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于茶器正展现出“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意,如丝绒般的黑搭上动感的花纹,不论是曜变、油滴、银兔毫,甚至是最普通的褐毫,都能感受到他的律动与自然的变幻,白色的泡沫与绿色的茶汤在其间流动,彷彿穿梭于时空中,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建盏在宋代成为皇家贵族不惜重金追求的宝物,也是文人争相题咏的珍品。北宋皇帝徽宗在《大观茶论》、书法家蔡襄在《茶录》里面均明确指出,建盏是最适合点茶和斗茶的茶器。
那么除了我们常知的“茶色白,宜黑盏”、“坯微厚,熁〔xi〕之久热难冷”,以及特有的兔毫、鹧鸪斑、曜变等釉色斑纹外,在器型上,建盏又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宋代斗茶家的独爱之呢?
束口盏的器型
盏心
盏心的圆是茶粉的量器,宋朝点茶用约一钱七的茶粉(约5-6公克),刚好填满盏心。
止釉线(施釉线)
第一次注水到第一道折沿(止釉线),狭窄的盏心方便调膏,调膏的水量刚好使这止釉线位于这个位置,而这止釉线也是烧制时必须的,否则易流动的釉若没这道折沿,会流至匣钵造成沾黏变成废品。
盏壁角度
点茶前后需要六次注水,由于接近45度角敞开的盏壁,使渐渐升高的水面形成开阔的空间,点茶时易于击拂。
指沟
近口缘处盏壁内折,此处盏内有一条“指沟”,沟上还有一条凸出的折沿。这恰到好处的设计,刚好吸收掉击拂时波涛汹涌的茶汤能量,使茶汤不致溢出。而且快速充点时,即便偶尔的失控,折沿能够将失控的茶汤阻挡、回流到茶碗内,不至于溢出。
口缘
盏的口缘微撇,品饮时非常适口,以时下的说法,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
胎体
上薄下厚的胎体造成重心下压,茶盏不容易翻倒。因而,建盏有一种金鸡独立般的挺拔沉稳感觉。而建盏的黑釉衬托著如粥面的茶汤形成强烈对比,阴阳调和,也方便检视斗茶时汤花退去所露出的水痕,建盏因而成为斗茶的利器。
这些实用性使得建盏最适用于宋代的点茶方式与手法,也呈现出其独特的美。建盏的美是深层的美,美在他简单俐落的线条,美在他未经釜凿的色彩变化,这是一种气质与意境之美,而非肤浅的形色之美。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今天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1]
斗茶内容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斗茶所用茶盏
说到斗茶,不能不说茶盏。宋代盛行斗茶,所用茶具为黑瓷茶具,产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福建的建窑盏,即著名的"建盏"。因其色黑紫,故又名"乌泥建"、"黑建"、"紫建"。另外还有江西吉州窑的吉州盏,以富于禅意的木叶天目盏和贴花天目盏著称。
建盏中以兔毫盏最为人称道。兔毫盏釉色黑青,盏底有放射状条纹,银光闪现,异常美观。以此盏点茶,黑白相映,易于观察茶面白色泡沫汤花,故名重一时。蔡襄《茶录》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也说:"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黄庭坚的"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即为咏此茶盏的名句。
制作建盏,配方独特,窑变后会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除釉面呈现兔毫条纹的兔毫盏外,还有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为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它们最适宜斗茶,黑釉油滴盏我不陌生,原来我家就藏有一件这样的古董,乃殷实的祖上所传。束口,深腹,卷足,盏面有诸多均匀的珍珠斑点。这种茶盏,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芒,为斗茶平添一份情趣。
胜负标准
决定斗茶胜负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发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摘不及时;色泛红,是炒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要看两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因汤花的色泽与汤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汤花的色泽标准与汤色的标准是一样的;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所谓"咬盏"不是仅指汤花紧咬盏沿,只要盏内漂有汤花,不管在何位置,透过汤花看相应部位盏底兔毫纹(油滴纹)都有被咬住的样子,如果汤花在盏内飘动,盏底兔毫纹(油滴纹)则有被拉动的现象,非常生动有趣,这也是人们为何喜爱兔毫(油滴)盏的原因。
现代惠州民间斗茶,有根据现代的评茶标准去斗茶,评选依据:干茶(形状、色泽)、汤色、口感、叶底、作综合评分。
建盏,意指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碗,即建窑黑釉盏
宋代建窑所产的黑釉瓷器,绝大多数是茶碗,统称“建盏”。它是黑釉瓷器的代表,在宋代曾经是皇室御用茶具。被誉为宋代第一茶器。
宋代斗茶图
建盏釉料很特殊,是由水吉当地纯天然的草木灰+含铁量较高的水吉红色粘土+水吉当地的优质矿土形成的,在烧制过程中气氛还原的时间,温度的变化都能产生不同的筋脉和色彩,建盏成品的釉面会呈现兔毫、油滴或曜变等斑纹,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风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
建窑出产的黑釉瓷品斑纹,是根据炉温而自然形成的。其中曜变斑纹由于纹斑光彩夺目,异常绚丽,在建盏中最为珍贵。曜变盏的斑纹,非但是彩色的,还以群落出现,大小形态变化纷繁,而油滴斑则是单个出现的。 曜变盏要在光线(最好是阳光)下欣赏,才能尽显它的玄妙瑰奇之美。在当时人工传统烧制时,往往烧制几十万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两件,迄今仍未能成功复制。
曜变天目盏
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账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从而得知黑釉碗盏其价值令人瞠目。建窑油滴天目盏1170.3万美元成交,纽约佳士得于当地时间2016年9月15日上午10:00举行“古韵天成—临宇山人珍藏(二)”专场拍卖会,临宇山人珍藏—日本的中国宋代瓷器收藏,可谓印证日本对中国瓷器悠久的珍视之情。黑釉茶盏竟能如此高贵,除闽北盛产优质名茶之外,还与宋代盛行斗茶风气有关。
自宋代以来,建盏倍受垂青,使得不少文人骚客争宠趋雅,写就了众多赞誉建盏的诗词。
盏托与宋兔毫
现选辑一些加以鉴赏:
赏析
宋徽宗赵佶虽治国无能,却精通书法、茶道。由他著作的《大观茶论》里说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
就指明建盏出产的兔毫盏釉色黑,毫毛长,为上佳茶具。他在《宫词》赞曰:
兔毫连盏烹云液,
能解红颜入醉乡。
其意思指的是用兔毫建盏来泡上好的小龙凤团茶饼,香味,色泽都能使人陶醉,进入梦乡。
宋兔毫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与浦城籍的同僚章岷斗茶时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一诗曰:
黄金碾畔绿尘飞,
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
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意思是指:用和黄金等值的小龙凤团茶饼飞快的转出的绿色的茶叶末,放在紫玉瓯中用开水冲泡,茶水像雪花般涌起。面对斗茶出的美味,佳肴美酒都逊色不少。面对斗茶出的香味,兰花荷花都自愧不如。
曜变天目盏
著名诗人黄庭坚与诗友品茗斗茶中,即席赋诗曰:
兔盏金丝宝碗,
松风蟹眼新汤。
其意思是指:沿口镶金边的兔毫盏中,小龙风团茶经碾磨后,汤色会呈现出蟹眼似的奇观,刚烧热的茶香气也随风飘荡。
诗人黄庭坚在品尝建宁茗茶时,对建窑的鹧鸪斑盏赞赏不已。他描述道:此碗斑纹令人眼花缭乱,犹如山谷的流水与天上的明月相交辉映。
赏析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诗词中一再提到兔毫盏。对兔毫盏的认识远比一般人深入,描述的也很细致。他在《以六一泉煮双井茶》诗中写道:
鹰爪新茶蟹眼汤,
松风鸣雪兔毫霜。
细参六一泉中味,
故有涪翁句子香。
此诗中的“鹰爪”为茶名,“涪翁”则指黄庭坚,其号为涪翁。“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这一句中,“松风”与“蟹眼”一样,形容的是水沸腾的程度。“松风”是从听觉上在感受,“蟹眼”是从视觉上在感受。这句可以这么理解,“鹰爪”新茶末被调成了羹状后,用刚刚开始沸腾的水(蟹眼)点拂,此时,耳边听到的是水沸腾之“松风”声,眼睛看到的是茶汤中泛起的雪白泡沫“乳花”,与兔毫盏中如霜的毫纹交相辉映。好一副声色并茂、怡然自得的茶苑风貌!
赏析
公元1178年,陆游被朝廷贬到武夷任武夷冲佑观主持时,时常用建盏斗茶,以文会友。他对建盏赞誉有加。他在《闲中》一诗中赞道:
活眼砚凹宜黑色,
长毫瓯小聚香茗。
诗人在斗茶中,认为用建盏斗茶最适宜。尽管兔毫盏瓯小,但斗出的茶香令人叫绝。
赏析
誉美建盏诗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他对建盏情有独钟。1089年,他到杭州任知州时,在西湖北山葛岭寿星寺小叙。
此时,住在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闻讯赶去拜会,并亲自为苏东坡当场点茶。苏东坡深知谦师点茶有道,品饮了谦师亲手点的茶,更觉谦师茶艺高明,于是当场做诗《送南屏谦师》,以示庆贺。诗曰:
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苏东坡认为:大名鼎鼎的道教大师——来自南屏山有着三昧点茶高手的处谦大师斗茶,现场露了一手点茶的绝活,令苏东坡叹为观止。他更为惊讶的是看到道人用当时最为名贵的兔毫斑黑釉建盏。于是,他用春瓮酿制的最为高档的酒香比作斗茶出来的茶香,以此来赞誉道人高超的斗茶手艺。
宋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故宫藏
此外,最早督创小龙凤团茶饼的北宋名臣蔡襄在赞誉建茶的《北苑十咏·试茶》咏道:
兔毫紫瓯新,
蟹眼青泉煮。
雪冻作成花,
云闲未垂缕。
其意思是指:用新烧制的兔毫紫瓯盏(建窑建盏)和山泉煮茶,就会发现当山泉刚出沸水时,便可看到如蟹眼一般的沸水,用竹筅扰动茶饼在沸水中,茶汤的汤面上会凝一层像雪冻花一样的泡沫,而茶汤泛起的香味闲云飘荡,而且还没有水痕。
建盏赏析
建盏赏析
建盏赏析
建盏赏析
建盏赏析
如何选配一套好的茶具
如何选配一套好的茶具, 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以下分享如何选配一套好的茶具。
如何选配一套好的茶具1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搪瓷茶具再次之。因为瓷器传热不快,保温适中,与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
而且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艺术欣赏价值。陶器茶具,造型雅致,色泽古朴,特别是宜兴紫砂为陶中珍品,用来沏茶,香味醇和,汤色澄清,保温性好,即使夏天茶汤也不易变质。
乌龙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冲泡时,茶叶投放前,先以开水淋器预温;茶叶投放后随即以沸水冲泡,并以沸水淋洗多次,以发茶香。因此冲泡乌龙茶使用陶器茶具最为适合。但陶器茶具的不透明性,沏茶以后难以欣赏壶中芽叶美姿是其缺陷,这对泡饮名茶就不适宜了。
如果用玻璃茶具冲泡,如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就能充分发挥玻璃器皿透明的优越性,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至于其他茶具,如搪瓷茶具,虽在欣赏价值方面有所不足,但也经久耐用,携带方便,适宜于工厂车间、工地及旅行时使用。而塑料茶具,因质地关系,对茶味亦有影响,除特殊情况临时使用外,平时不适宜,尤其忌用塑料保温杯冲泡高级绿茶,因此种杯长期保温,使茶汤泛红,香气低闷,出现熟汤味,必然大煞风景。
选择茶具,除了注重器具的质地之外,还应注意外观的颜色。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陶瓷器的色泽与胎或釉中所合矿物质成分密切相关,而相同的矿物质成分因其含量高低,也可变化出不同的色泽。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黏土烧制,只是烧制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黄、红棕、棕、灰等颜色。而瓷器的花色历来品种丰富,变化多端。
如何选配一套好的茶具2 1、陶制茶具的特点
我们平时常说陶瓷,是瓷器、炻器、陶器的总称,陶与瓷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紫砂虽然被单独分出来,但一般说紫砂属于炻器或陶器。
陶器使用陶土较瓷器低温烧成,造型一般比较古朴粗犷,大气沉稳,颜色较深,表面略粗糙,胎厚,气孔多,传热慢,保温性好。
如果说瓷器适合“发香”,那么陶器适合“发味”。陶器特别能凸显茶的韵味,适合冲泡黑茶、老白茶等等,用于煮茶、煮水都很合适。
陶器通常用含氧化铁的粘土烧制,烧成温度、氧化程度不同,色泽多为棕红、棕黄、灰等颜色。陶器一般保持原色,较少上釉。上釉的陶器,注意选择颜色不要太鲜艳的。
选择陶器,除了注意外观的颜色外,质地和手感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将茶具的功能、质地、色泽三者统叫协调,才能选配出完美的茶具。
2、瓷制茶具的特点
瓷器使用高岭土高温烧成,表面光洁透亮,胎薄致密,气孔少,吸水率低,传热快,保温性适中,泡茶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
瓷器致密,对茶味的反映不偏不倚,真实公正。因此,瓷器是适用最广泛的茶具,所有的茶都可以冲泡,不失真香真味。
瓷器讲究“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表面温润洁净,用灯光照射透亮无暇可判断为好瓷器。
青花或彩绘的瓷器,注意颜色要不艳不晦、不浅不深:艳则颜色过厚,晦则颜色过薄;浅则过火,深则火候不够。
另外注意分辨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图案在釉面下,表面摸起来光滑,彩绘颜料不直接与茶汤接触,安全性高;釉上彩是绘制在釉面上,摸起来有凹凸感,一般作为观赏,不盛装食物。
3、不同茶如何选择合适的茶具
绿茶:绿茶的特征是清汤绿叶,冲泡时宜选择壁薄、易于散热、质地致密、孔隙度小、不易吸香的茶具为宜,如玻璃杯、薄胎瓷质杯具等。
花茶:青瓷、青花瓷等盖碗、盖杯、壶杯具。
黄茶:轻发酵茶,气香馥郁,滋味醇厚,所用器具以紫砂为佳。
红茶:红茶宜用白瓷冲泡,用玻璃杯赏汤,便于衬托它的宝光、金圈、汤色红艳”等特点。
白茶:茶具力求古朴、自然,以陶瓷为佳,尤其是老白茶可用陶壶煮饮。
乌龙茶:选择薄胎盖碗冲泡,小杯品饮。更能凸显其高扬的香气。
黑茶:黑茶可冲泡也可煮饮,当配陶制茶具或较粗砂粒的紫砂茶具,能够去除异味,更显陈香。
如何选配一套好的茶具3 1、茶盘的挑选
茶盘的选择涉及到空间大小、预算多少、环境如何等等诸多问题,作为茶席中的重要元素之一,真的是有太多的取舍空间了。一般来说,茶盘以材质来区分,大致有下面三种:
a、竹木茶盘:北方天气干燥,如果久置不用,竹木茶盘容易开裂。因此,假如喝茶不是很勤的北方人,慎选竹木茶盘。
b、砚石茶盘:目前砚石市场比较乱,鱼龙混杂,所以在购买时慎重选择。不过,假如看到自己对眼的砚石茶盘,且价格也可以接受的话,买也无妨,只是别总想着升值就好了。不过这个东西的问题在于太硬,如果不小心的话,容易把上面的茶杯茶壶什么的磕坏,使用中需要注意。
c、电木茶盘:电木茶盘现在的使用比较多;它是一种酚醛塑料。购买之前,可以用热水浇在上面后闻闻,如果有刺激性味道,就别买了。
2、泡茶用具的挑选
一般来说,泡茶基本上就是用三种东西,紫砂壶、盖碗、玻璃杯。
a、紫砂壶:它的特点在于使用方便,但是最好专壶专用,一壶只泡一种茶。
b、盖碗:盖碗的适用范围比较广,适用于任何茶,不用担心串味问题,但使用起来有一定技巧(因为用不好容易烫手)。如果想找个性价比好的,那必须要推荐福建德化瓷的盖碗,德化的白瓷,是白的透亮。如果要在淘宝找德化瓷的物件,只要筛选下福建泉州地区的就可以了,多数是德化瓷。
c、玻璃杯:基本上是用来泡绿茶或者其他比较嫩的茶叶使用。
综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泡茶能力和茶叶种类选择适合的.器具。
3、茶杯
杯子重点在于大小合适,薄厚合适,轻重合适。
选用白瓷质地茶杯,可便于观汤色,而且看着素雅也舒心。
如果不在意汤色,喜欢古朴的茶杯,那选择就多了,青瓷、哥窑、粗陶、仿汝窑,紫砂等等。
选择茶杯的外形时,杯子外形会有很多种,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去选。而内环口杯会比较烫嘴。
4、其他附件的挑选
其他的配件,像茶宠,茶洗,杯架,杯垫,茶则,茶荷这些,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添加。
茶具的历史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多件茶器,包括许多煮茶用具,其中就有风炉。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像鼎的样子。在古代,有脚的器皿称为鼎,风炉的样子就与鼎相似。风炉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炉多出的六分向内,其下虚空,抹以泥土。
《茶经》关于煮茶用具的记载,说明了早在唐代,人们对茶器已有讲究。上世纪80年代,在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过一套精美的鎏金银茶具,是我国目前所知时间最早、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成套茶具。
这组包括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研磨、罗筛、烹煮到饮用过程所用器具,有茶笼、茶碾、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调料盛器等,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茶具已非常接近了。
到了宋代,人们对茶具的讲究,依据品茶需要,进入了一个高峰。宋代以前,最好的瓷器产自邢台,宋以后,浙江绍兴一带的瓷器超越了邢台瓷器。
宋代斗茶兴盛,最流行的茶具是建盏。斗茶时,讲究品鉴茶色,即茶与茶汤融合形成的茶沫颜色,因匹配黑色的建盏最为相宜,是故,盛极一时。出现了因窑变天目、鹧鸪等至今为人们所喜爱的兔毫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75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如何鉴定与欣赏日本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