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常识

什么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

品茶 2023-04-28 21:06:14

什么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

中国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国茶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好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发于神农氏为。上古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茶的作用。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渐被带向全国,人们对于茶越来越重视。

萌芽

饮茶是茶文化诞生的基础,没有日常饮茶的实践活动,茶文化也不可能诞生。

不过,关于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一直没有定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古籍记载,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茶,西汉已有饮茶之事的记载,

东汉华佗《食经》就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记。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喜欢饮茶。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确立

根据茶在先前都是药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饮茶,也多是认为对身体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国茶文化,公元780年,陆羽据此著《茶经》,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专有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发展与鼎盛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元代茶文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汉人有感于前代民族举亡,本趄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糖果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

明清茶文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经历了宋代的“宫廷化”、“文人化”,元代的“简约化”,到明清时,茶文化已经十分繁荣。

直到现在,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对于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是英国茶文化、韩国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起源于中国。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是茶的从无到有,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化的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结晶,这才是中华茶文化最珍贵的地方。

李唐年间“茶道”文化传至日本,在日本茶道包含着多少中国文化?

《茶经》有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

饮茶之风可以说在中国是由来已久,在历史当中甚至于可以追溯到传说时期。而茶文化真正的形成,根据可考的历史记载,发于唐朝,兴盛在两宋之际。

可以说是历史渊源悠久。非但如此,"茶"在历史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甚至形成了一种"道"。即为"茶道",从广义上讲这种茶道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深刻的饮食文化。

但是它又不仅仅如此,在"饮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它逐渐与中国的儒、释、道三家产生融合,吸收了他们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慢慢的"茶道"文化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但是为何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不断发展,源自中国的"茶道"传承,却近乎消声觅迹了呢?在李唐年间"茶道"文化传至日本,为何在中国扎根已久的"茶道"能够迅速的在日本开花结果呢?

两宋之后日本的"茶道"却又为何大放异彩,一度超过源自于他的中国呢?在日本茶道里,又包含着多少的中国文化呢?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与讨论的。

1、 中国茶叶是如何流传至日本的?

中国饮茶的来源已久,西汉王褒的《潼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足以说明饮茶的风尚在汉朝就已经很流行。

经过三国、两晋的发展,饮茶的风气已经在民间普及开来。而在唐朝,由于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使得唐朝周边的小地区国家都以唐为宗主国,纷纷派遣使节向盛唐学习。

而这也就为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原因一:中日之间的文经济交流。在隋唐之时就有不少日本人来中国进行学习,在中国经营产业。

要知道我国古代从唐朝开始便已经有海上的贸易进行,当时的唐朝可以说是世界性的大都市,有不少的西方、欧洲人往来。

并且其他各国经常是以使节团的形式进行拜访,所以不少外国人能够受到唐朝皇帝的召见,自然而然的皇帝就会对他们进行赏赐。

茶叶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种经济商品而存在,和中国的丝绸、瓷器远销重洋。自然而然的茶叶也在赏赐之内,也就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在以后明朝的朝贡体系中,这样的事情也已经是司空见惯。唐朝虽然没有形成这种体系,但是在宣传国威的本质上大体相似。

原因二:佛法交流促进了茶的传播。茶文化在中国兴起已经是由来已久,在唐朝自然便成为了唐风之一。

但是对于完全没有过此风的日本而言,佛教交流的进行就为在日本茶文化的兴起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唐朝鉴真和尚七次东渡日本,其中就带去了不少砖茶。所以中国的茶文化一开始就是在日本的佛教寺院中兴起。在日本的平安时代,遣唐使最澄和尚在传道学法过程当中就带了不少茶树回到日本栽种。

可以说在中国茶文化传播至于日本,不仅经济文化上的交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佛法的传播也是起了至关重要的原因。

2、 为何中国茶文化能够自成一家,并且在日本生根发展?

中国的文化历来是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为主,其他文化的发展要么被兼容到其中,要么被排挤出主流文化层之外。

但是茶文化的兴起却是很特殊,一方面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儒家文化的存在,但是在一定程度之上保留了它的独立性。

其二在以儒家文化为生存根基,在一定范围内却也兼容了道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出了释家的佛学性。

可以说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多方面的结合体,并非单单只是其中某一家的体现,而这也正是它为何能在中国自成一家的原因,又是它为何能够不断向外汲取生命力传播出去的根本所在。

而它之所以能够在日本发展下去,一方面是由于它茶文化中包含佛学的"淡然、恬静"更有一种高僧大德的"禅意"在里面,而又由佛学传播,自然而然的它的生存发展也是理所应当。

3、 在日本盛行的茶道,蕴含了多少中国文化

虽然茶文化是由中国产生的,但是传播到日本以后却体现的并非是完完整整的中国文化思想,而是参杂了日本的一种武士道精神在里面。

日本武士道也同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追求忠孝节义,也体现出了日本的国家文化的特征性。而由中国的茶文化演变为日本的茶道,其中所体现的包含了贵族阶层、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

在思想层面上由"饮茶"之风展现出一个的"淡然"、"恬静"的理想精神世界。"茶"对于味觉的感受是先苦后甘,又带有无穷的回味,又给人一种忍耐过后苦尽甘来的满足感。

同时日本茶道脱胎于中国的茶文化,其间自然也就也继承了儒家文化的"礼",道家的"无为"洒脱。

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禅一味"、"茶即禅"观点,可以视为茶道的真谛所在。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4、结语: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关于茶道的知识和讲究

茶道是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元朝以后在中国开始衰落。到现代,茶道已在日本流行并发扬光大,成为世界茶道文化的典型代表
程序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 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 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 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 九清供、十精舍、十一 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 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宗主国是什么意思

宗主国是古代地域性的大国,对周遍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些国家(也就是附庸国)对其称臣,周期性地向宗主国纳贡,而宗主国对其附庸国提供保护和贸易等承诺.可以理解为一种区域性的,不平等的联盟关系.
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对朝鲜(整个朝鲜半岛不同时期的国家,比如高苟丽)就是这类关系
蒙古对于残余日耳曼人各部(当时其主要聚居在东欧)也类似此类关系,不过根本没什么保护,最后把日耳曼人赶到了神圣罗马帝国,促进了其消亡.

茶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关于茶道的文献记载有哪些?

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木柴米油盐茶,”足见茶在中国古时候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尽管今日全世界许多位置都生产茶,也是有饮茶的传统式,但最开始都来自于中国。中国是茶的家乡,是世界上最早发觉油茶树和种植油茶树,应用茶的我国。茶随着着悠久的中华文化踏过了艰难的岁月。开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趋势卷书,几乎从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的芳香。

茶不仅仅是一种健康饮品,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艺术;茶道文化是中国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也是华夏文明江河中的一颗灿烂耀眼明珠。针对茶道文化的发源问题,每家说法不一。唐朝陆羽的《茶经》不但系统化归纳了种茶、炒茶和饮茶的工作经验,并且将儒、释、道三家观念与中国古典风格审美的精粹融进茶事中,把茶事主题活动提升为一种充斥着中华文化特点的优雅文化艺术。对于“茶”的名称的由来,也和神农氏相关。

茶道精神实质是中国茶文化的关键。茶道被称作是中国道教的化身为茶道文化艺术始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到日本和中国朝鲜,清朝之后在中国没落。目前,茶道文化艺术已在日本时兴。茶道的象征角色有唐代《茶经》的创作者茶圣陆羽与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归隐时写出《茶谱》《七碗茶诗》的唐代诗人卢仝。调查中国的饮茶历史时间,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产生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来讲,中国茶道依次造成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方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本,茶道的产生必定是在饮茶普及化,茶艺健全以后。[唐朝]之前虽然有饮茶,但不广泛。[晋代]虽然有茶艺的雏型(见杜育《荈赋》),还还未健全。晋、宋以迄大唐盛世,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中唐之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习惯",产生"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边塞"。唐代肃宗、代宗阶段,陆羽著《茶经》,打下了中国茶道的基本。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活动、润饰和健全,产生了"煎茶道";[宋朝]阶段,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进而产生了"点茶道",[明朝]中后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意味着"泡茶道"的问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wenhua/30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