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不仅是招待客人的佳品,谈情说爱,讨亲嫁女也离不开茶。居住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小伙子,第一次到姑娘家相亲,姑娘会热情地给求亲的小伙子敬茶,如果茶汤内放有糖或蜂蜜等,就表示姑娘喜欢这门亲事;若茶汤又浓又苦,就说明姑娘不愿意。
又如:独龙族男青年看上了某姑娘,小伙子要请一个能说会道而有威望的已婚男子当媒人,媒人要提上茶壶、茶缸和茶叶到姑娘家,并以最快的动作,将茶壶灌上水,放在火塘上烧开,然后取出茶叶和茶缸,在姑娘家碗架上取出碗,姑娘的家人都会围坐在火塘边。
水一开,媒人就会把茶水倒在碗内,按姑娘家的辈份顺序每人放一碗。接着开始说婚事,说到深夜,茶水从热到冷,又从冷变热,姑娘家的人一个也不喝;说婚人第二天晚上又来,连续三个晚上,若茶水仍没有人喝,就说明姑娘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姑娘家的家人都喝了茶,这门亲事就成了,双方可约定时间举行订婚事宜。
概述
闽南人是晋汉人的一个支系,基因显示族群混入大量了畲、闽越、古闽血统,他们主要分布于福建漳州、泉州、厦门、龙岩、台湾大部分地区和温州东南部所说的语言是属闽方言的分支方言称为闽南方言(闽南话)。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相当的复杂分为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龙岩话、台湾话等,其中只有说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龙岩话和台湾话的居民能沟通。方言语系
闽南语发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原称“河洛语”(一说对台统战需要将有音无字的hohlok改为河洛),闽南语曾是中国商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由于为了躲避中原的内乱战乱,中原人分别在东晋时期、唐朝和北宋末年分三次大规模南迁至福建闽南,这样也就把河洛语带到福建,河洛话也因此俗称闽南话,闽南以外的闽南语则是后来闽南人向外迁徙形成的结果。
到了近代闽南语早已跨省跨国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国国内,成片的较大的通行区域,就包括传统上的福建闽南地区泉州、漳州、厦门、龙岩市部分地区、尤溪县部分地方和大田县,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以及台湾两岛。另外,福建几乎全省各地,还有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四川、江苏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闽南方言岛。至于国外,以东南亚为主,世界各地华人社区大部分以闽南话为使用语言,如果包含被闽南化的人,例如部分客家人、马来人等,估计全世界的闽南语使用者(广义),在四千万——五千万之间。
狭义表述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福建省管辖的泉州、漳州、厦门这三个地级市,以及台北代为治理的金门县)等地。 福建龙岩市与漳平市的居民:两地也主要通行闽南语,为闽南语漳州腔。大部分人口构成由唐代开辟漳州的陈元光将军所率领的府兵的后裔组成,和漳州同源同宗。 台湾闽南人:大多明朝清朝时的祖籍在闽南(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在台湾日治时期前即居台湾,使用闽南语台湾话,台湾四大族群之一。一般而言,台湾闽南人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 世界各地的闽南华人、华侨或是闽南语闽台片使用者:在日本、北美、南洋最多,新加坡甚至有半数以上的华人使用闽南语。
广义表述
包括狭义闽南人和 浙南温州平、苍等地的一些居民:不少当地居民是在明清时由闽南迁入浙江,使用的语言是受吴语温州话影响的浙南闽语。也包含被闽南化的客家人等地的人与台湾古闽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被闽南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南靖、诏安、平和、云霄等县西部。还有数量庞大的被闽南化的马来人: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侨生)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开始定居在满剌伽(马六甲)、满者伯夷国和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中南部。巴巴娘惹也包刮少数在唐宋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一般上巴巴娘惹都是指古代中国移民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马来人或其他非华人族群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巴巴),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巴巴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ra),巴巴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巴巴娘惹是马来独特的文化,专指中国人和马来人的后裔。据说最早是由郑和下西洋时的中国人和当地的马来女子结合产生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巴巴娘惹文化---传统华人文化
这些巴巴人,主要是在中国明朝或以前移民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很多都与马来人混血。某些巴巴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于华人的一些传统节日,巴巴娘惹家庭非常重视,过春节,作为子孙或年幼的一辈,得跪着磕头、敬茶及祝安。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及祖先忌日,都上供祭拜祖先,供品也有讲究,要摆三牲及饭菜等,要摆放八碗或十二碗的菜肴上供。
巴巴娘惹文化---语言
巴巴人讲的语言称为巴巴话,并非单纯的福建话(主要时闽南话),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当地的闽南语参杂使用马来语与泰语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峇峇”作为复词,“峇峇”泛指东南亚一带的“土生华人”(peranakan)或“侨生”,包括称为峇峇(baba)的男性和称为娘惹(nyonya)的女性。他们的最大特征是讲峇峇话,一种综合中国闽方言与马来语的混杂式语言,但在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却十分中国化。峇峇最初属于混血华人,由于中国移民主要来自福建中南部,所以通用闽南语是早期中国男性到东南亚落足并与当地土著女性,主要是与马来族妇女通婚后所生的后代;这里的马来族是广义马来人,包括东南亚所有讲南岛语系马来语言的民族,如马来人、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峇厘人。后来峇峇形成本身独特的社群、峇峇偏向华人社会。
饮食习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小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人的婚礼已越来越富于时代气息了,不少青年男女早已摆脱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然而,传统婚礼还存在。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的遗风。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 。 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 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
目的不同:
提亲:是男方带着礼物到女方家表达想要娶他们女儿的愿望,一般情况下都是男方父母和南方本人一同前往女方家中,向女方父母说出结婚的想法,同时也是双方父母见面的一个正式场合。
订婚:订婚则是把婚事定下来,即男女双方约定婚约,是结婚的前奏。
流程不一样:
提亲:提亲相对而言比较交单,男女双方家人一些商量婚事,彼此了解。男方提亲时所带的礼物也相对简单,通常是一些伴手礼,比如茶叶礼盒、水果等等。
订婚:订婚则相对复杂,需要进行举办订婚仪式、订婚宴等。同时,男方在准备礼物上要稍微贵重一些,以显示男方的诚意。一般在订婚中,男方会准备聘礼、聘金以及订婚戒,而女方也会根据习俗进行回礼。
所处的环节不同:
提亲:提亲是订婚前的一步,也是双方家长第一次正式见面,主要是男方表达迎娶女方的意愿。
订婚:订婚是结婚前的一个重要流程,也是男女双方达成婚约的仪式。一般而言,男女双方相处一段时间便会奔向婚姻的殿堂。
参考:提亲和订婚有什么区别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4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竹制品与茶道的绝妙契合
下一篇: 大唐贡品??沙苑子茶