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箍的作用是什么

茶百科 2023-12-07 06:31:55

茶箍是一种用于固定茶壶盖子的饰品,通常是半圆形或完整圆形的金属环形物。它的主要作用是紧密地将茶壶盖子和壶身连接起来,确保茶水在煮沸时不会泼出来。除了提高茶水的稳定性,茶箍还可以起到美化茶壶的作用,使得整个茶具更加精致、优雅。常用的茶箍材质包括铜、铁、不锈钢、金属等,不同材质和款式的茶箍还存在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原创: 吴健康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斗转星移,随着泉州古城德济门外港口及其上下游码头设置的变迁,尤其是港口装卸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码头工人重体力劳动方式消失等因素,古港的码头工人的搬运号子随之退出市民的耳际,仅在历史中留下它的余响……

古刺桐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晋江上游九日山下金鸡,过临漳、南薰(通津)二门所对的笋江、浯江顺流而下,接德济门外圆通港(南门内港)至法石后渚连片的濒江临海区域,在以船舶航运为主要货物流通运输形式的时代,自唐宋元明以来直至上世纪中期各式各样渡口码头鳞次栉比,有着巨大的外贸、内销货物吞吐量。

进入泉州港的货船能直接进入圆通港的就直接靠岸停泊。如果是大型货船受吃水量所限,则要在后渚港区先转盘给驳船、舢板等小船。这些驳船等根据船体大小和货物的种类,一部分停泊在圆通港;一部分驶入破腹沟,各自在相应的码头停泊,而后起水上岸。而泉州输出货物程序则反之落水、盘驳、出港。因而在古城西南面晋江段至入海口,破腹沟、南门内港、后渚外港各式各样码头一个挨一个,连绵不断的码头是货物流通主承台,各自承接相应的货船,船舶出出入入,货物源源不断。

码头装卸运转和家庭生计双重原因,沿岸各码头及其周边的大多数的民众成了出卖劳动力的码头搬运夫,且世代沿袭。至民国初年,古城内外依附在各码头搬运工人群体众多,数量十分庞大。据《泉州运输公司企业史》记载,至1927年,泉州城码头工人总工会共设有14个区分会,“会员一千多人,阵容可观,声势浩大”,分别是:

第一区分会(五堡)

第二区分会(青龙)

第三区分会(富美)

第四区分会(东壁浦口)

第五区分会(土地后)

第六区分会(八舍后尾)

第七区分会(后山)

第八区分会(四堡)

第九区分会(一堡)

第十区分会(水仙)

第十一区分会(新门街)

第十二区分会(浮桥霞洲)

第十三区分会(三堡)

第十四区分会(义全)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没有入会的码头工人,可见沿江码头搬运工数量的确庞大,分布密集。这些搬运工日常随身仅有一块肩巾,外加扁担、绳索、木杠、搭钩。凭借这些简单、原始、落后劳动生产工具,以人力直接负担重物的装卸、扛抬、挑担、堆垛等繁重劳动。每逢劳动强度高,体力消耗大,操作效率低的群体劳作,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码头工人常常发出或雄浑、或粗犷、或深沉的劳动号子。只要是码头工人们投入笨重的搬运劳作,劳动号子随之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码头工的搬运劳动号子,往往在集体搬运笨重的货物时响起。泉州港诸码头输出输入的货物单体较笨重的有布匹、松香、黄麻、茶箍(茶籽饼)……最为震撼的是木材、毛竹的装卸搬运。

不管是闽北山区的木材经福州马尾港由木帆船中转而来,停泊在南门码头;还是从德化、永春山区顺流而下的竹木排,停泊在五堡码头,这些木材毛竹在这里不是就着水边堆扎成水坞,就是起水到岸上整成堆垛以待交易。木材毛竹的起卸,全凭码头工人人力装卸搬运,如遇长数丈,径尺余,重千斤的造船桅杆、大厝梁柱此类笨重木材工活,都要聚集多人,集体操作。

在做水坞或整垛时,他们纠集七八个、十来个不等的工人,人手一把“搭钩”,即在长七八尺,径寸来粗细的杂木棍末端套着四棱锥形铁钩的特制工具,分别站在木头两侧,高高举起搭钩,猛地向下用力使钩尖扎入木头,随即有一人领头吆喝号子,众人跟着和唱号子趁势搭钩一拉,木头随之挪动一段,如此往复循环把木头拉到既定的位置。有时根据需要还结合绳索、滚筒、斜面搬运木头。每每此时码头边就传来阵阵雄浑的搬运号子。

泉州搬运号子,即码头工人的民间歌谣就是这样产生的。这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搬运劳动的实际功用,在集体协力搬运笨重货物过程中起着统一节奏,协调动作,形成合力,调节呼吸,缓解疲劳,激发劳动热情,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多重作用。

现在,随着机械动力设备的广泛运用,这种极具原生态的码头搬运号子在古城已难闻其声,中心城区市、区、街道三级文化艺术机构所搜集、编印民间歌谣典籍亦尚无发现有收录。

笔者经努力终于在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石狮分卷《石狮民歌》中可找到它的歌谱,这是是一册由舒平编,石狮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出版的歌本。歌本收录即编者舒平,泉州市石狮人,上世纪80年代以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工作,从事音乐创作和编辑。

在歌本中标示该歌谣由“施志姜记”,经查,施志姜先生是泉州搬运公司老领导,曾于1965至1981年间三度出任泉州搬运公司经理(主任),1981年3月后专任该公司党委书记。从这歌曲看来,这搬运号子是一首领唱、齐唱交替进行的小调式歌谣,旋律上一反劳动号子多为上扬的规律,呈小三度、四度下行且轮回出现,伴着不少切分音的运用,表达了搬运工在沉重的劳动负荷下,紧张与松弛相互交织的精神状态。音域上定位于中低音区,唱词简单朴素仅有表达呼唤、应答等叹词,这些特点使曲子吟唱起来显得雄浑、深沉、质朴。

由于当代泉州古城江、河道航运的退出,古港码头的变迁,特别是搬运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重体力劳动方式消失等因素,搬运号子随之在码头渡口销声匿迹,只悄悄地珍藏于一本歌集之中,不过这珍藏的不只是一丝乡愁,更是泉州古城行将消失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662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