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茶器

一起去成都的街头品味盖碗茶文化中的生活方式

品茶 2023-05-04 12:47:33

一起去成都的街头品味盖碗茶文化中的生活方式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最盛,而在成都,盖碗茶几乎成为了当地茶馆的“代言人”,无论是家庭待客,还是在茶楼中,人们通常习惯用此法饮茶。

盖碗是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合而成的茶具。它既有茶壶的功能,又有茶碗的用处。

也就是说,它既能保持茶水的温度,又可以通过开闭盖儿,调节茶叶的溶解程度。如口渴急于喝茶,只消用茶盖刮刮茶水,让茶叶上下翻滚,便能立即饮上一口口香喷喷、热腾腾的浓郁香茶。

如要慢慢品尝,可隔着盖儿细细啜饮,免得茶叶入口,而浓如蜜、香沁鼻的茶水则缓缓入口,更令人爽心惬意。盖碗茶的扬名,便由此而来。

在茶楼中,盖碗茶的冲泡过程十分有趣:堂倌边唱喏边流星般转走,右手握长嘴铜茶壶,左手卡住锡托垫和白瓷碗,左手一扬,“哗”地一声,一串茶垫脱手飞出,茶垫刚停稳,“咔咔咔”,碗碗放在了茶垫上,捡起茶壶,蜻蜓点水,一圈茶碗,碗碗鲜水倒得冒尖,却无半点溅出碗外。这种冲泡盖碗茶的绝招,往往使人又惊又喜,成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在茶楼中,盖碗茶还具有“说话”的功能:例如,茶客示意堂倌掺水,无需吆喝,茶盖揭起摆放一边,堂倌就会来续上水。

茶客暂时要离开茶馆,但又想保留座位,便在茶盖儿上放一个信物,或把茶盖儿反搁在茶碗上,大家都心知肚明,是决不会来抢座位的。

茶客喝够不喝了,茶盖朝天沉入茶碗,堂倌会意拣碗抹桌子;茶客今天喝茶对茶馆极不满意,茶盖、茶碗、茶托拆散一字摆开。

不止堂倌,连老板都要立马上前问原因陪不是。行业帮派商谈机密事用茶碗摆出的“茶阵”,只有“道”上人才知晓要表何意、说何事。

除了盖碗茶本身有趣,成都的茶楼也别具特色。茶楼的座椅多是高档藤木,并不像过去的茶铺坐的都是竹椅和木凳,那些座椅看起来虽然平实,有过去的遗风旧俗,却没有档次,没有奢侈,不能高消费。而现代的新茶楼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所以,高档文化茶楼颇受一些人士的追捧。除此之外,高档茶楼和低消费茶馆相处得很融洽,让来到成都的外地游客能亲切地感受到这个城市的两种特质。

而在茶馆内,所有人都可以自然而平等地享受着生活,享受着这个城市带给他们的舒适和安逸。

提起安逸闲适,成都盖碗茶倒是有着这样几个故事:相传李白年轻时云游天下,他从四川出发,途中经过成都时,住在青莲街的几个月间,天天在“青莲茶馆”喝盖碗茶,并对其赞赏有加。

于是盖碗茶不仅滋润了李白那种“济苍生”、“安社稷”的隐逸求仙的思想,同时还让其优哉游哉的生活态度继续发扬,最终成为了他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之一。

除了李白之外,杜甫也曾与盖碗茶结下不解之缘。据杜甫初来成都之时,极尽穷愁潦倒,后经过友人的帮助,喝了几碗盖碗茶,忽然神清气爽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杜甫也如李白一样,生活得优哉游哉。先不论这两个故事是否属实,单就成都盖碗茶来说,其特点就离不开闲适从容,轻松自如这些字眼。

时至今日,盖碗茶俨然成了成都市的“正宗川味”特产。在那里生活的人清晨早起清肺润喉一碗茶,酒后饭余除腻消食一碗茶,劳心劳力解乏提神一碗茶,亲朋

好友聚会聊天一碗茶,邻里纠纷消释前嫌一碗茶……这已经成为古往今来成都城乡人民的传统习俗。而越来越多来自外地与国外的游客,也融入到盖碗茶的魅力之中,在幽香宁静中体会那种闲适从容、智慧幽默的艺术美感。

宁夏盖碗茶的做法以及配方,都有哪些?

宁夏盖碗茶的做法以及配方,都有哪些?

泡茶时,饮者将嘴直接对准茶杯。这种喝茶的方式只适合一个人单独喝杯茶。它起源于唐朝,在明清时期非常兴盛。现在,它在四川-云南地区比较常见。在成都,所谓的 "八宝茶 "就是 "建杯茶"。盖碗茶在成都非常受欢迎。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老成都人可以泡一杯盖碗茶,享受一整天的悠闲生活。"盖碗茶 "也间接地反映了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几乎成了成都的特色!

茶具小巧玲珑,由茶盖、茶碗和茶托组成。三泡台,是用一流的菊花、福建龙眼、新疆葡萄干、甘肃临泽大枣、荔枝干、优质冰糖作为调料,甜而不清是一般,甜而不甘是苦茶,甜而不滑是不上档次,只有鲜、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


除了春尖茶之外,还加入了冰糖和红枣干,这些都是兰州著名的正宗盖碗茶的基本成分。根据个人口味,还有其他辅料。有龙眼干、葡萄干、荔枝干、红枸杞、菊花、玫瑰、金银花、杏等等。

最著名的盖碗茶是八宝盖碗茶,有八种成分:春江茶叶、冰糖、干枣、龙眼干、葡萄干、红枸杞、杭州白菊和玫瑰。这是兰州最有名的正宗碗茶味道。

兰州的盖碗茶历史悠久,起源于唐朝的鼎盛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又与当地穆斯林的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茶具由茶盖、茶碗和茶托组成,在兰州又称三泡台。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寓意天、地、人。

兰州茶碗不仅是一种茶文化,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饮茶的方式也很特别。饮茶时,一只手拉住带盖的茶碗,另一只手将碗中漂浮的茶叶轻轻吹到盖子上,并将茶叶留在盖子上。饮茶时要 "吱 "的一声,当茶果的香气充满口腔时,茶叶就会不自觉地发出满意的赞誉。

中国人喝茶有什么习俗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蒙古族的茶和傣族的竹筒香茶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民族强烈的文化色彩。好茶还须好水来冲泡,从古至今,中国各地的名茶历来受到了文人墨客的赞誉。各种茶叶有各种冲泡和饮用的方法,是否得法,很有讲究。煮茶、点茶、泡茶、品茶、喝茶、吃茶都各有不同的含义。当你置身于典雅古朴的茶馆中,观赏着各种茶艺表演时,定会有心旷神怡的感受。
各民族饮茶习俗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饮茶真趣。客来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礼,历来是我国各民族的饮茶之道。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下面,将一些兄弟民族中有代表性的饮茶习俗,分别介绍如下。
一、汉族的清饮
汉民族的饮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和喝茶之分。大抵说来,重在意境,以鉴别香气、滋味,欣赏茶姿、茶汤,观察茶色、茶形为目的,自娱自乐,谓之品茶。凡品茶者,得以细啜缓咽,注重精神享受。倘在劳动之际,汗流夹背,或炎夏暑热,以清凉、消暑、解渴为目的,手捧大碗急饮者;或不断冲泡,连饮带咽者,谓之喝茶。
不过,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滚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佐料,属纯茶原汁本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纯粹",体现茶的"本色"。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了。
1.杭州的品龙井
龙井,既是茶的名称,又是种名、地名、寺名、井名,可谓"五名合一"。杭州西湖龙井茶,色绿、形美、香郁、味醇,用虎跑泉水泡龙井茶,更是"杭州一绝"。品饮龙井茶,首先要选择一个幽雅的环境。其次,要学会龙井茶的品饮技艺。沏龙井茶的水以80℃左右为宜,泡茶用的杯以白瓷杯或玻璃杯为上,泡茶用的水以山泉水为最。每杯撮上3-4克茶,加水7-8分满即可。品饮时,先应慢慢提起清澈明亮的杯子,细看杯中翠叶碧水,观察多变的叶姿。尔后,将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嗅一下龙井茶的嫩香,使人舒心清神。看罢、闻罢、然后缓缓品味,清香、甘醇、鲜爽应运而生。
2.潮汕啜乌龙
在闽南及广东的潮州、汕头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钟情于用小杯细啜乌龙。乌龙茶既是茶类的品名,又是茶树的种名。啜茶用的小杯,称之若琛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用如此小杯啜茶,实是汉民族品茶艺术的展现。啜乌龙茶很有讲究,与之配套的茶具,诸如风炉、烧水壶、茶壶、茶杯,谓之"烹茶四宝"。泡茶用水应选择甘冽的山泉水,而且必须做到沸水现冲。经温壶、置茶、冲泡、斟茶入杯,便可品饮,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这种饮茶方式,其目的并不在于解渴,主要是在于鉴赏乌龙茶的香气和滋味,重在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凡"有朋自远方来",对啜乌龙茶,都"不亦乐乎"!
3.成都盖碗茶
在汉民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喝盖碗茶的习俗,而以我国的西南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尤其是成都最为流行。盖碗茶盛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当地茶楼、茶馆等饮茶场所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
饮盖碗茶一般说来,有五道程序:
一是净具:用温水将茶碗、碗盖、碗托清洗干净。
二是置茶:用盖碗茶饮茶,摄取的都是珍品茶,常见的有花茶、沱茶,以及上等红、绿茶等,用量通常为3-5克。
三是沏茶:一般用初沸开水冲茶冲水至茶碗口沿时,盖好碗盖,以待品饮。
四是闻香:待冲泡5分钟左右,茶汁浸润茶汤时,则用右手提起茶托,左手掀盖,随即闻香舒腑。
五是品饮:用左手握住碗托,右手提碗抵盖,倾碗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品味润喉,提神消烦,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91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