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大红袍是哪个地方产的茶叶,大红袍是哪里的

品茶 2023-11-30 00:23:58

大红袍是哪个地方产的茶叶,就可以判断这个地方的茶叶品质好不好。那么大红袍到底是哪个地方产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知道它的产地就可以了。下面我们们就一起来看看吧。首先我们要知道大红袍的产地是福建武夷山,这个地方是中国最著名的茶叶产地之一,所以这个地方的茶叶品质肯定是非常好好的,但是大红袍的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一般人根本买不起。不过在我们国家还有一种茶叶,它的价格比大红袍还要贵,那就是铁观音。

一:大红袍是哪个地方产的茶叶

大红袍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武夷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8~18.5℃之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mm左右。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斑岩,中部为砾岩、红砂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

大红袍的冲泡方法

1、温杯

准备8g大红袍茶叶,水煮沸后注入盖碗、茶壶等器具,以清洁茶具和提高茶具温度。温杯后投茶,并倒入热水浸泡茶叶,等待3秒后直接倒掉,以清洁茶叶表面杂质和醒茶。

2、冲泡

采用环壁注水的方式,缓慢的将热水冲入盖碗中。冲泡大红袍茶,水温以90-100度为宜,注水110ml左右,浸泡20秒左右即可出汤,之后每一泡延长5-10秒的浸泡时间,可以反复冲泡7-8次。

3、出汤

品质好的大红袍汤色橙黄明亮,兰花香馥郁,口感醇厚。出汤后先倒入茶海,再倒入茶杯,沥干茶汤,先闻香、观色,再品味,一杯茶分三口细细啜饮。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

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

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

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

创制了乌龙茶。

二:大红袍是哪个地方产的好

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要买正宗大红袍一般来说去武夷山当地买比较正宗,不过这个也不好说,毕竟这个社会就算是当地也是会有假货的。

三:大红袍的产地是哪个省

八闽奇珍“大红袍”

文|张荣才

武夷山以“三三秀水清如碧,六六奇峰积翠天”的奇丽风光秀甲东南,位居八闽之冠。其独特的丹霞地貌,不仅孕育出天然的奇峰、赤壁、曲涧和岩洞,同时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温润的亚热带气候,单斜山断裂发育的良好含水条件,造就出誉满中外的世界名茶——武夷山乌龙茶,其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名贵。

历史与传说中的“大红袍”

据崇安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武夷岩茶便闻名长安。宋代苏东坡吟茶诗中就有“武夷溪边粟粒茶,前丁后蔡相笼加”的诗句。宋朝大德年间,正式建御茶园进贡朝廷,大红袍显达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约400多年的历史。相传闽南一举人赶考途中,为武夷山景色所迷,因而贪走了路程,当行至九龙窠天心寺时,突然晕倒在一棵大树下。寺中老和尚看举人嘴唇干裂,脉息沉浮不定,知道是急火攻心所至。于是从九龙窠的老茶树上采摘了十多片嫩叶,随手拿过一把宜兴紫砂壶,投茶壶中热水冲之,须臾,茶熟。看其茶汤,清澈中透着砂红,叶底明亮,叶边缘处呈红色。看叶中间,淡绿中略带金黄。蒸气飘冉之中,渐闻缕缕清气沁人肺腑。饮之醇厚回甘,香气浓郁,连冲几泡仍不脱原真气味。举人喝过之后,顿觉神清气爽,不治而愈,京城殿试一举夺得头名状元。荣归故里时特来叩谢,并将皇帝亲赐的大红袍披挂树上,顿时,满树红紫,枝繁叶茂。之后,叶子渐渐变成了红颜色。也有传说皇帝原赐的是黄袍,大礼之时,满树枝叶枯萎、粉粉凋落,于是改赐为红袍,大红袍之名便由此而来。还有一说是此茶因生长在绝壁之上,极难采摘,故当地有心茶农专门训养了一只猴子、身穿红袍攀援而上,而这只灵猴专门采摘鲜嫩茶芽,泉水一泡,馨香四达,故名。另说则更具夸张,说在杯中只放一片茶叶和一粒米,倾刻米化。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而客观的解释是,春暖气湿,嫩芽初发,特有的地质条件和乍暖还寒的独特气候,使其枝梢嫩叶皆呈紫红,大红袍因色而名流传至今。

导游笑谈“大红袍”

离“大红袍”不远的山下,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茶园,园中有古亭、亭中石桌,石凳俱全。导游说,咱就在这里稍坐,听我给你们说段现实中的“大红袍”吧!于是看景变成了地道的听茶。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首次访问苏联。为表示中苏友谊,做为国礼,毛泽东送给了斯大林三两武夷山“大红袍”。斯大林开玩笑说:“中国是茶叶之乡,为何只送三两呢?”总理笑着说:“大红袍约有几百年的历史,四棵茶树,年产量才六两,送了您三两,岂不是送了您半壁江山嘛?”,斯大林闻言,顿时肃然起敬,双手捧之,嗅之,连连称谢。

据传,香港回归时,做为珍贵礼物,福建省送了三两大红袍给了香港人民,并派专人交给了特首董建华先生。1997年,武夷山举办茶节,20克大红袍,被一港商以15.68万元的天价买走。您说,大红袍到底有多珍贵?

农艺师细说“大红袍”

听完导游介绍,渐渐对茶树有了兴趣,于是便和茶农攀谈起来。茶农六十上下,有高级农艺师职称。能说一口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听他讲,茶的品质,首要的是气候。武夷山地处沿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平均气温要比市里低6至8度,山中多雾,雾天一年达110天之久,年降水量达2200毫米,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C左右。加之这里属红壤,黄壤地带,土呈微酸性,含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每年八九月份,茶农还得翻土晒根一两个月,然后保墒,使来年茶树更加茁壮。日照短又无风害之虞,昼夜温差大,这些都为生产优质茶提供了必备条件。尤其在茶树无公害裁培方面,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办法,重施有机肥,杜绝使用农药,使武夷山生态茶园更具特色。

武夷茶采摘一般在清明前后。取新梢下3-4叶,过嫩味涩气淡,过老粗劣不出原味,摘时尤其应避开阴雨天和雨露时,避带露水。当然炒制上品,最主要还得靠工艺,原始工艺制茶复杂,鲜茶进厂后,先经过晒、凉、做、炒,然后经初揉、复炒、水焙、簸扇、摊凉、复焙、纯火等十几道传统工艺而成。《茶疏》云:“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不宜久炒,炒茶之薪,仅取树枝,不用树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燃易灭,手加木指,急急转炒,以半熟为度,然后用小扇抄置被笼,积多候冷,盖炒速而迟焙,燥湿不得相混,混则大减香力,一叶稍焦,全铛无用,最难最难。”当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制茶工艺也有手工炒制步入机械加工行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制成功的萎凋制茶工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茶叶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计算机在茶机上的试验应用也获得成功。

我看到的“大红袍”

历史上传说中的“大红袍”现存三棵,临崖横空,大有玉树临风之势。看其枝桠,散漫铺张、红绿竞秀,其嫩叶皆呈紫红色。据山志记载:全山百二十里,峰居其中央,犹天之枢极,故曰“天心”。大红袍即生长在三十六岩峰,九曲溪水和吞云吐雾的古刹之旁天心岩九龙窠边,是我国岩茶中的奇珍,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

前山数峰并起,正中两峰突兀,遮蔽了大半个天日,恰恰使峰下茶树避开了中午和下午两三点时强光直照,大部分时间为岩石反射光。其旁有一副对联刻入石中,“溪边奇茗天下闻,武夷仙人自古栽”,使素有茶王美誉之称的大红袍凭空又多了几分仙气。

顺茶树顶端仰望,其上为一峰峦,下连缓坡,徐徐舒展,婉延伸至茶树上方的一片竹林杂树之中。因坡势平缓,林木葱蓊,所以坡上遍生青苔鲜菌,加之林中多为浮土和风化沙砾,树叶杂草腐烂后变成天然的有机肥料。底部为岩石层,土层不厚,山水经此吸收过滤,顺石罅滴坠。崖下有几席大小的盆地,盆地土质肥厚,水流源源不断,常年滋润,三棵老茶树就生长于斯,因而铸就了此茶性和不寒,久藏不坏,益清浓香,味久醇厚和止痢、醒酒、延缓衰老的特殊功效。

“大红袍”树下几米许,有一块平坦的开阔地,约有四五棵茶树,树龄也在几十年上下,据茶农讲,尽管近在咫尺,但无论气色、味道、香度均无法与其上的几株“大红袍”相比。

目前,品牌效应已使“大红袍”种植和供销规模化、常态化。除“大红袍”之外,武夷山漫山遍野都有茶树覆盖,统称武夷山乌龙茶或岩茶。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铁罗汉”,“白鸡冠”和“水金龟”,对外称武夷山“四大名茶”、“五大名茶”。在海拔2000多米的后山山坳中,我购得了当地茶农采制的“云雾铁观音”,细品之,果有“一杯细啜清于雪”之感。故而叹之,这看茶还是不如品茶的好,朋友笑曰:世间茶园千种,品质各异,你品得过来吗?凭心论之,听茶有时比品茶更为奇妙呢……

壹点号梧桐树下问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53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