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失蜡法所作铁壶外观都非常精美,且大部分都采用满工(就是外表面没有空地)。
而“砂铸法”铁壶除了霰纹壶,一般不采用满工,而且羽线以下一般都是素地。
其次,失蜡法因为不需要上下对模,所以不存在羽线;
砂铸法铁壶,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壶嘴下方壶中间的环形羽线。
失蜡法铁壶因为大部分采用满工,且一般下部小上部大。日本铁壶使用时是用碳烧,因为碳的烧蚀作用,失蜡法铁壶下半部纹路一般有腐蚀与不清晰现象。
砂铸法铁壶要么下半部是素地,要么上小下大。纹路被烧蚀的现象一般不为大家所重视。
最后,砂模法铁壶的底部能看到中间的浇注孔,以及连边不同形状的垫片。
而失蜡法铁壶因为工艺不同不会存在此浇注孔,在浇注孔的位置一般是壶底的落款。
合范法与失腊法都是古代就早已发明的的金属铸造技术,合范法出现最早,使用也较为普遍,失腊法是后来才出现的,一般用于铸造一些形状复杂、要求极为精密的器件。
所谓合范法,是指铸造用的“范”不是一体的,而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制作铸件时合为一个整体,固定住,浇铸铜液,冷却后再分开。
举个例子,古代通行的铜钱,圆形方孔那种,就是采用合范法铸造,首先你要找一片结实的木头,纹理细密那种,切割成大小、厚薄合适的圆形片状。在正面刻上预定好的文字,如“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刻的精细一点哦;在背面可以按照要求不刻字或者刻上什么“当五”、“当百”、“当千”,以及一些什么月牙符号,刻好后,用搅拌并长时间揉制好的泥做成方块,表面抹平使之光滑,用刻好的木模一面印上去,使泥块上出现清晰的字迹,半个范就做好了,再用另一块泥块印制木模的另一面,两块范都完工了,用小刀在范的印迹上向边缘切出铜液进入的孔道,也就是铸孔,凡的初步制作成功了。下一步将范阴干,注意不可以急着用炭火烤干,容易产生裂纹,即使烤干也要用干草生火来烤,而且要由经验丰富的工匠操作,否则还是容易裂开,那样的话等到浇铸的时候你就哭吧。因为铜钱是大量的重复铸造件,为了延长范的寿命,我们还要把它烧成陶质,把阴干的范入窑烧制成陶块,就成了质量精良、寿命较长的陶范了。
开始铸造,将两个陶范合为一体,注意要严密的对合,不要偏了哦,所以工匠们事先都会在范上作记号,以便于合范时准确定位,合好后用麻绳或皮带捆绑结实,捆绑材料一定要耐受高温,断了就完蛋了。铸孔朝上,把熔化好的铜液缓缓浇入铸孔中,速度要合理,流液要均匀,太快容易产生气泡,太慢容易凝结。千万不要中断,要一次性浇铸完成,中断了就算失败了。
浇铸完成后,静候冷却,冷却完成,解开捆绑物,用小木槌轻敲范体,将之分开,铜钱就出现在你面前了,再用精细的小锉把铸孔留下的细小柱状物及其他瑕疵去掉,大功告成!
当然,古人更聪明,为了提高效率,一对范上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印迹,铸造时每范可以出成品铜钱十几枚或几十枚。
所谓失腊法,是用于铸造一些形状极为复杂,要求非常精密的器件,这种方法出现的比合范法要晚,但是在我们中国,还是很早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不断完善,汉代时就已经非常成熟了。
要铸造的器件可能形状太复杂,很难制作合范,就用一块蜡,精心刻制成铸件的形状,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刻好后,用泥完全包裹住,做一个整体的范,留一到两个铸孔,阴干,然后精彩部分就到了,入窑烧制,腊受热会融化,由铸孔流出,一点也不剩,外面的泥范就被烧制成陶范,范完工了,再按照常规的浇铸方法,浇铸完毕,冷却,用小木槌轻轻敲碎陶范,精美的铸件就诞生了。
失腊法工艺可以铸造出极为精美的器具,但是范基本上是一次性的,所以人们有时为了批量生产,会先制作一个生产腊模的模范,用蜡铸造大量腊模,再把腊模包裹泥,做成陶范,大量铸造。
现代生产工艺中失腊法仍然是常用的,例如前苏联马卡洛夫9×18mm手枪,它的击发机形状较为复杂,机械加工很难,因为单纯的金属切削会很费工时,成本居高不下,后来采用失腊法铸造,成本很快降下来了。
中国古代熔铁炉制作有三种方法,范铸法、失蜡法和铸合法。
制造大型熔炉等一般用范铸法。
范铸法工艺流程分为如下五步:
1、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铁器的基本形状。在制好的泥模上画出铜器纹饰的轮廓,凹陷部分直接从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则另外制好后贴在泥模表面;
2、翻范:用事先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紧紧按贴在泥模表面,拍打后使泥模的外形和纹饰反印在泥片上;
3、合范: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取下后烧成陶质,这样的范坚硬不易变形,称为陶范。将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称为外范。外范制成后,将翻范用的泥模均匀削去一薄层,制成器物的内表面,称为内范,铁器的铭文就刻在内范上。将内外范合成一体,内外范之间削出的空隙即为铁液留存的地方,两者的间距就是铁器的厚度;
4、浇注:将铁液注入陶范。待铁液凝固后,将内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铸铁器。一套陶范只能铸造一件铁器,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件一模一样的铁器;
5、打磨和整修:刚铸好的铁器,表面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一件精致的铁器。
失蜡法,是失模法的一种。失模法,就是用耐火造型材料包覆于可失性模之外,成为无范线的整体铸型。这种可失性模的材料,是所有可融、可挥发、或经燃烧后只剩余少量灰烬、因而易于清理的可成形材料,例如:坚硬的动物脂肪、蜂蜡、松香、植物纤维等。
早在1980年代,巴纳发现,有绳纹提梁的青铜器,提梁上没有范线痕迹,有些器耳有明显的粗大纤维遗迹。他认为,这些提梁,是以绳状物为模,用耐火材料包裹后,加以焚烧,模子被烧成灰烬,清理完灰烬后,在浇铸成型。
扩展资料
中国失蜡法铸造技术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然后往内浇灌熔液,铸成器物。经汉唐到明清,失蜡法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历久不衰。
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采用精锻工艺制造,容易断裂,一位美国工程师借鉴失蜡法铸造工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位工程师将此方法改进,命名为熔模铸造,使之成为生产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关键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引进精铸涡轮叶片技术的同时,荣科和师昌绪两位院士联手,用失蜡法结合石英管填充铸模,完成精密铸造后,用氢氟酸腐蚀去除石英管,成功制造出空心涡轮气冷叶片。
-失蜡法
失蜡法铸造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由于蜂蜡较软可以进行精细的雕刻和热加工,工匠们可以对蜂蜡模具进行精细加工,从而制成复杂的铸件模具。模具制好后,再用耐火的泥料等材料填充模具的空芯部分形成泥芯,并进一步对模具包敷制成外范。
外范固化定型后,对整个模具加热烘烤,蜂蜡受热后熔化并流失,这时整个铸模就变成可以浇铸的空壳。铜水灌注在“空壳”的模具内冷却后,便铸成器物。
通常有以下步骤:
1.刮蜡制作原型。
2.用铸砂等硬化原型。
3.融化蜡形成空腔。
4.将熔融金属倒入型腔。
以戒指的铸造为例,用作戒指原型的材料是“蜡”,因此可以轻松切削。使用特殊的工具手动刮蜡制作原型。当前,还可以在PC上设计3D CAD,CG等原型,然后通过3D打印制作原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81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公道杯与茶海一样吗,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