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总是说的禅茶一味到底是几个意思,(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品茶 2023-04-29 11:15:36

总是说的禅茶一味到底是几个意思,

“禅茶一味”,恐怕是张贴最广的有关茶的书法字幅了,几乎每一个茶馆、茶楼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茶是什么?

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饮茶不过两个动作:拿起、放下。

人遇不快,喜欢借酒消愁,岂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而在一盏茶的拿起与放下之间,却能看清几多人世间的分寸。

它让人静心定思,心境纯澈,这便是茶。

禅是什么?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通过凝神静坐,消除一切杂念妄想,获得一种智慧。

当心灵变得博大,便能恬淡安静,犹如倒空了的茶杯,空灵无物。

喝茶与“禅”的组合,总会让人感觉有点玄玄妙妙,高深莫测,似乎自己眼前的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

然而,什么才是“禅茶一味”呢?

《1》

中国是世界茶叶发源地,也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质,受到了宗教体系的青睐。

而与宗教的相结合,反过来促进了茶叶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无形当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与宗教这两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最终行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禅茶文化离不开禅的关照感悟,也离不开茶的人生日用。文化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正,清,和,雅”,包括“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些朴素的情感。

《2》

茶与宗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修行之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在道家看来,饮茶可以帮助升清降浊、轻身换骨,是最自然的养生好方法;在佛家看来,茶又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后来,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宗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的共通之处。

禅茶一味,其实就是通过品茶领悟生活,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修为。

一曰“苦”

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就是要看破生死、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

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这也是人生哲理。

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现代修为中的主要修为,只有“静”下浮躁的、不安定的心,才能真正的品出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

佛教也主静,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茶道的本质就是从微小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人生哲理。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曰“放”

佛教修行强调“放下”,即所谓“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真性情。

《3》

“禅茶一味”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本来就有。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意思是说: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

释迦牟尼佛的话与六祖惠能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只要离开妄想执着,就能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能力,就是现成的佛。

茶虽然有一千多种,但其实都是一个叶子而来。茶的汤色、滋味、香气有几十种之别,都是茶自身所带的,并不是外来的。高明的制茶师傅根据其特点,利用工艺的差别,将其特点充分发挥出来,成就一杯好茶。你能说,这不是禅吗?

第二层:知行合一。

中国的禅宗,是工夫与见地并重,注重身心行为的实证。

茶是什么味道,要自己喝了才知道,别人也不能替代。

《4》

作为新时代的喝茶人,怎么理解“禅茶一味”呢?

来看法量大和尚与一位茶人的对话,或许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居士:师父,我是一个茶人,我自己做茶,也很喜欢喝茶。现在许多人都把“禅茶一味”、“茶道”这些词语挂在嘴边,但实际上我们都不太理解,请师父为我们解说一下。

法量大和尚:

唐宋时期,佛教中的禅宗得到迅速发展,禅宗重视静坐息心,僧人在坐禅之余会喝茶来帮助调节身体,解除疲乏,提振精神。所以禅和茶就结合在了一起,这才有了“禅茶一味”的说法。

禅者喝茶,要保持着禅心,要保持正念和正知去喝茶,才能叫做“禅茶一味”。

我们有一句话叫做“搬柴运水无非是禅”,“禅”何止在禅堂里面?我们坐禅时是修行,喝茶时也是修行。煮水、泡茶、喝茶,时时刻刻都有禅心在,一举一动都保持着觉知。同时我还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杯茶我为什么要喝?是为了解渴解乏而喝;解渴解乏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将修行持续下去。在禅门里面,喝茶既是生活的习惯,也变成了一个参禅方法。

禅心就在生活中,你不要离开生活另外去找。在生活中,好好地用功好好地参。禅心所在之处,就叫做道。泡茶的时候,喝茶的时候,我的禅心没有离开,心始终是保持着这种觉知,这就是茶道。

居士:师父讲的这个道,对我做茶很有启发,我觉得千万不要本末倒置,能够做好茶,能够喝到干净的茶固然好,但是千万不要忘了我们的来路是哪里,不要飘,不要跑偏。

法量大和尚:

对,不要粘着任何事物。为什么不要粘着任何事物?因为你如实了知一切事物的缘起性。当你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你的心如实了知你所做的事的缘起性,当你了知它的缘起性,观察它的缘起性的时候,你的心就不在粘着状态,你的心是在解脱状态、超越状态。这种超越是来自于哪里?就是来自于如实的感知。

比如说茶,如果你认为这个是好茶,你认为它很贵,很香,很好喝,你认为它是真实的,你的心就产生了贪着。当你对他产生了贪着,你就失去了智慧,失去了对这个事物的如实观察的智慧。

这杯茶确实很香,很好喝,你也可以享受它。但你要知道这茶之所以香,是因为各种条件的因缘和合成就,土壤、空气、水源,成就了这一泡茶的独特性,加上好的器皿,加上制茶人的用心、泡茶人的用心,你知道这一切都是众缘和合而呈现的。如果离开了这些众多好的因缘,这杯茶的香,这一刻的美,也就不复存在了。

你如实观察,你随喜赞叹。你随喜赞叹的是这种种的美好因缘,当你随喜这种因缘,赞叹这种因缘的时候,你的心是远离粘着的。这样的话,茶跟你的心是相应的。茶跟心相应的,这就是禅。

也有人这样形容茶与禅:

遇水舍已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其实,不论对“禅茶一味”的解读如何,茶总是最朴实的。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什么是禅茶一味?

禅想可以清净你的思想,茶饮可以清净你的心灵。从清净、无妄的观念出发,茶禅是一味的。禅想是为了超脱现有的观念,茶饮可以体验到静寂的人生,喝茶的时候,如果你能做到不去想不去品不去计较,那么也可以是一种境界。

茶禅一味是什么意思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中六根,外六尘,内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味一茶禅的成语含义?

茶禅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物世界。在人生的旅途上,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一路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wenhua/53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