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茶道,器亦当有其道.茶、器、道相宜,方能相得益彰.香茶需好器,好器衬香茶.好的茶汤要有好的器皿来搭配。
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汝窑
汝窑茶具是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汝州而得名,在陶瓷史上有“汝窑之魁”之称。经过茶水浸泡,内里会出现开片,茶色又附着在开片上,令茶具呈现出了令人心醉沉迷的花纹,大大增强了茶具的观赏度。既能够闻香,又能够观色,汝窑茶具能给饮茶之人带来视觉上和嗅觉上的双重享受。
珐琅彩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柴烧
柴烧制品富含远红外线,对养生有很大的帮助.每个人至少都应该拥有一个柴烧杯,用来日常饮水喝茶,可让茶汤味甘甜,净化水的能量.即便是不用来喝茶,也可常置于手中抚摸,一样可达养生之效.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无釉裸烧追求的是一种本真、古拙、朴实之态,天然形成的釉色与陶坯高温下形成的肌理再加上建水紫陶特有的阴刻阳填工艺,书画与肌理釉色在窑内自然形成的画面美感十分有意境,且多了几分文化气息。
品茗杯的手持姿势
女士持杯手势: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夹杯,中指托住杯底,并舒展开兰花指。
男士持杯手势:右手持杯,拇指食指夹杯,中指托住杯底,男士就不要将兰花指舒展开了。这样的持杯手势称作“三龙护鼎”,三根指头誉为“三龙”,茶杯如鼎。
因为爱茶,所以爱杯。茶杯,自品茗伊始,成为不可缺少的角色。或行单影只或成双成对,与壶相伴,自愿作壶的配角。然而,茶杯虽小,却藏有无尽之美,是与生活最贴近的用器。所谓“烹茶尽具,茶遇好器”,一如美人在侧,花香满堂,妙不可言。
特点: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色香味皆蕴。紫砂 的传热慢,保温好。好处:能够补充人体的微量元素。具体的就细品下面这个文章了:
泡茶一般瓷质以盖碗为主,紫砂以壶为主。相对来说瓷器的发展历史比紫砂的长,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喜欢用紫砂壶泡茶呢?
宜兴紫砂是中国独有的矿产资源,又称“五色土”,深藏于山腹地层中,是天然的陶土。紫砂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是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紫砂壶泡茶有诸多的好处。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是以泡茶,色香味皆蕴。”——文震亨《长物志》
一、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
紫砂壶有着其他茶器所没有的一大特质:双重气孔结构,气孔微细,密度高。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
紫砂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够吸收茶汁,长久使用内壁会积聚“茶锈”,以至于空壶里注入沸水就会茶香氤氲。由于紫砂壶这一独特性,用来冲泡一款茶叶效果会更好,避免出现杂味。
二、紫砂壶透气性能好
紫砂壶泡茶不易霉馊变质,夏天也是如此。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即刻元气满满,泡茶仍是原味。
三、紫砂壶耐热性能好
紫砂壶的膨胀系数比瓷壶高一些,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在寒冬腊月里,壶内注入沸水也不会因为温度突变而破裂。且砂质有缓慢的传热性,在加上胎体比较厚,用来泡茶不容易烫手。
四、紫砂壶经久耐用
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
五、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
紫砂壶的泥色还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壶色富于变化颇耐人寻味。
六、补充身体的微量元素
《神农本草经》注“五色石脂,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久服补髓益气,肥健不饥,轻身延年。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此处的五色石脂即指五色土。
科学研究发现,紫砂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紫砂富含天然铁质,有调节人体内分泌及血脂、血糖、胆固醇含量,降肝火,帮助胃功能过滤尿毒等功效。而茶叶中本身就含有大量保健因子能控制糖份被身体吸收,紫砂壶则是将茶的这一好处发挥到极致。
当然,紫砂壶除了泡茶,还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在今天,紫砂壶的千姿百态已经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与诗、书、画、时尚都融为一体。也会作为某个时间段、特定事件的艺术纪念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一壶好茶,约上三五好友,谈天说地,这就是最为惬意的生活。
好茶,岂止于茶
茶好器不对,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做好茶具,让喝茶更快乐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Gaosh.com),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
。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4、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茗饮”而始,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然而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正确性。
(1)达摩禅定: 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
(2)孙皓以茶代酒: 根据《三国志.韦曜传》中说,吴国皇帝孙皓率群臣饮酒,规定赴宴的人至少得喝七升,而韦曜酒力不胜,只能喝二升,孙皓便常密赐茶荈以代酒。由此可知三国时代,当时上层社会饮茶风气甚盛,同时已有“以茶代酒”的先例了。
(3)王肃茗饮: 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叫做「茗饮」,就和煮菜而饮汤一样,是用来解渴或用来佐餐的。这种说法可由北魏人杨衔之所着洛阳伽蓝记中的描写窥得。书中记载说当时喜欢「茗饮」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则多饮用酪浆,书中尚记载了一则故事:北魏时,南户齐朝的一位官员王肃向北魏称降,刚来时,不习惯北方吃羊肉、酪浆的饮食,便常以鲫鱼羹为饭,渴则饮茗汁,一饮便是一斗,北魏首都洛阳的人均称王肃为“漏厄”,就是永远装不满的容器。几年后,北魏高祖皇帝设宴,宴席上王肃食羊肉,酪浆甚多,高祖便问王肃:“你觉得羊肉比起鲫鱼羹来如何?”王肃回答道:“莒附庸小国,鱼虽不能和羊肉比美,但正是表兰秋菊各有好处。只是茗叶熬的汁不中喝,只好给酪浆作奴仆了。”这个典故一传开,因此茗汁方有“酪奴”的别名。这段记载说明了,茗饮是南人时尚,上至贵族朝士,下至平民均有好者,甚至是日常生活之必须品,而北人则歧视茗饮。其次当时的饮茶属牛饮,甚至有人饮至一斛二升,这与后来细酌慢品的饮茶大异其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6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如何挑选一把好铁壶新铁壶如何正确开壶
下一篇: 红茶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