,并使之臻于完美。
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待合)、连接门廊与茶室的露地组成。
茶室本身,最多只能容纳5人。水屋,用于清洁和茶会前的准备。门廊,用于客人等待的地方。
露地,连接门廊与茶室,意味着禅定的第一阶段,即通往自明的道路。
露地的存在,旨在切断茶室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的感官更加敏锐,得以专心体味茶室本身蕴含的审美情趣。
庭院深深,树影婆娑,卵石铺路,杂然有序,小径蜿蜒,松针遍地。
石灯笼上苔痕斑驳,四下里寂然无声。漫步其中,往往不觉抛开俗世,怡然忘忧。
这种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深处闹世,也如同置身山林。
这些营造出的宁静与纯粹背后,是煞费苦心的匠意。
宾客穿过露地时,被唤起的感觉,会因为茶人的风格不同有所差别。
千利休,追求的是绝对的孤寂。他主张铺设露地的秘密,包含在一首古代歌谣里:远望秋浦,枯木干枝。海屋独自,暮色沉沉。
其他人,如小崛远州,认为露地的理想,应如同这首诗:隔着树林望去,只能看到些许的月和些许的海。
营造的意境:刚苏醒的灵魂,还徘徊在往日幽暗梦境中,又沐浴在半梦半醒的甜美微光中,缱绻难离,憧憬无尽自由的彼岸。
日本茶室有许多特有的构造,如壁龛、需跪行而入的小入口、不对称性。
小入口:茶室入口尺寸高约73厘米、宽约70厘米,做入口的木板由两块旧木板拼成,内侧有横框,钉子帽要露在外面不得加以掩饰。
如此设计,不论什么人进入茶室都必须弯下身子,匍匐进入,无论尊卑,无一例外。目的是使来者领悟平和谦逊的真意,也有放下名利地位,解除压力,亲身体验无我的境界。
壁龛:冈仓天心曾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壁龛在日本茶室中地位超然,人们进入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茶室只使用土、砂、木、竹等材料建造,外表不加修饰。却在清贫简朴中处处流露这精致与优雅。
建造一个好的茶室,耗资远远超过一座普通的房子,因为其选材和工艺,都需要极度的细致和严谨。
结合佛家的无常观,和心外无物的训诫,禅宗将房屋视做肉体暂时的居所。
茶室以茅草屋顶,象征柔弱易逝。以纤细的柱梁,喻指虚亏不坚。以细竹作为支撑,暗示难禁风雨的单薄。其选材皆为常见,表明心随自然,而非刻意。
茶道的精神潜藏在这些简单的事物中,并用其优雅的微光,为它们披上一层美丽的面纱,从中我们将寻得永恒。
不对称性,这也是日本坚持禅宗和道教理念的结果。禅宗和道教认为完美的理念是具有动态特征的,追求完美的过程胜于完美本身。
生命和艺术的活力,在于它的成长性。真正的美,是用自己的想象和品位,完善那些不完善之处后,才能领略到的。
尽力规避重复的迹象,在茶室里随处可见。装饰用的各种物件经过仔细挑选,以防止颜色和样式上的雷同。
如果茶室中摆放了鲜花,那悬挂的绘画,就不会再采用花鸟画。
如果选用了圆形茶壶,那水罐就必须有棱角。
黑釉茶碗也不能与黑漆的茶叶罐搭配。
在壁龛放置花瓶或者香炉时,注意不能放在正中,以免切分出均等对称的空间。
壁龛柱子的材质,也要与其他柱子种类不同,以避免千篇一律。
茶室的简洁朴素和出尘脱俗,使它成为远离外在世界纷扰的世外桃源。
17世纪,在德川幕府推行严格的形式主义之后,茶室成为自由交流艺术精神的唯一去处。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都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情。
“一期一会”,是“一生一次机会”的意思。
这种心情体现了佛教“无常观”,告诫人们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彼此抱着“一生一次”的信念,觉知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转瞬即逝,体会互相依存,珍惜生命。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的时代,战争连绵,昨日见面次日便被杀害的朋友不计其数,所以利休大师表示,每一次茶会都抱持这是与友人最后一次见面的感概心情。
现在的和平年代,我们总是说着“明天见”或者“下周见”,然后分手。以为再次相见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但是人活在世上,总有一天会遇上无法“再次”相见的事。
虽然是事先已明白的道理,真正遇上时,心里还是毫无准备。
结果不是难以掩饰的惊慌失措,就是悲伤不已。唯有亲身遇上,才能了解真正失去的是什么。
深深以为:
花开了,就庆祝。
想见面时,就见面。
谈恋爱时,就好好爱个够。
有喜欢的人时,就明白对他说喜欢。
幸福的时候,好好拥抱幸福,百分之百真心体验,因为这是人生唯一可以掌握的。
人心非得经过洗练,才能慢慢真实感受生命的真义。
虽然人生在世,一切应该向前看,充满光明更具有价值。但是,若无反向事物的存在,便显现不出“光明”的价值。两者共存,才能互相映照真义。
正如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命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茶人对于花草,从不随意摘取,而是按照心的艺术构思,小心选择一枝一叶。
假如有叶子,会考虑与花的关系,因为呈现的将是植物生命整体之美。
当花草被安排成满意的样子,茶人便会把它放到壁龛,房屋中最尊贵的位置。
周遭不放任何器物,因为这样会破坏它的效果,甚至画也不行,除非它们彼此呼应,能够展现出特别的美感。
花在那里,像一位君主,客人依次进入房间,先要向它致敬。
茶人对花的崇拜,只是美学仪式的一部分,不是独立的信仰。和其他茶室里的艺术品一样,插花从属于装饰的整体架构。
同样,茶人插的花,一旦挪动,也就失去意义。因为它的线条、比例,都与周遭的环境密切相关。
直到17世纪中叶,花道家们展露头角之后,才有了专门针对花本身的膜拜。这时,花才终于脱离了茶室,再不受其他规矩约束。
茶室的花,是一种在设定上恰到好处的艺术,真切贴近于生命,并因此打动我们的内心。
茶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限于对花的选择,剩下的工作便交给花儿们,让它们去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若是在晚冬时节进入茶室,你可能会看到纤弱的山樱,配着一支含苞待放的茶花,那是冬天离去的足音和春天到来的回响。
如果炎炎夏日走进茶室,你可能会注意到在壁龛幽暗阴凉的角落里孤悬着一瓶百合,含露欲滴,仿佛在轻笑人生的愚昧。
单是花儿的独奏,已经很有意思,再加上绘画和雕塑的协奏,则更加使人着迷。
比如茶人绍巴,把一首描写海边孤寂之美的诗,一个形似渔家茅庐的青铜香炉,还有一些岸边野花,搭配在一起,令人感受到晚秋的萧瑟气息。
一个著名的故事,16世纪时牵牛花在日本还是罕见之物。千利休在庭院里种满了牵牛花,悉心呵护。消息传到太阁耳里,想去参观,利休因此邀请太阁来喝早茶。
太阁在约定时间步入庭院,却看不到任何花的痕迹。他压着怒气进入茶室,迎接他的景象却让他的怒火消失的无影无踪。
只见壁龛上,一尊罕见而精美的宋代铜器里,插着一朵牵牛花。那整个花园的女王!
茶道只有“礼法”,“礼法”本身要求严格,几乎毫无自由可言。有人觉得,茶道有如将人嵌入模具之中。
学习茶道,老师只教沏茶的流程,严格遵循传统,不会回答为什么,只说去做。
可是经过反复练习,沉浸其中,自然理解认同。经过十年、十五年,某天不经意的想:啊,原来是这样啊!自然就获得解答。
茶道依季节的循环,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与哲学变成亲身体验,了然于心。
真正的体悟需要时间,可是就在“啊,原来如此”的那个瞬间,完全化为身上的血与肉。
体悟是什么?也许在《日日是好日》中的听雨的一段,可以描摹出大概,让我们作为旁观者一窥究竟。
“哗——”
这间木屋似乎完全消失在雨中,由于雨声过大,即使人在屋内,也可以感觉户外的大雨情景。
一滴滴雨声感觉听的非常清楚,有如聆听打击乐般,低音大鼓、定音鼓、木琴、响葫芦等各种乐器的音色明晰可辨,还与远方群聚的雨声层层交叠,构成更加盛大的音响世界。
从未如此专心听过雨声,觉得自己似乎正深入探索雨音密林的奥秘,心中怦然不已。
心里虽然恐惧如此真切的感受,却又想更深入探索。我的“耳朵”也因此变得更加敏锐。
感觉听力忽然扩张,而且一口气想要突破什么。
一瞬间,耳朵似乎听到了什么。
“——”
莫大的空间里,突然只剩下我一个人。
这里究竟是哪里?
没有任何东西阻碍着我。
这一刻,往常紧张流程的出错、在意工作的表现、担心回家后还有不得不完成的事等,已不再困扰我。
甚至觉得自己不努力不行、不获得别人的好评自我就没有价值、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弱点的恐惧与不安感,也全然消失。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着温暖大雨的冲刷,一切的喜悦、快乐,皆有如孩童在雨中玩耍般欢欣鼓舞,即使视线因雨过大而看不清楚也毫不在意。
生平初尝如此自由奔放的感觉。
无论到多远的地方,皆可看见自我开阔的前景。
可以一直在这儿,哪儿都不必去。
没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
也没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
也没有任何的不足够。
完全满足于当下。
“哗——”
当敏锐听力消失,发现自己依然坐着。
刚才的感受,我想只发生于数秒、数十秒之间。
突然想起还没有观赏壁龛,不经意回头往上看——“雨听”。(倾听雨声!)
我的视线无法离开字画。
在雨声环绕下,感觉自己当时正处于决定性时刻,像在等待暗号来打开紧闭门扉的那一瞬间。
“雨天,请听雨。将身心都放在这里,好好运用五官,专心品味当下,这样便能有所领悟。自由之道,其实一直存在于当下,这里。”
我们总在懊悔过去,烦恼尚未来临的未来。殊不知,过去的日子终究已过去,不再复返,而未来也非能万全准备的。
一味考虑过去与未来,当然无法安心过当下的日子。其实,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何不好好体验当下。
我发现唯有忽略过去与未来,专注当下这一刻,人才能无所挂碍、自由自在的活着。
雨停了。我屏息,感动的坐着。
雨天听雨,下雪日观雪,夏天体验酷暑,冬天领受刺骨寒风。无论什么样的日子,尽情玩味其中就好。
茶道就是教导人这样的“生存之道”。人若能这样活着,就算遭遇世间所谓的“苦难”,也能甘之如饴吧!
下雨天,一旦感觉不顺遂,我们往往怪罪“都是天气不好”。其实,没有真正所谓“不好的天气”。
下雨天,如果也能乐在其中,任何日子都能变成“好日子”。
天天是好日。
茶道的领悟没有时间限制,无论三年或者三十年,成熟的速度因人而异,该领悟时就能领悟,静待个人的时机。
写在最后
电影《寻访千利休》,千利休说:能让天下地动山摇的,不只有武器和黄金。唯一能让他低头的,只有美!美让世界充满了生命力。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对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诗意,来自心的感受和对生命的体会。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面对喧嚣忙乱的世界,我们更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一点从容,擦拭心灵,去感受美,去感受生命。
中国茶道追求清、静、和、虚,要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的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的基本知识之茶道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总之,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综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结论: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故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茶道的基本知识之茶道的内涵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的基本知识之佛教与茶的关系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佛教和茶结缘对推动饮茶风尚的普及并向高雅境界以至发展到创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东晋后期,佛教领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并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论”。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调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贞)调合佛身“四德”(常、乐、我、净)。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含“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安言)力图两者相融台,调台儒家的趋势越来越强烈。宋元明清时代,更加注意调合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佛教对茶道的渗透,史料中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丹丘和东晋名憎慧远嗜茶的记载。可见“茶禅一味”源远流长。但形成气候笔者认为始启中唐。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浓烈,僧侣敬神、坐禅、念经、会友终日高不开茶。禅茶道体现了良然、朴素、养性、修心、见性的气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礼仪秘藏在法门寺地宫金银系列茶具从设计、塑造和摆设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后室)更令人信眼地认识到“茶禅一味”的真谛。禅宗茶道到宋代发展到鼎盛时期,移值到日、韩等国,现在已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对促进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月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 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3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禅茶一味|随顺人生重回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