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茶器

宋人的斗茶与兔毫盏

品茶 2023-05-03 21:00:45

宋人的斗茶与兔毫盏

图为:海口市博物馆宋建窑兔毫盏(图陈赵龙)

宋人所著的《梦梁录》中载:“人家每日不可或缺者,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由此来看此时饮茶已与饮食一般是为生活所需。黄庭坚有诗云:“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兔褐金丝自然说的是建窑兔毫盏,“蟹眼新汤”讲的是水初沸之时,水面上的气泡小而圆,犹若螃蟹的眼睛一般,此时为水沸未滚的情状,是煎茶最受用的嫩汤。宋代饮茶之俗风行于朝野,皇帝也曾以茶赐饮,宋徽宗还常与王公大臣们“斗茶”。“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每当武夷新茶出炉,便会有“斗茶”之人以香茗佳品比出高低。

宋代“斗茶”应是起源于唐代的“点茶”之风,相比于“点茶”,“斗茶”呈现的品茗过程更为讲究。具体的斗茶之法,蔡襄在《茶录点茶》中有提到:“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大意是说首先要将茶叶碾捣成末,抄一钱左右的抹茶放入用沸水温过的茶盏之中,注入“蟹眼”沸起的嫩水调制,用茶筅搅拌至均匀,然后再加沸水,一般加四次左右,先出现水痕者为负。使用黑釉兔毫盏盛茶,也便于观察茶沫的白色茶痕,所以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中也赞叹说:“建盏胎骨既厚,宜于久热,且釉色黑,水痕易验,故最宜斗试。”

宋人的斗茶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简约质朴的黑釉兔毫盏,烧至初沸未老的嫩水,武夷山上的岩茶,看似简单的斗茶,被挑剔的宋人演绎得其乐无穷。此时斗茶的重点或许已不在于茶之优劣,更像是一场充满趣味的艺术创作。而再看苏轼的那句“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三昧”是佛家用语,意为屏除心中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东坡居士似在饮茶又在静中悟禅,而黑釉盏上兔毫的斑纹似也成了禅的一部分,怕被惊扰,颇有些“禅茶一味”的味道。

兔毫建盏因武夷之茶名满天下,武夷之茶又因兔毫建盏而独具意韵,茶与盏的对话,最终便是相互成全。时过境迁,宋人的斗茶之乐和饮茶方式已不同于今人,但由茶悟禅的精神追求仍然传承至今。

宋朝之美_读茶录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论述诸器材料及使用要点。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茶学专著之一。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字君谟,为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原文】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进(1):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2),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序。
【注释】
(1)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为北宋官职名。起居注,我国古代专门记录帝王言行的册籍。《隋书·经籍志》说:“起居注者,录记人君言行动止之事”。
(2)丁谓茶图:丁谓(966~1037),字谓之,苏州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贡茶,创制大龙风团饼茶, 是宋代最贵重的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曾赞道“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著有《北苑茶录》三卷。
上篇论茶【原文】
色 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 (1),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2),以青白胜黄白。
   黄儒《品茶要录》曰茶芽方蒸,以气为候,视之不可以不谨也。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然虽过熟,愈于不熟,甘香之味胜也。故君谟论色,则以青白胜黄白;余论味,则以黄白胜青白。
香 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
   朱权《茶谱》载熏香茶法 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
 《续茶经》则云茶性淫,易于染着,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
味 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3)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4) 。
      宋子安亦云独北苑连属诸山者最胜,北苑前枕溪流,比涉数里,何茶气皆弇然色浊,味尤薄恶,况其远者乎?亦犹橘过淮为枳也。
藏茶 茶宜箬叶而畏香药(5),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 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6),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 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罗茶 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7)。
候汤(8) 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9),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熁盏(10)。“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11);汤少茶多,则粥面聚(12)。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13)。
【注释】
(1)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相工,以替人占相为职业的人。瞟,邪视。
(2)建安:汉时县名,唐称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其县境有建溪、凤凰山等,以产“北苑贡茶”闻名。
(3)北苑凤凰山:凤凰山在福建建安县西二十里,为“北苑贡茶”的主要产地。凤山在溪东,凰山在溪西,合称凤凰山。
   丁谓云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室绝崦,而岗阜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
(4)前世之论水品者:指唐代张文新撰《煎茶水记》,书载陆羽所列二十品: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庐山招贤寺下方桥潭水第六;扬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淮水亦佳;庐州龙池山岭水第十;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水苦;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洛水第十五;未尝泥。吴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圆泉水第十八;桐庐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用雪不可太冷。
    明朱权另序四品: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第一,钟山八功德第二,洪崖丹潭水第三,竹根泉水第四。
(5)茶宜箬叶而畏香药:箬,读作弱,叶如竹而柔弱。畏香药,茶叶有很强的吸异味性,所以最怕和别的香料药物搁置一起。
(6)以钤箝之:钤,炙茶器具。见下篇:“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7)粗则水浮:水浮,指茶末粗大,水不能侵透,水和茶末不融溶。
(8)候汤:古人点茶专用木语。指掌握煎水的适度,陆羽《茶经》“五之煮”中言:“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后人言未熟未滚的盲汤茶味未出故不可饮,过熟过滚的老汤茶乏而苦故不好饮,已熟初滚的嫩汤甘滑香冽才是可供饮用的绝佳茶汤。或言:“汤嫩则茶力不出,过沸则水老而茶乏”。可见,点茶水要煮到恰到好处,不老不嫩。
(9)前世谓之蟹眼者:唐代人多用“鱼目”、“蟹眼”比喻煎水的程色。如皮日休《煮茶诗》:“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浮”。蟹眼形小而细,突而圆,比起鱼目的大而粗,扁而平,它才是水熟而滚的初始情状,是真正的水熟而未老的嫩汤。
 (10)熁盏,古人点茶专用术语。即在注汤前光用沸水或炭火给茶盏加热。熁,《集韵》解释说:“火迫也”。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指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宋定盏胎骨细腻洁白,釉色润亮,器型规整,印纹精美,质地远较建盏为优,且距汴梁近,而宋徽宗舍近求远,独崇建盏,正为黑定、紫定胎壁极薄,熁盏后会迅速冷却,难以保温,冷则茶不浮,水痕易现,不适合斗茶的要求。而建盏胎体厚重,“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因此,斗试家自不用。
(11)云脚散: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茶少水多时茶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漂浮水中,如同云脚一样散乱。云脚亦茶名。
   宋梅尧臣《宋著作寄凤茶》言:“云脚俗所珍,鸟觜夸仍众。”云脚,鸟觜皆云茶。 
(12)粥面聚:古人点茶专用术语。指水少茶多时.茶叶未聚在水面,如熬的粥面一样。建人谓之云脚粥面。
     宋子安云“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着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云脚涣乱,去盏而易散 ”则粥面云脚亦视乎茶之优劣。
(13)曰相去一水两水:古人斗茶,决胜负不止一次,例如斗三次有两次先见水痕者为负。宋晁补之有诗云:“建安一水去两水,相较岂知径与渭?”
 
  下篇论茶器【原文】

茶焙 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1) 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鍮石皆能生鉎(2),不入用。
茶罗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3)。 (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茶盏(4) 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5),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明朱权以椰壳为之亦佳)
     汤瓶 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朱权曰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注释】
(1)砧椎:砧,读音真,砧板。椎,捶击具,如木椎、铁椎。
(2)铜及鍮石皆能生鉎:鉎,《集韵》解释说:“铁衣也”。即金属的锈。鍮石,天然黄铜,自然铜或铜与炉甘石共炼而成的黄铜。
 朱权《茶谱》曰金、银、铜、铁皆能生鉎,以青礞石为之最佳。《茶经》载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
(3)授汤中揉洗以幂之:幂,覆盖、罩住。
(4)茶盏:茶杯。《方言》“盏,杯也”。宋茶盏的名贵品种众多,兔毫盏:釉面分布条纹状析晶斑纹,细如雨丝,软如兔毫;鹧鸪斑盏:釉面花纹呈圆状斑点,如鹧鸪鸟膺美羽,又若油珠浮水,亦称油滴盏;木叶盏:在盏中填入桑叶、菩提叶等烧制而成;贴花盏:以剪纸贴入胎体烧制而成,华美而高贵;柿红盏:釉色如秋熟柿;乌金盏:纯色黑秞,简朴幽森。
(5)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绀,深青带红的颜色。纹如兔毫,黑釉表面有细丝状白色斑纹,形如兔毫。按,此杯名叫“黑釉兔毫杯”为建安贡品,北宋时皇家专用。
【原文】
后序 臣皇佑中修起居注(1),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藁(2),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舛谬(3)。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4),以永其传。治平元年(5)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6)。
【注释】
(1)臣皇佑中修起居注:皇佑为北宋仁宗年号,时在公元1049~1053年间。
(2)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稿,知,主持。知福州,即任福州大守。掌书记,府衙属官,掌管笺奏公文。
(3)多舛谬:舛,读如船,错乱义。
    (4)书之于石:宋治平元年(1064),怀安令樊纪将蔡襄所书《茶录》勒石,真楷小字,被视为书中绝品。
(5)治平元年:治平为宋英宗年号。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
(6)三司使、给事中:俱北宋官职名。北宋三司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宋给事中分治门下省日常公务,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授官之失当者,日录奏章以进,纠治其违失。
又注:
1珍膏亦称“茶膏”。古代制茶辅料。宋朝制作团饼茶时在茶体外面刷敷膏液,主要为增进美观和延缓陈化。
2鹅溪绢产于四川省盐亭县鹅溪的绢帛。唐代贡品,宋人书画尤重之。宋苏轼《文与可有诗见寄次韵答之》:“为爱鹅溪白茧光,扫残鸡距紫毫芒。’’
3斗试此指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始于唐,盛于宋。《梅妃传》载玄宗与梅妃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任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又宋江休复《嘉祐杂志》言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续茶经》苏才翁鬭茶用天台竹沥水乃竹露非竹沥也,若今医家用火逼竹取沥断不宜茶矣。)
4北苑茶,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续茶经》曰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北苑之名始于五代,宋人姚宽在《西溪丛语》中记有:“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嘉靖《建宁府志》亦载:“龙启(五代十国延均年号)中,里人张廷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
 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一》推究其源: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予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及《文苑记》,知北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丁晋公为《北苑茶录》云:“北苑,里名也,今曰龙焙。”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丁亦自疑之,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
5鍮石,鍮音偷,天然黄铜,自然铜或铜与炉甘石共炼而成的黄铜。三国魏钟会《刍荛论》“莠生似禾,鍮石像金。”
6龙凤团茶,北苑茶以"龙凤团茶"而著称于世,它不再像唐代那样在茶饼上穿孔,而以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型压模出之。宋太平兴国年间( 976 -- 983 ),贡品主要是龙凤团茶。咸平( 998 -- 1003 )初,丁谓造"大龙团"进贡皇室,品质较龙凤团茶尤良。庆历中( 1041 -- 1048 ),蔡襄造"小龙团",较"大龙团"又胜一筹。自元丰至绍圣间( 1078 -- 1097 ),"密云龙"和"瑞云翔龙"间出,其品质益贵重。
7茶焙,烘茶叶的器具,焙音倍。古代汉族制造茶叶的手工业作坊亦名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北苑御用焙茶作坊亦称龙焙。丁谓总记建溪官私诸焙千三百三十六耳。
8《北苑茶录》亦称《建安茶录》,约成书于宋咸平二年(999),今已不传,凡三卷,记述贡茶采制之法。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咸平中为闽漕,监督州,创造规模,精致严谨。录其园焙之数,图绘器具,及叙采制入贡法式。”
9转运使,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
10点茶,宋代流行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有别于唐代的煎茶法。
11不第建安之品,黄儒《品茶要录》昔者陆羽号为知茶,然羽之所知者,皆今之所谓草茶。何哉。如鸿渐所论,蒸笋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又论福建为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由是观之,鸿渐未尝到建安欤。《宣和北苑贡茶录》曰  盖昔者,山川尚閟,灵芽未露,至於唐末,然後北苑出为之最。

茶盏是什么

茶盏是什么

导语: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地代表了唐宋及以后的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精神享受的明显倾向。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饮茶的用具。

茶盏,可以是饮茶的器具,也可以用于彰显地位,古时贵族的斗茶便是典型的体现。对于今人,过去已为历史,而对茶盏的追求大多源于茶本身。因为茶盏因茶而生。

茶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可杯底留香。茶盏,因为茶的存在而存在,因为茶,它退去了初入凡尘的青涩,变得内敛、深邃;因为茶,它感知到每一位有缘人的喜怒哀乐;因为茶,岁月不落尘埃,它满腹灵性……

时光,让茶盏经历茶,让茶释放出最好的芳华。这芳华里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情感,但每一份都是值得珍藏的记忆。

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流行煎茶,茶具喜用青瓷和白瓷。宋代流行冲茶且斗茶成风,为了分辨水痕比出高低,宋人弃青瓷白瓷改用黑瓷,并在黑色釉上大做文章,烧制出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木叶盏等茶具珍品,使我国茶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流行用青瓷白瓷

在唐代以前,饮茶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茶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中国茶文化进入全盛期。茶庄、茶肆、茶坊、茶馆遍布城乡,当时人们常说,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把茶和柴米 油盐相提并论,可见当时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史籍上之所以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是因为宋代兴起了斗茶风。

茶盏贵为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宋徽宗

斗茶是由于茶水生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先将采来的茶叶用 热气炙干,然后趁热捣碎,制成茶饼。饮用时将茶饼打碎,投入茶臼内研细后,再拿去煮茶。而宋代流行冲茶,即先将茶叶做成茶饼,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 碗或茶盏,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称为水痕,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留的时间更长。《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因而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

宋徽宗喜欢饮茶,对如何制茶和饮茶极有研究,著有《大观茶论》一书,书中说:“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方兴胜览》也说:“茶色白,入黑 盏,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为贵也。”斗茶成风使市场对黑釉瓷器的需求量极大,所以宋代黑瓷生产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不仅一些青瓷窑场如福建建阳的建窑、 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以生产黑瓷为主,连如定窑之类的以产白瓷为主的名窑,也为适应市场需求而大量生产黑瓷。

  “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仅需要茶品好,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这种斗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碗)情有独钟,皆因建盏最适合“斗茶”。

建盏皆用正烧,外壁往往施半釉以免粘窑,釉在高温中易流动,便形成了这美美的“釉滴珠”,又称“釉泪”。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溶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与华丽的彩绘和繁缛的雕饰不同,它们是釉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中产生变化的结果,陶瓷工艺界称之为“窑变”。

宋人爱斗茶 茶盏黑为贵

宋代斗茶所用的黑瓷茶盏以兔毫盏、油滴盏、玳瑁盏和木叶盏最为名贵,艺术成就也最高。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 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釉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玳瑁盏的玳瑁纹是在黑色 釉面下出现的褐黄、铁锈色斑点,状似玳瑁背上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因这种纹饰和鹧鸪鸟羽的花纹也很相似,所以又称鹧鸪斑。

木叶盏以树叶为标本

而艺术效果最为惊人的是江西吉州窑生活的木叶盏,这种茶盏的纹饰是如何形成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制作时以天然树叶为标本,先对 叶子进行特殊腐蚀处理,去掉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再把它贴在成型的胎体上,然后通体施黑釉高温烧制。烧成后的树叶呈金黄、浅黄、淡红、淡紫、银白等颜 色,树叶的形状及茎脉有的在黑釉的映衬下清晰可见。木叶纹有半叶、一叶,也有两叶、三叶。木叶盏的器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口径10厘米左右的圆盏,另一种 是稍大一点的斗笠盏。木叶盏在宋代的名气不及兔毫盏和玳瑁盏,但其奇特的制作工艺和朴实自然的装饰风格越来越受后人的重视,以至于把它视为吉州窑的极品, 因留传至今的木叶盏寥寥无几,因而更显珍贵,是很多藏家梦寐以求的宝贝。

;

宋朝的文艺活动及文化

分类: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宋朝的文艺活动及文化!!详细!!!!!

解析:

宋朝文化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朝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宋代的娱乐业则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大部分可以买艺不买身。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的。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现在的演员明星、或从事文艺工作的女人都难以比上她们,因为以前的红楼女子是从小培养、不断的熏陶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些演艺界女士,长得漂亮点只上两年学就有可能成为明星……可以说一个宋代的名妓,要比现代的女明星强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时才达到艺术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茶,而是茶饮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盐,要加各种作料的茶。这是有无数种喝法的茶饮料与茶文化,遗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数的工艺、文化一样没有遗留到现在。宋时已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宋还有斗茶之风。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瓷碗的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宋朝的诗歌里就时常渗透着茶文化。“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也写出这么悠闲具有小资情节品味的品茶诗。宋徽宗《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时开始流向民间的。由于宋徽宗对玉器的过分喜爱。导致玉器在宋代空前发展,世俗化倾向的玉雕空前发达。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礼性大减。宋代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铜器、金银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

文化辉煌

物质生活的富足,精神追求变的越发迫切,于是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间音乐、小说、书法、建筑等艺术都在宋代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宋朝出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苏轼、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沈括、辛弃疾、朱熹、李清照等,这些学者们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风华依旧,其光泽不减当年,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六位之多,可见其文化之光辉是何等之耀眼! 书法家更是举不胜举,最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作品足以让书法家们叹为观止,就是"大汉奸"秦桧也能习得一手妙笔,舞得一手好文,若是其为人正派必然也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更不论岳飞等文滔武略的英雄了! 因文化的百花齐放,两宋大家又分之为南北 : 南宋有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北宋有二程:程颐、程颢(理学家)。南宋东南有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也正是因为宋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宋朝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使得传统的“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也促进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 “词”自唐末兴起,经五代至宋已经达到全盛。因此有唐诗,宋词,元曲等并称。可见词是宋朝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急先锋之一。要考究宋朝文化必然要先对其词有所了解,而最具有代表的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此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一般的孩童都会吟唱两句。全词高雅,飘然,使人如登仙境,又独身于世外,孤独且满目而悲者矣,可谓登峰造极之作,把水调歌头词牌名形式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出自其手笔,而其他词人同样成绩斐然,就算是李清照等女词人也是所见不鲜,可女子好习文且达到如此水平者,古往今来也惟独宋时一个李清照。也是,若把宋词之人一一列举,鄙人一天也未必言尽,再举下去也只是数数宋代“词”文化的九牛一毛了。就那《全宋词》来说吧,全书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赋,孔凡礼的《全宋词补辑》,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词人百家之多 词作四百多篇。这足以反映了词文化在宋时的地位,足以反映了词无愧于宋文化之代表,足以放映了宋文化的欣然朝气!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在宋把对“诗”的诠释提升到新的层面,一个更加大众化的普及层面,一个更加自由的格律层面。宋朝虽然是“词”的全盛时期,但是同时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于研究生唐宋朝之诗,是接触过最多的宋代的诗,是唐朝之诗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和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的数量空前的多,根我所知,北京大学正进行《全宋诗》的编纂,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就个体诗词数量,而言诗词作品最多的个体还是在宋代诞生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忧国忧民之人的名字吧,他就是-----陆游。你还记得这位伟大的诗人对国家复兴的致死愿望吗? 可曾记得他的临终遗言吗? 如果你忘记的话,那么你听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朴实的语言啊!一个爱国义士临终遗言,我生前没看到复国啊,我死后也要听到这个消息…… 我的孩子们啊,大宋复国之你们千万不要忘记,在拜祭的时候,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消息啊…… 让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写到这里,我闭上了眼睛,不知为何,泪流不止。是的,是的确实流泪了!而且在尽情的流泪!不光为了“诗”所隐藏了的悲楚而流泪,也为了千千万万的象陆游这样爱国志士流泪,更加是为了宋朝最终命运而流泪!(呵呵 键盘上湿一大片,休息以下,还是振作起来继续写吧) 唐宋之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完,用之不绝,诗中包含了无数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和开发的非常之少,能不遗憾吗?如此之多的潜在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动心呢? 在之前鄙人谈到了四大书法家,书法方面不多说了,宋朝的书法的成就是世人皆知的,而宋代所涌现的画家有哪些呢? 最富盛名的画家有:赵佶、范宽、马远、夏圭、郭熙、李唐、张择端等。艺术界,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出自张择端之手。纵观中国历史,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成就的,非宋代之山水画莫属了,时而博大如鸿,时而飘渺如仙,意境挥洒如行云,意随豪泼如流水。宋时,山水画家可谓人才辈出,各有所长,比如:北宋画家有范宽(以崇山峻岭和雪景 见长)、许道宁(以林木野水 见长)、郭熙(以描四时朝暮 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 见长)、李成(以塞林平远 见长)、惠崇、赵令穰(以抒情小景见长)、米芾、米友仁父子(又以云山墨戏见长)画中内容之丰富无法用言语穷尽。而南宋的夏圭、马远、李唐,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他们与刘松年共称为南宋四家。不知名或者隐居的民间画家也多如牛毛,可见宋朝书画方面也已经达到可艺术创作的颠峰。除此之外,宋时兴起的话本,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可以说它开创了明清白话小说的先河,而平民文化也蓬勃地发展起来了如戏艺的有:皮影戏、滑稽剧、杂技、傀儡戏、杂剧、说话、等等。经济的飞跃发展,物质生活的越发优越,娼妓业兴盛了,宋时娼妓,分得很明确,大致分为了“商妓”、“艺妓”、“声妓”、“官妓”四类。当然此妓非彼妓,她们大部分都不卖身,只卖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对琴、棋、书、画、歌、诗,样样精通。有的 *** 甚至可以自成一家,也就是现在的民间艺术家一类,这四类艺妓中,最具有才貌双全特性的非“官妓”莫属。自然官妓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宋朝时期,所有的茶文化也是很有品位的,根据个人喜好调制,与其说是品茶不如说是品差饮料,连茶盏都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可见宋人也是优越之优越,享受之享受啊。宋还有斗茶之风,民间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国君徽宗也在《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可以说宋代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之文化。由于徽宗非常喜爱,上行下效,玉雕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木雕、竹刻、漆器、碑帖、印章、铜器、金银器、牙角器、乃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了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 宋朝时期还创造了现在使用的 "宋体字" 可见其对文字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宋代史学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代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类似考古学) 史学著作也异常丰富,著名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东汉后早已失传,也是经宋朝的徐铉氏兄弟重新编纂的。

宋代的饮茶方式是怎样的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

扩展资料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宋代茶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8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