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具基本沿用前朝的茶具,没有根本的变化。
因为饮茶仍是明代的泡茶法,所以茶具的变,只是在原来的框架上更加细化、精确。但是,也出现了几个亮点。
1.茶具制作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制壶艺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陶瓷茶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景德镇瓷茶具在釉色上取众之长,尽人工之巧,花样繁多,不断翻新。除了生产五彩瓷外,还创新生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釉。
至此,中国的瓷器茶具由青瓷白瓷、黑瓷到彩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2.新茶具争妍斗艳
清代的茶具另一个亮点是新材料、新茶具的不断出现,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福建的脱胎漆茶具、锡制茶具,玉、水晶、玛瑙茶具。四川的竹制茶具、海南的植物(如椰子)茶具等,相继出现,造型独特,各具一派。
3.三才碗的兴起
盖碗虽然产生于唐代,但到清代康熙年间才骤然兴盛,成了茶具的主体。
从宫廷到贵族,再到民间都兴起了这种三件套的“三才碗”。
它寓意着儒家的天地人和的哲理,用它喝茶,有盖利于保洁保温,且内壁渐敛利于茶叶沉积,且能凝氤氲,茶香久不能散。
碗敞口利于注水,内壁渐敛利于茶沉积,托可防止茶水溢出,又避免端之烫手。
用它品茶,一手托碗,一手持盖,先以盖慢慢拨动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使茶汤上下翻动,茶味浓淡均匀,再细品茶香。
展示出端庄沉稳、从容不迫的风度。盖碗不但可一人品饮,也可以代替茶壶,配以小型茶瓯几人品饮。
盖碗多种多样,但较为庄重的是黄釉盘龙盖碗,多为宫廷使用。青花瓷盖碗,多为文人雅士使用。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是所有泡茶过程中必备的器具,不单指茶壶、茶杯,被认为对茶的品质有着莫大的影响。
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10种茶具,这还是比较少的了:
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
最早的茶壶使用金、银、玉等材料制成。唐宋以来,由于陶瓷工艺的兴起,逐渐被铜和陶瓷茶具代替。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更重要的是价格相对较低,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纯金茶具。
宋代湖南长沙出产的茶具,十分精美,价值以白金计算。赵南仲曾出黄金千两定制一副茶具具献给皇上。
各种茶壶明代供春、时大彬手制的紫砂壶更成为昂贵的艺术品。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国以前,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开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形成时期
唐代,物质基础丰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们也开始了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茶文化在唐朝开始形成,标志就是780年陆羽著的《茶经》。以后唐代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兴盛时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础,中国茶文化在宋代就开始了兴盛发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阶层,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普及时期
在经历了唐宋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明清时期开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中国茶文化茶的渊源
(一)茶树原产于中国的西南部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来就陆续发现过不少野生大茶树。早在三国时,《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唐代陆羽《茶经》中就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近几年来通过考察和调查,已在全国10个省区近二百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成片分布,如云南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千家寨就发现野生大茶树群落数千亩。1961年在云南勐海县巴达大黑山密林中,发现在株树高32.12米,胸围2.9米的高大野生茶树,估计树龄有1700年,是野生型的“茶树王”。还有勐海县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树王”,树龄约800多年,最近在澜沧县发现的邦威过渡型“茶树王”,树龄1000年左右。这三种类型的“茶树王”都发现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这结古代大茶树已列为重点保护古树,供国内外学者参观,这是茶树发源地的历史见证。另外,从古茶树的分布地域来看,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的南部与西南部以及广西、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当然也有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海南等地。因此科学家普遍认为,从古茶树的分布区域情况来判断,茶树的原产地应该是在中国的西南部,其起源中心可能就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
(二)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谈茶的发现与利用
战国时期《神农本草》书中记述了“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民间传说5000年前有位最早发明农业、医药的人叫神农,他为民解除病痛,尝遍百草,企图寻找出能治病的植物。有一天,神农前后尝到了七十二种毒草,毒气聚到腹中,使神农口舌麻木,五内若焚,不能自制,于是他躺在一株树下休息,一阵凉风吹来,从树上掉下一片树叶落入神农口中,清香甜醇,使神农为之一振,便将树下嫩枝叶放在口中咀嚼,顿时毒气退去,全身舒适,于是他认定此种树叶为治病良药,并称它为“荼”。还有一种流传甚广的传说,是说神农有个透明的的水晶肚,吃下去的食药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神农为了探明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总是尝遍百草,看看在肚中的变化以作判定。有一天,神农吃到了一种开白花的树叶,吃下去后,不仅口中感到苦尽甜来,而且肚子里的有毒食物被这种汁液清除的干干净净,似乎上下“查”了一遍一样,于是他就将这种树木叫做“荼”。从此,当他尝草寻药中毒时,便将随身带着的茶树叶吃下,就立即能解除毒害,神农把这种茶树叶介绍给人们,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从瘟疫灾害中解救出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也许就是我们的祖先最早吃茶的开始,唐代茶圣陆羽可能也就是依据这种历史记述,在其,茶经》中论及“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说明茶作饮料,开始于神农氏。陆羽在《茶经》中还认为饮茶在鲁周公时已为人所知,春秋时代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人都爱好饮茶。后来流传广了,便成了风俗。陆羽说,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在东西两都—西安和洛阳以及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了。从神农尝百草到饮茶成为风俗,可以说是先为药用后发展为饮用的历史过程。
(三)珍贵的茶叶历史文物和遗迹
长沙马王堆距今有2100多年的西汉墓出土的文物不少,有简文、帛书、帛画等,其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这是汉代皇帝贵族享用茶饮的写实。在随葬清册中还有“木古月笥”的简文,据考证,“木大月”就是槚的异体字,即苦荼(茶),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的茶叶随葬品。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地的唐代文物很多,这批稀世珍宝在地宫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金银茶具多件,有琉璃茶碗和秘色瓷茶具,金银茶具中有烘团茶用的银笼子、贮存茶用的龟盒、碾茶用的茶碾子、筛茶的茶罗子、放调料的盐台和银坛子、取茶用的银茶匙、调茶用的调达子、煮茶用的银风炉和夹木炭用的银火荚。这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宫廷茶具。
四川省名山县的蒙山是个古茶地,唐代就盛产多种名茶,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历史遗迹。种有仙茶的“皇茶园”就是其中之一,皇茶园位于上清侧山岙处,相传为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邑人吴理真培植仙茶七株之地。皇茶园面积12平方米,石栏圈围,道旁立有门楼加锁,左边竖立石碑两座,记述仙茶的起源及甘露大师的功绩(现碑已毁),石围栏依存,现石门上新刻楹联一副:“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另外在蒙山腰有一座“智矩寺,是汉代甘露道人吴理真创始,宋淳熙时重修,明万历时补修。自唐至清,每岁于此制造贡茶,是我国早期的贡茶院之一。
唐代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出生于湖北竟陵(今天门县仍保存有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学泉、陆子井、陆子泉、陆羽亭和陆公祠。陆羽晚年住浙江湖州吴兴杼山妙喜寺,如今杼山遗址还存,当年陆羽考察过的顾渚紫笋贡茶产地—浙江的长兴和江苏的宜兴,至今还有贡茶院的一些遗迹,如金沙泉、顾渚山(山介)等。
我国唐宋时的佛教圣地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和余杭的径山寺,是当时种茶、制茶和佛门茶道的孕育之地。唐代时日本高僧最澄在天台山学习佛教和茶道,回国时带去茶籽。为茶叶传日做贡献,现天台山国清寺留有碑文。径山寺创立了径山茶宴,日僧南浦昭明把这一佛门饮茶方式带回果本,以后发展成了现今的日本茶道。径山寺至今保存着南宋孝宗皇帝御笔“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的御碑。
此外,宋代福建建安(今建瓯)北苑贡茶产地的“御茶园”、崇安县武夷山的“御茶园”、清代乾隆皇帝到过的浙江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颗御茶”等,虽然历经世代风雨,都还依衡地保存着,供现今茶人研究和鉴赏。
(四)“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据考证,古代史料中指茶的名称很多,有荼、荈、诧、蔎、选、茗、槚、瓜芦等。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尔雅》中记有:“槚,苦荼”。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称“早采者为荼,晚采者为茗”。唐玄宗《开元文字音义》中首次出现“茶”字,唐代中期陆羽《茶经》中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作为历史的总结,陆羽《茶经》正式将“荼”字减去一横称之为“茶”。至于“荼”字的发音有两个体系,川、湘、江、浙、华北一带读作chai或cha;而福建福州读作ta,夏门和汕头读作te。这两种体系传至国外,在国际上也形成了两个外来语读音体系,英、美等一些欧洲、美洲国家写作tea或thea等;而俄罗斯、日本等亚洲国家多数按汉语“茶”的发音拼写,如俄语、日语。从茶字的读音也可看出,茶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
(五)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
巴蜀是中国古代一个广泛的地域,是指现在的四川、湖北以及云南、贵州两省的部分地区。《汉书·地理志》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巴蜀地区,当时居住的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苴、共、奴等少数民族,巴族 和蜀族是其中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两个大族。巴蜀在春秋、战国时属“南夷”的化外之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巴蜀才设置为一郡。巴蜀地区在史前的神农时代,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可知那时就发现和利用茶了,以后才开始有了饮茶的历史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因此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西汉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两句。三国魏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 之。”西晋孙楚《出歌》中有“姜、桂、荼、出巴蜀”之句。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称:“……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唐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这些历史的记载,都说明了巴蜀地区从茶的发现、利用、饮用、茶市到贡茶,发展时期之早是史无前便的,巴蜀的茶业发展对整个中华茶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茶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王褒的《僮约》中。
他在文中写道:“武阳买茶,烹茶尽具,酺已盖藏”。译文为烧水煮茶,分杯陈列,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除实用价值外,兼具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
说到茶和品茶,人们自然会想到各种茶具。对于现代人来说,常见的茶具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杯、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因材质和产地不同,可分为陶茶具、瓷茶具、漆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茶具。
茶具的分类
1、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2、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3、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空心的石头,又叫“太一余粮”、“禹余粮”、“石中黄子”,俗称“还魂石”、“凤凰蛋”等。
4、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
5、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中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
6、玻璃茶具
玻璃器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比陶瓷烫手。
7、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
8、冰裂茶具
冰裂茶具因茶杯杯身有似冰裂的痕迹,因此而得名。
9、陶土茶具
陶土器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
10、金属茶具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
11、石茶具
石茶盘,顾名思义,是取材于天然石头,雕刻一些比较含蓄有意义的题材加为装饰,附加在有实用功能的茶盘上,而形成一种新的茶具新型产品。
一文了解中国饮茶文化的演变
争鸣于现代
茶文化反映了东方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茶类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先进的栽培采制技术得以推广,我国的茶叶及茶文化再度兴起。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茶及茶文化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伴随茶叶产业的发展,茶成为中国人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天,生活中的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为礼、以茶清政、以茶修德已成为国人最普遍的习俗,中国茶与茶文化已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现代泡茶方法以泡饮,茶饮料等为主,但少数地区仍保留生吃,煮饮的方式。
变革于明清
六大茶类出现。
明朝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人饮茶艺术性,还表现在追求饮茶环境美,这种环境包括饮茶者的人数和自然环境。当时对饮茶的人数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说。对于自然环境,则好在清静的山林、俭朴的柴房、清溪、松涛,无喧闹嘈杂之声。
清代,中国茶与茶文化仍有发展,饮茶习俗相当普及,饮茶方式由煎煮变为泡饮。特别是继明朝创造绿茶、黄茶、黑茶之后,又发明了白茶、红茶、青茶的制法,完成了中国独创的六大茶类。
盛行于宋元
茶饮活动进入活跃时代。
宋朝茶达到鼎盛时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宋代流行斗茶,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流行斗茶的为生活情趣。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现代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兴起于隋唐
唐代饮茶风俗盛行,茶成为国饮!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非常流行。喝茶逐渐成为一种享受,在皇家宫殿,寺庙和知识分子中间,茶宴受到人们的赞赏。
遵循传统的严格规则,茶宴同时是一项庄重而优雅的活动。茶的质量必须很高,水必须来自公认的来源。茶具必须是珍贵的,并且品质要卓越。根据仪式,在茶宴上,仪式的负责人必须亲自混合茶或监督混合物,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在此之后,应该让所有人都看到混合物,并且在品尝之前先闻然后欣赏其颜色。三转后,晚餐的客人将评判茶的质量,称赞主人的高尚品德,利用山水恬淡的环境写诗。
始于神农氏
茶作为药用食用。
根据我国的一个传说,茶是在大约5000年前由神农氏发现的,他被认为是生活在“三皇五帝”时期。
神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医,并被尊为中医之父。他的贡献之一是品尝百草发现这些草药的作用,然后告诉人们那种草可以作为药用。他在穿越了许的多高山并收集了各种植物时发现了茶。
神话说神农的身体透明,因此可以看到不同植物和草药对他的影响。因为,他可以查看受影响的器官,然后立即选择那种草药可以解毒。于是他发现了名为“茶”的茶可以作为解毒剂。
起源:
神农时代5000年以前。
《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被称顾为“南方之嘉木”,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是流传甚广、影响很深的古老传说。
发展:
魏晋南北朝(222-589)
三国东吴时期出现“以茶代酒”;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南北朝“茗粥”或与中药配伍。
兴于:
隋唐(581-618)
唐代饮茶风俗盛行,茶成为国饮,陆羽《茶经》定标准,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对中国茶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盛行:
宋元(960-1368)
从传统的紧压茶类,逐步改为生产末茶、散茶。茶饮活动进入了活跃时代,开始出现许多茶馆文化,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变革:
明清(1368-1911)
六大茶类出现,饮茶的步骤也由繁入简,茶叶的生产、销售等经济层面较前朝有相当大的增长,清代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时期。
争鸣:
民国到现代(1912~至今)
中国茶叶进入了从传统茶叶向现代茶叶发展的时期,扩大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名优茶大比重逐年上升。
作用:
药用:解击之功效
食用:茗粥之饱腹
饮用:品茶之盛行
风俗:婚嫁祭祀等
形式:
煮茶:陶壶 紫砂壶
煎茶:风炉等24器
点茶:建盏 茶筅等
泡茶:盖碗 紫砂壶等
工艺:
晒青:魏晋南北朝
蒸青:唐朝
龙团凤饼:宋朝
蒸青散茶:宋元
炒青散茶:明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68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代茶具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