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紫砂泥烧成温度是多少

茶百科 2023-12-04 02:33:01

紫砂泥烧成温度是多少

紫砂泥,一种独特的陶瓷材料,源自于中国古代制陶艺术的灿烂历史。它以其独特的质地和醇厚的色泽备受人们喜爱。然而,让人好奇的是,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烧成温度的控制。紫砂泥的烧成温度是多少呢?正是这个温度的精准掌握,赋予了每件紫砂泥作品独特的质感和艺术价值。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神秘的温度之谜吧!

紫砂壶烧制多少度会起泡

  1050℃~1200℃及以上。

  紫砂作品在进窑烧结之时,原料中颗粒越细,颗粒比越小,则越易于烧结,反之对烧结温度要求相对会高一些。在烧结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烧结度也越高,收缩率也随之越大。

  为了提高紫砂壶的烧成质量,在考虑烧成温度时,首先需把坯件烧结温度的上限和下限确定下来,再选择其适合的窑炉,制定出合理的烧成温度及升温速率曲线。对烧成范围较窄的坯件,适宜在烧结温度的下限烧成,可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对烧成温度范围较宽的坯件,可在烧结温度的上限烧成,减少高温保温时间,从而缩短烧成周期。

  紫砂壶在正常的烧成气氛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胎质呈色也会产生深浅不一的色调变化。温度对紫砂壶色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紫砂坯件从开始烧结到过烧软化温度范围内,通过适当改变烧成温度及升温速率曲线对紫砂壶外观色泽进行改变。

  烧成良好的紧砂器胎质致密,色泽温润,叩之声音坚实。当窑温过火时,紫砂壶外表有烧焦感,容易产生毛躁,还会起小小的爆裂痕迹,甚至产生变形、起泡等缺陷并且胎质极为致密,透气性和吸水性会变差,敲击时音频很高,有点类似于瓷器的声音。而当窑温欠火,未达到饶结程度的紫砂壶,则色调灰浅,似乎蒙着一层薄雾,舱质也比较疏松,色泽不洁。敲击时声音比较低沉、暗哑,音粗而韵短,如瓦罐类陶器,使用时会似有似无地带着一股土涩味。

  由此可看出从选泥到制作再到进窑烧,一款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对各方面的技艺都要求之高,故而一款真正的紫砂壶其价格亦不会太低,起码也是几百以上,一款精致又出自名家之后的作品甚至达到上万也是平常之事,我们不能小看了紫砂壶制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紫砂烧制温度不同,为何会有多种颜色?

紫砂烧制过程中,壶坯发生一系列物理及化学变化,形状得以固定,性能得以发挥,称为烧成。

制好的壶坯先放置两三天,阴干去除水分(否则烧制过程中,可能因为坯内水分而发生炸裂),再放入窑内,在一定气体作为介质的条件下,进行高温煅烧。

在数百年的制陶历史中,紫砂陶的烧制工艺不断完善和改进。上世纪50年代之前,宜兴紫砂陶的烧制都使用龙窑,之后逐渐改用倒焰窑,现在通常使用的是隧道窑和电窑。

烧制是紫砂器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烧成时的温度和气氛不同,烧成作品的颜色与致密程度,也会随之变化。因此烧制人员需要大量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才能烧出优秀的作品。

烧制工艺最主要的是,使紫砂陶器烧结。紫砂壶烧结,是指紫砂壶在一定高温状态下,低熔点物质熔化,填充未熔化物质之间的空隙,但并未达到碳化(焦黑)、钙解(出现针眼、气泡)程度的物理状态。

从低熔物开始熔化,到出现气泡、针眼、焦化现象临界点的温度范围,为烧结温度范围。紫泥烧结温度的下限要求是,达到1150~1180之间,红泥是1050~1100之间,本山绿泥是1180~1200之间。

有些优质泥料烧结温度跨度大(烧成后不会吐黑),可以在1300多度乃至1400多度高温下烧成,如黄龙山4号井底槽清泥、天青泥等。

紫砂壶是否烧结,不仅会影响坯体强度、气孔率这些实用性因素,还影响紫砂材质真实品性的展现,如呈色效果、颗粒触感、砂络脉理。如果温度把握不到位,就会出现欠火与过火的瑕疵。

过火是指窑温超过了泥料本身能承受的温度,壶体变形,表面出现气泡。窑温过高,壶坯会变形成为废品,也就是业内俗称的“窑烧白光”。

说完烧成温度,我们再来看烧成气氛。烧成气氛是指燃烧环境中氧气、一氧化碳气体浓度的高低。

简单来说,在相同的烧制温度下(当然必须是烧结温度以上),氧气较多,就是氧化气氛;一氧化碳多,就是还原气氛。主要以氧化气氛进行烧制。

同一泥料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下,色泽效果不同。如紫泥在氧化气氛中呈现紫红、紫褐、深紫等色,在还原气氛中则呈现多种青黑色调。

因为在氧化气氛下,紫砂泥中的铁生成的是红褐色的三氧化二铁,在还原气氛中形成的是青黑色的氧化亚铁。

紫砂壶的烧制工艺

紫砂壶的捂灰烧制工艺是通过运用其他介质人为地对窑变现象的一种应用~,在烧成过程中使紫砂壶变色均匀的一种烧成工艺。龙窑烧成时,因为茅柴未完全燃烧的残留物和炭灰的堆积,特别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还原气氛,造成紫砂壶的变色现象。经过摸索、总结规律后,这种窑变现象逐渐授掌握运用。早期的捂灰是把紫砂壶装入匣钵内,在其内外用砻糠等塞满整个匣钵,遮盖封闭后把匣钵装在龙窑最底部位置进行烧制。
因不具备龙窑底部的混合还原气氛,匣钵内一般采用细煤粉,木屑等碳性较强的燃料作为填充物,形成局部还原气氛。并采用低温(约1100-1150℃)烧制,以增加制品表面的碳素附着能力。
紫砂原料的吸附性恨强,其本身又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碳素,在还原气氛下,这些有机物和碳素不易燃尽,并且在400-600℃时有FeO的情况下,氧化碳分解反应强烈进行,反应所产生的碳素被吸附在胎体表面,这些碳素的氧化在还原气氛中要推迟到烧成的末期及冷却的初期才能燃尽,所以捂灰烧成时的温度要低于实际的烧成温度。而密封匣钵中塞满的碳性填充物,能减少烧成时匣钵内燃烧产物中游离氧的含量,并隔离壶体,使紫砂壶在良好的局部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碳性填充物中碳素的渗入,加强了紫砂壶的着色效果。各种紫砂原料由于其本身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烧成时温度和气氛等因素,捂灰烧成后的紫砂壶会呈现多种青黑色调。 捂灰工艺主要是含铁量较高的紫砂壶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使原料中氧化铁存在的形式发生改变。在正常烧成条件下,紫砂原科中氧化铁的结晶形成大多数是赤铁矿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赤铁矿被还原成了磁铁矿晶体,故捂灰制品表面对磁铁有一定的吸附性。紫砂泥料中如绿泥类等一部分含铁较低的泥料一般不适宜捂灰烧成(捂灰烧成后多呈淡灰墨色,色泽效果不佳)。捂灰烧成后的紫砂壶,如再在中性-氧化气氛的窑炉中复烧,郾又会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早在明代,紫砂工艺大师陈仲美就已使用调砂和铺砂的方法,来增强紫砂器表面的装饰效果。 在加工好的泥料或粉料中,根据要求调入各种具有一定大小及比例的砂质颗粒,以提高颗粒密度。调入的颗粒和基泥属于同一种矿料,称为本色调砂;调入的颗粒和基泥不属于同一种矿料,称为异色调砂。
本色砂调入原泥中,由于泥料质性相同,烧成后胎质色泽不会产生较大变化,但基泥中的颗粒含量有所增加,主要起到增强坯体骨架的作用。对于一些质性较软的颗粒,还需对颗粒进行600-800℃的素烧以增加强度,否则颗粒在成型过程中易被工具压碎而造成器表拖尾现象。如朱泥泥料大多收缩和变形率均比较大,不利于单独制作大型作品,需凭借调砂的方法增加坯体强度,这样的坯体烧成后整体收缩及变形减小,提高了烧成成品率。因此现代所见朱泥壶大多掺以粗砂颗粒或以熟料(熟料是将成品泥素烧后研磨成的粉料)支撑。
异色调砂因调入的颗粒和基泥色泽、质性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泽效果。若调入颗粒质性较硬时,烧成后器表颗粒凸显,呈粗梨皮状;当调入颗粒质性较软时,烧成后器表会产生细微的凹点状。颗粒质性越软,凹点就越明显,形成一种犹如桔皮状的肌理效果。 铺砂是指紫砂坯体在制作过程中,把不同泥色的砂粒采用铺、点、撒等方法,施于尚有一定湿度的坯体表面。再借助工具将砂粒嵌入坯体表层。铺砂主要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使烧成后的紫砂器表面铺入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
铺砂颗粒的质性一般要求高于或等同于坯体颗粒的质性。如质性较软,会造成制作时颗粒拖尾及烧成后因颗粒收缩较大而产生和胎质不相容的现象。 抽砂是在加工好的粉料或浆料中分离出某一部分规格的颗粒。在40目的粉料中抽离出60-80目的颗粒,使剩余的颗粒与细料烧成后形成一种粗与细明显的对比效果,产生新的质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60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