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古镇丰州,镇北有桃源村,古称周井堡,系唐以前晋安郡、南安郡、丰州、武荣州治地,亦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村西北有莲花峰,海拔120米,山巅巨石周长约100米,绽开成八瓣,状若莲花。莲花石四面,戴忱、傅自得、朱熹、王十朋等古代名家题刻,琳琅满目;莲花峰上,晋建有莲花岩寺,宋改为莲花台寺;正德年间,莲花石下,建有石亭,构亭梁栋瓴檐全用石料。莲花峰从山顶到山下都是茶园,层层叠叠,畦径相连,茶香扑鼻,令人神思顿爽,茶园如田田荷叶,把莲花石烘托凌空,景观奇异,唐大诗人韩隐居于此,留有“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的佳句。莲花峰茶系绿茶,品质独特,因峰上石亭取名为“石亭绿”,欲称“石亭茶”。
石亭茶历史悠久,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莲花峰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公元376年),可见石亭茶在晋代就已经被人们发现和赞赏。据考,晋代衣冠南渡,大批汉人聚居于古丰州周围,他们或劳动、或登临,在山上发现了石亭绿;自晋经六朝至隋唐,石亭茶已逐渐发展为人工培植;唐中叶以后,诗人秦系、贬谪宰相姜公甫隐居其间,名贤登临很多,且要品尝石亭绿,“斗茶而归”,石亭茶种植业发展很快;至南宋,莲花岩寺住持僧净业,在莲花石瓣间发现新茶丛,便培植新苗,致力改造制茶技术,石亭绿进入一个新时期;清代道光年间,住持僧复本,带石亭绿上贡给道光皇帝,道光品尝后连声称赞,御书“上品莲茶”赐之,自此,石亭绿声誉更高,名闻中外。
石亭茶所以能历一千多年而不衰,产区虽小却又能独具一格以争锋,自有其特点。其一,产茶最早。它是福建省出茶最早的品种,清明节前就可尝到首春茶。其二,提神。石亭茶气味浓郁,余味清醇,极度提神,热带地区人易困乏,喝此茶能解人倦。其三,茶有三绿。石亭茶泡前绿,泡时水绿、泡后叶绿。其四,茶有三香。石亭茶有杏香、绿豆香、兰花香。其五,药用。石亭茶对人体有减肥作用,对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消化不良等疾病起着药物辅助功能,常饮益寿延年。
“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紫雾弄莲影,白云绕茶香”,名贤登临、高士品茶,遂使石亭绿绵长流远;更冀后人仿先贤斗茶之举尽心尽力,使石亭茶如九日山上祈风石刻享誉海内外,为人们津津乐道,思之忘渴。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生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里记载了茶叶的起源和传说。
《神农本草》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扩展资料:
茶的起源与传说:
一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治病,亲身去尝试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时候,偶然有茶叶从枝头飘入锅里,因此发现了茶叶可以作为治病的饮料。
第二种传说就是,神农为人们尝试草木治病的时候,尝到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因此而得救。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茶树是神农时期被发现的。根据《神农本草》的记载,茶具有解毒的功效。经过历代医药学家的证实,茶一直都用作解毒剂,因此被人们视为珍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茶史
1.中国最古老的茶 (1)杭州龙井:龙井,本是一个地名,也是一个泉名,而现在主要是茶名。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的龙井村,历史上曾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类,其中多认为以产于狮峰的老井的品质为最佳。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 、形美”四绝著称于世。
好茶还需好水泡。“龙井茶、虎跑水”被并称为杭州双绝。
虎跑水中有机的氮 化物含量较多,而可溶性矿物质较少,因而更利于龙井茶香气、滋味的发挥。冲泡龙井茶可选用玻璃杯,因其透明,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一旗一枪,,上下沉浮,汤明色绿,历历在目,仔细观赏,真可说是一种艺术享爱。
有专家说,正宗龙井可能绝迹。 (2)苏州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洞庭山。
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细嫩芽头炒制而成;高级的碧螺春,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足见茶芽之细嫩。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
此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是国内著名的名茶,常被作为高级礼品。 (3)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 、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
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
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
(4)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 (5)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最佳。
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
(6)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湖北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很著名,现仍是我国的重要产茶省份。
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恩施玉露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清鲜,滋味甘醇 ,叶底色绿如玉。
“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 (7)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
白毫银针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冲泡时,“满盏浮茶乳”,银针挺立,上下交错,非常美观;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
由于制作时未经揉捻,茶汁较难浸出,因此冲泡时间应稍延长。白茶味温性凉,为健胃提神,祛湿退热,常作为药用。
(8)武夷岩茶: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 ,回味无究。
(9)安溪铁观音:产于闽南安溪。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成的茶叶条索紧结,色泽乌润砂绿。
好的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
近年来,发现乌龙茶有健身美容的功效后,铁观音更风靡日本和东南亚。 (10)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
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
普洱茶的吕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由于产地不同,茶的名称也就不一样。
我国的名茶琳琅满目,主要有以下几种: (1)西湖龙井。产于浙江西湖风景区龙井村的秀山峻岭之中。
龙井茶素以形美、色绿、香郁、味醇四绝著称于世。 (2)碧螺春。
主要产于苏州等地,它的品质特点是细嫩、清香、鲜爽,可谓色、香、味皆清。 (3)铁观音。
为乌龙茶中的名贵品种,产于福建省南部的安溪县。该茶冲泡后有馥郁的兰花香气,为茶中珍品。
(4)白毫银针茶。是白茶中的特级名茶,产于福建闽江上游的松政建阳等县。
饮后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湿退热之功。 (5)茉莉花茶。
各种花茶以神州茉莉花茶最佳。花茶中以茉莉花香气最为清雅。
(6)普洱茶。是以云南普洱县取名。
品质特点是汤色清澈,滋味醇爽甘甜,很耐冲泡。
2.历史上最早的茶是什么茶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
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绿茶的特性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
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
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绿茶种类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 *** 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黄檗茶;双桥毛尖;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前峰雪莲;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寿眉;湘波绿;晒青;山岩翠绿;蒙顶甘露;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斜背茶;梅龙茶;兰溪毛峰;官庄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牛抵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攒林茶;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湄江翠片;翠螺;窝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花果山云雾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银猴;墨江云针。
3.谁知道历史上最早的茶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 *** 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吃的?多了去了
【九重粿】
南安山区清明节祭祀先人、以兆丰年的一种传统特色食品。
先将大米磨成浆,再加上少量的小苏打调匀,层层倒入铺有炊巾(棉布)的蒸笼中蒸熟。吃时切成片状,蘸上糖或酱油,也可同猪肉同煮吃。前者清凉爽口,后者香甜柔润。
【土笋冻】
土笋 以安海五里桥中亭港出产最肥最大。土笋冻以西垵村制作最有名。
土笋是一种长在海边沙子里的腔肠动物,学名“星虫”,身长3~5厘米,五脏俱全,全身都可食用。明·屠本峻《闽中海错疏》:“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味甘,一名土笋。”清初周亮工的《闽小记》:“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在海滨,形似蚯蚓……”
烹用前,先把从沙子里逮出的鲜活 土笋放养一天,吐清杂物,然后用石槌不断碾磨,使其滚出全部内脏杂物,再放入清水中,将其体内泥土漂洗干净,呈白亮时捞起。取凉井水,与土笋一起熬煮,身上的胶原蛋白溶化入开水中成粘糊状,盛出分别置入小盏,冷却后成冻,即为“土笋冻”,放置冷藏,食时取出。
“土笋冻”形圆小略扁,色泽灰白相间,玲珑剔透,鲜嫩 清脆,质地柔韧,富有弹性,味道甘冽鲜美,为冷盘佳品。食时配以蒜茸、辣酱、花生酱、芥末、酱油、香醋、芫荽、糖醋萝卜(特制)等佐料,用牙签叉吃。
【大面炸豆干】
产于安溪县官桥赤岭“大路街”。
大面全凭手工操作:放倒一扇大门板,搁上一大团发酵过的面团;用一根两米多长、大腿般粗细的硬木门栓,一头塞进墙上壁洞,一头坐着赶面师傅;赶面师傅一腿曲起,一腿脚尖着地,蹬蹬踢踢着做扇形往复压碾运动;压碾几次遍,把面团伸展开来,有大锅盖大小;撒上一层干面粉,将它翻转身,再碾再压,如是反复多遍;最后撒上干粉,层层叠将起来,拿把两尺长的铡刀,从左往右地切、切、切……切完为止,不计宽窄,但最细的也有半指粗,故称“大面”,耐煮耐嚼耐饿。
大面烫熟后,捞出作螺状摊晾于竹筛,食客从筛旁油锅里捞上一块炸豆干,夹进螺形大面条中 间,卷成春卷状进食。
【乌龙茶】
安溪人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种茶,十八世纪(1725年左右)发现名茶铁观音。铁观音与黄金桂、本山、毛蟹并称安溪四大名茶。
乌龙茶介于红绿茶之间,属半发酵茶,制作工序复杂。
【元宵丸】
民俗元宵必吃汤圆,故称“元宵丸”;因元宵为上元,又称“上元丸”。(参见《泉州岁时记·元宵》)
挑上好花生仁到锅里翻炒(不能放油),熟透取出置凉,去膜,趁脆碾碎成半粒米粒大小,加入白糖(量约等同花生)、炒香压开的芝麻、剪碎的糖冬瓜、金桔泥(或泡水后切碎的桔皮),拌以焗过碎葱头的熟猪油,捏成桂圆大小的丸馅。
吃时,取丸馅,逐粒用水沾湿,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滚转,反复5~6次,使糯米粉均匀包上丸馅,放入开水中煮透即可。
【文石】
亦称“霰石”,珍贵矿石。盛产于澎湖列岛,主要三大产地为望安、白沙、西屿。
外形粗糙,必须剖心始能辨别是否为珍贵的“霰石”晶体。“霰石”晶体五色交错,自然成纹,以有眼而色黄最珍贵。经精雕细琢,可成圆璧、方圭、念珠、手串、戒指、袖扣、领带夹、等饰物,也有琢成花卉、人物、鸟兽、鱼虫等工艺品,玲珑剔透,精美雅观。
澎湖文石 蕴藏量远比地中海西西里岛丰富,且品质优,花纹美。望安文石 大多黑质,花纹瑰丽,常有一圈圈石眼;白沙文石同属黑质,花眼较圆且漂亮;西屿文石大多颜色浅绿,表面泛黄花或白花。
【水晶包】
主料精面粉500克、酵母100克、白糖100克、肥猪肉30克,辅料白糖100克、冬瓜糖100 克、炒熟花生仁100克、纯硷少许。
【水仙种】
又名水仙茶、永春水仙、闽南水仙,发源地在永春县湖洋镇仙溪鼎仙岩。
传说,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仙溪农民郑世报为求生计,到鼎仙岩烧香礼佛,得观音托梦:“人北行,见木杉,住草亭。手艺成,带回乡,可小康。”郑世报遂携子外出远行,至闽北武夷山,见林木参天,搭草寮住下,在当地受雇种茶制茶。武夷山一带在乾隆年间就栽培出一种叫“武夷水仙”的乌龙茶,郑世报细心揣摩,学得栽培、制作手艺。咸丰年间,郑世报父子从武夷山带回100株茶苗,在鼎仙岩栽种,得水土灵气,精心培育成功。又仿照武夷山制茶工艺,糅合自己的经验,制出的水仙茶色黄味香,入口舌润喉甘,堪与武夷水仙媲美。
后由海外华侨广为传誉,扬名东南亚。鼎仙岩附近茶圃年年扩大,仙溪几乎户户种茶制茶。20 世纪初,鼎仙岩水仙茶被广泛引种到永春五台山等地,遂称“永春水仙”。解放后,闽南10余县市相继引种,遂称“闽南水仙”。
【水瓮菜】
水瓮菜以安溪龙涓出产的为佳。
每年临近春节前个把月,待芥菜经霜后,整叶带茎摘下晾晒;水分差不多去掉一半时,撒上盐巴搓揉。如是多次反复,再搓揉时流出的已不是水,而是又粘又稠的汁液了。把它们一团一团地盘起,压进瓮中腌制。
龙涓水瓮也是本地福都村烧制的。它和普通陶瓮的区别,在于瓮口多了一圈槽用来盛水。瓮中压满压实芥菜后,再在瓮口铺上厚厚的一层盐,盖上陶盖;向槽中注满水,置于墙头屋顶,让它在瓮中慢慢发酵。要时时检查槽里的水,不能让它干了,否则会跑进空气。
约莫个把月,水瓮菜就可出瓮下锅了。每掏出几团,还须在瓮里菜上复上一层盐巴,在槽里注满水。盐巴是不会溶掉的,往后还能再用。
掏出的咸菜洗净盐巴沥干水,切得越细越好。可做汤,清清香香,酸中带甘,生津开胃;也可作常年基本菜,三餐就着下饭粥;如与猪蹄、排骨同炖,通锅金黄,骨酥肉烂,不油不腻,入口滑爽,更是佳品。
【木棉】
木棉亦称攀枝花,东南亚一带的落叶乔木。传说汉·马援征交趾时传入我国。
泉州至北宋时,孔庙与各大寺庙开始大量种植。一说唐时泉州开始建城,唐末王审知治闽,积极经营海上交通,可能在那时从越南传入泉州。
【吉贝】
宋人林凤《泉南风俗》:“玉腕竹弓弹吉贝,石灰蓉叶送槟榔。”
吉贝即木棉,自海外传入刺桐港腹地后,斗转星移,至北宋前期,载种渐广,“土夫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一·吉贝布》),成为纺织手工业的新原料资源。产量渐丰,成品渐繁,“南北走百价”(朱松《韦斋集·卷三·吉贝》),极为畅销。
据南宋季年的一个估算,“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古今图书集成·卷303·草木典·木棉部》引谢枋得《谢刘纯父惠木棉》),经济效益很高,是一门大有可为的专业园艺,广受八闽百姓的垂青,所以元初福建便成为江南专设木棉提举司的五大地区之一,能承受朝廷“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元史·卷15·世祖本纪·至元二十六年四月》)的沉重负担
【龙眼】
泉州自古盛产龙眼,品种很多,风味不一。
最受赞誉的首推“东璧”龙眼,其品质优良。果皮有淡黄色的虎斑纹,泉人称为“花壳”,是外观有别于其它龙眼品种的最显著区别。果肉呈淡白色,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甘甜清香,具有“放在纸上不沾湿,掸落地下不沾沙”的特点,堪称果中珍品。“东璧”龙眼又称“糖瓜蜜”,产自泉州市区开元寺内东塔旁的原东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是明万历年间种植的,历300多年至抗日战争期间才枯死。而今“东璧”龙眼,在泉州及本省其他龙眼产区均有广泛繁殖。泉州承天寺内一株已200多年的古龙眼树,是现存的“东璧”龙眼中树龄最长的。传说早年仙游有个僧人从泉州寺院中取去“东璧”龙眼苗,在仙游境内栽植,现已繁衍2万株成年树,取名“泉州本”,但其品质逊于原产的“东璧”龙眼。
【石亭绿】
又称石亭茶,产南安市丰州九日山和莲花峰一带。 明·正德元年(1506年),莲花岩寺用石筑亭,因此得名“石亭绿”。“石亭绿”属炒青绿茶,品质超群,风格别具,是福建著名特种茶之一,是宋元时代泉州港出口货物之大宗。
【石砻白石】
石砻位于南安县丰州镇西侧,盛产独具特色的花岗岩白石。
石砻白石开采年代久远。唐代建泉州城垣及开元寺双塔时,就开始采用。闽南各地历代所筑寺观、石塔、碑坊,以石砻白石建者不少。《南安县志》载,清·嘉庆年间南安县令单可垂于石砻大石上题刻“独立千古”四大字,以示千年不衰。
石砻白石有七大特点:①质地洁白,花纹细致,磨光如镜。②石面不生青苔,家禽粪便沾污干后自脱,不留痕迹。③雨季或盐渍不潮,雨后立干。④日落之后,散热迅速,石面清凉如故。⑤精密度高,抗压力强。⑥耐酸性特强(可达98%)。⑦耐热度高(可达600度C)。
近代国内一些著名建筑物,多有采用,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的44根大柱,中国历史博物馆、南昌八一纪念塔、广州宾馆、上海博物馆、集美鳌园等。还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国。
【白毛猴】
安溪乌龙茶的一个优良品种,产地在金谷镇金山村石竹岩。最早开发这一茶树品种的是清末金山村“长福厝”的谢驾、谢冰两兄弟。
石竹岩白毛猴茶树植株为灌木型,中叶类,中芽种。叶形椭圆,叶背表面有一层白色绒毛,故名。石竹山海拔700多米,其土质俱是碎石和砂壤,岩下山泉汨汨,茶根吸取富硒土壤及多元素物 质,所种出的茶叶具有特殊韵味,加上严格的制作工艺,发酵窨制,其品质别具一格。
茶寮制作的白毛猴茶外形呈灰白色,蚝干壮,带有极细的白毛,历来流传民间。此茶可治疗各种疾病,连青叶茶也有药用功效。喝第一口有一种“地瓜干味”,亦说“臭风咸芥菜味”;第二口舌根生津,喉头打嗝;第三口顿觉精神振奋。连喝三杯,就有点消食饥饿感。常喝,五脏六腑及皮肤很少生病
【白粬】
即永春白粬,永春传统特产,在永春与榜舍龟、麻枣、橘红糕、金橘齐名。以五里街儒林辜氏所制为佳,祖传已有300多年历史。
永春白粬形状为统一规格的圆形,质地洁白,大小形状类似银元,故又称“白银”。煮食便捷,甜咸随意,入口滑嫩,甜咸随意,风味独特。是解暑消夏的好食品
白粬做工考究,全部过程除磨浆外都只能是手工制作。制作白曲有十道工序,即洗、浸、磨、挂、压、研、制片、蘸、摆、发酵。
【东方包】
主料:精面粉500克、酵母100克、去皮五花猪肉30克,辅料青葱白150克、净荸荠50克、炒花生仁25克、油葱5克、肉皮冻100克,调料白糖200克、纯硷少许、超级酱油40克、味精10 克。
五花猪肉剁碎放盆中,加入酱油、味精、白糖少许。肉皮冻、清水少量搅拌至有粘性,青葱白切成葱花,净荸荠切细丁,花生仁碾碎,然后与油葱一同加入拌均匀,入冰箱速冻待用。
面粉堆案板上,加入酵母、白糖、纯硷和水适量揉透,盖浸湿的白纱布醒发一小时,再揉透搓成圆长条,摘成12块剂子,面剂用手压成中间厚、边缘稍薄的园片。
将肉馅分成12份, 每片圆面剂放入一撮肉馅,包成有花纹的包子状,摆入蒸笼,旺火蒸20分钟即可。热食为佳。
【蓝印花布】
宋朝,闽南人就使用蓝靛染色来制作蓝印花布。
安溪的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浇花布”,是安溪古、近代最为普及的纺织品,蓝白分明,花样清新。乾隆丁丑版《安溪县志》:“蓝靛,即《诗》所谓采蓝。有大蓝、小蓝,俗名菁。以蓝草 淹水数日,去稿。投灰以收其色,用于染练。”说明至少在清初,安溪人已有比较成熟的染印经验。
安溪古时的蓝印花布,不局限于棉布,《县志》记载便有:葛布(以葛藤编织,主产于大坪乡)、蕉布(用芭蕉干所织)、苎(即宁加草头,音zhu)布(用苎麻编织)、罗布(苎麻缕杂纬 )、麻布(用青麻或黄麻所织)等。
安溪有个蓝田乡,因盛产蓝靛草得名。安溪西支流,又称蓝溪,“以水色如蓝名”,与溪中漂洗蓝 印花布有一定联系。
直到数年前,安溪尚卿乡翰苑村、湖头镇登贤村两个染印作坊仍继续从事印染工作,但采用“白西洋”、“白甲仔”等“官布”,纹饰也较单一,大多用“凤朝牡丹”等现代图案,蓝印花布也局 限于作被面、背篼。后来也关门停产了。
【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是福建省传统名特调味佳品,与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并列“中国四大名醋”。
永春人善酿且酷爱老醋的历史始于北宋初期,当时永春民间的富有人家把老醋、久熟地、久六味视为居家“三宝”;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地添加陈酿,一传几代,历经百年,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凡是能酿得好醋的都被称为吉祥兴旺的门第;如要向别人讨老醋入药,则需带上一盅红酒交换,以图吉利,否则,主人会暗中在醋里放入几粒食盐杀死醋酸菌体,因此永春人把永春老醋看成是居家之宝、礼赠宾友的极品。
永春老醋,又名乌醋或福建红粬醋,以优质糯米、高级红粬等为原料,实行液态深层发酵,加以独特生产配方陈酿多年而成;其中经历糯米蒸煮、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培菌、陈酿等大小50多道工序,历时800-1000天左右。
经过精工制作的永春老醋品质优良,其性温热,酸而不涩、酸中带甜、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久藏不腐。永春老醋不需外加食盐和防腐剂,含有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发酵微生物,是与其他食醋的区别。
1955年,著名侨领尤扬祖先生回国定居,看到永春老醋独具特色,但仍是各家自酿,未能形成规模。他立即投资创办永春酿造厂,吸取古代制醋工艺之精华,集中技师之巧艺,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酿制,产品不但保持了古代特色,而且色、香、味俱佳。
【花生】
又名落花生、长生果,俗称“土豆”。
《福清县志·卷2·落花生》:“出外国,昔年无之。蔓生园中,花谢时其心有丝垂入地结实,故名。一窟可二、三粒,味道甚香美。康熙初年,僧隐元往扶桑(日本),觅种寄回,可以压油。”《辞源》引上说。隐元明僧,姓林名隆琦,福清县灵得里东林村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应日本之请赴日,为日本黄檗宗开山祖师。
另说:落花生中有良种琉球,系明初由琉球引种泉州,早隐元禅师250多年,备考。
【米粉】
米粉以安溪县湖头为佳。湖头米粉作坊星罗棋布,仅福寿、汤头两村有80 %农户以制作米粉为生。湖头米粉的制作与众不同。首先是水,采用阆溪甘泉;其次,挑选优质白米;再次是晒场,在日照长、辐射强的溪畔沙滩上,上晒下烘,两面煎蒸。
犹以用福寿村的井水制作的“福寿米粉”为正宗。其白如晶冰,滑如青丝,韧如胶簧,粉如花絮,百煮不烂;可煮可炒,可炖可馏,油多不腻,油少不涩。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 消息传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顶寨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是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禅师救出。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忽然想到,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粉入锅油炒翻动,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
【红米酒】
将糯米蒸熟,晾在竹匾上。糯米饭、红曲、冷开水等按一定比例配制好,密封在大缸中发酵约20~30天(不同季节因气温不同发酵速度也不同),缸中原料融化一体,颜色由清红而深红,最后暗红。然后在大缸中挤入一个酒盏,滤入红酒,一勺勺舀起装瓮即可。
红曲以永春县一都为良。用曲霉和大米等合制而成,先将大米蒸熟放入地窖,并掺入曲霉,经特定时间、温度、湿度和工序,大米饭变成暗红而成。
【肉粽】
源于纪念春秋战国时忧愤投江的楚国诗人屈原,为让他免受鱼虾噬咬,百姓包糯米粽子投入江中。端午节包粽子,演变为习俗,代代相传,且衍生出“粳仔粽”、豆粽、肉粽之属。
泉州的粽子形成则是在南宋。据说与陆游有关。陆游到福州做官时,带来了“艾香粽子”。这种粽用艾叶浸米裹制,吃来肉味独特。陆游走后,粽子的制作方法就由一位在陆家当差的泉州人带回泉州,并加以改良,最后演变成了品种多样、深受海内外欢迎的风味小吃。
【芒果】
安溪县官桥镇素称芒果之乡。据传,清·康熙元年(1662年)官桥驷岭林木棍从台湾带回三粒芒果种子,在其家乡洋美种植,安溪芒果由此发展。经世代接种培植,形成现有的集酸甘甜香、气味独特的“官桥香芒”。目前该镇种有芒果树20多万棵,年产近万吨,制成芒果干、芒果浆等特产。
【芋圆】
小吃,以石狮市为佳。由香芋、地瓜粉加工而成,海蛎、葱丝作馅,食时配甜酱。
【纸织画】
纸织画是永春县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是从中国画发展起来的,已有1400年历史。它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中国四大家织,永春亦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纸织画之乡”。
隋末唐初,永春置桃林场,为南安县所辖时,就有纸织画的制作。至盛唐,已有9家以专营此业为生。
其画近看纸痕交织,经纬分明;远观,则似有一层薄纱覆盖。色彩明丽,线条流畅,逼真含蓄,若晨雾中出水芙蓉。古诗形容:“是真非真画非画, 经纬既见分纵横。”
故宫博物院尚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屏风。
纸织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过程要经过构思、绘画、剪裁、编织、补色、点神、裱褙等工序。
其种类通常分为六尺长、三尺二寸宽的,五尺长、二尺八寸宽的,四尺长、二尺六寸宽的,五尺长、四尺八寸宽的四种规格。
现在永春纸织画已走出国门,先后被选送到40多个国家展出,远销东南亚、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各国和港、澳、台地区。
【鸡卷】
主要材料:鸡后背肉,猪中段肉,削净荸荠,葱白,干炸葱片,鸡蛋,地瓜粉,猪“网纱”(或豆皮)。
鸡肉、猪肉分别切成丝条状,荸荠切成粗条状,葱白切成马蹄状。将 鸡肉、猪肉一并放入盆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拌匀,稍腌片刻,加入干地瓜粉、干炸葱片、鸡蛋、荸荠、葱白,搅拌均匀,成为馅料。将猪“网纱”(或豆皮)洗净,放在案板上,包入馅料,卷成直径3厘米的圆形条状数条,放入蒸笼用旺火 蒸20分钟至熟待用
吃时把鸡卷放进油锅油炸,至表层豆皮黄脆,捞出斜切成1厘米厚的 椭圆形片状装盘,以芫荽、菜头(萝卜)酸 、醋、酱料等为佐料。
豆签
以安溪县官桥镇山珍村最著名,称“山珍豆签”,明代后期开始出产。采用优质签豆、绿豆的磨粉作原料,用特殊的传统工艺进行制作。烹饪方便,风味独特。现山珍村有200多家加工专业户,年产豆签30吨。
【佛手掌茶】
【卤面】
【鱼丸】
【鱼仔粥】
【金汁】
【范志万应神曲】
【秋石丹】
【布包豆干】
【春卷】
又称春饼、“润饼菜”。
【荔枝】
【桔红糕】
【菜包】
【铁观音】
【蚝】
【鸭仔粥】
【绿豆饼】
【甜粿】
【番薯(地瓜)】
【安溪蜜桔】
【永春金橘糖】
【满煎糕】
【蔗糖】
【德化瓷器】
【德化瓷雕】
【源和堂蜜饯】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绿茶的特性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新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绿茶种类
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建德苞茶;瑞州黄檗茶;双桥毛尖;覃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龟山岩绿;无锡毫茶;桂东玲珑茶;天目青顶;新江羽绒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双井绿;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前峰雪莲;狮口银芽;雁荡毛峰;九龙茶;峨眉毛峰;南山寿眉;湘波绿;晒青;山岩翠绿;蒙顶甘露;瑞草魁;河西圆茶;普陀佛茶;雪峰毛尖;青城雪芽;宝顶绿茶;隆中茶;松阳银猴;龙岩斜背茶;梅龙茶;兰溪毛峰;官庄毛尖;云海白毫;莲心茶;金山翠芽;峨蕊;牛抵茶;化佛茶;贵定云雾茶;天池茗毫;通天岩茶;凌云白茶;蒸青煎茶;云林茶;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千岛玉叶;清溪玉芽;攒林茶;仙居碧绿;七境堂绿茶;南岳云雾茶;大关翠华茶;湄江翠片;翠螺;窝坑茶;余姚瀑布茶;苍山雪绿;象棋云雾;花果山云雾茶;水仙茸勾茶;遂昌银猴;墨江云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5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普陀山:茶山夙雾
下一篇: 庐山云雾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