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古董说:何谓茶道,就是宋代的饮茶艺术与佛道精神有机结合而形成茶道,而茶道之魂却是茶碗。
讲到古董无人说得过老古董他.否则他怎会有这个绰号呢?老古董见人人都在听他说,就洋洋得意地继续说下去:宋代始饮茶源于品茶,并受斗茶的兴起和影响。这一时期的泡茶方法被称为点茶法,其主要标准一是斗色二是斗水痕
华医生说:泡茶有三法;投茶法是唐陆羽推荐之煮茶方法;点茶法是宋代备茶的主导方法;泡共法是明代饮茶之常法。
老古董继续说:点茶法的茶应具备有水注,现在说的水壶;黑釉盏,现在说的黑色茶杯;茶筅,现在说的竹搅拌器;茶末,现在说的被碾碎的茶粉;点茶前须先用沸水暖盏,使其温热,盏冷则茶末不与沸水融合;点茶很注重茶末和水的比例,故标准投茶量为一钱;注汤时用水壶注入小许沸水于盏中;调拌 用茶筅调拌茶末使与沸水调节和成膏状,添水 将沸水直接注入盏中心,注汤至占茶盏的四分之三即可;拂去,以茶筅用力回环拂去,使泡沫浮于茶汤面;成茶,好的茶汤以汤面呈鲜白泡沫,盏边不见水痕为标准,时人还比较茶盏内沫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定断各人备茶的技巧,这种玩意称为斗茶。
与此相应的是宋代茶具,时尚黑色,黑盏中盛白色茶汤,最易衬托观色;黑盏是否附上水痕也最易察。故看史书中茶色白入黑盏,水痕易验,兔毫盏之所以贵也。
以半壁江山偏安于江左之南宋,可谓是中国陶瓷界公认的黄金时代!论瓷质之精、论色泽之纯、论釉彩之丽,宋瓷皆非登峰造极!但若论精神、意趣,其成就实为空前绝后,其风格、神气洋溢又生动、自然;其实用又具艺术,色无矫作之病,以静立于中,化出永恒的跃动的诗句,形容宋代陶瓷最为恰当。宋瓷精神可以雅凝重一语慨括,于简朴中见优美,于古趣中蓄动势;品格之高,实可历千古而常新。
涤生说:宋代时期,日本高僧荣西禅师两度来华,对日本饮茶风习以及茶道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日本の陆羽
老古董说:当今的日本茶道艺术源于宋朝的茶文化,被日本尊为国宝和重要文化遗产的唐朝天目,就是建窑之黑釉茶盏!墨釉瓷器是它黑色釉而闻名的,人们之所以喜爱它道德,也是在感觉上被它的黑色釉而折服的,黑色是一种亮度最暗的色彩,每当人们的眼睛一落到这种色彩上的时候,就会立即产生一种沉浸在包罗万象的、深不可测的宁静和严肃之中的感觉,再也联想到别的东西,它的这种性质很可能归功于它的亮度,而不是它的色彩。根据专家测定黑釉的组成已靠近光亮区,故釉面的黑光亮状态,所以令宋代试茶家们视为珍宝,令文人雅士们魂萦梦绕的建窑黑釉茶盏,在日本的茶道艺术中可谓是茶道理的魂;茶道大量保留道宋代茶文化内容,日本人珍藏着许多宋代的茶盏;他们对宋代茶盏的理解与珍爱比我们更多得多倍,如在茶会上使用的茶,仍然宋代人喜爱的末茶。日本人所说的禾木矢目击碗就是兔毫盏。
华医生说:兔毫盏为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重要所在地建窑的黑釉茶盏,建窑位于福建闽北的群山之中的小城,建阳池墩村或水吉镇之芦花坪窑、牛皮仓窑、大路后门窑之合称。
建窑黑釉茶盏又称天目碗,高5.5-6公分,直径10-12公分;圆锥形,口沿下内缩一周,短小圈足,粗糙,灰色炻胎厚重;敷厚腻黑釉,釉中呈铁锈色,金线纹于内壁,口沿部分尤见密集,并于外壁足上部分形成一环带。本品始于唐末宋初,盛于南宋;元初从此销声匿迹数百年了,现代大多数中国人对它已经非常陌生了。而号称世界茶盏之最的国宝,曜变天目碗!目前在我国几乎连瓷片都还没有找到。真是有愧于天不!有愧于祖宗!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禅道三教。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儒家道家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儒家的关系 茶文化的概念有(内蕴、不露锋芒),和衷(恭敬、和善)、和平、和易、和乐(和睦安乐、协和乐音)、和缓、和谨、和煦、和霁、和售(公开买卖)、和羹(水火相反而成羹,可否相成而为和)、和戎(古代谓汉族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交和(两军相对)、和胜(病愈)、和成(饮食适中)等意义。?一个?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意义,而且涉及天时、地利、人和诸层面。
茶文化与道家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儒家的?中庸和谐?学说,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众生,以茶修性;道教长生观、养生观与?天人合一?,以茶修心。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渗透,互相统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这朵传统文化百花园中光彩夺目的花朵。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联系,追寻佛教和道教对茶文化形成的影响,进而深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思想基础和茶文化形成的轨迹,更好的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茶文化与道家思想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人们如何才能得道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锡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谱》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有清峰?。说其地之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为?地仙?,就是地上活着的仙人。可见,茶的轻身换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饮茶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到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本身既是与丹丸、经书一样的不寻常之物,是可以引领凡人登录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饮茶可以超凡脱俗。一些道士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
2、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为,这与春秋战国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乐,才会使内心恬静。因此, ?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者,非茶莫属。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树性喜潮湿,因为云雾笼罩,又生长在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较少人涉足,经常与清静相依。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境界。卢仝的咏茶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七碗茶诗》常被人引为典故。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有着无限情趣,每饮一碗茶,都有一层细细的体会,一连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冷静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归自然、现实,?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忧及种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兰,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诗人,和?茶圣?陆羽友善。她写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欠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诗里无不蕴含着道教的自然、清静、无为之感。
?静?是道家的重要范畴,把静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质。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复归其根底则曰静,静即生命之复原。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 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动中去。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明显。中国茶道精神的?静?的特性与道家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相一致,从历代文人的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地遵循返璞归真的茶艺茶规。这一切无不洋溢着道家的气韵,无不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3、?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中国茶文化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古人认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分离,认为物与精神,自然与人是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强调物我和情景的合一,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对自然美的羡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当作感情的载体,寄情于自然,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历代茶人名家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传统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度结合的文化形态。吸取了天地精气的自然之物?茶,与天地宇宙之精灵?人,有着?性之所近?的可沟通的一面,即茶的清和淡雅之性接近于人性中的静、清、虚、淡的品性,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茶的自然本性与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够得到高度的统一
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灵一,他与无居士饮茶时选择在白云深处的青山潭,相对而坐,在品尝茶时,也不忘体验山水之乐。为此,他在《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诗中写道:?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身边潺潺的清溪流水映带左右,山间野泉烟云蒙绕,席地而坐。清茶入口,香彻入心,浑不知此身处于何处之中,饮茶当此,方得尽其真味。而唐代诗人刘言史,与好友孟郊,选择在洛北的野泉上亲自煎茶,刘氏的《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诗中,为求得?茶?的?正味真?,用的是鲜火,取的是没鱼腥味的水,边饮茶边亲近大自然,如此摆脱人世间的扰纷与烦恼,创造一个新的心灵世界。陆羽在《茶经》里,提倡?精?与?俭?的茶道思想。?精?,指茶、茶具、茶水及烹煮过程,必须精心选择,精益求精。?俭?,指的是不搞奢华,不铺张,以自然味美。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朱权在《茶谱》中最精彩的是饮茶环境的界定。在朱权眼中,茶能帮人?去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有裨于修养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选在景物幽静之所?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喝茶,其实就是学习心境平静,与自然的本体为一,有我亦无我,我似在自然的母体之中,似有似无,无中又有。
?
中国茶艺的四大特点:
1、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表演的。茶艺用为喝茶服务的,不是用来欣赏的。就像有人说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真的是这样的吗?
2、中国茶艺不是学品类的就可以称中国茶艺或茶艺,而是白茶、黄茶、绿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
3、中国茶艺并不是考一本证书就叫茶艺师,证明只是一纸证明,证明你参加了某个部门的鉴定达到了这个部门设定的某个级别罢了。
4、中国茶艺心不在焉,心中没有装着茶,而是装着99%的演艺成份,因为,茶没有了,剩下的只是行尸走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4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阿富汗人红茶与绿茶兼饮
下一篇: 澜沧悠远流长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