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明,饮茶之风更盛,深入家家户户,饮茶习俗与唐宋时截然不同。
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禁止碾造团饼茶,改芽茶以进。由此,宋元时已出现的芽茶在全国各地广为推行。饮茶习俗得以革新,一改唐、宋以来流行的煎、点末茶的饮法,为煎、泡芽茶(散茶)的新饮法,此后,全面进入芽茶(散茶)阶段而逐渐定型。
从制茶方法到品饮方式以及饮茶用具都变化一新。
明孙大授《茶谱外集》云:
“茶品,与《茶经》稍异,今烹制法亦与蔡、陆诸前人不同。”
明人制茶,将新采茶去老叶及梗,入广锅炒,焙干制成芽茶。
明人饮茶重茶品,水品,茶具,环境,茶侣等等,文化内蕴丰厚。
明德源《茶录》载:
“茶之妙,在乎始选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
明人饮茶方式,既有文人崇尚,保留唐、宋传统遗风的投芽茶于壶煎、煮的“煎茶”,
明陈师犹《茶考》云:
“烹茶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加淡金黄色香味清馥,过此而色赤不佳矣。”
亦有流行于民间的“点茶”撮泡法。
《茶考》云: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茶,名为撮泡。”
还有投芽茶于热壶,用沸水点注,“稍俟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的壶泡法。
明人饮茶有“茶其十六器”与“总贮茶器七具”之说,其中以注春(茶壶)、啜香(茶盏、瓯)、苦节君(煮茶炉)为茶具中三主器,三主器中的茶壶、茶瓯(盏)既是饮具又是清赏品,尤为品茶之人所看重。
品茶,先品色,茶色“以青翠为胜,涛以兰白为佳”,绿色茶汤用白盏盛之,愈显其清雅之美,令人心旷神怡。白盏必成为饮茶之上品。
明屠隆《考槃余事》记:
“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
明高濓《遵生八笺》:
“茶盏惟宣窑坛盏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润如玉。次则嘉窑心内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贵白,岂容青花乱之。”
明许次纾《茶疏》:
“茶瓯其在今日纯白为佳,间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次用其正回青,必拣圆整,勿用呰窳。”
由上述可知,明人品茶重白盏,定窑品为贵,宣窑白盏为最,成化、嘉靖白釉盏及回青盏皆可用。建窑黑盏与景德镇青花盏不易用。
1984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厂故址出土有永乐白釉茶盏与盏托,茶盏作宋定窑斗笠碗式,口11.4厘来,高4.1厘来,体小秀雅。当是出于“定窑最贵,不易得矣”的仿效之作,反映了明初上层社会茶具文化中的好古、赏古之尚。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宣德白釉盏,敞口,腹壁浅弧式,瘦底,小圈足,底心尖状凸起,形似鸡心,俗称鸡心碗,制作工整,式样精妙。嘉靖回青小盏为罕见之器,撇口,腹壁凹弧线渐内收,内圈足,造型别致。
品茗所用之壶,《茶考》记:
“每至山寺有解事僧烹茶如吴中,置瓷壶二小瓯于案,全不用果奉客,随意啜之,可谓知味而雅致者矣。”
这里所述的以瓷壶煎茶奉客的品茗活动,在明中晚期的画家唐寅《事茗图卷》,文征明《品茶图轴》,丁云鹏《玉川煮茶图》中都有真切的描绘。
图卷所画的瓷壶有提梁式、曲柄式。与之对照故宫博物院藏品,有万历五彩花鸟纹提梁壶,通高20,口径8.8,底径11.5厘米,另有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高31,口径10.7,底径15.5厘米。
除此之外,尚有紫砂器。
文震亨《长物志》云:
“壶以砂者为上,盖玩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茶疏》云:
“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致,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法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
显而易见,自明中期以来,用景德镇瓷壶与宜兴紫砂做茶具渐成风尚。
由于紫砂陶土质朴腻实,又无土气,所制砂壶经久耐用,茶味香淳,宜贮存,且以本色泥为饰,久经涤拭则“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砂壶式样“古朴风雅,茗具中的幽野之趣”备受文人雅仕所推崇,因此,明、清时期紫砂壶的艺术风格,蕴蓄着文人崇尚的高洁、幽野,风雅之美的趣味。
紫砂壶的制作,非始于明,1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了宋代紫砂龙窑,伴有六方形执壶、龙首流圆腹执壶和提梁壶的残器出土,可视为明、清紫砂壶器之滥觞。但由于宋代崇尚“斗茶”重黑盏,饮末茶重白、青白釉盏,故而紫砂壶如昙花一现。却为明代制壶奠定了基础。
入明以后饮茶习俗的变异,促使宜兴紫砂茶具脱颖而出。当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砂泥,则为其与饶瓷抗衡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明中期以后制壶名家辈出,供春、时鹏、李养心、董翰、赵梁、元畅,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陈用卿等等。其中以时大彬最有名。时大彬制砂壶的特点与功绩是:一方面完备了紫砂工艺,对调泥土别有心得;开创了调砂的颗粒效果;与文士交往,以合雅聚之要求,把茶壶精雅化。
传世文物中的时大彬紫砂壶为数不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彬款紫砂执壶,体大,腹圆,腹两侧置对称管状曲流与曲柄,盖钮作钱形镂空,内置一泥球,动时作响,壶身一侧竖刻行书“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下首丁丑年大彬。通高27.5,口径13.7,底径15.5厘米。紫泥坚硬色黑,有极细小“石榴皮”点。
南京博物院藏时大彬提梁壶,通高20.9,口径9.5厘米,圆腹下硕,腹一侧置曲流,肩两侧连起拱式提梁。此二器,皆制作工精、造型典雅,气势宏大,可见大彬早年作品之一斑。
大彬砂壶除圆腹者外,尚有方形腹、圆腹三足式和扁圆式。1968年江都丁沟镇曹氏墓出土一件六方形执壶,通高11,口径5.7,底径8.5厘米,底部有大彬楷书款。故宫博物院藏有剔红紫砂胎大彬款执壶,壶身作四方形,置对称曲式方流与曲柄,紫砂胎外剔红,底刻大彬款。
1984年无锡甘露乡肖塘华师伊墓出土大彬款紫砂壶一件,通高11.3,口径8.4,腹径10.7厘米,直口、圆唇、球腹、曲流、圜柄、三乳足。盖面塑贴四云头纹,器表有浅黄色小颗粒微微凸起,俗称“石榴皮”,壶柄下方阴刻“大彬”楷款。此壶体小,古朴雅致,当属大彬晚期的作品。1985年无锡河下王光熙墓出士一件直流扁圆腹执壶,底有大彬款。以上所列大彬砂壶,造型各异,但都端庄浑厚,朴素无华,正是“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是上好的茶具。
大家也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茶叶大国,茶叶文化在我国盛行了已经有几千年了,所以品茶是我们很多中国人的喜好。说到品茶我们就得去了解一下茶具了,因为茶具的选择也会影响到茶叶的味道。随着人们对茶叶文化的不断传播,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种材质的茶具,其中最受欢迎的茶具就是陶瓷茶具了,陶瓷茶具外观精美,泡出的茶也非常地美味,那么大家陶瓷茶具有哪些品牌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几个品牌吧!
陶瓷茶具哪个牌子好?
1、 金灶
广东海利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89年,注册资金5000万元,是一家专业研发和规模化生产水产、水族养殖器材、花园用品、园林器械及电子茶具、电磁炉产品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 汉唐
汉唐人深入挖掘中国茶文化的精髓,研究“木”、“石”及“陶瓷”的文化特质,不断开发以花梨木、红檀木、绿檀木、黑檀木、鸡翅木等高档进口木材为主要材质的、经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处理的种类丰富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各类茶器具。
3、 天福
天福系由世界茶王李瑞河先生于1993年在中国大陆创办的茶专业公司。天福茗茶,在大陆精耕十数寒暑,已成为集茶叶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方位茶业品牌。在营销模式上,公司采取多品牌策略,品牌包括[天福]、[天福天心]、[丹峰]和[安可李],以占据中国传统中式茶产品市场的各个细分市场。
4、 华艺
江苏艺兴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创建于1980年,位于举世闻名的陶都——宜兴,宜兴陶瓷十强企业。占地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现有50M、60M液化气隧道窑各一座,120M辊道窑一座,四孔推板窑二座,拥有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
5、 茗匠
福建茗匠竹艺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福建省连城县工业园区(省级),下设福建茗匠竹艺科技有限公司连城分公司、福建政和茗匠工艺礼品有限公司及政和茗匠茶业发展有限公司3个全资子公司。
6、 恒福
广州市恒福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总部设立于广州珠江新城富力盈隆广场,拥有“恒福”、“东道”两个知名品牌,是一家集茶具、茶叶及相关茶产品创新、生产、销售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司。
以上的这七大茶具品牌都是非常有名气的,特别是这些品牌的陶瓷茶具,相信平时喜欢饮茶的人一定听说过这些茶具品牌吧!经常饮茶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而且与此同时还传承了我们的优秀茶叶文化。所以小编建议大家在工作之际可以品一品茶,就当是缓解一下平时的工作压力。当然了除了以上的陶瓷茶具品牌之外大家还可以去了解其他品牌的茶具。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我认为紫砂壶茶具最受人们欢迎。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透气性好,暑天过夜茶也不馊,且泡茶不失原味;使用越久越气韵温雅,讨人喜爱。爱茶之人、懂茶具之人都会首选紫砂壶来泡茶。紫砂壶的吸附性也是一大特色,长久泡茶的紫砂壶,即便注入白开水也可得茶香!自古就被称为“泡茶圣器”。 紫砂茶具不仅因为饮用方法而闻名,其形制和材质,更受爱茶之人喜爱,多有高尚、优雅、休闲之意。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 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但不具有瓷胎的半透明性。紫砂茶具始于宋代,到了明代,由于横贯各文化领域溯流的影响,文化人的积极参与和倡导、紫砂制造业水平提高和即时冲泡的散茶流行等多种原因,逐渐走上了繁荣之路,一直流行至今。
紫砂茶具的特点如下较多,如: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能使茶叶溶解得完全,使茶水更加浓郁。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爱茶之人因这一特点更多倾向于选择他。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即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保温,若使用提携无烫手之感。壶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它独特的透气性能,使用其泡茶不易变味,而且隔夜茶也不会馊,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饮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绍 茶是中国的“国饮”,也是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据考证,中国人饮茶是从鲜叶生吃咀嚼开始,后变为生叶煮饮,形成比较原始的煮茶法。唐时饮茶开始由粗放走向精工,尤以集历代茶艺精华、著有世界上第一部茶艺专著的陆羽为杰出代表。陆羽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提出了煮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开创了饮茶新风尚,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唐皇宫每年4月也举办盛大的“清明茶宴”,法门寺地宫1987年出土的13件金银茶器,就是唐代皇帝供奉的。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才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时期“茶道”的出现表明,饮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唐代的茶文化起源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他告诉了我们,好酒配好樽、美食配好器才能相得益彰。同样的,“茶”与“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两者之间其实就是文化与器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几乎成为行内共识,作为茶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最重要载体,茶具在唐代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可以说,唐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的发源时期,同时也是瓷器从纯粹的“器用”走向“审美”的蜕变起点。
唐代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不同
中国先民喝茶的起缘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关茶具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烹茶尽具”的文字。长沙西汉马王堆墓出土的贮茶器具“贯 筒”,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现。虽然出现的时间很长,但在唐代以前,先民们喝茶也只不过是将鲜叶投入水中做 羹饮,用饭碗、酒爵之类的器皿代用即可,对于茶具并不讲究。
自唐代开始,随着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扩大,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茶叶消费也与日俱增。茶叶消费推动了茶器的生产和发展,并出现了专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长沙窑唐代青釉瓷碗,碗内底有一“茶”字,陕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壶,上有“老寻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茶具的设置因茶事的兴盛而日渐完善。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这些器具陆羽曾在 《茶经·四之器》中作了详尽记述,其中包括了风炉、笤、炭挝、竹夹、纸囊、碾、罗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编撰的小说集《封氏闻见记》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这证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见唐代饮茶的兴盛之况。
禁酒令和《茶经》促进了饮茶风尚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大胆开放,人民生活富裕充足,这些都给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并将其提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当时,唐统一全国后国力强盛,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茶树种植面积大增,茶叶产量大幅度提高,政府因此将茶作为征税对象,还在顾渚设立贡茶院,专门派人加工 贡茶。而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贸易,茶叶生产与贸易消费大大增加。政府“禁酒令”的实施使酒的价格变得昂贵,人们转而以茶代酒,促进了饮茶风尚的传播。
并且茶事过程要表现中庸之道,因此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为此文人逸士、僧侣道人皆喜欢饮茶,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观念融入其中。著名文学家陆龟蒙喜爱品茶,隐居甫里时,每年收取新茶做租税用以品鉴,还因此编写出《品第书》。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对 后世茶文化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中国饮茶活动的兴起和广为流布的唐朝,中日之间各种交流十分频繁,入唐礼佛求法的日僧络绎不绝。他们 入乡随俗,耳濡目染,寺院里茶烟茶鼓茶汤融入了他们参禅悟道的生活,切身感受着“茶烟袅袅笼禅榻”的中国饮茶文化。在他们学成归国以后,大力传播茶文化, 中国唐代的饮茶法和陶瓷茶器也随之传入日本,催生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饮茶风尚和陶瓷茶器文化,也奠定了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基础,影响持续至今。
佼佼者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
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细,造型优美,质地细腻,佼佼者就是越窑青瓷碗和邢窑白瓷碗,堪称是茶器中的国宝,集中表现了唐代 茶器的兴盛。事实上,唐代的茶具从质地看,可分为金银瓷石玻璃等多种,甚至出现了以器具质地为茶汤命名的讲究,金银为器的称为“富贵汤”,琢玉为器的称为 “碧秀汤”,瓷器饮茶称为“压一汤”,其中以瓷器茶器最为盛行。
在唐代,茶盏的,为时人所常用。特别是邢窑白瓷碗,然而陆羽认为越窑茶碗最 好,最适合饮茶。他认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做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 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陆羽在书中还曾为我们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标准,即“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约为我们现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窑和邢窑茶器,值得一提的还有湖南岳州窑。岳州窑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烧制青瓷闻名,晚唐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烧制釉下红 绿彩瓷器的长沙窑,主要以出口中东地区为主。
饮茶方式有煮茶和煎茶、庵茶
唐代,尤其是陆羽的《茶经》问世之前人们的饮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骤是这样的:把茶叶(主要是茶饼)掰碎然后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叶干了、红了之后磨碎倒进瓷瓶里,接下来烧水,并在水开之前往锅里 加入葱、姜、大枣、橘皮、盐等各色神奇佐料,水开后,把茶末倒进水里,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陆羽的时候,他认为这种方法煮出 的茶“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后的煎茶道(更讲究茶自身的风味,也更讲究技巧)流行开来,煮茗粥的方法逐渐被取代,现代 民间喜爱的打油茶、擂茶等则为原始煮茶遗风。煎茶法的用茶是饼茶。饼茶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颗粒的茶末,再进行煎茶。先将茶饼复烘 干燥,谓之“炙茶”。等茶叶冷后,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状,再罗细,筛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饮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还有庵茶。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后饮用的,称庵茶。在唐代,庵茶不仅在民间流传,在宫廷中也用此法饮茶。唐佚名的《宫茶图》就描绘了宫廷中用庵茶法冲饮的画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84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具的鉴赏之瓷器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